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雲林 #台西。👨👩👧👧
千甲蚵蠔田、百畝漁塭及純樸民風,是家鄉台西的特色。傳統的老漁村,因人口外流而蕭條,海口人家的豪爽、熱情與濃濃的海口腔總給婉鈺故鄉人的溫馨。🐟
11/19-11/20 #台西國中基金會 將舉辦「少小離家兩代回—鄉愫·台西」活動,邀請外出台西遊子及第二代一起返回咱ㄟ故鄉-台西,#免費體驗 美麗夕陽與風頭水尾的海岸風情。🏖
活動報名聯絡人:張琪昀 TEL:(04)8876660 轉 7351
也感謝 #台西國中文教基金會 👏🏻👏🏻經費補助 #虎尾科技大學 拍攝「我們的油漆刷」微電影📽,
身為雲林女兒的婉鈺已開始著手協助雲林與新北市進行產業交流☝🏻,期望能對振興家鄉產業,活化在地觀光有一點點小幫助😊
張琪女兒 在 水瓶鯨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MH370航班——28位中國乘客失聯前的生活印跡】
文◎新京報
他們因為一架飛機的消失而成為失聯者。
這個古怪的名詞,加在這些普通的乘客身上,讓人覺得他們的生活被撕裂了,被拋出了原來的軌跡。
他們成了被登出來的一個一個的名字。
我們尋找他們的故事,還原在上飛機之前,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情感,他們的人生。
對這些失聯者來說,我們希望他們早一點回到親人身邊,回到他們的人生裡,繼續他們的喜怒哀樂。
全中國都在等待著一架飛機的消息。
載有239人的MH370航班消失了。
韓晶的姐姐就在MH370上。
她一直守在麗都飯店,甚至連廁所都不敢去。“我就這麼守著,也許我的虔誠能感動上天,就有消息了,就有奇跡了”。
劉如生一生都相信奇跡。
他經常隨身帶著一方印。“上蒼厚我”。他說,因為上蒼厚愛,才會有幸福晚年。
他的朋友們期待他回來。再用他慣有的方式,去描述這死裡逃生的經歷,帶給他的人生更豁達和開朗。
大家都在等待,他們和MH370一起回來。
【一家人】
胡偲婠,三周歲。
她和媽媽張娜,爸爸胡效甯一起出現在MH370航班的乘客名單上。
她的一個朋友出事之後,在微博裡說,“你們答應我的,一定要回來”。
張娜的博客和微博裡幾乎所有的都和她的女兒有關。她回憶生女兒時的經歷,起的標題是“兒奔生,娘奔死”。聽起來慘烈,她的文字卻充滿著用疼痛迎接女兒降生的驕傲。
她在博客裡說,“媽媽告訴你名字的含義:”偲——多才,婠——體態美好,現在知道爸爸媽媽對你的期望了吧。”
胡偲婠小名叫盼盼,她在微博裡有時也戲謔地叫她盼妞,或者我的大寶貝。
在微博裡,她時不時地向胡效寧撒嬌。
“爸爸,盼盼有你真幸福”。“你註定一輩子在我們母女手上,那就讓我們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吧”。
微博圖片裡,他們輪流抱著盼盼,對著鏡頭微笑。
還有個更小的孩子,王墨恒。他還不到兩周歲。陪在他身邊的,有爸爸王睿,媽媽焦微微,以及外公外婆。王睿的清華同學不願多談。他們昨晚去機場接王睿的父母。
誰也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這兩個老人。
同樣是一家人的還有三名印度乘客,姓Kolekar。
