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搶美國財】
時間:2021/4/5(一)
貼文:NO.1221篇
.
■重建美好未來
拜登當選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讓美國從疫情中復甦,這是他未來的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可能也是這輩子最值得驕傲與光榮的一件任務,隨著1.9兆美元紓困案通過,疫苗研發完成開始大量施打,從源頭抑制病毒擴散,短期內大撒幣讓民眾度過最黑暗的時刻,利率與貨幣政策持續寬鬆,保證短期不升息!金融市場維持穩定成長,美股屢創新高,失業在家的散戶也賺到大筆鈔票,從遊戲驛站甚至比特幣….都有特定人在背後操控著。
.
但是,長遠來看經濟動能要維持穩定,不能只靠貨幣政策錢滾錢,部分民眾感受不到復甦的腳步,政府接著擴大基礎建設,除了鐵路、公路、等傳統基礎建設以外,新的方向還有潔淨能源、電動車與半導體產業在地化,增加就業機會,增強經濟動能與強化高科技實力,這一塊大餅不只美國廠商受惠,相關台灣廠商也有機會分一杯羹。
.
■2.25兆基礎建設
表面上看,這是拜登重建美國美好未來的大計畫,實際總預算甚至可能高達 3兆美元以上,需要大舉印鈔票,同時也將企業稅從 21%提升至 28%,總投資金額上看台幣近 65兆,等於台灣 40年的總預算。這數字驚人嗎? 美國的基礎建設排名全球第 13名,而中國是美國的 3倍。
.
美國現在之所以在科技產業領先全球,就是因為在美蘇冷戰時期大量投資太空項目,才有現在的電腦晶片、GPS導航系統、半導體晶片產業、先進軍武、導彈系統…..並且廣納全世界的尖端科技人才,持續領先全球。
.
但是,最近美國在 5G通訊產業上已經開始落後中國,這次拜登的擴大基礎建設,明著講就是不想被中國吃掉美國午餐、甚至是最豐盛的晚餐,是美國近代規模最大的振興方案,將創造數百萬就業機會,絕不允許在美中競爭中敗下陣來。
.
■ 主要建設大方向
1.傳統基礎建設:針對機場老舊、橋樑破敗、公路毀損、水壩瀕危、輸電和供水網絡陳舊、高齡逾百年的都會區地鐵系統、修繕房屋、更新全國鉛管系統…。
.
2.新型態基礎建設:更新寬頻網路、基地台設備、半導體晶片生產在地化…
.
3.能源轉型計畫:打造全美永續能源系統,大量投資再生能源,包含太陽能與風力發電,為極端天氣改造2百萬個家庭,創造1百萬個高收入工作,大量投資電動車及公車。
.
4.幼兒教育及完善長者照護:包含改善公立學校校舍、老人與障礙者住宅、榮民醫院與診所現代化…等
.
■ 五塊大餅
以投資金額排名
1.【交通建設】預估 6220億美元,包含鐵路、公路、大眾運輸、橋梁、渡輪、機場建設,翻修3萬2千公里的道路---鋼鐵、水泥業者直接受惠。
.
2.【充電站】目前全美有大約 41,400 個電動車充電站,其中不到 5,000 個具備快充功能。目前全美有超過 136,400 座傳統加油站。本次計畫投入 1740億美元,投資電動車與增加 50萬座充電站,預估到 2030年歐美市場公共充電樁總量將達950萬座,2021年到2025年複和成長將超過 40%,相當驚人。
.
3.【半導體與工業自動化】:美國占全球晶片銷售額的 47%,卻只占全球半導體總產能的 12%,台灣雖小卻占全球半導體總產能的 22%,1990年時美國生產全球 37%的晶片,這次的全球晶片荒讓美國意識到,晶片國造的重要性,預計投資 3000億美元,強化國家安全。
.
4.【寬頻網路建設】:將全國寬頻網路基礎建設升級,並提供低所得家庭短期補助,目標 8年內全美網路覆蓋率達 100%,推高速網路計畫(100M)並且降低網路費用,目前美國仍有數百萬人無網路可用。
.
5.【儲能/再生能源】:儲能研發新法案通過後,2020到2024每年將編列6,000萬美元用於電網級儲能的研發,該修正案也要求美國能源部於2023年底前,完成至少5個併網級儲能示範計畫。2035年前美國電廠達到零排放,安裝5億組太陽能板、生產6萬組風力渦輪等。
.
這是二戰以來最大投資計畫,對投資人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投資機會,台灣的相關受惠股很多,就像拜登說的:我相信,只要我們現在行動,五十年後,人們回頭來看時會說,這一刻美國贏得了未來。LEO要告訴你,現在採取行動你會贏得下半輩子的財富。
.
