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早大認識的好友陳昱伶,最近出版了一本書,很特別,談的是旗袍,以及旗袍背後的人生。我為她作了一篇推薦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本書。另外,她在下週有場新書分享會,歡迎大家去迪化街逛逛參加。
-
推薦序|思念一個人最美的方式
張維中/作家
一件女人的旗袍,究竟是如何與一個男人發生連結的關係呢?當我閱讀著《打開民國小姐的衣櫃》這本書時,一邊沈浸於兩位女性寫作者娓娓道來旗袍的相關事,身為男性的我,不免也一邊爬梳起自身的往事。
對旗袍真正留下深刻的印象,應當是青春期從文學讀本和影視作品而來的。高中後期開始閱讀張愛玲,無論是在她的小說、散文,或甚至在《對照記》中自身公開的照片集裡,旗袍,總是一個搶眼的符號。旗袍指涉著她,一個女人,對於親情、青春與愛戀的投影。張愛玲愛旗袍,穿起旗袍來也是美的。但於我而言,那種美,並不是婀娜多姿的艷冠群芳,而是透過旗袍,散放出了一種獨有的氣勢。在看似緊緊包裹身體,低調的穿著中,卻撐起一股氣場十足的架勢。旗袍穿在身上,明明看來是含蓄婉約的,但從睥睨的眼神與自信的身姿中,卻彷彿又向世人暗示,女人,可不是你所看到表面的溫柔而已,骨子裡也充滿著堅毅的信念。後來,在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裡,飾演蘇麗珍的張曼玉,一身旗袍經典裝扮,那股氣勢也帶給我同樣的感覺。
旗袍蘊藏著反差的力量,讓一個女人擁有又柔又剛的形象。這或許就是身為男人的我,最初對一個穿著旗袍的女人,留下最初也最深刻的印象。
多年後,我沒有想到讓我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與旗袍有所連結的是我的好友陳昱伶。第一次見到昱伶,是旅居到東京的第一年。當年的她,給我的形象是很洋派的,難與旗袍聯想在一起。幾年過去的某一天,昱伶忽然在聊天室線上傳來一張她穿著旗袍的照片,告訴我,她參與旗袍派對的事。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她穿上旗袍的模樣,很驚艷也覺得神奇。為什麼那個始終洋派的她,忽然在旗袍裡,能夠變成另外一個盈滿著東方情調,風姿綽約的女子呢?又柔又剛,又內斂又外放,昱伶讓我見證了旗袍的神秘力量。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早在多年前,當昱伶在倫敦留學的二十歲世代,就已經與旗袍有所牽繫。在碩士課程的一門指定課業中,當班上的洋人都千篇一律以二〇年代的西方服飾作為研究標靶時,她突發奇想,決定研究同年代的東方旗袍,成果令全班師生大開眼界。
這樣的昱伶,懂得旗袍蘊藏著反差力量的她,來為《打開民國小姐的衣櫃》書寫人物訪談,是再適合不過的了。
這本書前半部讓人學習到旗袍的典故與知識,讀到後半部壓軸的人物特寫時,那些旗袍忽地有了溫度,立體鮮明起來。我想,那是因為透過細膩的訪談,我們得以在昱伶的筆下窺見受訪者,那些人與旗袍之間的故事。
昱伶常在訪談尾聲的反思,更擴展出旗袍儷人們的自我價值。作為男人的我,彷彿間接地經由旗袍,更認識了女人一些。
我很喜歡昱伶在訪談何安蒔,描述受訪者穿起奶奶留下的旗袍時,寫著「再也沒有比這樣思念一個人更美的方式」。因為在敘說故事之際,旗袍早已不只是一件衣服而已了。旗袍有生命,從衣櫃裡活出一場場的家族史。
從外表到內在,從思念到展望。這些人那些事,叨叨絮語著成長與愛,如同旗袍的細緻工法,一片美好的交織。
-
《打開民國小姐的衣櫃》新書分享會
8/17(六)14:00-16:00
地點:URS155團圓大稻埕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55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0546
張愛玲小團圓線上看 在 留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個電腦終於差翻電😂😂😂I’m back❤️
今日我地黎睇下朋友Melodia Won寫既投稿,說說張愛玲眼中的香港。
——
傾城之戀(改編自張愛玲1944年同名小說《傾城之戀》)
周潤發飾范柳原
繆騫人飾白流蘇
1984
—
投稿04
在最壞時候懂得吃,捨得穿,才不會亂
前年香港書展的時候,我去聽了幾場講座,最喜歡止庵先生講《張愛玲文學的與眾不同之處》。
講座結束前,止庵先生朗誦《重訪邊城》最後一段——我覺得是香港的臨去秋波,帶點安撫的意味,看在我憶舊的份上。在黑暗中我的嘴唇旁動著微笑起來,但是我畢竟笑不出來,因為疑心是跟它訣別了。
全場都聽到止庵先生哽咽又努力克制情緒的聲音。人們或許有疑問:好好的怎麼就要哭了呢?