近60歲的父母親和他們21歲的兒子。在機場等待的是哥哥。他在中國工作,妻子和他一起住在北京。
哥哥說,一家人來看他,前一晚還發消息說,他們安全到達馬來西亞機場。
他按照飛機著陸的時間到了機場,但沒看到家人。因為不通中文,這位印度人和他的妻子得不到最新的消息。休息室的家屬不時聚集到一起,每當人群聚集時,他們會詢問周圍懂得英語的家屬,發生了什麼,沒有聽到找到飛機的消息,他們靜靜地坐在椅子上,妻子挽著丈夫的胳膊,頭靠在上面,默默等待。
【畫家們】
劉如生77歲了。
他最常用的一方印章叫“上蒼厚我”。
他曾經在文章裡寫道,曾有六次與死亡擦肩的經歷。從抗日戰爭年代他剛出生後不久的奄奄一息,到少年時代游泳江心遇險,再到後來的幾次心臟病發作。
他說,“幾次死裡逃生,使我更珍惜生命,更熱愛生活,更豁達,更超脫”。
這一次,不知道那方印是否帶在身上。
和他在一起的,是中國畫家組成的藝術代表團。幾天前,這個藝術團赴馬來西亞首都吉隆玻參加“中國夢•丹青頌”書畫交流筆會,團裡24位畫家來自北京、上海、山東、江蘇、四川、新疆等地。
昨天下午,中國書法藝術家協會主席馬永安表示,目前確認有13名中書協會員在失聯飛機乘客名單上。但他表示,24人代表團中的其他人員是否在乘客名單上還不能確定,“因為沒有全部(24人)名單。”
能確認的是,劉如生和老伴鮑媛華在一起。失聯名單中也有鮑媛華的名字。
有認識夫妻倆的人說,劉如生和鮑媛華感情深厚,很多場合都在一起。
鮑媛華小劉如生14歲,曾任南京市社會與科技統計處處長。“她是我的賢內助。”劉如生在他回憶錄中說道。朋友們常戲稱:“你把處長當司機,又把太太當小秘。”
劉如生熱愛旅遊,曾多次表示要在有生之年多出國看看,幾乎每次都會帶上這位元已退休的處長妻子。
聽到飛機失聯,他的老上司朱道平難過而震驚。劉如生在南京書法界頗得眾望,2007年,劉的墨寶曾作為官方禮物,被南京市政府帶往臺北送給連戰。
他的印象裡,出身劇團的劉如生性格開朗,身體也好。每次“老傢伙們”出國旅遊,他總會自願做服務人員,拍照錄影,買當地紀念品分發,給大家拍合照。
朱道平覺得,按劉如生的性格,在馬來西亞期間,他一定還會是最熱心拍照錄影的那個,只是這些照片可能無法和朋友們分享了。
戴喬其則用自己昨天寫的一幅字祭奠老朋友,“緣起珍惜,緣落留香”。
同樣也是這個團裡的還有一對夫妻。湖南畫家張四明和老伴蘇強國。侄女張萌(化名)在機場等伯父和伯母的消息。
她說,小時候常去伯父伯母家玩。印象中,老兩口形影不離,非常相愛,而在此次MH370乘客的名單中,張四明和老伴的名字之間,相隔了48人。
【異鄉打工者】
河北定州的薛亞蓮想著終於能見到丈夫王永輝了。
3月6日,王永輝打來越洋電話,“他說他要回來了,公司在新加坡沒活兒了。”
一年前,王永輝和老家的七八個人通過勞務公司前往新加坡打工,建築行業,每月八九千塊錢,包住不包吃。
電話裡,王永輝除了告訴妻子回來搭乘的航班和到達時間外,還詢問妻子要不要帶啥東西。薛亞蓮覺得,家裡除了他,啥也不缺。
這通電話成了薛亞蓮和丈夫最後的雙向溝通,3月7日21時45分,丈夫登機前的幾個小時,她在QQ上問他在哪,他沒回話,“可能忙著登機呢。”薛亞蓮猜測。
昨日下午3時許,在等候消息的慌亂中,薛亞蓮再次打開手機QQ,發現老公的QQ頭像依然亮著,她抖著手打字。
“你在哪?”
“有信回答!”
“我們在北京!”