搭上領先市場的時光機⤵
https://lihi1.com/jjjwf
把握機會翻轉人生⤵
https://t.me/stock17168
強化電網 千 億 預算 計畫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政府是否真的用心著墨海洋綠色能源的研究、開發與運用
歐洲推新再生能源計畫,預計2050年離岸風電規模要達到300GW,海洋能規模40GW,總預算規模直逼9500億美元,折合台幣27.1兆。
全球前20名離岸風場,有16處位於台灣海峽內,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制定2025年燃氣50%、燃煤30%及綠能20%的能源轉型藍圖。2019年11月12日更正式啟動了「海洋風電」(Formosa 1)台灣第一座離岸風場。
在2000年之前的工業密集年代,台灣每年的用電量約莫300億度,近幾年平均用電量則在220億度以下。過去幾年夏季尖峰用電的高峰很少超過3600萬瓩,唯獨今年爆熱,除了七月出現最高連續超過36度高溫的紀錄,台北測得39.7度、台東測得40.2度,使得2020年尖峰用電在歷年用電量排行榜中,占了8 個席次,最高來到3802萬瓩,同時也包下前五名。目前秋老虎仍在發威,高雄內門中午高溫達35.5度,中午尖峰時段用電量未達3200萬瓩。
台灣政府規劃在 2025 年將再生能源裝置量提高到 27GW,發電占比增加到 20%,而離岸風電為發展重點,計畫離岸風電從零開始,2020 年建置 520 MW 容量,力拚 2025 年累計達 5.5 GW。
(說明:1吉瓦GW=10億W=100萬瓩,若持續以1GW發電1小時,也就是100萬度電。若預估2025年台灣的用電高峰是3828.6萬瓩,屆時離岸風電最高可以分攤14%的高峰用電。唯台灣海峽風場效率最強時間是東北季風時節(平均風級為 4-7 級),台灣用電尖峰時段多吹南風及西南風(平均風級為 3-5級)理想值在夏季尖峰時段無法實現。)
除了離岸風電 台灣更寶貴的綠色能源叫 #黑潮
台灣對於能源蘊藏量不亞於風電的潮汐洋流發電,尤其對於黑潮這個舉世第二大洋流動力發電的強大綠色能源研究,政府及學術研究相關單位的研究投資計劃,在我們十幾年前調資料時,只看到工研院能環所顏志偉在2005年主導一項「我國海域能源蘊藏量分析技術之建立及開發方向評估」計劃,及負責電力開發的政府機構司職單位一份為期25年,名為洋流潮汐發電研究計劃的不研究計劃。
中研院院士徐遐生曾估計,黑潮總能量約100GW(1000億瓦),由於黑潮主流靠近台灣,估可取50GW(500億瓦)。台大陳發林教授則是以黑潮水量流速每秒一公尺的能量計算,黑潮流經台灣海域不同斷面的平均總發電量為5.5GW(55億瓦),季節則以夏季最佳,可穩定產出達10GW(100億瓦);冬季較弱,也有4GW(40億瓦)。
日本科學技術廳資源調查會於1979年的調查報告顯示,黑潮在日本海域年平均功率約19GW,日本政府與民間企業共同研究開發,2017年在黑潮洋流較強、水流流向較穩定,位在鹿兒島南方靠台灣的口之島海域,以漂浮式渦輪機沉水20~50米發電30KW實驗成功,目前正進行更大型的研發應用。該團隊學者估算,黑潮發電未來可望供給全日本5%的用電(日本年總用電量約在1兆度上下,5%為500億度,足足可以供給2個台灣的全年用電量)。
而從扁政府、馬政府,到如今的蔡政府,在這上面著墨了多少?
