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泡新聞 X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我們的老台北 節目預告】
8月30日 星期一 下午1:00
久等了!
受疫情影響,中斷了一陣子的「我們的老台北」回來了!
回來的第一集,邀請到散文家、「#台灣小吃教主」,人稱「#舒哥」的 #舒國治。
曾經浪跡美國七年的舒哥表示自己出國之前,看台北是很隨便的,出了國再回來以後,看台北的角度變得不一樣。他形容老台北有很多面,雖然說台北人很多方面都不能說是最優良的人種,但是台北人還是很可愛的。
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為小時候的鄰居搬到永和,所以小學的時候會花很多個星期天去永和找朋友玩,舒哥形容永和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眾落,有一種很和平、很安靜、很破舊,同時很有味道的獨特風情。
📻節目首播:週一下午 1:00-2:00
📻節目重播:週二上午 1:00-2:00 / 週六上午 6:00-7:00
————
📖《#我的老台北》 收藏好書 https://bit.ly/2KsCvB7
————
▍線上收聽:https://pse.is/R5W29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News98radio
▍聽說張大春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bTXPJm
KKBOX:https://bit.ly/3sO8yf4
Spotify:https://spoti.fi/3qj1tl8
張大春 散文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讀了《電影筆記》,才發現原來可以這樣看蔡明亮
⠀
⠀
如今全心沉迷在影像世界的孫松榮,當年在馬來西亞其實是個文學少年。一切冒險要從參加文學社開始說起,那時他看很多台灣作品:「我對台灣就有一種想像,好像是我嚮往的地方。」這個不知補習班為何物的小文青追逐台灣作者們,至今對黃春明、張大春、蔣勳等作家的演講印象深刻。回想起來,他說也是因為理科實在太爛了:「我只有中文比較好,就花很多時間在閱讀上,也開始寫一些詩、散文與書評給高中的雜誌。」
⠀
⠀
在那個年代的馬來西亞,文學容易取得,電影就不得其門而入了。即便常常在文學裡看見電影足跡而產生好奇,他也只能土法煉鋼般到書展買些電影劇本回家閱讀、以文字想像拍攝的畫面,但那與現實之間畢竟鴻溝巨大,尤其在遇到蔡明亮這種導演的時候:「他那時得威尼斯影展大獎,馬來西亞的華人娛樂報紙是頭條,我就去找了《愛情萬歲》的劇本來看,看了覺得怎麼短短的,好像沒什麼事發生。」咦,怎麼短短的?這份迷惘他很久以後才得以解開。
⠀
⠀
1995 年,孫松榮高中畢業,搭上馬來西亞華僑來台灣讀書浪潮的末班車,踏上這塊土地,他當然沒忘記到電影資料館(國家電影中心前身)借閱《愛情萬歲》,原以為看不懂的文字能從影像得到解答,他卻再次更迷惘了:「看了還是無法全部理解,原來電影可以是這樣的?」蔡明亮謎團未解,他卻被影像吸引開始大量看片,四處找錄影帶、聽講座,或到重慶南路上買盜版錄影帶。他是作業寫得還算不錯的學生,報告屢被稱讚,最終在輔大影像傳播系第一屆拿了第一名畢業,原本打算讀完大學後就回家鄉當記者,卻陰錯陽差被老師推坑,離家越來越遠。
⠀
⠀
「大學那時寫東西有些老師還覺得不錯、可以發展,自己慢慢有了點信心。後來又遇到幾位老師啟發我去唸電影,我就從大三下學期開始學點法文,學了一年多就去法國。」抱持著對文字與文學的愛慕出發台灣,卻碰上了電影,將他帶往世界另一端。這次出國,是真的有感了,來台求學雖然帶著馬來西亞口音,至少講的還是華語,隻身來到法國,直面而來的語言障礙讓他難以招架。
⠀
⠀
閱讀專訪全文 ➤➤ https://bit.ly/3h8Rw8z
⠀
⠀