連發的三個問題像投入了深海一樣沒有任何回音。她不相信,盼了這麼久的丈夫就這麼消失了。
沒有回音的還有同在一家IT公司工作的田軍偉和梁旭陽。
30歲的梁旭陽完成了在馬來西亞的出差工作,踏上歸國之旅。
“他家寶寶才4個月大。”昨天,梁旭陽的一位朋友說,儘管同事們都看了新聞,但還是不停給梁旭陽打電話,希望電話那端能有聲音。
2010年碩士畢業後,田軍偉也到了這家公司,東南亞是他的主戰場。
他不是微博活躍用戶,僅有的157條微博中,只有17條是原創的,也大多寥寥數字。
最後一條原創微博是去年11月,定位顯示在泰國。有朋友問他為何去泰國,他回答“跑來放空下腦袋,好久沒發呆了。”
昨日,他的第一條微博下,多位網友在為他祈福。
“我們聯繫了他們的家屬。”昨天,該公司一位負責人說,經核實,公司有兩位員工在這趟航班上,公司在東南亞有很多員工,“兩人不一定認識。”
張琪和岳桂菊是帶著未盡的任務,坐上MH370次航班的。
她們都是德龍控股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51歲的岳桂菊是公司投資委員會副主任,負責海外業務,31歲的張琪是助理,負責日常辦公室工作。
同事們介紹,公司在馬來西亞有合作專案,岳桂菊和張琪負責投資業務,此次去是辦理公司註冊的事宜。“印象裡是週一週二飛到馬來西亞的。”
雖然登上歸國的班機,但沒人知道她們何時能回來。
【老人】
對老人來說,出國總是讓他們有更多的興奮和驚喜。
3月2號,安文蘭最後一次和丈夫通話,能從新疆去吉隆玻,讓她興奮不已。
她的手機到國外就不能用了,昨晚,安文蘭的丈夫王先生說,儘管一周沒通話。王先生說,他能想像得到安文蘭過得開心。
安文蘭是個不服輸的人。她60歲開始學畫,卻進步很快。最難畫的梅花也被她畫得惟妙惟肖,被人稱為“梅花奶奶”。
同樣不服輸的還有9名赴尼泊爾自由行的老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退休老師王東成說,這9位老人放棄了從廣州更為舒適的轉機,堅持乘坐馬航MH370航班。他在微博裡說,這9個老人是為了照顧年齡更大的老人,“這樣一想,是他們把生留給了我們”。
王東成乘坐的航班落地,才知道乘坐馬航的同伴飛機出事了。
他回憶一起在尼泊爾的行程,同伴們患難與共,還相約著今年五月再去英國和愛爾蘭。
53歲的韓靜也在飛機上。
她的妹妹韓晶(音)說,姐姐和一群朋友去馬來。對於生活節儉的韓靜來說,這是一次幾近奢侈的旅行。
為了省錢,韓靜沒有開通境外通話和網路業務。
3月4號,韓晶接到姐姐的短信。要去馬來西亞玩,一切ok,讓爸媽放心。這成了姐倆最後一次短信。
韓晶沒敢告訴父母姐姐出事的事情。中午出門,她的父親看了電視還問了一句,你姐去哪裡了。韓晶說去泰國了。
韓晶不知該怎麼面對父母。
她也想姐姐。她說,韓靜早年離異,一個人拉扯孩子長大,“真的沒享過什麼福”。
韓晶一直守在麗都飯店家屬區,甚至連廁所都不敢去,她覺得就這麼守著,也許她的虔誠能感動上天,“就有消息了,就有奇跡了”。
【80後們】
這趟飛機上的中國乘客約三分之一為80後。
他們輕鬆有趣,在網路上留下了很多痕跡。
31歲的張建武幽默,喜歡吐槽。
“準備起飛,guanguan,tuantuan,聽到這個語言我笑瘋了。”這條微博是張建武在3月4日發出的。
張建武是工信部資訊安全中心工作人員,4日到達馬來西亞後,他發了一條吐槽微博,“專家顧問多得讓我喘不過氣來。”
張建武的同學說,他這次去馬來西亞是參加一個會議。這位北郵的博士喜歡爬山、魔獸世界和哥特金屬。微博裡,他把女友的照片設成了頭像。情人節那天,他曬出女友給他做的巧克力,他說有非常濃的朗姆酒味。然後惡作劇地說,回贈了女友一桶洗衣液,希望她再接再厲。
對於26歲的岳文超來說,去馬來西亞是他的幸福之旅。在英國留學,去馬來西亞看女友。
回京前,他將與女朋友分別,在朋友圈裡拍下她笑著的照片說:“see u in beijing”。
他期待著下一次相聚。
失聯乘客最後的印跡
“去哪裡?”