透過政府研究資訊系統查詢,輸入Tidal Ocean current energy,查詢近二十年來政府編列預算在該相關領域投資的結果出現:
2005年由顏志偉主導一項計劃預算440萬;
2006年~2009年有10項計劃合計預算15134.2萬;
2010年有四項計劃包含前往英國考察洋流發電,總預算1065萬;
2011年有四項計劃合計2968.5萬;
2012年含中小學教科書列入水資源教育等六項計劃合計8959.4萬:
2013年三項計劃合計384.6萬;
2014年一項計劃112.4萬;
2015年四項計劃294.4萬;
2016年有一項顏志偉主導的小型潮流發電機組與動態纜線測試計劃4356萬:
2017年有一項黃昆明主導的10kW潮流發電系統開發計畫(1/2)1800萬,及一項教育研究推廣計劃94萬元:
2018年有一項135.2萬:
2019年有一項薛憲文主導的洋流能關鍵技術開發與推動計劃6514.2萬、一項台灣東南部海域海底地形調查委託專業服務案1050萬及一項應用於海流能轉換之創新垂直軸渦輪性能提升研究,預算95.4萬:
2020年有一項台灣洋流能海域測試場規劃評估委託專業服務案,預算1340萬,及一項應用於海流能轉換之創新垂直軸渦輪性能提升研究104.7萬。
過去20年來,台灣政府合計總共在潮汐及洋流發電領域投資了4億4千847.7萬元,其中還包含了部份離岸風電的評估研究。
台灣是最能運用黑潮的先進國家,自己不投入洋流研究,後果就是得等待很長的時間之後,再花遠比研究經費要高出幾千倍,甚至幾萬倍、幾十萬倍的預算去跟別人採購。
政府真的有用心投入資源,為綠電島國的未來藍圖打拼嗎?從政府學研單位相關的人才及預算投入,就可一窺一二。(V編)
————————
以下為外電新聞 鉅亨網張博翔編譯2020/11/20 06:07
歐洲推新再生能源計畫 規模直逼9500億美元
歐盟週四 (19 日) 制定新再生能源計畫,目標是在 2050 年將離岸風電發電量從 12 吉瓦 (gigawatt,GW) 一口氣提高至 300 吉瓦,此外,歐盟執委會的「離岸再生能源策略」預計在同一期間將海洋能源發電提升至 40 吉瓦,估計將砸下近 9500 億美元執行這項長期綠能計畫。
短期而言,歐盟表示,新再生能源計畫即將在未來 10 年內將離岸風電機容量至少提高到 60 吉瓦,而諸如潮汐、海浪等海洋能源發電則預估 10 年至少達到 1 吉瓦,目前海洋能源發電量僅 13 兆瓦 (megawatt)。
由此可見,需要達到這樣大幅度的成長意味著歐盟的新能源計畫投資規模非常可觀,據歐盟執委會估計,2050 年內要實現這些目標將需要近 8000 億歐元 (約 9422 億美元) 的規模,其中大約三分之二將用於電網基礎設施,而三分之一用於發電,預計大部分現金則來自於私人投資。
歐洲能源專員 Kadri Simson 在週四的聲明中表示:「歐洲是海上再生能源的全球領導者,並且可以成為未來全球發展的動力,我們必須透過利用離岸風電的所有潛力,並發展其他如波浪,潮汐和水上太陽能等技術,來加強再生能源實力。」
歐洲風能協會 (WindEurope) 樂見歐盟這項新策略,該組織表示,要將離岸風電「提升為 25 倍」勢必要「大量投資」基礎設施,除了海上電網銜接與陸上電網強化外,未來十年港口也需要 65 億歐元的相關投資。
這項透過再生能源實現發電產業全綠能的計畫,也被比喻為「歐洲綠色協議的關鍵要素之一」。《歐洲綠色協議 (European Green Deal)》是歐盟執委會為實現 2050 年成為氣候中和大陸的總體計畫,目標在 2021 年至 2027 年間動員至少 1500 億歐元,並將重點放在「高碳密集或化石燃料使用率高的地區」。
強化電網 千 億 預算 計畫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低成本的深度脫碳還需核能】
#風光超過四成五會墊高電力系統的成本 #MIT不是網軍
MIT的能源、環境和農業經濟學家John Reilly,MIT全球變遷科學與政策計畫(Joint Program on the Science and Policy of Global Change)的共同主任。最近發表與總結了一篇報告《深度脫碳的美國,核能扮演的角色?》。
如果風機與太陽能板的生意日隆、價格日低,為什麼還需要核能?
