【如何培養文學人?】
這次分享的是編劇、影視策劃人的劉海玲教授,對於中文教育的看法。
他提到幾位名校教授對於中文教育的論點,也談到文學創造過程的三個階段:發生、構思與物化。
一起來看看他的說法吧。
-
中文教育的現代構建 / 劉海玲
我一直都在思考創意寫作在中文教育中到底是怎樣的位置,學科屬性該如何界定?從諸子百家開始就有了私塾教育和文學家教育,那時培養出來的人才稱作文人,文人一定要寫作,著書立說來闡述人生主張、政治主張、社會主張,表現文學才華。學而憂則思,文人是重要的行政參與者,甚至是行政參與者的唯一來源。
到了民國時期,中文學科的人才培養的方向開始變多,除了作家還有專家學術權威。到改革開放之初,中文學科培養的是精英人才,那個時代進入中文學科的是天之嬌子,在社會上顯得驕傲自信。可是進入21世紀,中文學科培養的是綜合素質應用型人才。在這樣的梳理中,我們不免感到失落,很大的失落。
到21世紀,很多中文學科的領軍人物做過對中文困境的研究以及出路方向的探索。
復旦大學陳思和教授,認為中文學科首先應該主動承擔起人文審美教育的功能,培養健全而富洞察力的人性,為中文系學生進入社會培養競爭力,其次中文教育還承擔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功能,提出專業教育要培養人文教育者和專業學術人才。
接下來,北京大學的王一川教授認為90年代以後文學逐步失去先鋒屬性,開始回歸常態文學,中文學科回歸到語言藝術上。
北京大學的溫儒敏教授認為,中文系的魅力在於力圖讓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打下厚實的基礎,使整體素質包括人格修養有健全的發展。
前面是關於一流大學在中文學科發展中的一些描述,可是,雙一流的大學中文系在全國就那麼幾十家,全國還有600多所擁有中文相關專業的普通高校,他們出路何在?
溫儒敏教授認為,如果學生帶著「作家夢」進入中文系是不對的,但社會確實需要大量的筆桿子,即使不能當作家,起碼也可以成為文學、影視、新聞出版、教育、管理等行業的工作者,凡是需要筆桿子的行業都歡迎中文系的學生。
可是,看一下漢語言課程設置,寫作課只占2學分,在本科四年讀幾百學分的情況下2分的地位何在?筆桿子是很有寫作能力的人,這樣的中文系能培養出有寫作能力的人嗎?
現在,回到漢語言文學的邏輯起點。
文學不是單個作品而是一個完整的活動。文學是世界、作者、作品、讀者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關係。
世界是自然世界、人類生活、主觀世界;作者是藝術生產者,是文學活動的主體;作品是創作成果,閱讀物件;讀者是進行文學消費、批評和接受的。
在這個體系中不難發現——相對于完整的文學活動,我們的學科提供的學科教育是缺失的。我們只讓學生站在讀者的角度,最多是一個高級讀者、批評者,而我們沒有引導學生到達文學的內部。
我們聽說過這樣的觀點:文學是不能教的,作家是不能培養的。
其實從小學、幼稚園開始,老師就在教學生講故事,表達經歷見聞,這不就是在做文學的基礎培養嗎?大學的中文系更是如此。
我們看文學的創造過程,它分為三個階段:
發生階段、構思階段、物化階段。發生階段有材料儲備、藝術發現、創作動機;構思階段有回憶與沉思、想像與聯想、靈感與直覺、理智與情感、意識與無意識;物化階段從形之于心向行之於手轉變。
哪一個環節是不能教的,哪一個環節是不能通過學習獲得提高的?
比如說靈感。文學是要有天賦的,我們大多數人也認可,但是我們對具備文學天賦的人,沒有格外的系統訓練,他們甚至會被高校拒之門外,藝術學科可以降低錄取分數,那麼文學呢?
其次是直覺。無意識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引導激發出意識。所以創意寫作非常注重潛能激發。
基於前面的文學之路,我覺得文學培養像金字塔一樣有多層次構成:
1.社會生活、人生經歷、基本素質、學習能力,高考就是測量線。
2.要進行廣義人文學科教育,文史哲是分不開的,即使中文學科也一定要以歷史、哲學甚至自然科學作為學科基礎。
3.漢語言文學的主幹課程,這是傳統課程,但應該調整,增加大量與創意寫作相關的課程。
4.文學知識、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創作,文學創作應該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體系。最後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研究能力和創造性寫作能力。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構建文學自信,文學如何自信?