“nicai(你猜)。”
3月7日淩晨,北京郵電大學2011級資訊安全博士張建武,在微博裡略帶俏皮地回復著好友的詢問,這是他最近一次在微博上留言。
“老公,我上飛機了。”
3月7日,有著栗色長髮的女孩李潔最後一次聯繫丈夫張志亮。李潔,27歲,天津人,公司職員,3月5日和4名同事一起前往吉隆玻做辦公展會。
“每次出差,總有一些東西忘了帶……”
3月4日7點49分,德龍控股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張琪最近的一條微博。
“不要緊張,好好準備,一定沒問題。”
3月4日,維吾爾族畫家買買提江•阿布拉在馬來西亞打電話給表弟,表弟兩天后就要參加美術生特長考試了。他做了表弟5年的美術老師。
3月3日,奔赴馬來西亞前,南京某俱樂部邀請中國書法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劉如生題字,短短一句話,劉如生寫了6遍,最後才把最滿意的一篇留下。
3月4日 焦微微在朋友圈曬出和兒子一起玩耍的照片,兩歲的兒子穿著藍綠相間的半袖體恤,在沙灘上很開心。焦微微在圖片上寫上“gift”的英文,在她心裡,兒子是上蒼給她最好的禮物。
26歲的岳文超在英國留學,此次是去馬來西亞看女友,3月7日晚上11點,他將要與女朋友分別,在朋友圈裡拍下她笑著的照片。
張琪女兒 在 曾紅遍台灣今70歲張琪現狀曝光,隱瞞幾十年真實背景太驚人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曾紅遍台灣今70歲張琪現狀曝光,隱瞞幾十年真實背景太驚人,三婚三離竟嫁 ... 胡慧中的女兒200斤,小s的女兒像保姆,錢嘉樂的女兒不忍直視,這些星二 ... ... <看更多>
張琪女兒 在 81歲謝雷擁「新歡」露面傳喜訊,兒子正面照遭洩露太驚人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81歲謝雷擁「新歡」露面傳喜訊,兒子正面照遭洩露太驚人,難怪當年不娶張琪!#张琪 #谢雷 #茶娱饭后. 45,202 views45K views. Feb 4, 2022. ... <看更多>
張琪女兒 在 [心得] 四樓的天堂-她與母親至死方休的「對抗」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在四樓的天堂正式播出前的預告,就呈現了張琪與母親(潘麗麗 飾)之間對於女性踏入婚姻
的岐見:
「妳若不結婚,我死了以後要怎麼交代?」
「婚姻怎麼可以用交代的態度?」
「有多少女性因為這種價值觀而成為一個等門的人,妳看妳!妳覺妳快樂嗎?」
乍看之下,我們會以為這是要上演那老掉牙的「世代衝突」,又或者以為導演想單純表達「
現代獨立女性」的某種刻板呈現。
然而,看到後來,會發現預告這一幕,其實只是一個小小的引子,
為的是要引出,多年來深藏在母女關係的結以及張琪自身對於感情那道跨不過的坎…
至於,那句「妳看妳!」其實,隱藏著更深的含意,這部分我們後面再談。
【無法靠近彼此的「結」,來自共同卻無法說出口的「痛」】
張琪暨作為心理工作者,同時又作為一位女兒,大概多少能覺察,她無法與母親在身體與心
理上靠近…
推拿師天意教她可以如何為母親按摩經絡時,她告訴天意,自己與母親不是那種肢體上能有
親密接觸的關係;
然而,母親的罹病與生命將至,使得張琪開始想嘗試去靠近母親,這不可避免也會去觸碰到
童年的自己。
而想當然的是,她們彼此「一碰就痛」。
她們母女間,隱約存在著一個未解的結。
結成一團的結,讓彼此間多了一團不明障礙無法真正觸碰;然而,也是因為這個結,使位於
結兩端的人牽連在一起。
想解,也解不開;想靠近,卻又無法靠近。
這是自古以來,很多女性與母親關係會面臨到的情境。
父親在張琪小時候,便因另有感情的去處,帶著愧對離開了她們母女,也因此母親一直稱父
親為「那個人」。
母女之間的結,就在於「那個人」,那個讓母親感受到被離棄的人、那個對「小琪」說抱歉
,再也無法陪伴妳了的那個人。
失去,向來是生命的重大失落。
尤其是面對所愛的人離去,那種失落與痛苦可能暨巨大又空無,張琪與母親長年共同在這樣
的失落中,
然而劇情中,似乎未曾見過母女倆好好談過這件事。
有一幕張琪開車載著母親的路上,張琪開口說出:那個人走了,她有去他的告別式…
而母親卻表現的漠然與毫不在乎的樣子:
「告訴我這個幹嘛?」
被母親壓抑的悲傷與憤怒,沒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呈現。
「它們」變成了母與女之間的那團無形的結,「它們」也在她的體內慢慢長成了有形的腫瘤
。
諮商界的朋友們曾分享,有時會有一個很奇妙的情形,那就是:
似乎常常剛好遇見正與自已面臨相似議題的個案,不論是有關自我形象、原生家庭、情感關
係等等…
因而,才有這句「助人者自己能走多深,才能帶個案走到多深」的諮商箴言。
第一集時,張琪正陪伴一位目睹父親家暴的個案,而這位個案成年後竟又掉進了婚姻中的家
暴;
後來,這位個案的父親在臨終前,她與母親也去見了她們的「那個人」,原本個案期待母親
會對父親說些什麼,但母親沒有多說…
張琪有感而發地告訴這位個案:「不管愛或恨,其實能夠說出口,都是好的。」
我想,這也是她想對自己與對母親說的話。
【原生家庭的劇本,牽動我們對愛的選擇】
一個人會被什麼樣的人吸引或進入什麼形成的關係,其實一路都有跡可循。
讓我們再次回到張琪與母親對於「進入婚姻與否」爭論的那一幕對話:
「當初如果我早點離開『那個人』,你現在就不會受我影響了」母親無奈地說。
而這馬上引發張琪的反駁:
「那個人那個時候怎麼樣,跟我現在怎麼樣,一點關係也沒有!妳不要亂套因果關係!」
雖然,母親在她的婚姻中落空了,但她似乎仍期待女兒要找到一個所謂的好的歸宿、並且生
兒育女。
看似矛盾,但也不矛盾,或許因為母親失去了可以陪伴她的人,她不想女兒也這樣孤單,仍
希望張琪可以進入婚姻;
因此,對於女兒的「不婚主義」她有幾分自責,認為大概是自己的婚姻狀態讓女兒對婚姻的
價值產生不信任。
對於這點,張琪是否認的,並且是嚴正的駁斥母親。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小時候,她目睹了原本疼愛自己的父親,在她還不明白為什麼的情形下,選擇了離開,留下
她與壓抑的母親;然而,縱使母親是那麼的壓抑自己對「那個人」的生氣,她還是望見了母
親落淚的樣子。
父親忽然的離開,以及母親在婚姻落空後的壓抑自我、情緒不穩定,都使「小琪」的安全保
壘垮了,家說解散就解散。
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廣為人知的「#依附理論」
他認為幼年時與母親或重要他人的互動,會深遠地形塑一個人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看
法:
自己是否值得被愛、他人是否能夠信任或依賴。
發展心理學家的馬琍.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進一步設計了「陌生情境測驗」的實驗
,透過觀察嬰兒在經歷母親暫離、陌生人進入的情境所引發的情緒及行為反應,將孩童的依
附型態大致分類: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焦慮矛盾型依附(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迴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難以分類的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disorien
ted Attachment)。
而母親照顧孩子的品質,會影響孩子依附形態的傾向。
張琪的母親是壓抑的,婚姻的消逝,使得被留下的那一方深感痛苦
而一個失去愛的母親,很有可能無法有穩定的自我去回應孩子;至於父親的離開,更讓年幼
的她感到困惑。
心理學家認為:
在我們孩提時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會間接的影響在往後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因為他們在戀愛
時會採取同一方式來對待他們的愛侶。
當友人邀約張琪的伴侶「莊醫師」( Umin.Boya(馬志翔)作品集 飾)一同聚會吃飯,張琪很
堅持地表示:
「自己不會參與他的生活,而他也不必來參與我
的。」
「關係也不是套上權利義務就好。」
或許,在張琪的心底,她害怕去依賴他人,因為他人很可能忽然就消失了,就像父親在她小
時候留下她那樣;
而最具有法律效力的權利義務關係-婚姻,在她的童年經驗裡,也不是愛的保證。
「如果從來沒有擁有,那就何來『失去』?」
這往往是許多「逃避型依附」者臉上毫不在意的面具下,隱藏在心底最深的吶喊,這吶喊不
論是當事人或對方都聽不到,因為聲音化成了「逃開」的行為。
#逃避型依附 者,通常只能相信自己,對他人可能持有不信任的態度,因為相信或依賴他人
可能會讓自己陷入不安全或脆弱的感覺。
以張琪這個角色在四樓的天堂這部劇中所呈現的樣貌:
作為心理師的她:
是低焦慮並且獨立的、有自己的專業與看法,排斥有承諾的親密伴侶關係、不願涉入對方的
生活太多,很難對他人表達自己的情緒等等…我想多少帶著逃避型依附的傾向。