原因是,當我們不斷建置太陽能板和風機時,它們的產率將可能下降;且儘管個別太陽能板的成本很低,累積下來若超過一定數量,也會給剩餘的電力系統施加相當可觀的成本壓力。MIT研究團隊對這種趨勢進行了考查,並以此解釋為何建立一個在預算上可負擔的脫碳能源系統,新建與既有的核電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們要清楚知道,未來所謂發電均畫成本LCOE可能無法完全反映各項能源的發電成本,他忽略的調度與輸電上的成本。
報告中針對四項情境提出模擬,分別為基準線、高再生能源減碳配比、有核能減碳配比以及彈性核能減碳配比(風光約佔比四成、核能約三成),分析結果在各區域皆顯示調度措施、市場價格以及碳價成本在有核能的情境中皆可取得較多的優勢,當然這也取決未來核能的發展是否能夠在新機組上成功削減成本(彈性核能與一般核能的情境差別沒有出現在成本上,但卻可以容納更多再生能源提升其效率)。
報告中的情境假設我認為滿值得台灣參考,因為情境中風光的發電曲線與台灣相近,天然氣比例也差不多,或許調度上也可以有些想法。而核能的部分,文章中對低價核能的設定約為台幣1.5~1.8元,對應台灣有些偏高,也就代表若我們參考類似情境效益應該更得以彰顯。
不過既然是模擬,勢必也代表僅作參考用,有許多條件假設尚未納入,例如進一步的政策誘因、需量反應、市場規劃等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再生能源再進一步提升,然而,報告中也未納入為了解決電力潮流壅塞需增加的電力網強化成本,根據各地經驗,將會是筆可觀數字。
▍完整報告分析 https://reurl.cc/M7LaRL
▍風光電的成本
風光電在市場上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理應讓它倍數成長,可是MIT的研究發現,一旦變動型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提供某一區域的總發電量達40%—約4倍於它們在全國的佔比,電力系統的成本就變得很貴;在某些風光市場滲透率更高的地區,麻煩已開始浮現,更別說4成的佔比仍遠低於再生能源支持者鼓吹的百分百願景。
將風光產電的配比提高到40%以上會發生什麼事?對電力系統而言,至少會產生兩種不利影響:首先,愈大量的太陽能和風電會被要求「減產」(Curtailment),意思就是風光電機組在產值最高的時段,退出與電網的併聯,因為電量的供給超過了需求。其次,當風光發不出電的時段,需要更多備用的發電容量,由於這些多出的備用容量大部分時間都閒置,因此增加了系統的成本。
舉例:加州是部署間歇性再生能源的領頭羊,卻在今年4月,讓原本可發出19億度的再生能源機組退出電網,按國內的零售均價計算,19億度的產值達數千萬美元,但沒併電網、就全部歸零。另外在5月時,加州關閉裝置容量4,700MW的再生能源,多數是太陽能。相比之下,胡佛水壩的裝置容量為2,000MW。
▍儲能能幫忙嗎?
面對再生能源的困境,儲能雖然可以幫忙,可儲能的策略是建立在小時或一天的基礎上(而無法擴大到季節或月份的尺度),且當開始仔細研究時,會發現它比想像中更困難。首先是價格:電池製造商的報價很模糊,但容量1度電的鋰離子電池售價大概不出300美元,這個數字雖比早期便宜,但以大量儲存一個12分錢的商品(美國一度電力)來說,還是太貴了。價格之外電力儲存時間也是待克服的一點。
▍核能與碳捕捉
因此,如果要想在本世紀中葉前將電力部門的碳排放下縮9成、降至2005年的10%(美國),這個系統需要其他工具,例如核能和碳捕捉(但在碳捕捉便宜到能大量使用前,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即使核能每度的成本高於太陽能或風能,它也能非常有用,因為核能可在風光不發電時提供能源,反觀如果再生能源在需要時無法發電,再便宜也沒用。
但研究也發現,要使核能在脫碳之路中發揮作用,必須找到方法降低建置新電廠的成本,這不會在短期內發生,因為建立「創新」需要漫長與艱苦的學習曲線,但能源產業已證明,硬體與人才確實能遵循學習曲線,看看風場或壓裂技術的演進便知。
▍放太多雞蛋的籃子
放太多的風蛋與太陽蛋在再生能源的籃子中,造成的根本問題是:需具備比給定的負載水平大很多的發電容量,才能滿足該負載水平。
過去火力發電廠可以有需要就啟動,系統唯一要具備的只是滿足電力需求的容量、再加上一點因應機組故障的發電餘裕;今天你得有足夠的(備轉)容量,去平衡風光電在間歇期造成的發電量損失。一個「100MW」的太陽能電廠只能在中午前後發出100MW的電,可用電高峰通常會在幾個小時後才出現,此時太陽已快西下,僅能發出比裝置容量小很多的電。風電亦然,通常在需求不高的夜間發出最多電,當世界清醒且吃電時,風機的發揮僅達它最大潛能的一小部分。
總之,一個以再生能源為中心的電力系統,就算容量大到可以滿足用電峰值需求,也不可避免地面臨生產大量沒有價值的剩餘電力的問題。到2050年,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而且必須如此)使電力部門脫碳,我們仍需要不間斷供應的零碳來源,例如核能。
▍參考資料:Too much wind and solar raises power system costs. Deep decarbonization requires nuclear https://reurl.cc/K6Le5R
圖片為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