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布羅茨基詩中的巴洛克敘事 ◎蕭宇翔
“It seems that what art strives for is to be
precise and not to tell us lies, because
its fundamental law undoubtedly
asserts the independence of details.”
from The Candlestick by Joseph Brodsky
|賦格與俄語
布羅茨基曾自言,最早教會他詩歌結構的啟蒙老師即巴赫(J.S. Bach)。與其說音樂值得詩歌嚮往,不如說這是藝術具備的公分母,在這點上,布氏幾乎發展了一整套韻律理論,藉音樂的特性深刻地反觀詩歌。他認為:「所謂詩中的音樂,在本質上乃是時間被重組達到這樣的程度,使得詩的內容被置於一種在語言上不可避免的、可記憶的聚焦中。換句話說,聲音是時間在詩中的所在地,是一個背景,在這個背景的襯托下,內容獲得一種立體感。」(註一)「包括音質、音高和速度,詩歌韻律本身就是精神強度,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它們甚至不能替代彼此。韻律的不同是呼吸和心跳的不同。韻式的不同是大腦功能的不同。」(註二)音樂是以音符與節拍承載時間,而對詩歌而言則是韻律和語氣,如何藉此重構時間(或說面對消逝),此即作詩法。
從各種層面來講,巴赫的作曲法和布羅茨基的作詩法的確相像得不可思議。譬如巴赫窮盡一生不斷改進的的賦格曲式,宣示了一整個巴洛克時代的成就。賦格可分成兩大類:一種輕快簡單如舞曲,風格飄逸;另一種則結構嚴謹,由層層模進所交織串聯,厚重而壯麗。這兩種風格剛好可以蓋括布羅茨基一生的詩風。
如同巴赫的音樂,布羅茨基的詩風同樣既古典又現代,事實上,布氏認為:「現代主義無非是古典的東西的一種邏輯結果──濃縮和簡潔。」(註三)這是因為在俄羅斯,布氏生長的城市,彼得堡──基本上就是這樣一個混合體,古典主義從未有過如此充裕的空間去填充現代,幾百年裡義大利的建築師紛至沓來,抑揚格節奏在這裡自然如鵝卵石,布氏認為,彼得堡不僅是俄羅斯詩歌的搖籃,更是作詩法的搖籃,在曼德爾施塔姆的詩中足以看見彼得堡的天使壁畫、金色尖頂、柱廊、壁龕,當然還有文明的末日景觀。(註四)
於是我們看到布羅茨基在遵守嚴格韻律之餘,常以古典的耐心,巴洛克式的句法層層雕琢、延展,甚至在長詩〈戈爾布諾夫與戈爾恰科夫〉裡,將兩名精神病患的交談分切為片斷的組詩,相互衝突而又離不開彼此的兩人,類似區分大腦兩半球官能的對稱,這表現在詩章結構、內容的平行現象和各章編排的對稱與反差。十四章標題的總合構成了「十四行詩」一樣的文本。對稱嚴格之外,十四章的篇幅是均等的:各有一百行,第一章和第十三章例外,是九十九行。所有「對話」的各章都用十行詩節,每節各有五個同樣的對偶的韻腳,這無疑是强調二重性的又一種方法。(註五)巴赫以同樣的方式創作賦格曲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在音樂裡,這稱作對位法。總總精妙的巧合不僅讓我揣想,巴赫之於布羅茨基,是否如坂本龍一之於德布希,認為自己是前者的轉世。
然而,詩歌畢竟是獨立於音樂的另一種藝術,其最重要的素材不是音符與節拍,而是語言。布氏對於自己的母語同樣有著系統性的見解,他認為俄語是一種曲折變化非常大的語言,你會發現名詞可以輕易地坐在句尾,而這個名詞(或形容詞或動詞)的字尾會根據性、數和格的不同而產生各種變化。所有這一切,會在你以任何特定文字表達某個觀念時,使該觀念具有立體感,有時候還會銳化和發展該觀念。從句複雜、格言式的迴旋,是大部分俄羅斯文學的慣用手段。(註六)
就語法的錯綜而言,名詞常常自鳴得意地坐在句尾,對於主要力量不在於陳述而在於從句的俄語是相當便利的。此非「不是/就是」的分析性語言──而是「儘管」的綜合性語言。如同一張鈔票換成零錢,每一個陳述的意念在俄語中立即蕈狀雲似地擴散,發展成其對立面,而其句法最愛表達的莫過於懷疑和自貶。(註七)