就是那段時間,他開始大量閱讀《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一方面為了增進法文理解與寫作能力,一方面也看法國人如何寫台灣導演。他印象深刻一篇由影評人布蓋(Stéphane Bouquet)的文章以他前所未見的方式書寫蔡明亮。「他把蔡明亮電影裡的身體,當作是一個幽閉恐懼症的、生病的身體,我才發現,原來身體可以被當成病徵,甚至當成家庭的隱喻來討論。所以那篇文章〈為了溝通〉對我來講影響很重大,讓我思考,你在影像裡面看到演員的身體,其實可以像文學一樣,可能是一種物質、是一個象徵,或是某種社會敗壞的傾向,而不只是一具軀體。 」
⠀
⠀
這世界上有不少影痴,他卻可能是少見的影評痴:「我完全被那篇文章所感動,原來評論可以寫得那麼迷人,甚至能產生巨大的想像空間。一直以來,《電影筆記》裡的文章都是學術、評論、創意結合在一起的,他們的寫作者很強,各行各業都有,他們會帶著自己的訓練背景去寫作。像布蓋,他有舞蹈的訓練,有時候舞者身體很誇張嘛,會扭曲對不對,他在文章裡就將身體的舞動視為某種社會的寫照。我真的大開眼界,哇,原來電影可以這樣被討論與思考的。 」
⠀
⠀
這篇法國影評人布蓋於九〇年代末期發表的評論,其切入方式繼而觸發孫松榮深刻反省自己的生活與情感狀態。他發現自己長年在外求學,走到哪都是異鄉人,「好像哪裡都不是我的故鄉。很多時候我有很大的焦慮感,但是這焦慮感也同時讓我思考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帶有一種外來者的觀點。」外來者身份帶來的焦慮,通常還伴隨著沉默。
⠀
⠀
「我後來想了想,我滿喜歡安靜、寂寞,甚至不會發出聲音的影像。我在法國,一個人,法文才學了幾年,沒有辦法像中文滔滔不絕,那時對自己沒有信心。所以我開始關注影像中某種困惑無力的狀態,像作品裡一些不太說話的人。」他發現,許多導演刻意在電影裡加入毫無聲息的人、或無動作的狀態,這也成了他寫博士論文的方向:「我在國外六年多,發現沉默、不說話好像是我們與生俱來最原始的狀態。你就是個他者,別人不會要求你特別說話、表態,你也就繼續保持沉默。對我而言,所謂的『mutism』,比沉默更沉默的狀態,它可以是聲音上的沉默、身體上的沉默,乃至文化上的沉默。」
⠀
⠀
⠀
▍閱讀時間|專訪孫松榮,在一個評論失效的年代重讀《電影筆記》 ➤➤ https://bit.ly/3h8Rw8z
⠀
▍𝘽𝙄𝙊𝙎 𝙢𝙤𝙣𝙩𝙝𝙡𝙮 #傘開計劃 —— 三款設計傘,手刀收藏 ➤➤ https://bit.ly/3h93qiX
⠀
#舊文沒看過就是新的|#閱讀時間|#孫松榮|#電影筆記|#BIOS專訪
張大春 散文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News98 官方粉絲團 我們的老台北系列之 #吳念真
在上週聚集了200萬人收看的《人間條件》一到六集的線上公開放映,你也跟上了嗎?十年前,吳念真導演出版散文集《這些人,那些事》,編輯在書腰上寫他是:「全台灣最會說故事的國民作家」,來到「#我們的老台北」。
錄音是在三級防疫前進行,今天剛好是播出日。吳念真導演與張大春相識於輔仁大學時期,算起來已經是整45年前的事。
《我的老台北》出版後,兩人用電話討論了到底人力車是不是真的像大春寫的1960年消失在台北街頭,因為吳導自己當時工作的老闆會叫人力車送女兒上學,對他來說是更晚的事情......
這場對話一開始大春老師要求吳導再講一次少年時買書的故事,買的是一本暑假作業用、老師要大家看完報告的小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馬助夫的兄弟們》。
故事從書很貴、買不起、到湊到錢村子裏卻沒有書店,一路到最後寫完暑假作業.....🏃♀️🏃🏃♂️(據說太精采了,敬請期待)
-
張大春泡新聞:我們的老台北系列
📻節目首播:週一下午 1:00-2:00
📻節目重播:週二上午 1:00-2:00
週六上午 6:00-7:00
●線上收聽:https://pse.is/R5W29
●APP下載
• APP Store:https://news98.page.link/apps
• Google Play:https://news98.page.link/play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News98ra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