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午安愉快!首波冷氣團到來,今天一整天都會特別冷,根煌都想在被窩裡多待一會了,請您一定要注意保暖,外出時要穿上厚外套,如果能戴上口罩,盡量避免冷空氣進入口鼻更好,根煌真的非常關心您。
美好的週一,我們今天來看看將在 12 月底開通的「捷運新北環狀線」站體的空間設計吧!——還記得嗎?上次根煌就介紹過捷運車廂的設計,就像金黃色的飛龍一樣,至於站體,當然也不能遜色!
新北環狀線「板橋站」特別邀請國際知名的法國藝術家 Daniel Buren操刀。Buren為 60 年代以來極限主義的代表人物,作品曾於龐畢度中心、LV 基金會、古根漢美術館等展出,也曾為 美國後現代主義及解構主義建築大師Frank Gehry所設計的 「LV 基金會大樓」,披上彩色外衣,讓整座建築猶如一件巨大的公共藝術。
將在年底開通的「新北環狀線」,不僅大幅增進交通便利,各車站的站體更像是大型公共藝術一般,提供搭乘者共同分享廣闊的視覺美感,最重要的是,這是不分男女老幼,每位國民都能一同在生活中分享的「公共建設之美」。根煌也相信,未來所有旅客來新北遊玩,一定也會驚喜連連,您說是不是呢?
如果您也贊成根煌的話語,請先幫我分享一波起來,和我一同期待「捷運環狀線」的盡早通車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
後現代主義 代表人物 在 黎明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
一個神父,一間學校,一座教堂,一則愛與教育的傳奇
一群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將一生奉獻給台灣,已屆一甲子
他們日漸凋零,獨留一座教堂,訴說這撼動人心的故事
2013年,臺灣每個人都應該讀的書
邀請您,走進公東的教堂,找到再出發的勇氣
教育界、企業界、藝文界、媒體界知名代表人物
盛情推薦
公東高工的聖堂大樓是一座外表低調的建築物,沉默矗立東海岸已五十餘年,
罕有外人知道,它是由一位遠從瑞士而來的錫質平神父催生創建,
辦學並非神父的原意,但他發現,唯有教育可從根本改善人們的生活,
做為神父,他撫慰人心,給予人們精神的支持,
但當他站在教育者的位子上,他直接地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更深遠地影響了往後臺灣的木工與傢俱業。
「公東的教堂」是臺灣戰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典範,
卻見證了臺灣從貧困落後到虛榮浮誇以至今天的惶惑恐懼,
它保留了一段完整的時代記憶,也給予我們重新出發的勇氣。
世界知名攝影家范毅舜,幾年前受邀前往科比意設計的拉圖雷特修道院,
並在《山丘上的修道院》一書中與大師有一番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談。
他從遙遠的異鄉回到臺灣後,卻發現早在六十年前,在自己原生地最邊緣處,
早已矗立一棟深具意義與同等份量的建築。
他走得遠遠地,然後又回到原地,發現真正撼動心靈的原來一直在這裡。
范毅舜繼《山丘上的修道院》與《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再度以獨特的影像與文字,
分享這一段令人動容的教育與宗教的傳奇。
他將「公東的教堂」收入鏡頭,帶領我們親炙亦師亦父的錫神父的故事,
以及奉獻臺灣一甲子的白冷會士們在這塊土地上所做的事,
帶領我們回到過去,找回自己,重新思索如何定義自己的生命。
裝禎說明:
本書分為「精裝紀念版」與「平裝普及版」。
【精裝紀念版】
.書封採用40盎司灰紙板,呈現公東教堂清水模建築特色。
.開刀模軋形,模擬公東教堂彩色玻璃,正面出現錫質平神父部分臉部輪廓,反面為達興登設計公東高工時的建築藍圖。
.內文全彩,以高級輕塗模造紙印刷,完美呈現書中黑白歷史照片和彩色影像,同時也符合本書質樸人文的調性。
.部分內文以拉頁方式呈現,完整揭露公東教堂木門開啟後的教堂實景,以及錫神父與學生的親筆信函。
【平裝普及版】
.除書封裝幀與呈現和精裝不同之外,內文部分皆為一致。
【關於公東高工與公東的教堂】
臺灣第一道陽光升起的後山,有一所揚名國際的技職學校,它是臺灣優質木工的搖籃、締造臺灣傢俱產業的重要支柱。它以歐式學徒制奠定基礎的教學傳統,訓練出來的學生還沒畢業,就有企業搶著要。在出生率陡降、學生人數大幅減少、學校不得不減班的2012年,它竟然獲教育部核准恢復木工科,是近年來復科的首例。
這所學校的第一棟校舍聖堂大樓,是臺灣第二棟現代建築,四層樓的清水模構造,今天來看仍很前衛,頂樓的教堂有臺灣版「廊香教堂」之稱,興建時間相近於現代建築巨擘科比意聞名於世的系列作品。在臺灣僅能從有限的書本和雜誌汲取現代建築養分的年代,「公東的教堂」是有志建築的學子必定要朝聖的作品,是孕育臺灣現代建築重要的起源。