因此俄語詩歌總的來說不十分講究主題,它的基本技術是拐彎抹角,從不同角度接近主題。直截了當地處理題材,那是英語詩歌的顯著特徵。但在俄語詩歌中,它只是在這行或那行中演練一下,詩人接著繼續朝別的東西去了;它很少構成一整首詩。主題和概念,不管它們重要與否,都只是材料。(註八)
依憑著俄語的不規則語法,離題這件事可想而知卻又非同尋常,原因是它並非由情節的要求而引起,更多是語言本身──意識流不是源自意識,而是源自一個詞,這個詞改變或重新定位你的意識。(註九)數世紀俄語聖殿的「文字辮子」,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尼古拉‧列斯科夫對高度個人化敘述的偏好(skaz),果戈里的諷刺性史詩傾向,杜斯妥也夫斯基那滾雪球般、狂熱得令人窒息的措辭用語大雜燴。(註十)
總的來說,布氏認為,俄羅斯詩歌樹立了一個道德純粹性和堅定性的典範,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於保存所謂古典形式而又不給內容帶來任何損害。(註十一)而他與普希金、曼德爾施塔姆、阿赫瑪托娃、古米廖夫,繼承了這些傳統。除此之外,俄羅斯歷史與現實的噸級質量,同樣可視為此種巴洛克作詩法誕生的要素,因為通過在細節上精確複製現實,往往便能產生足夠超現實與荒誕的效果。
布羅茨基身為一個現代人,其語言與內容定然比起生活在古典時期的人更感飢渴、躁動,正因如此,布氏所使用的古典形式與韻律乘載了一股力量,這力量總是從內部試圖吞噬並篡奪本體,形成詩歌內部的最大靜摩擦力,一旦觸發就會以加速度往前衝破。對付這種力量,人類需要古典的耐心,無怪乎布羅茨基經常引用奧登的話:「讚美一切詩歌格律,它們拒絕自動反應,強迫我們三思而行,擺脫自我之束縛。」(註十二)
|呈示部──黑馬
這是一首完成於1962年7月28日的短詩,只有三十五行,布羅茨基只有二十二歲,然而已暴露出布氏善於綿延鋪陳的作詩法──布氏開頭動用了二十八行,傾全力試圖描述黑色的荒野中一匹馬到底有多黑,一系列的形容包括:那馬腿比夜色還黑因此不能融入夜色、黑得沒有影子、黑如針的內部、如穀糧正藏身的地窖,或肋骨間一座空洞胸腔,眼中甚至傾瀉出黑色的光芒......有人說這是俄羅斯式的想像力,實際上,不如說,這是俄羅斯現實的質量,其形容依靠的不是修辭,而是物理或光學,當然還有作者敏感纖細的一顆心。布氏曾引用芥川龍之介的話來形容自己:「我沒有原則,我擁有的只是神經。」(註十三)
一首詩的主要特徵必然是最後一行,不管一件藝術作品包含甚麼,它都會奔向結局,而結局確定詩的形式並拒絕復活。(註十四)〈黑馬〉驚人的結尾,的確拒絕了復活,但與其說是死亡的手勢,毋寧說是「第二次誕生」,這手勢的反轉向讀者指認生活的嶄新,正如馬奎斯《百年孤寂》的開篇:「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頭伸手去指。」〈黑馬〉是一首奇蹟之詩,其震懾力或許只有里爾克的〈無頭的阿波羅像〉能匹敵。因為它們做到了同一件事:提醒一個人的被動地位。當我們以為是我們是主格,是觀察者,是生活的主宰,並因此可以置身事外。實際上,某種東西正在高處端詳、物色,伸手指向我們。我們的生活是被選擇的,遠非自己所選。這匹黑馬或是繆斯的化身,也可能是黑帝斯,無論如何,宿命引領牠找上我們,並且,我們必須學會如何駕馭,否則將就被牠踐踏或遺棄。
「為何要將蹄下樹枝踩得沙沙作響?
為何要湧動眼中黑色的光芒?
他來到我們之中尋找一名騎手。」──〈黑馬〉末三句,蕭宇翔譯
|展開部──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
〈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創作於〈黑馬〉的隔一年,顯然他自覺抓到了某種可善加發展的作詩法。這兩百二十七行的輓歌體詩作,十足展現了俄羅斯古典式的耐心,那年布羅茨基只有二十三歲。誰敢將巴黎聖母院的工程交給一個二十三歲的小夥子?因此,當阿赫瑪托娃讀到此詩時驚嘆:「約瑟夫,您自己也不明白您都寫了什麼!」也並非沒有道理。但誰能料到這是讚賞?
