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小劇場 三級警戒來臨之前,我們能做什麼】
什麼是三級警戒?坦白說,之前根本沒想過它的樣子。結果一不留神,我們就身處在二三級警戒的交界,形勢究竟會逼近哪一邊,每一天都在擺盪。但在那天來臨之前,我們或許可以先做好以下四件事:
1.【安穩呼吸,接收官方訊息】
緊張的時候,先停下手邊的作業,好好調整呼吸。深吸三秒,慢吐四秒,五分鐘就好,不會占用太多時間。雖然這樣做,不會讓恐懼完全消失,但你的認知會慢慢回到現實。
面對已知或未知的威脅,通常是焦慮的根源。扭曲已知的訊息,放大未知的想像,則是想像力襲擊大腦的方式。
因此,面對想像力的襲擊,「保持呼吸的順暢與穩定,維持單一且正統的消息來源」,是最基礎的防禦工事,簡單地說,就是專注現實與事實。我們可以為現況感到焦慮,可以持續關注疫情發展,可以對自己採取更嚴厲的保護措施,但在展開任何行動之前,我們都需要一顆穩定的心,清醒的腦。
焦慮是求生的動力,穩定是求生的續航力,兩者有先後順序,但不一定相互牴觸。用呼吸穩定情緒,接收正確的官方訊息,才不會讓想像力脫離現實,讓焦慮失去作用。
在不久的未來,警戒或許會升級,疫情或許不如人意,但只要能讓腦袋保持清醒,想出合理的策略,做出妥善的應對,我們就有辦法成為停損疫情的一份子。
2.【調整心態,升級危機意識】
就現況而言,口罩所代表的,不只是一種保護措施,更是一種「危機意識」的宣示。
對於李秉穎醫師的「人為群體免疫」說法,我十分認同。台灣先前之所以能挺過幾波社區傳染風險,正是口罩主義與洗手習慣,形成了人為群體免疫。而這背後的抗體,便是我們的「危機意識」。
然而保持危機意識並不容易,因為需要持續性的刺激。就心理學而言,若想維持或增強某項行為,就必須出現刺激物,也就是所謂的「增強物」,而且以「變動」(variable)的形式出現,增強效果最好。因為當增強物的出現時機難以捉摸時,我們只能隨時待命,行為得以持續。
最常使用的例子,就是購買彩券。人之所以購買彩券,目的是拿到彩金,而彩金就是增強物。倘若彩金是固定時段(一個月中一次),或固定比率(每開奬三次中一次)出現,那麼購買行為便只會集中在某些時段而無法持續,因為增強物的出現太好預測。然而博弈不是這麼回事,正因為彩金是以「變動」的方式出現,産生了不可預測性,才會一直刺激我們的購買欲望,維持購買行為。
換句話說,若要維持或增強我們的危機意識,那麼危機(例如社區感染案例)這個刺激物,就必須以「變動」的形式呈現,也就是要製造出「不確定什麼時候會出現下一個確診案例」的狀況。當然,不會有人平白無故製造這種局面,這樣做不僅有點變態,而且直接影響心理健康。
但仔細想想,現在不就是這種時刻嗎,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局面,就跟去年年初一樣,「不確定什麼時候會出現下一個確診案例」。
因此,我們可以試著調整心態,現階段不是絕望的時刻,反而是升級危機意識、增強自我保護的最佳時機。倘若要遏止疫情擴散,除了傾盡全力動員外部資源,最根本的做法,就是靠每個人找回危機意識。
因為即便局面失控,你起碼還能控制自己。
3.【喚醒經驗,重拾基本功夫】
如同前述,在情緒緊繃了一整年之後,由於缺乏強烈的危機衝擊,導致人們的防疫行為鬆懈,危機意識疲乏,進而產生破口。這情況確實讓人扼腕,但把矛頭指向任何人都沒意義,畢竟一旦缺乏刺激,人的習慣便會慢慢消失,這就是所謂的「反制約」作用,亦是人之常情。
但即便疫情升溫,和去年不一樣的是,我們多了一項武器,不是疫苗,而是「經驗」。那是住在身體裡的流程,是停電時就能立刻開啟的光源,不用花時間重新建構迴路,只要切換模式,讓電流溫習一遍路線就好。
