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6日,舉行畢業典禮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張哲生 攝)
昔日去逛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時,常會經過臺北工專(北科大的前身)的新生南路側校舍,當時它的校門在新生南路上,現在在忠孝東路則出現一個更大的校門,校址為臺北市忠孝東路三段1號。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之校史:
1912年(明治45年)7月5日,日本臺灣總督府於臺北廳大加蚋堡大安庄(即北科大現址)設立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隈本繁吉先生擔任所長,所內分設「木工」與「金工及電工」兩科,為臺灣工業教育之肇端。
1914年(大正3年)6月23日,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
1918年(大正7年)7月18日,增設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五年制,並設機械、應化、土木三科,專收日籍學生。
1919年(大正9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改名為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
1921年(大正10年)4月1日,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改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工業學校,以日籍學生為對象;而原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則更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二工業學校,以臺籍學生為對象。二者在同一校舍上課。
1923年(大正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第一工業學校及臺北州立第二工業學校合併,改稱為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電氣科、建築科及應用化學科、機械科、土木科共五科。
1937年(昭和12年)4月1日,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採礦科。
1939年(昭和14年)4月8日,臺灣總督府於本校另設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採夜間授課。
1945年(民國34年)12月31日,校名在二戰後更改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分初級部、高級部,設機械、電機、土木、建築、化學、採礦六科。杜德三先生為第一任校長。
1946年(民國35年)1月,成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同年9月1日,王石安先生接任校長。同年10月1日,簡卓堅先生接任校長。
1948年(民國37年)8月,奉令升格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初設五年制機械、電機兩科。原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附設一年制中級技術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同年11月1日,開學上課,此日定為校慶紀念日。同年12月,成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
1949年(民國38年)7月25日,顧柏岩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增設五年制化學及礦冶兩科,增設三年制電機科電力及電訊兩組,電訊組後併入電子科。同年10月,原臺灣省立臺北第一工業技術練習生養成所改稱為臺灣省立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
1950年(民國39年)9月,增設五年制土木工程科。
1951年(民國40年)9月,增設二專土木科。
1952年(民國41年),增設二專化學科。同年12月4日,宋希尚先生接任校長。
1953年(民國42年),二專停招,增設三專機械科、電機科、紡織科。同年5月11日,康代光先生接任校長。
1954年(民國43年)8月1日,增設三專土木工程科、化學工程科。
1957年(民國46年),原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機械科附屬技工訓練班改稱為臺北第一工業職業補習學校附屬技工訓練班。
1958年(民國47年)2月10日,張丹先生接任校長。
1961年(民國50年)7月7日,增設二專機械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63年(民國52年)8月,增設二專電機工程科。
1965年(民國54年)2月18日,趙國華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成立夜間部。
1966年(民國55年),增設三專工業工程科。增設二專工業工程科及工業設計科。同年8月,土木工程科工業設計組建築組併入工業設計科。
1967年(民國56年)6月13日,增設三專礦冶工程科及電子工程科。
1971年(民國60年)3月1日,成立電子計算機中心。同年8月1日,紡織工程科更名為纖維工程科。同年12月30日,唐智先生接任校長。
1972年(民國61年),增設二專電機科工業訓練組一班。成立空中高工補習學校,設機工、電工二科。成立臺灣省臺北工業專科學校附設建教合作中心。
1973年(民國62年)2月1日,與臺灣電信局合作,辦理電訊專科班。
1975年(民國64年),增設三專工業設計科。
1977年(民國66年)7月20日,奉准設立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設機械、電機、化工、工業工程四科。
1979年(民國68年)8月1日,纖維工程科紡織組、化纖組分別更名為紡織工業科紡織工程組及紡織化學組。
1980年(民國69年)10月,頒發畢業證書編列第一號予俞石獅校友。
1981年(民國70年)7月,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改名為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
1983年(民國72年),增設臺灣第一所二專核能工程科,為建教合作專科。
1984年(民國73年)12月31日,張文雄先生接任校長。
1987年(民國76年),增設三專建築設計科。工業工程科更名為工業工程與管理科。二月,本校實習輔導室 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同年8月,工業設計科建築設計組獨立為建築設計科。
1988年(民國77年)7月31日,礦冶工程科更名為材料及資源工程科。
1989年(民國78年)8月1日,張天津先生接任校長。
1990年(民國79年)8月8日,奉教育部核准成立改制技術學院籌備規劃小組,並成立五個工作小組積極推動改制工作。