張愛玲這篇散文,說的是上世紀60年代,已在美國定居的她去了一趟台灣,再經由台灣到香港,短暫停留後返回美國,從此直到去世,她再無踏足這片土地。所謂《重訪邊城》其實就是她沿途的所見所聞,她把香港和台灣都看作邊城。
最後一段,講她回美國之前打算買點金飾,在漆黑的中環爬斜坡,偶遇香港淪陷時她和炎櫻買大花布的那條街。突然空氣中飄來一陣屎臭,她將此看做是香港與她訣別時,送給她的安撫——荒誕、滑稽,卻十分淒涼。
或許止庵先生正是讀出了這其中夾雜的可笑又酸楚的滋味,才會濕了眼眶。而人生又是那麼短。
多年前我和朋友在香港中環會堂早茶,我給他點了一壺茉莉香片,告訴他張愛玲也有一篇小說叫《茉莉香片》,她在裡面寫,香港是一個華美但是悲哀的城。
雖然第一、二爐香里,張愛玲指明說這些是寫給上海人看的香港傳奇,她書中的人物,也多是流落到香港的上海人,但張愛玲對香港的感情始終是愛吧,也曾親眼看著他淪陷,因著香港淪陷,《傾城之戀》裡,白流蘇的愛情與婚姻也成就了。
越是戰火紛飛,越要好好生活。因為你不知道哪一天你就會沒命。張愛玲不止一次講過她和炎櫻在戰時到中環後街爬斜坡買布料做衣服,玫瑰紅地子,綠葉粉紅花朵,一口氣買三塊,好像沒有明天。
黃偉文說她:在最壞時候懂得吃,捨得穿,不會亂。
那年造訪港大,站在走廊上等朋友,遠處密集的高樓之間,穿插著一塊塊藍色的天和海。正如張愛玲在《小團圓》寫的:餐桌對著一色鴨蛋青的海與天,四周站著藍色的海,地平線高過半空。她眼看著地平線上一輛汽車爆炸,海面上砰砰砰飄來柔和的巨響——日本人在攻打香港。
香港投降後張愛玲輾轉回上海,又於1952年申請重回港大完成學業。回港之前,她去日本拜訪炎櫻,不曾想卻遭炎櫻冷漠對待,張愛玲把心也涼了。再提到炎櫻,她只是「一位同學」,不再是好友。
寫到這裡,我又想起女人之間的友情。
《同學少年都不賤》最能代表張愛玲的女性友情觀:感情好起來是真的好,真的當她是親姐妹無話不談。比較卻也是要比較的,誰嫁得更好,誰過得更好;她比我多了什麼,又比我少了哪些?(炎櫻曾說張愛玲的腿像死人肉)而且總要抓個別人的痛處挖苦一番,即便明知會鬧翻也要爭這口氣。到老來,也還是會生出「帶著一絲淒涼的勝利與滿足」之感。
於是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張愛玲在《重訪邊城》里,寫到重遇當年買布那條街巷時,絮絮叨叨講一半天布料知識與歷史,只因要避免自己生出故地重游的今昔之感,避免想到炎櫻一前一後的熱情與決絕……於是東拉西扯顧左右而言他,說些不相干的轉移情緒,只怕回憶一湧上來,就泛濫了。
至此,我才讀出了張愛玲對香港的愛——總是這些七零八落、不相干的記憶,串起她對一座城的熱愛,而這些七零八落,也是她的「傾城之戀」啊!
張愛玲小團圓線上看 在 孤絕的華麗—張愛玲(2):《封鎖》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張愛玲 如何呈現文字描寫魔法師的魅力?請收看楊照談 張愛玲 ... 【楊照主講:孤絕的華麗— 張愛玲 】第十一集《 小團圓 》. 趨勢教育基金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