病毒的所採取的姿勢,不是主動攻擊,而是附著人體傳染。它不會沒事敲你家的門,攻城掠地,怕的反倒是我們無意間亮出空隙,讓人類成為自己的對手。
因此,守住破口的方式,就是把基本功練回來。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密閉空間不交談,儘量減少群聚,謹守各項防疫規定。別忘了,整個國家尚未崩解,醫療體系正在待命,而我們擁有寶貴的經驗。螺絲或許一時半刻鬆懈,但還掛在原處,並沒有滑脫,不需要重新摸索或鑽孔,我們只要再次將它牢牢旋緊就好。
倘若升上三級警戒,社交會閉鎖,經濟會動盪,但還不到世界末日,因為人還在,策略會不斷翻新。我們都明白,病毒不會一夜之間絕滅,但我們可以用一個月的時間,重拾過去一年的基本功,努力守住底限。試著讓警戒級數下修,讓生活步回常軌,才是當前唯一的目標。
4.【施打疫苗,為自己買保險】
由於身份關係,我在前段時日已施打過AZ公費疫苗,頭兩天確實出現痠痛倦怠,身體也冒出了局部紅疹(看過的人都一致認定是衣服沒洗乾淨),但絕對沒有哪個部位長出角這種事,生活作息也沒受牽連。因此我強烈建議,
無論公費自費,預約就對了,在嚴峻的時期,值得為身體買張保單。畢竟,當你為自己買下一份保險,整個國家就少了一份風險。
此外,我也建議讀者下載「臺灣社交距離 App」,雖然它無法直接抗疫,但至少能讓民眾保持警覺,減緩疫情傳播,為心理健康買張保單。
「臺灣社交距離 App」的影響力,取決於使用者的參與程度,下載人數越多,資料庫擴充得越快。相對地,若「確診民眾」不願意上傳去識別化接觸資料,進行自主回報,又或者民眾收到警告訊息後卻未進行通報,軟體的影響力便會大幅限縮。對此,政府目前已針對願意上傳資料的確診者,給予協助疫調獎勵金五千元禮卷,然而真正決定這套軟體效能的,還是每個人的危機意識。
一如村上春樹所言,所謂考驗,正是「人生重新擺好架式的好機會」。
危機不曾間斷,勝負尚未分曉,對手很狡猾,因此即便挨了一記悶棍,我們也別灰心。至少這記悶棍,能讓我們重新調整對戰姿勢,然後朝著對方說一句,
「不讓了,現在要認真了。」
彩金衝三是什麼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愛國獎券之真假富翁糊塗死?(上)】 #曲折離奇堪比連續劇
對我們來說,鬼月不是農曆七月,還有每年五月,報稅季一來,絕對讓你的鈔票有去無回,全民哀爸叫母,嘆聲連連。
但是,不管什麼時代,政府也總有辦法,要你心甘情願地笑著把錢交出來。
還記得台灣彩券剛剛發行的那一年嗎?那時候,街上每一家彩券行都是門庭若市,劃選號碼和買彩券的人,開獎時,只要有電視的地方,前面一定都擠滿了拿著彩券緊盯螢幕的人,人人仰望著電視,嗷嗷待哺地等待螢幕上餵出那幾個數字能和自己手上的重合。這期槓龜,下期再來,有夢果然最美。
其實,彩券不是一九九九年才問世的新產物,早在一九○六年台灣就曾發行過彩券,那時台灣仍受日本統治,政府的財源不足,為了籌措經費,曾經參酌各國發行彩票的經驗,特別成立彩票局來發行台灣的彩票。沒想到彩票的銷售好得嚇死人,連帶造成偽造彩券、違法轉售等亂象,讓政府一下子hold不住,只好在一九○七年終止發行,短命的台灣彩票只發行了五期,連開獎用的彩票局都還沒蓋好,彩票就再見了。
#愛國公債到愛國獎券