一是完整性,文學活動是整體的。二是文學能力的整體性;三是文學人的整體性,不僅有理性思維,還要有感性思維;不僅有想像能力還要有表達的能力;最後是作為文化建設的整體性,把原創性人才和一般人才結合起來,既培養文學批評能力也培養創造性寫作能力,使受教育者理性思辨與感性體驗並重,變客體旁觀為主體創造,通過文學體會並實現自身價值。這四個要素,缺一不可。因此,當代文學建設既要面向過去也面向未來,承擔起傳承的雙重使命。
回到溫儒敏教授的判斷,中文系魅力何在?不但魅力還在而且更加有魅力,我們在中文學科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給學生一個多樣性的選擇,而不僅僅是逼著他們進行文學評價和文學研究。
無論是成為作家也好,還是成為文化產業的核心原創性人才也好,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不能剝奪學生天然應該具備的專業能力。所以最後一句話,中文學科要成為學術創新、教育創新、文化創新的重要基地。
人創造文學,文學也在重塑人。
「復旦大學 分數」的推薦目錄:
復旦大學 分數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何培養文學人?】
這次分享的是編劇、影視策劃人的劉海玲教授,對於中文教育的看法。
他提到幾位名校教授對於中文教育的論點,也談到文學創造過程的三個階段:發生、構思與物化。
一起來看看他的說法吧。
-
中文教育的現代構建 / 劉海玲
我一直都在思考創意寫作在中文教育中到底是怎樣的位置,學科屬性該如何界定?從諸子百家開始就有了私塾教育和文學家教育,那時培養出來的人才稱作文人,文人一定要寫作,著書立說來闡述人生主張、政治主張、社會主張,表現文學才華。學而憂則思,文人是重要的行政參與者,甚至是行政參與者的唯一來源。
到了民國時期,中文學科的人才培養的方向開始變多,除了作家還有專家學術權威。到改革開放之初,中文學科培養的是精英人才,那個時代進入中文學科的是天之嬌子,在社會上顯得驕傲自信。可是進入21世紀,中文學科培養的是綜合素質應用型人才。在這樣的梳理中,我們不免感到失落,很大的失落。
到21世紀,很多中文學科的領軍人物做過對中文困境的研究以及出路方向的探索。
復旦大學陳思和教授,認為中文學科首先應該主動承擔起人文審美教育的功能,培養健全而富洞察力的人性,為中文系學生進入社會培養競爭力,其次中文教育還承擔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功能,提出專業教育要培養人文教育者和專業學術人才。
接下來,北京大學的王一川教授認為90年代以後文學逐步失去先鋒屬性,開始回歸常態文學,中文學科回歸到語言藝術上。
北京大學的溫儒敏教授認為,中文系的魅力在於力圖讓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打下厚實的基礎,使整體素質包括人格修養有健全的發展。
前面是關於一流大學在中文學科發展中的一些描述,可是,雙一流的大學中文系在全國就那麼幾十家,全國還有600多所擁有中文相關專業的普通高校,他們出路何在?
溫儒敏教授認為,如果學生帶著「作家夢」進入中文系是不對的,但社會確實需要大量的筆桿子,即使不能當作家,起碼也可以成為文學、影視、新聞出版、教育、管理等行業的工作者,凡是需要筆桿子的行業都歡迎中文系的學生。
可是,看一下漢語言課程設置,寫作課只占2學分,在本科四年讀幾百學分的情況下2分的地位何在?筆桿子是很有寫作能力的人,這樣的中文系能培養出有寫作能力的人嗎?
現在,回到漢語言文學的邏輯起點。
文學不是單個作品而是一個完整的活動。文學是世界、作者、作品、讀者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關係。
世界是自然世界、人類生活、主觀世界;作者是藝術生產者,是文學活動的主體;作品是創作成果,閱讀物件;讀者是進行文學消費、批評和接受的。
在這個體系中不難發現——相對于完整的文學活動,我們的學科提供的學科教育是缺失的。我們只讓學生站在讀者的角度,最多是一個高級讀者、批評者,而我們沒有引導學生到達文學的內部。
我們聽說過這樣的觀點:文學是不能教的,作家是不能培養的。
其實從小學、幼稚園開始,老師就在教學生講故事,表達經歷見聞,這不就是在做文學的基礎培養嗎?大學的中文系更是如此。
我們看文學的創造過程,它分為三個階段:
發生階段、構思階段、物化階段。發生階段有材料儲備、藝術發現、創作動機;構思階段有回憶與沉思、想像與聯想、靈感與直覺、理智與情感、意識與無意識;物化階段從形之于心向行之於手轉變。
哪一個環節是不能教的,哪一個環節是不能通過學習獲得提高的?