這所學校就是位於臺東的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簡稱「公東高工」 ,是天主教白冷會在臺第一任會長錫質平神父一手催生創立。
【關於公東高工創辦人錫質平神父】
為了讓當時後山貧困的孩子習得一技之長,將來能立足社會,錫神父特別引進德國的二元教育制,理論實務並重,為臺灣技職教育開立先河。
然而,公東高工曾經因為錫神父重實質、不重形式,理論課程時數不合教育部規定得不到補助而財政窘迫;也曾經被迫升格為專科,為了確保後山孩子有學校讀、讀得起,錫神父極力抵抗,不惜與整個教育系統決裂,日後更為大學文憑掛帥,造成公東高工招生困難,而成為眾矢之的。
六十年過去了,曾言「不當神父就當將領」的錫質平神父早已長眠海岸山脈,獨留公東的教堂。而這棟作為學校精神象徵的建築,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也成為危樓,差點被拆除。然而,「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當年受錫神父照顧與教導的學子如今多成為臺灣傢俱木工業的支柱。
本書特色
◎天主教白冷會主要服務地區為臺灣東部,有「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之稱,來臺已屆一甲子,貢獻臺灣良多,尤以創會會長錫質平神父催生的公東高工,影響最為深遠,為臺灣樹立技職教育典範,間接促成臺灣傢俱產業。本書以多幅珍貴歷史照片和深情的文字,紀錄錫神父其人、其事、以及公東辦學的點滴。
◎本書作者特地赴瑞士親訪歐陸知名建築師達興登,公東教堂的設計者,透過建築師在瑞士、與公東同期的作品,得到藝術和信仰雙重的啟發。
◎白冷會在東海岸興建了百來座教堂,都是由傅義修士設計,是東海岸特殊的人文景觀,本書繪製精美地圖,標示這些教堂所在位置、詳細地址及聯絡方式,讀者可以按圖索驥,緬懷這群瑞士人為東台灣的守候與奉獻。
作者簡介
范毅舜(Nicholas Fan)
美國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碩士(Brooks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
曾受邀於美國華府參議院、德國的 Leica藝廊、法國尼斯的Alain Couturier藝廊、臺北的誠品藝廊及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藝文館舉行攝影個展。
著名的德國 Leica相機公司、瑞士的 Sinar相機公司、瑞典哈蘇Hasselblad相機公司、英國的Ilford相紙公司及美國的Kodak軟片公司,都曾以他的攝影作品做為產品代言。臺灣的Sony索尼公司,近年更支援他最新的數位攝影器材。
瑞典哈蘇專業相機公司更曾推崇他為全球最優秀的150位攝影家之一,他更是135相機發明者——德國Leica相機公司在德國總部舉行攝影個展的唯一華人。
美國會圖書館、參議院、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臺北市立美術館皆收藏有他的攝影作品。
除了中文媒體,極具影響力的《華盛頓郵報》、瑞典發行全球的《Hasselblad》攝影雜誌、德國的《Leica》攝影雜誌、美國的《Kodak影像新聞》都曾以大篇幅專文介紹這位傑出的攝影家及其作品。
除了專業攝影外,范毅舜的出版資歷也相當豐富,過去數年他已經出版了近五十本圖文並茂的著作。在臺灣出版的作品包括:《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走進一座大教堂》、《法國文化遺產行旅》、《德國文化遺產行旅》、《攝影行遊間──旅遊攝影的技法與欣賞》、《歐陸教堂巡禮》、《老家人》、《漫步普羅旺斯陽光中》、《悠遊山城》、《逐光獵影》、《山丘上的修道院》……等書。
後現代主義 代表人物 在 黎明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
一個神父,一間學校,一座教堂,一則愛與教育的傳奇
一群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將一生奉獻給台灣,已屆一甲子
他們日漸凋零,獨留一座教堂,訴說這撼動人心的故事
2013年,臺灣每個人都應該讀的書
邀請您,走進公東的教堂,找到再出發的勇氣
教育界、企業界、藝文界、媒體界知名代表人物
盛情推薦
公東高工的聖堂大樓是一座外表低調的建築物,沉默矗立東海岸已五十餘年,
罕有外人知道,它是由一位遠從瑞士而來的錫質平神父催生創建,
辦學並非神父的原意,但他發現,唯有教育可從根本改善人們的生活,
做為神父,他撫慰人心,給予人們精神的支持,
但當他站在教育者的位子上,他直接地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更深遠地影響了往後臺灣的木工與傢俱業。
「公東的教堂」是臺灣戰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典範,