然而,當她與莊醫師的「非典型情感狀態」被週刊報導出來,而對方向媒體發表「愛妻宣言
」後,她感覺到自己「被切割」了,原來對方不是她想的那樣。
而其實,她也不是她自己想的那樣:
她其實渴望情感、渴望被愛,也害怕失去愛,也依賴著那段她認為「沒有依賴」的關係;
然而,原來就算這關係本就不存在承諾與義務,失去它還是那麼受傷。
有時,就算我們覺得自己能因著「選擇」而逃離原生家庭的傷,然而誰也逃不了。
我們做的選擇,尤其是對愛的選擇裡,往往根源於對原生家庭裡,關係傷痛的逃離;
可是,逃離只會帶來更多逃離,我們能做的只有勇敢跨過去。
【一輩子的對抗,原來是在吶喊:母親,我希望妳快樂】
劇中場景從醫院與推拿所來來回回,而回到天意的「天堂」時,她對師傅天意說著:
自己與母親對抗了一輩子,最近好像快要和解了,母女間好像還有沒有說的事,但母親已經
走了…
其實,在張琪的心底,她想對抗的,不是那個獨自扶養她長大的母親;她想對抗的,也不是
婚姻制度或普世對於關係的價值觀;
她在抵抗的是「失去自己」
-她的母親失去了自己,一輩子都在為他人而活。
有一個場景,是張琪開車載著母親,母親回憶起她這一生,似乎都在為女兒煩惱…
再母親病逝後,她打開母親的衣櫃,發現母親仍保存著「那個人」的衣物的那一刻,她終於
流下了眼淚,痛哭問著:
「妳這一生,到底有沒有為自己活過?」
「妳這一生,到底活得快不快樂?」
看到這幕,忽然明白,其實她與母親的對抗,是她心疼母親的呈現。
她心疼母親這一生都在等門、都在等女兒長大、結婚…
即使是陌生的「那個人」,母親竟然還一直為他留著的衣服…
人,有時很難真的覺察到,自己感受及行為的背後究竟藏著什麼。
張琪認為她在「對抗」母親,並且向母親證明自己這樣的生活方式也很好;但她沒有發現,
這麼用力的對抗與證明裡,藏著是對母親的不捨…
當張琪證明著自己,或許在她的內心有這樣的期待:
好希望母親能像自己這樣,為自己而活,她希望母親除了是位母親,更是「她自己」。
作為女兒,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母親活得快樂。
原來,這輩子她與母親的對抗,竟是心疼母親的另一種吶喊。
「結婚怎麼能用交代的心態?」
「妳看妳!」
張琪多麼希望她的母親能夠「看」到,這一生她一直都在為別人而活。
也許,母親在天堂,已經看到了。
總結
我們從母體滑落到人世間的那一刻,婦產科醫師剪掉了有形的臍帶,然而母親與孩子的依附
,卻是一輩子與我們相隨。
與母親的關係,深深影響著我們如何與他人互動、如何看待自己;而母親的笑與淚、喜悅與
失落、敞開與壓抑,往往牽動著孩子的全心。
曾在臉書看到一位心理師寫著,似乎每個成年女性,內心都或多或少有著「母女關係」的議
題。
或許,不論外在呈現的是愛、是恨、是對抗也好、不捨也好,作為女兒,其實只希望母親活
得快樂,只是我們不一定會發現自己這最單純的「願望」… 就像劇中作為心理師的張琪也
一直沒發現,她一切的對抗、證明,都只是「母親,我希望妳活得快樂」的吶喊。
在最後一集,相信觀眾與角落星一樣,已經能夠看出,張琪漸漸能試著依賴他人了,她不再
避免表達自己的情感需要:從「逃避型依附」移動到「安全型依附」
當天意說,最近自己想休息一下…張琪以俏皮的語氣問道:「蛤?那我的失眠怎麼辦?」
「我不是說,我之後不能再幫妳推拿了嗎…」天意為難地說著。
向來不想麻煩他人的張棋在這時安靜了一下後,擠眉弄眼撒嬌地說:「你確定嗎?」
「我不確定」天意笑著說。
張琪,正從「逃避型依附」移動到「安全型依附」的路上了。
--
Sent from my Samsung Galaxy A70
○ PiTT // PHJC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217.18.10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iwanDrama/M.1636872804.A.218.html
※ 編輯: marukooooo (180.217.18.108 臺灣), 11/14/2021 14:57:54
※ 編輯: marukooooo (180.217.18.108 臺灣), 11/14/2021 14:59:22
※ 編輯: marukooooo (1.200.58.130 臺灣), 04/19/2022 19:21:52
※ 編輯: marukooooo (1.200.58.130 臺灣), 04/19/2022 19:22:20
※ 編輯: marukooooo (1.200.58.130 臺灣), 04/19/2022 19:22:5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