比如說靈感。文學是要有天賦的,我們大多數人也認可,但是我們對具備文學天賦的人,沒有格外的系統訓練,他們甚至會被高校拒之門外,藝術學科可以降低錄取分數,那麼文學呢?
其次是直覺。無意識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引導激發出意識。所以創意寫作非常注重潛能激發。
基於前面的文學之路,我覺得文學培養像金字塔一樣有多層次構成:
1.社會生活、人生經歷、基本素質、學習能力,高考就是測量線。
2.要進行廣義人文學科教育,文史哲是分不開的,即使中文學科也一定要以歷史、哲學甚至自然科學作為學科基礎。
3.漢語言文學的主幹課程,這是傳統課程,但應該調整,增加大量與創意寫作相關的課程。
4.文學知識、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創作,文學創作應該成為其中一個重要的體系。最後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研究能力和創造性寫作能力。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構建文學自信,文學如何自信?
一是完整性,文學活動是整體的。二是文學能力的整體性;三是文學人的整體性,不僅有理性思維,還要有感性思維;不僅有想像能力還要有表達的能力;最後是作為文化建設的整體性,把原創性人才和一般人才結合起來,既培養文學批評能力也培養創造性寫作能力,使受教育者理性思辨與感性體驗並重,變客體旁觀為主體創造,通過文學體會並實現自身價值。這四個要素,缺一不可。因此,當代文學建設既要面向過去也面向未來,承擔起傳承的雙重使命。
回到溫儒敏教授的判斷,中文系魅力何在?不但魅力還在而且更加有魅力,我們在中文學科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給學生一個多樣性的選擇,而不僅僅是逼著他們進行文學評價和文學研究。
無論是成為作家也好,還是成為文化產業的核心原創性人才也好,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不能剝奪學生天然應該具備的專業能力。所以最後一句話,中文學科要成為學術創新、教育創新、文化創新的重要基地。
人創造文學,文學也在重塑人。
復旦大學 分數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500大學生賣豬肉:是喜是憂,高教何去何從?
新華網報導,由北京大學畢業生創辦的“壹號土豬”品牌,吸納了500多名高校畢業生,相繼加入“養豬賣肉”的行列。
這一事件引發了廣泛的輿論關注。大學畢業生如此就業,是高等教育的悲哀?還是開闢了更多發展路徑?是社會需要的適應?還是人力資源的浪費?
名牌大學畢業,就業從零開始
1月25日,號稱中國“土豬大王”的“壹號土豬”品牌,在上海6個區縣的12家農貿市場登陸。除了“原生態”土豬肉吸引眼球外,創業老闆是北京大學畢業生,員工中有500多名大學生且10%畢業于名牌大學,成為最大關注點。
“參與問答就送二兩豬肉嘞!”30日傍晚,記者在上海市長寧區澳華農產品市場“壹號土豬”店面前看到,圍觀、諮詢、買肉的顧客絡繹不絕。幾個“90後”滿臉書生氣的小夥子,忙碌地吆喝著,一邊還熟練地切肉、稱重、收錢。開業一週,他們積攢了不少“回頭客”。
畢業于江西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郝承兵,當了四年“賣肉倌”,如今從一線員工晉陞為區域經理,年薪10萬元,有房、有車。在他身邊的3名員工,也是大學畢業不久的新人,月收入3000多元。
“2008年參加校園招聘的時候,壹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問我,你大學交女朋友了嗎,我說沒有。他又問了我一句,那你大學四年裏幹了些什麼,我當時就懵了。”郝承兵說,“大學四年,真的沒有學到太多在社會上有用的東西。”
“壹號土豬”創始人陳生,成了一些大學生的榜樣。1984年,陳生畢業于北京大學經濟學(當時叫政治經濟學)專業,“那天學校人事處老師看著我的個人資料,說讀這個專業該分到哪個單位呢?”陳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後來我‘下海’摸索了一段時間,發現自己對養豬賣肉最有心得,就決定做這方面的企業。”
“你學經濟學專業的,讀資本論和賣豬肉有什麼關係?”有人問他。“就算是在北大、清華,專業教育又能包含多少生存競爭的技能?”陳生說,在“壹號土豬”,大學生可以學到“怎麼自我定位,這個社會是怎麼運作的,並且擁有一技之長”。另一方面,“大學生的廣闊視野、與人溝通的能力,也能將經營理念更好地傳播與實現”。
紛紛放棄專業,高教何去何從
此次事件之前,北大中文系畢業生陸步軒賣豬肉一事就引起了社會關注。有人認為高材生賣肉是人力資源浪費,也有人認為這宣告了應試教育的破產——高分數、高學歷,並非指向讓人羨慕的就業崗位。
一位網民認為,應試教育的核心是唯分數論,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功利化傾向,導致學生綜合素質、個性特長和自立意識被忽略。
“沒有一技之長和專業領域內不可替代性,大學生在就業壓力較大的社會背景下,只好與普通百姓‘搶飯碗’。”網民“淡定八戒”說,學校和家長總以為考試成績好,日後就能成為頂尖人才,誰知可能連自己的生存問題也解決不了。