1991年(民國80年)6月,成立自動化科技中心,主要任務在整合本校機械、電機、電子及工工等各系有關自動化方面之人才設備。
1992年(民國81年)1月25日,教育部同意國立臺北工專以台北縣萬里鄉中萬里加投段及基隆市安樂區大武崙段等部份土地作為第二校區預定地。同年8月,增設光電科技中心。
1994年(民國83年)8月1日,國立臺北工專改制為國立臺北技術學院,設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材料及資源工程、土木工程、紡織工程、電子工程、工業工程、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等十個技術系。停招二專及三專,五專學制繼續招生。
1995年(民國84年)5月1日,成立校內第一個研究所-機電整合研究所。同年8月1日,校內共同學科成立七組教學研究會,設主任一人。同年8月,首次藉由遴選制度產生11位系主任。設置進修推廣部。
1996年(民國85年)9月29日,臺北縣萬里第二校區正式獲撥用。
1997年(民國86年)4月25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獲頒八十五年度服務貢獻、辦學績優、行政考核優良、師資考核優良及視導評鑑優良等五個獎項。
1997年(民國86年)8月1日,國立臺北技術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立機電、工程、設計、管理四大學院,並增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土木與防災技術研究所、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同時增設車輛工程技術系及冷凍空調技術系。同年11月1日,北科大首度校慶,副總統連戰先生蒞臨賀勉。
1998年(民國87年)7月,附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奉准升格改制為進修補習學院,為二技3年學制,改招專科畢業生修業學生。同年8月1日,停招五專。同年8月19日,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電力與能源技術研究所、材料及資源工程研究所、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
1999年(民國88年)7月,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補習學院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設進修學院。同年7月15日,成立創新育成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製造科技研究所、冷凍與低溫科技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生化與程序工程研究所、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增設經營管理系(二技)、應用英文系(二技)。
2000年(民國89年)2月,為提昇行政效率,加強服務品質,成立「ISO 9001品質驗證推動小組」,積極推動取得國際驗證工作。成立水環境研究中心。同年3月3日,迎千禧年共同宣言紀念碑於校內紅樓前揭幕,由張天津校長及各級主管和師生代表數百人參加,鐫刻嚴文方副校長題撰之千禧宣言碑文-「人類科技文明的發展,我們曾經參與,從兩千年起,我們更要共同努力追求卓越。」同年8月1日,增設車輛工程研究所、資訊工程研究所、自動化科技研究所、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創新設計研究所、化學工程研究所。增設工業工程技術系。
2001年(民國90年)5月15至18日,慶祝90週年校慶系列活動:一同走過從前校園影展暨座談活動,敬邀孫運璿資政、法務部長陳定南及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共同參與。同年8月1日,增設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班、二技資訊工程系、光電科技系。
2002年(民國91年),成立奈米矽元件研發中心。增設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2003年(民國92年)8月1日,增設電機工程系博士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博士班。同年12月19日,成立奈米光電磁材料技術研發中心。
2004年(民國93年)2月2日,李祖添先生接任校長。同年8月1日,設立四年制資訊工程系、光電工程系、經營管理系,二技學制停招。增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班、光電工程系博士班。同年10月1日,甘比亞石油專班開學典禮,該班為北科大與西非甘比亞共和國合作而開設之四年制學士專班,亦為國內與西非建教合作之首創。
2005年(民國94年)2月1日,成立藝文中心。同年8月1日,增設資訊工程系博士班、工商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及電資碩士在職專班。
2006年(民國95年)8月1日,成立電資學院。成立校友聯絡中心。增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大學部四年制機電、電資、工程科技、創意設計等四學士班。
2007年(民國96年),成立北區技專校院教學資源中心。增設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博士班、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班。同年9月,增設甘比亞電資專班。
2008年(民國97年)8月1日,增設應用英文系碩士班、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博士班、甘比亞土木專班。
2009年(民國98年),增設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班。增設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班、資訊與運籌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8的網紅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有人說「學校始於一棵樹下,一個人與另外一些人討論著他的領悟。」當學校因為疫情而停課時,一個老師和一個學生回到學校的起點──大樹下,一起探討不同年代的校舍除了上課外,還收藏了甚麼記憶和價值。 今集,他們漫遊不同年代的學校,由五十年代的天台學校到今日的千禧學校。每一代學校不但記住師生的回憶,還記住不同...
後千禧校舍 在 國皇之家生活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太開心喇~Mancent 終於叩門成功喇!!!
自從6月4號派左去唔知第X志願之後,心情一路忐忑不安⋯到今日終於收到好消息,真係好開心、好感恩,感謝主!
雖然我地一早已經有其他私小Backup (最後留返陸永果間),但同一時間D學費都好貴,為左龍B細佬,最後都要決定放棄~
依家有一間基督教學校收左哥哥⋯雖然唔係咩嘢名校,但就係近屋企加係千禧校舍,老師同校長都有愛心。希望Mancent 係主耶穌帶領下,喺新學年開心並享受愉快的小學校園生活!
