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得很優雅,但戴上黑口罩
就像要去幹架一樣
我的流氓氣完全彰顯啊😆
.
因為追劇,所以書看的非常少
這一個月的書單
.
⭕見
金英夏必推,
無論小說還是散文都推推推
這本是散文,沒有匠氣但又不會無聊
有些小說家的散文真的是無聊透頂
金英夏看到名字就可以盲選啦!
.
⭕第一人稱單數
村上最近的作品已經連續失望2回
還好這本有改觀,
但我還在猶豫要不要買
比起以前,現在閱讀村上會有一點進不去
.
⭕晚熟的人
這本是書友分享給我的
就是所謂的時代感
但因為背景跟台灣落差有點大
所以不大會有被踏曲的點
(情感的感動或回憶的觸動)
.
⭕謫花
算是傳記?
可完全沒有某某某很偉大的那種訴說
反而可以從這本小說(?)來認識張愛玲的創作
不過作者註釋多得不得了,
根本寫paper的reference,
有一些些小煩,整體還是推的啦
.
🔺陳澄波密碼
跟我預期的內容有些落差,
雖然也有帶出戒嚴之前的逼迫感
但整個故事的順暢度不夠好
會覺得很可惜這個題材
.
🔺孤島通信
宋尚緯的詩,
後期的、比較轉向社會性的那些我還蠻喜歡的
但這本不是詩集,是他臉書的貼文的合輯吧
充滿各種怨懟,負能量非常強
不過我還是有看完
.
❌尖叫連線
❌我們幹過的蠢事
這兩本我連看完都沒辦法
寫作手法太新潮(?)
畫面很中二,閱讀時非常痛苦
因為書展推薦所以選的,竟然這般下場我真意外
張愛玲愛寫作手法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標點修辭學】
**
現代中式標點符號,受傳統漢語的影響不深;這部分涉及的是「句讀」的功能,也就是藉由停頓的標示,來協助語句意念的分割,達到語意「清晰」的修辭效果。
但這部分的功能,其實也完全被借用的西式標點符號所涵蓋了。可以說,現代中式標點符號與古漢語「句讀」的關係不大。(注意,「句讀」是閱讀者標示的,而不是寫作者)
西式標點符號的原始運用是在劇本裡,用於指導演員的講話、語氣、情緒、肢體表達等等。可以說,標點符號除了有「清晰」的基本修辭作用外,還有「節奏」、「生動」、「形象」的修辭效果,而後者是普遍被輕忽的。
在所有的文體裡,應用文(含新聞寫作)的標點符號使用,受到較嚴格的規範,以「清晰」、「明確」的效果為主。非應用文的文學體裡,追求純粹性的詩歌,幾乎棄用了標點符號;追求簡潔、流暢效果的小說,在標點符號的使用上也力求簡化。
唯獨散文,為了營造節奏、渲染情緒、製造餘韻,而大量甚至出奇地使用標點符號。散文大家余光中自承:「我在寫作散文時,使用標點符號是比較隨意的。」
上文提過張愛玲的「破折號」,現在再談一下其它標點符號的修辭效果。譬如:
這裡的水,多、清、靜、柔。在園內信步,那裡一泓深潭,這裡一條小渠。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流脈脈,如線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梁衡〈晉祠〉
「多、清、靜、柔」,四個平凡無奇的字,被頓號隔開,竟營造出如石間清泉湧出的叮叮咚咚節奏感;而難得的是,還傳遞出一份慎重其事的莊嚴感。
其實,我一向對「頓號」存有偏見。在所有的點號裡,頓號是停頓時間最短的符號。我常常嫌它輕浮、毛躁,缺乏「散文式」的文靜與沉鬰氣質。(沒騙你,我注意過,抒情散文裡真的很少人使用頓號)
「多、清、靜、柔」能營造出節奏感,當然與使用的是單詞的並列有關,如果是兩個以上的字節並列──「這裡的水,很多、很清、很靜、很柔。」就沒有了那種如鋼琴般純淨的音樂感了;甚至,「這裡的水,量多、清澈、寧靜、輕柔。」就更等而下之了。
那原句中「一份慎重其事的莊嚴感」從何而來呢?我覺得是原句中的「逗號」起的作用。
「這裡的水多、清、靜、柔。」原句這樣改,在語法上並沒有錯誤,但你可以明顯感受到,語句不僅沒有莊嚴感,甚至輕快的節奏感也都消失殆盡了。
「這裡的水」之後使用逗號停頓(逗號停頓時間比頓號長),除了有突顯主語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使得四個聲節的主語「這裡的水」與單詞並列構成的謂語「多、清、靜、柔」,形成節奏的對比,從而有一種對抗的張力。
以逗號分隔主謂語,是常見的標點修辭手法。譬如:
等待雨,是傘一生的宿命。──張愛玲
不過,我也經常在新聞寫作(特別是人物特寫)中,看到一些濫用了的手法。譬如:
他,是人類科技史上的傳奇;他,是當代媒體關注的焦點;他,是……。他,就是……。
修辭講究新鮮,用濫了的老梗難免令人覺得生硬、造作。
你,說是不是?
**
《一次搞懂標點符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1802?sloc=main
張愛玲愛寫作手法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張愛玲與當代視覺藝術】本地藝術家梁山丹交出新作《三度:張愛玲》,把張愛玲的人生經歷分為三部分,以視覺藝術結合作家的文字,「要將張愛玲的文字化為藝術品相當有難度,因為要將之濃縮。我喜歡簡單,張愛玲又充滿當代的氣質,於是我希望在作品中呈現這個感覺,而不是很懷舊那種,不是繪畫舊日的故事。」
全文:https://bit.ly/2FPla2t
#張愛玲 #文學 #小說 #中國文學 #小團圓 #梁山丹 #我就是我
---
系列專題《#張愛玲一百年》:
https://bit.ly/2PJ7tDM
---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 iPad 版明周:
http://goo.gl/Ohgkt1
◢ 緊貼明周文化 ◣
IG: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G: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張愛玲愛寫作手法 在 【語文陶話廊】拆解張愛玲寫作秘訣:第一講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到底 張愛玲 怎樣經營一篇作品,使它們能歷久不衰,流行至今?這一系列四集的「語文陶話廊」,陶傑將逐字逐句細味 張愛玲 1940 年代的散文「弟弟」,拆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