布氏的作詩法顯然是致敬,因為他曾譯過多恩的詩作。其詩意冥想往往表現於展開、放大的隱喻。這樣的隱喻和比擬方式又稱為「協奏曲」(來自意大利語concetto,「虛構」,在這裡的意思不是臆想,而是思想的提煉,想象的建構 )。「協奏曲」是全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典型特點。(註十五)布氏透過這種方法來重構現實,試圖藉現實質量的高度來還原多恩的死亡。
開頭以「約翰‧多恩入睡了,周圍的一切都已入睡」作為梁柱,接著便是繁複的雕塑、大量裝飾、戲劇性的突出處,其中有關睡眠的動詞出現了五十二種:沉睡、入睡、酣睡、安眠、打盹、睡了,諸如此類,並附上了一百四十三個睡著的物件,包括門閘、窗幔、木柴、窗外下著的雪、監獄、城堡、貓狗、倫敦廣袤的大地、森林與海、大批書籍、人們頭頂上的天使們、地獄與天堂、上帝與惡魔、所有詩行、語言之河、韻律、真理、一切,全都睡著,一步步將敘事的時空拓幅,同時以特寫鏡頭加強景深,並不時跳回重覆的同一句:「全都入睡了,約翰‧多恩入睡了」,彷彿約翰‧多恩既渺小、單一,又等同於萬物──這輕盈、飄逸與向下俯瞰的視角正暗示多恩的死亡,因為只有靈魂可以達到這樣的高度與抽離。這是大沉寂。而到了第九十九行,布氏的聲音才終於介入,扮演多恩的靈魂,這究竟是多恩的獨白,還是布氏與多恩的對話?或許兩者皆是。但絕不可能是布氏的獨白,因為他抗拒以別人的死亡來行自我的抒情,他害怕自己的呢喃蓋過了死者的哭聲。
「是你嗎?加百列,在這寒冬
嚎哭,獨自一人,在黑暗中,帶著號角?
不,這是我,你的靈魂,約翰‧多恩。
我獨自在這高空滿懷悲傷
因為我用自己了勞動創造了
枷鎖般沉重的情感、思緒
你帶著這樣的重負
在激情中,在罪孽中卻飛得更高」──節錄〈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婁自良譯
|再現部──歷史的填縫與增長
布羅茨基的傳記作者列夫‧洛謝夫認為,顯然由於某些內在的原因,布氏感到有必要完成十七世紀的功課,彌補俄羅斯詩史的缺口。這種巴洛克式的敘事詩體在20世紀俄羅斯抒情詩中被視為陳舊的或處於過渡狀態。19世紀「詩體故事」是相當流行的:普希金的《未卜先知的奧列格之歌》、雷列耶夫的《沉思》,托爾斯泰的歷史題材的抒情敘事詩,或如普希金的《箭毒木》、萊蒙托夫的《將死的鬥士》、涅克拉索夫的《毛髮》——這些只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毛。(註十六)
到20世紀這種體裁過時了。這些大量有故事情節的詩「是民眾容易懂的」,其實就是蘇維埃俄羅斯文化產品的思想檢查官容易懂,當然,也只有這樣的詩才能服務於宣傳目的。但高雅的現代派俄語詩幾乎完全排除了故事情節。於是早期馬雅可夫斯基或茨維塔耶娃激情洋溢的抒情詩,阿赫瑪托娃情感含蓄的自我反思,曼德爾施塔姆關於文化學的冥思,便傾向於極其準確的自我表現。這種純抒情詩的理想是——作者和作品的「我」的完全同一。這一類抒情詩總是充滿激情,而且詩里的情感總是明確地表現。甚至俄羅斯現代派的長篇敘事詩也是內心的傾訴。(註十七)