沒想到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彩券竟然捲土重來!戰後百廢待舉,同樣是財政困難的年代,政府左支右絀之下為錢想破頭,不知道要從哪裡變出錢來才好。一開始先於一九四九年發行「愛國公債」,算是向民眾借款,希望大家把錢拿出來共體時艱,相忍為國。這項在蔣介石日記中寫著「只許超募,不得短募,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募資計畫,一推出之後卻不如預期,眾人購債冷淡,逼得當局用各種方法軟硬兼施地募購愛國,像是要求代理商必須先購買一定數量的愛國公債才能提取存放於海關的進口西藥等等,(〈提取海關西藥 須購愛國公債〉,《聯合報》1951年10年24日,第6版)這下藥商也急了,台灣省西藥公會召開緊急會議,建請政府手下留情,不要硬性規定購債的百分比,而由西藥商自動認購。(〈藥商認購公債 請勿硬性規定〉,《聯合報》1952年02年13日,第3版)
購債和還本都明明白白的「愛國公債」沒人要買,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政府於是又想到一招:發行「愛國獎券」。
#勸購獎券歌
「愛國獎券」從一九五一年四月開始發行,一直到一九八七年底停止發行,對獎方式和獎金歷經幾次改變,不同時期的券面設計也不一樣,曾經榮登券面的有國寶奇器、忠孝節義的故事、中國各地山川名勝等,藏有「打回大陸」、「重整河山」、「消滅共匪」、「反共復國」、「確保金馬」、「驅逐俄寇」等政宣標語,或是「獎忠勸孝」、「厲行節約」等品德訓詞,提醒我們「發財不忘愛國」、「致富仍須忠孝」。不過,「愛國」是其次,「獎券」才是真的,和獎號比起來,什麼反共抗俄、教忠教孝,都不再重要了。
愛國獎券的熱銷,和券商的積極勸購有很大的關係,一九五五年,本名夏承楹的作家何凡在《聯合報》副刊「玻璃墊上」專欄中寫了一篇〈勸購獎券歌〉,描寫當時愛國獎券的紅封套背面,為促銷獎券的台語歌詞:
阮是十八愛國花 為國心和齊
手提獎券出來賣 站在十字街
一張五元無賴多 每月開獎有二回
獎券啊!買獎券 先生緊來買 太太緊來買
愛國發財好機會 福氣的人來交倍
青年的人不可慢 先買心先安
第一特獎二十萬 結婚兼買田
不免煩惱家貧散 變成富翁無為難
獎券啊!買獎券 哥哥請你等 妹妹請你等
開獎日到著有按 愛國發財偶然間
無論男女或老幼 上流或下流
愛國心肝同一樣 一人買一張
請你節約著煙酒 買著獎券助歲收
獎券啊!買獎券 獎券買入手 福到免憂愁
祝你愛國的朋友 有財有福的新秋
-〈玻璃墊上/勸購獎券歌〉
當時常有年輕貌美的「獎券西施」在各處推銷愛國獎券,何凡還建議發行獎券的台銀應徵求華語版的「勸購獎券歌」,增加傳唱度。
另一種行銷方式是透過傳佈中獎訊息,營造一種「愛券很好中,致富不是夢」的氛圍,當時報紙上時不時的就會出現平凡無奇的老百姓因彩券中獎而一夜致富(〈女生神女均屬無緣 貧農獨佔萬人鰲頭〉,《聯合報》1952年01月09日,第6版聯合副刊、〈糖廠小職員 欣慶中特獎〉,《聯合報》1953年06月23日,第4版、〈工人中特獎 親友賀財神〉,《聯合報》1953年11月07日,第4版),或是家貧卻忠義的孝寒之士感動財神,中獎之後祭祖修屋、造橋鋪路等(〈孝義寒士中獎 買牲祭祖捐資修橋〉,《聯合報》1953年01月12日,第4版聯合副刊),看完這些報導,人人都會相信只要獎券在手,「我的未來不是夢」。
直到一九六二年台灣電視公司開播為止,報紙和廣播是民眾獲取訊息的主要管道,愛國獎券開獎後的獎號;得獎人的姓名、職業,甚至是詳細的地址,都鉅細靡遺地刊登在報紙上,我們就曾在報紙上讀到這一系列的報導。
#樂悲同生的獎券命案
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七日早晨,家住屏東縣滿州鄉的二十二歲男子陳清順,和他二十一歲的女友(報初載姘婦,後為女友、未婚妻)賴金里雙雙被家人發現躺臥家中,被發覺時已回天乏術,相驗後發現兩人是在前一晚夜裡七時五十分吞服老鼠藥自殺。
陳清順和賴金里兩人都還年輕,為什麼要自殺呢?