**仲未有Offer 或者派得唔好嘅小朋友,音樂椅遊戲啱啱先開始,大家唔好放棄呀~一齊加油**
#小一統一派位 #小一入學 #叩門
#叩門成功 #升小大作戰 #感恩 #音樂椅 #一齊加油
後千禧校舍 在 范國威 Gary F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火柴盒校舍均是1970年代在公共屋邨興建,其外形方正,港府規劃於屋邨範圍興建面積約三千平方米或以下,所以又稱為火柴盒式校舍。與新建的小學校舍及現行標準相比,這些校舍均屬於低於標準。香港現時仍有廿八間火柴盒小學,相比一眾千禧校舍,歲月痕迹遍布火柴盒校舍角落,環境更見細小擠迫。
火柴盒校舍甩石屎滲水露鋼筋
政策失誤 議員促優先重置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在4月26日探訪三所在火柴盒式、低於標準的校舍營辦的學校,以便議員親身了解這些學校的環境及其對學習與教學質素的影響。
火柴盒校舍均是1970年代在公共屋邨興建,其外形方正,港府規劃於屋邨範圍興建面積約三千平方米或以下,所以又稱為火柴盒式校舍。與新建的小學校舍及現行標準相比,這些校舍均屬於低於標準。香港現時仍有廿八間火柴盒小學,相比一眾千禧校舍,歲月痕迹遍布火柴盒校舍角落,環境更見細小擠迫。
范國威議員在探訪期間,視察了各火柴盒校舍的校園設施,並聽取校方代表講述師生所面對的困難,包括因為校舍樓齡高、校舍破舊,以致維修工程頻仍,對學校日常運作造成影響。此外,學生亦面對活動設施不足的情況。范國威促請政府當局探討方法,有效改善位於火柴盒式校舍的學校的設施及長遠發展。
范國威批評:「呢個係政策失誤,教育局應該畀火柴盒學校優先重置!」部分火柴盒學校環境惡劣,應優先得到重置機會,惟實際上卻事與願違,各學校均可申請重置,其中國際學校更享優先權;而過往亦有不算殘舊的學校獲得重置,此舉對於苦候多年仍動也不動的火柴盒學校而言,極不公平,促請教育局檢討相關做法,按照學校的實際及學習環境,重新設定重置的先後。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門河吐露港現大量死魚
促政府徹查原因 助養魚戶復業
去年12月沙田城門河河水離奇染藍,引致吐露港海域大量魚類死亡,隨後林村河下游亦再出現大量海魚死亡,結果波及吐露港七個養魚區,令養魚戶所養殖的青斑、沙巴龍躉、金錢斑及其他養魚在不足半個月內亦全部死亡。有漁民表示這次海魚及養殖魚大量死亡非常罕見,質疑政府部門未有立即清理大量海魚魚屍,終誘發紅潮波及養魚區,批評政府有關部門監管不力,終令漁民損失慘重。
有漁民組織就此事向立法會申訴部作出投訴,要求政府部門徹查城門河河水染藍的原因,及向受影響養魚戶提供援助,協助養魚戶盡快復業。參與申訴會議的立法會議員范國威要求政府徹查城門河河水染藍,是否與附近工業區排放的污染物有關,並盡快聘請海洋、水質及漁業的相關專家,徹查是次死魚事件的源頭,並計劃未來的防範措施,以免重蹈覆轍。
食環署拖延清理死魚
漁民組織又批評食物環境衛生署因魚屍過多,無法盡快清理,甚至需聘請外判人員協助,清理死魚一事拖延數天,囤積的魚屍腐爛發臭,污染附近海域的生態有漁民擔心即使在養魚區再次播下魚苗,亦可能會再次引致大量死魚。主持申訴部會議的議員范國威認為漁護署應與食環署及其他相關部門協調,建立處理死魚的機制,以免魚屍囤積的事件再次發生。
范國威亦要求漁農自然護理署檢討紅潮警報機制,研究是否准許漁民在紅潮警報下,將養魚網拖往指定海域,以減少養魚戶的損失。現時漁護署即使有預先提醒漁民預防紅潮,但因養魚區內的養魚未能離開游往其他海域,致使養魚死亡事件依然發生,往往為時已晚。漁護署應研究在發出紅潮警報後,批准漁民拖網離開養魚區,並與海事處及水警建立即時通報機制,以便協助漁民前往指定水域,避開紅潮。
後千禧校舍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有人說「學校始於一棵樹下,一個人與另外一些人討論著他的領悟。」當學校因為疫情而停課時,一個老師和一個學生回到學校的起點──大樹下,一起探討不同年代的校舍除了上課外,還收藏了甚麼記憶和價值。
今集,他們漫遊不同年代的學校,由五十年代的天台學校到今日的千禧學校。每一代學校不但記住師生的回憶,還記住不同年代的社會發展、經濟狀態及教育理念。每一代學校建築都在為師生的教與學着想,一步步發現不足,然後改善,讓學習更專注,也注入新的學習要素。
聽老師授課、與同學一起學習遊玩、做實驗、做運動、比賽……都在這些空間裡進行。你最喜歡學校的哪些地方?你希望未來的學校會是怎樣?可能就是下一代的學校建築了。
不同的資源和空間,不一樣的創意和發揮,一樣的期許。
#看得見的記憶 #延伸教學短片 #停課不停學 #教育 #建築 #記價值 #記時代 #香港校舍建築發展 #天台學校 #附建學校 #火柴盒學校 #標準設計學校 #連臂式設計學校 #前千禧學校 #千禧學校
後千禧校舍 在 【東涌的千禧校舍】 . .... - 街坊帶路Kaifong Tour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清涌覺樂 #3年又3年 #社區導賞項目 #社區參與 . . 【 機場大佛東薈城?】 . 呢啲或者係大家對東涌最鮮明嘅印象 ⋯⋯ 但除此之外!東涌仲有好多獨有嘅社區生活與自然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