畢業于廣東海洋大學經濟學專業的“壹號土豬”員工徐標獻說:“對於大學剛畢業的我們來說,總想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卻發現自己的能力頗為匱乏。不知道想要什麼,不知道過去的堅持有多大價值?迷茫或許是我們的集體代名詞。”
“賣豬肉以後,我們放下了架子,相互鼓勵,不再糾結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而是制訂計劃、按部就班、努力工作,這是一個不斷積蓄能量和認識自我的過程。”徐標獻說。
作為“壹號土豬”員工的大學生們,用實際行動掙脫了應試教育的桎梏。然而,也有一些家長對此難以釋懷。
家住上海市長寧區的姚奶奶告訴記者,對於大學生做“豬肉倌”她並不反對,而換成自己的孩子就不一定能接受,“辛辛苦苦培養了那麼多年,最後跑到菜場裏賣豬肉,肯定不甘心的呀!”
上海紅剛青扁豆生產專業合作社總經理、上海市人大代表王黎娜是一個“85後”,大學專業是市場行銷,她在銀行工作兩年後辭職務農,成為著名的“扁豆姑娘”。她認為,“職業無貴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專家指出,將學生培養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是一種值得推崇的成才理念,一味地希望做“人上人”,將過高的目標懸在空中,往往會陷入焦慮和迷惘。
大學教育應培養怎樣的人才
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熊慶年說,一些人出於應試教育邏輯和功利主義需求,認為大學畢業生不應該賣豬肉,其實從個人發展來說,有什麼不可以?教育是培養人的,應當允許人有不同的發展路徑。“國外名校出來的人也有賣報紙、送牛奶的,不是說高分進名校就一定要高精尖就業。”
另一方面,熊慶年認為,像“壹號土豬”這樣運用現代商業技術運營培育的品牌,發揮了大學畢業生的知識、能力和特長,值得鼓勵和讚賞。“很多家長可能對行業本身有不正確的看法,這與社會風氣有關。社會功利主義色彩不改,教育領域也無法改革。”
同時,專家認為,大學畢業生賣豬肉一事說明,大學時代所學專業與就業需求並不一致,如何培養學生走向社會的競爭力?怎樣讓學生能夠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擁有賴以生存的一技之長?這些值得教育工作者認真反思和研究。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文軍教授表示,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還是很有限的,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後去賣豬肉,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對資源的浪費。“這也暴露了高校專業設置和社會需求的對接不夠,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用學科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要求等。”
高等教育本質上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判斷能力。上海交通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錢靜峰說,“應用型學科可以強調學以致用,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一類的學科,應該注重廣闊視野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強調學生對自我和社會發展趨勢的把握。”
復旦大學 分數 在 #上海復旦大學醫學系的分數是很高嗎? - B47 留言 | Dcar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對了順便附上國外醫科招生照https://i.imgur.com/g0see3r.jpg 歡迎有志之士踴躍報名. ... <看更多>
復旦大學 分數 在 復旦大學招生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提供復旦大學招生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復旦大學ptt、復旦大學分數、復旦大學熱門科系有關資訊與科技文章或書籍,歡迎來數位感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復旦大學 分數 在 復旦大學臺生會- Posts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复旦大学 2021年台湾地区免试生招生简章.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依据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学科能力测验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的有关规定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