為了一張獎券,為了二十萬。
讓我們把時光倒轉一點,原來事情是這樣的。一九五六年八月二十日,第一五一期愛國獎券開獎了,第一特獎獎號是「六五七七四九」,獨得獎金二十萬。
陳清順不可思議地看著自己手上這張繪著「錢塘大橋」的獎券,他腦中一片空白,心跳好快。
這張獎券上面的號碼,就是「六五七七四九」,換句話說,他中了第一特獎。
陳清順本來就有購買愛國獎券的習慣,開獎的前一天,清順到省立屏東醫院探望因病就醫中的父親陳萬福,順手在第一商業銀行屏東分行附近的一家獎券攤買了四張隔天開獎的第一五一期愛國獎券。二十一日早上,清順在路上遇到換帖的友人黃庚古,交情不錯的兩人,過去經常合買彩券,「我買了四張獎券,袂公家否?」這次清順也順口問了庚古要不要一起分攤彩金,合買這些獎券。庚古答應了,拿錢給清順,兩人協議由清順保管獎券,而清順寫下四張獎券的獎號給庚古。
然而這時候,兩人並不知道財神爺已經來到滿州,第一特獎就在他們手上。前一日開獎以後,中獎號碼刊登在報上,但是因為滿州地處偏遠,當日的報紙通常得等到下午才能配送過來,於是這天下午,拿著獎號回到家的庚古,向鄰居借來一份報紙,翻開一看……
是第一特獎!
庚古把報紙緊緊抓著,三步併作兩步地衝到清順家。「清順!清順!中啦!中啦!」一人可以分得十萬元!當時《聯合報》零售一份才七角,十萬元簡直就天文數字!直到深夜,清順與庚古仍共睡一床,繼續開心地暢談領獎以後的計畫。
沒想到隔天一早,庚古醒來後,身旁的清順卻不見了。他起初不以為意,原以為清順像往常一般做田去了,可是到了晚上卻仍找不到他。庚古開始懷疑,清順是不是見財忘義地獨自跑去台北領獎了?庚古越想越著急,匆忙跑到恆春警察局報案,控告清順侵佔,警方見事涉鉅款,連忙要陳萬福出面,把清順找回來。
就在一夥人忙著東奔西走尋人時,清順回來了。清順先是否認自己去台北領獎,又解釋獎券被妹妹洗衣時弄破了,根本沒有侵佔獎金的企圖。
可是,清順私底下卻又找村長和民代來喬,要和庚古和解。清順說,庚古當時只給了三元當購券資金,「說好的十元呢?」當兩人達成了清順得十三萬獎金、庚古取七萬的協議和解後,清順遂拿出來所謂中了第一特獎的獎券,卻是一張數字模糊不清、僅剩下「FG」兩個英文字和「5xxx49」三個數字的破紙。
庚古拿出早先清順抄寫給他的獎號單質疑清順,上面寫的明明就是第一特獎的獎號,但陳清順卻說抄錯號碼了,其實沒有中。對清順已完全失去信任的庚古不禁懷疑,清順失蹤的那段時間,是不是專程到外地尋找頭尾是五和四九的獎券,在將它洗破來魚目混珠?於是又到了屏東警局告狀。
這時候,屏東刑警隊的吳組長眉頭一皺,發現案情並不單純,陳清順明明說沒有藏匿彩券,但是開獎以來已經月餘,卻又沒有人前去領獎,能夠注意到本案的細節,真不愧是辦案豐富的老刑警。當時警察的辦案方式,就是「不分畫夜加以盤問」,最後陳清順「經不起刑警人員的追究和乃父陳萬福的苦苦哀求」,終於承認將獎券藏匿在家裡正廳左側大房的屋頂茅草內。
得到消息後,刑警隊大隊人馬立刻前往陳家進行搜索,然而眾人大費周章地翻遍茅草屋頂,直到深夜卻找不到獎券,無功而返,再次訊問陳清順。沒想到陳清順卻說自己只是隨便講講的。把刑警們整得翻過來倒過去的,真是狡猾!