卻見證了臺灣從貧困落後到虛榮浮誇以至今天的惶惑恐懼,
它保留了一段完整的時代記憶,也給予我們重新出發的勇氣。
世界知名攝影家范毅舜,幾年前受邀前往科比意設計的拉圖雷特修道院,
並在《山丘上的修道院》一書中與大師有一番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談。
他從遙遠的異鄉回到臺灣後,卻發現早在六十年前,在自己原生地最邊緣處,
早已矗立一棟深具意義與同等份量的建築。
他走得遠遠地,然後又回到原地,發現真正撼動心靈的原來一直在這裡。
范毅舜繼《山丘上的修道院》與《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再度以獨特的影像與文字,
分享這一段令人動容的教育與宗教的傳奇。
他將「公東的教堂」收入鏡頭,帶領我們親炙亦師亦父的錫神父的故事,
以及奉獻臺灣一甲子的白冷會士們在這塊土地上所做的事,
帶領我們回到過去,找回自己,重新思索如何定義自己的生命。
裝禎說明:
本書分為「精裝紀念版」與「平裝普及版」。
【精裝紀念版】
.書封採用40盎司灰紙板,呈現公東教堂清水模建築特色。
.開刀模軋形,模擬公東教堂彩色玻璃,正面出現錫質平神父部分臉部輪廓,反面為達興登設計公東高工時的建築藍圖。
.內文全彩,以高級輕塗模造紙印刷,完美呈現書中黑白歷史照片和彩色影像,同時也符合本書質樸人文的調性。
.部分內文以拉頁方式呈現,完整揭露公東教堂木門開啟後的教堂實景,以及錫神父與學生的親筆信函。
【平裝普及版】
.除書封裝幀與呈現和精裝不同之外,內文部分皆為一致。
【關於公東高工與公東的教堂】
臺灣第一道陽光升起的後山,有一所揚名國際的技職學校,它是臺灣優質木工的搖籃、締造臺灣傢俱產業的重要支柱。它以歐式學徒制奠定基礎的教學傳統,訓練出來的學生還沒畢業,就有企業搶著要。在出生率陡降、學生人數大幅減少、學校不得不減班的2012年,它竟然獲教育部核准恢復木工科,是近年來復科的首例。
這所學校的第一棟校舍聖堂大樓,是臺灣第二棟現代建築,四層樓的清水模構造,今天來看仍很前衛,頂樓的教堂有臺灣版「廊香教堂」之稱,興建時間相近於現代建築巨擘科比意聞名於世的系列作品。在臺灣僅能從有限的書本和雜誌汲取現代建築養分的年代,「公東的教堂」是有志建築的學子必定要朝聖的作品,是孕育臺灣現代建築重要的起源。
這所學校就是位於臺東的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簡稱「公東高工」 ,是天主教白冷會在臺第一任會長錫質平神父一手催生創立。
【關於公東高工創辦人錫質平神父】
為了讓當時後山貧困的孩子習得一技之長,將來能立足社會,錫神父特別引進德國的二元教育制,理論實務並重,為臺灣技職教育開立先河。
然而,公東高工曾經因為錫神父重實質、不重形式,理論課程時數不合教育部規定得不到補助而財政窘迫;也曾經被迫升格為專科,為了確保後山孩子有學校讀、讀得起,錫神父極力抵抗,不惜與整個教育系統決裂,日後更為大學文憑掛帥,造成公東高工招生困難,而成為眾矢之的。
六十年過去了,曾言「不當神父就當將領」的錫質平神父早已長眠海岸山脈,獨留公東的教堂。而這棟作為學校精神象徵的建築,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也成為危樓,差點被拆除。然而,「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當年受錫神父照顧與教導的學子如今多成為臺灣傢俱木工業的支柱。
本書特色
◎天主教白冷會主要服務地區為臺灣東部,有「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之稱,來臺已屆一甲子,貢獻臺灣良多,尤以創會會長錫質平神父催生的公東高工,影響最為深遠,為臺灣樹立技職教育典範,間接促成臺灣傢俱產業。本書以多幅珍貴歷史照片和深情的文字,紀錄錫神父其人、其事、以及公東辦學的點滴。
◎本書作者特地赴瑞士親訪歐陸知名建築師達興登,公東教堂的設計者,透過建築師在瑞士、與公東同期的作品,得到藝術和信仰雙重的啟發。
◎白冷會在東海岸興建了百來座教堂,都是由傅義修士設計,是東海岸特殊的人文景觀,本書繪製精美地圖,標示這些教堂所在位置、詳細地址及聯絡方式,讀者可以按圖索驥,緬懷這群瑞士人為東台灣的守候與奉獻。
作者簡介
范毅舜(Nicholas Fan)
美國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碩士(Brooks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
曾受邀於美國華府參議院、德國的 Leica藝廊、法國尼斯的Alain Couturier藝廊、臺北的誠品藝廊及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藝文館舉行攝影個展。
著名的德國 Leica相機公司、瑞士的 Sinar相機公司、瑞典哈蘇Hasselblad相機公司、英國的Ilford相紙公司及美國的Kodak軟片公司,都曾以他的攝影作品做為產品代言。臺灣的Sony索尼公司,近年更支援他最新的數位攝影器材。
瑞典哈蘇專業相機公司更曾推崇他為全球最優秀的150位攝影家之一,他更是135相機發明者——德國Leica相機公司在德國總部舉行攝影個展的唯一華人。
美國會圖書館、參議院、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臺北市立美術館皆收藏有他的攝影作品。
除了中文媒體,極具影響力的《華盛頓郵報》、瑞典發行全球的《Hasselblad》攝影雜誌、德國的《Leica》攝影雜誌、美國的《Kodak影像新聞》都曾以大篇幅專文介紹這位傑出的攝影家及其作品。
除了專業攝影外,范毅舜的出版資歷也相當豐富,過去數年他已經出版了近五十本圖文並茂的著作。在臺灣出版的作品包括:《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走進一座大教堂》、《法國文化遺產行旅》、《德國文化遺產行旅》、《攝影行遊間──旅遊攝影的技法與欣賞》、《歐陸教堂巡禮》、《老家人》、《漫步普羅旺斯陽光中》、《悠遊山城》、《逐光獵影》、《山丘上的修道院》……等書。
後現代主義 代表人物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你看過《天能》了嗎?你知道《天能》中除了祖父悖論之外,還隱藏一個並未明說的「鞋帶悖論」嗎?你知道那其實就是Neil和天能組織的核心思想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的文章〈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在我們正式開始前,也請記得七字訣:訂閱、分享、小鈴鐺喔。
本系列前三集裡,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線性)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自由意志的重要**;並且比較了大魔王薩托以及《黑暗騎士》中小丑的兩種虛無。
簡而言之,時間很可能並不存在,事件發生的絕對先後次序也並不可靠;而這樣的概念則破壞,或說解放了原先我們習以為常的,對因果律的預設,從而將薩托的哲學導向了虛無。
這是《天能》前半段的思想辯證。但話又說回來了:因果律真的就這樣被破壞殆盡了嗎?
其實也沒有。伊格言分析,針對這「線性時間中因果律被削弱」的結果,《天能》中的未來人分為兩派,暗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態度。
其中之一,是我們在上一集中提及的反派薩托,以及薩托的未來盟友。我們姑且將之稱為「薩托─未來人」派。薩托受到個人心靈創傷與私慾的驅使,自甘成為此派未來人的報復工具;而「薩托─未來人」派的核心思想,約略就是「沒有核心思想」──
一種無底線的虛無。
他們的對立面,當然就是天能組織了。
但天能組織(Tenet)的「信條」(tenet)又是什麼呢?這就是我們現在要來討論的事。而這就得從組織代表人物,亦即是未來人Neil的行事原則──「發生的就是發生了」說起。
這句一再出現的口頭禪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粗疏地說,那正是他一再提及的**宿命論**哲學。正因為「發生的就已經發生了」,Neil顯然認為逆行回到過去無法改變史實;而他的信念和最終行動則體現了「自由意志」和宿命論的有機結合──
對,如同他在電影終局所言,「已知的結局並不構成袖手旁觀的藉口」。Neil知道結局已定,無法改變;但他依舊有事要做。
一邊是「結局已定」的宿命論,另一邊則是「有事要做」的自由意志,二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彼此結合在一起。
相較之下,《天能》主角的態度則曖昧許多。這也導致了主角與夥伴Neil的價值衝突──為了救治於塔林慘遭逆轉子彈所傷的凱特,一行三人決定逆行回到奧斯陸自由港,去使用該處逆轉機把凱特的傷再「逆轉」回來。
而路程中,Neil首次向主角與凱特提及「祖父悖論」──如果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的祖父,那麼你就不會存在;但你不存在,又如何可能回到過去殺了祖父?
這早已眾所皆知的**時光旅行祖父悖論**想必讀者們已然熟悉;也完全明白它在邏輯上無法解決。當然,「多重宇宙假設」可輕易擊潰此一悖論;但這是另一大題,我們照例沒時間講(?)。
對《天能》而言,更關鍵處其實是劇情中未曾直接提及的「鞋帶悖論」(Bootstrap Paradox)。此悖論因美國科幻名家海萊因(Robert Heinlein)的科幻短篇〈By His Bootstraps〉而得名,我們在此簡述如下......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