就在刑警們被耍得團團轉的同時,竟然收到台銀的通知,說第一特獎的二十萬元獎金已在九月二十日被一名新竹的婦人憑券領去了!
憑「券」領去?這倒底是怎麼一回事?
(敬請期待下回分解)
文 ︱ 蔡蕙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圖 ︱ 聯合報系資料照
#報時光專題 #報時光UDNtime
彩金衝三是什麼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投資方面比較少被討論到,但的確有人會遇到的問題就是,突然擁有大筆財富怎麼辦?
這可能發生在中大樂透,或是親屬留下大筆遺贈時。
這其實是一個財務上的嚴重挑戰。過去有報導提到,不少樂透得主在幾年內就完全把彩金花完,或是變得比之前更加貧困。突然擁有很多錢,不是一個容易處理的問題。
曾經有過很多錢的經歷,本來可以好好的過著富有一生的可能,更會不斷在這些曾經擁有大筆資產的人腦中盤旋,帶來無止境的後悔。
假如真的突然得到大筆錢財,要如何處理呢?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不要動。
在你想到新的人生財務目標與完整的財務處理方式之前,不要動這筆錢。
假如是樂透彩金,就把它以現金的方式存在銀行帳戶。假如是繼承而來的資產,就讓它以原先方式存在著。不要動它。
在沒想好之前,就開始”運用”這些資產,往往是錯誤的第一步。有甚麼理由要趕著決定?
沒有。
那些希望你馬上決定的,往往別有居心。譬如在樂透領獎的銀行專室中,就布置銷售人員,馬上賣得獎者各種投資工具與保險產品。
這些大獎得主,大多落入被成功推銷的境地。
每個月的大獎得主不斷換人。銀行卻可以不斷藉由馬上推銷產品給這些還沒有想好的買主,每月不斷賺取大筆佣金收入,不斷”中獎”。
你知道誰才是財務高手了吧。
第三,改變想法。
這是不容易達成的一點,但很重要。
這些錢似乎來得很容易沒錯。但你要把它想成,就像是自己努力工作賺來的錢。
假如是一億的錢,要把它想成是自己工作很累很忙,一年累積200萬,連續50年的成果。
為什麼大多努力工作累積財富的人,可以守住錢財。因為他知道,得來不易。
為什麼樂透得主很多守不住,往往就是因為錢來得太容易。
你把錢當成Easy money,它就容易簡單來,簡單去。
反正是中獎的錢嘛,買一個十萬的包,沒關係啊。買一台一千萬的跑車,好啊。親友有財務困難,需要一百萬,好啊。
錢就這樣不見了。
不認真看待這筆錢,它就容易消失。
第六,學習財務知識。
擁有大筆財富後,你幾乎責無旁貸,需要學習投資相關知識。
因為大多財務與理財相關人員會跟你有利益衝突。台灣對於金融從業人員,沒有要求把客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Fiduciary duty法律規範。
你要自己擁有相關知識,才能做出明智判斷。不要以為別人會全心為了你,幫忙做決定。
另外,低成本對於高資產人士仍是相當重要。擁有高資產,就以為自己可以不用太在意一兩趴的投資成本,就像擁有高資產,就以為可以隨意揮霍依樣,都是資產迅速減值的有效方法。
學會相關財務知識,重新擬定自己的人生財務目標,做出符合目標與風險忍受度的資產配置投資計畫,使用低成本的指數化投資工具去參與市場,
就跟自己資產過去沒有那麼多的時候,一樣的投資著,一樣的持續走著。這是真正謙遜的理財之路。
你不僅會守住這些資產,這些資產也將為你工作。
突然擁有大筆財富,是詛咒,還是祝福。
取決於你如何處理。
完整討論,可見今天文章: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20/10/what-to-deal-with-sudden-weal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