然而,俄羅斯的過期品,在那個時期的英語詩歌中卻是典範。托馬斯·哈代、W.B.葉慈、羅伯特·弗羅斯特、Т.S.艾略特、W.H.奧登同樣地既寫第一人稱的詩,也寫關於「別人」的故事。他們對虛構人物進行細致的心理描寫,詳細地描述他們的生活場景,往往在詩中使用直接引語。(註十八)弗羅斯特尤其受布氏推崇,他在訪談中提到:「弗羅斯特的敘事的主要力量——與其說是記述,不如說是對話。弗羅斯特筆下的情節照例發生在四壁之內。兩個人彼此交談(令人驚嘆的是他們在彼此之間什麽話不說!)。弗羅斯特筆下的對話包含一切必要的情景說明,一切必要的舞台指示。描述了佈景、動作。這是古希臘意義上的悲劇,簡直就是一齣芭蕾舞劇。」抒情作品的戲劇化,利用「舞台」、「演員」,使他可以包羅萬象地轉述日常生活的可怖、荒誕,而在浪漫主義抒情獨白的傳統形式中,存在主義悲劇很容易就被偷換成個人的抱怨。(註十九)
布羅茨基從海洋的另一頭提領了勇氣,證明了復古與先鋒並非反義詞,而是「創造」的兩種釋義。前文提到的某種「內在的原因」,正是這跨洋閱讀的效應,從海的另一頭遠望,看到的不是自己的祖國,而是整個世界。因此俄羅斯歷史自覺的根本問題才會產生:是歐洲還是亞洲?對布羅茨基來說,歐洲從它的希臘化源頭開始,就是和諧(結構性)、運動、生命。亞洲是混亂(無結構性)、靜止、死亡。布羅茨基總是把地理(或地緣政治)主題表現於嚴格的對立模式的框架之內:亞洲——西方,伊斯蘭教——基督教,樹林——海洋,冷——熱 。「那裡的氣候也是靜止的,在那個國家……」(〈獻給約翰·多恩的大哀歌〉),與此同時西方文明正往前邁進。(註二十)
「……死亡是模糊的,
就像亞洲的輪廓。」──節錄〈1972年〉,婁自良譯
|結語──未完成的賦格
某些「內在的原因」以其迴避、模糊、朦朧的句式,提醒了我們作者論的重要性。布羅茨基之所以會大量閱讀英美詩歌,是因為那時候他被放逐到俄羅斯北方的諾林斯卡亞村去做苦役,這荒涼之地人口稀少,被森林和凍原所覆蓋,蘇聯時期甚至用做核彈試爆。然而重點在於,那裡的環境從17世紀起就很少變化。那是一個停滯甚至往回走的時空,作為放逐和讀詩的場所再適合不過,某種層面上來講,兩者是同一回事,因為緊接而來的總是孤獨,和絕對的遠景。
布羅茨基在那十八個月裡研讀翻譯了大量的英美詩歌,這直接造成了布氏詩體範圍的急劇擴大。這急劇的變化表現在詩的個性的結構,因而布羅茨基急需自我表現的新形式,或者說,新的作詩法找上了他,而他逼迫自己學會如何駕馭,並樂在其中。
其後的流亡也是意料中事,因為詩人的倫理態度,事實上還有詩人的性情,都是由詩人的美學決定和塑造的。這就是為什麼詩人總是發現自己始終與社會現實格格不入。(註二十一)故而當同時代的俄羅斯詩歌傾向減法與抒情時,布羅茨基則使用加法,並盡可能隱匿自己的音色;當蘇聯政府在拆除舊建築、發射衛星、造火箭時,布羅茨基則面向女神柱、迴廊、雕刻與大理石紋。而數十年的流亡經驗在時空幅度與心靈程度上的擴大比起放逐有過之而無不及,帶給布羅茨基更強的漂流加速度,一種從語言本身向外的擴張與膨脹,並且更多謙卑,及更加堅定的作詩法。
奧登曾對布羅茨基說:「J.S.巴赫是非常幸運的。當他想讚美上帝時,他便寫一首眾讚歌或一首康塔塔,直接唱給全能者聽。」的確,只要聽過巴赫最後的「未完成的賦格」,便能感受到那竭力向上攀升的意念,與其說巴赫試圖趨近完美,不如說是親近上帝。
然而在普希金說過「上帝像俄羅斯一樣哀傷」,並且布羅茨基模仿了這個句式,寫出:「死亡像亞洲的輪廓」之後,上帝不再是信仰的對象,或許死亡才是。但這並不妨礙布羅茨基的幸運,或許他比巴赫更加幸運,因為上帝畢竟不是一陣音樂,而就布羅茨基對死亡的信仰而言,他認為,寫詩正是練習死亡。因為死亡並非逃避,而具備激活現實的效用,藉此我們活下去,傾全力。(註二十二)這就是為甚麼詩人之死這個說法比起詩人之生聽起來更加具體,因為「詩人」與「生」本是同義反覆,而詩人之死揭示了一首詩的完成,因為藝術終將奔向結局。
世人最後一次見到布羅茨基是在1996年1月27日,亞歷山大‧蘇默金和他們的共同朋友鋼琴家伊莉莎白‧萊昂斯卡亞拜訪了他。妻子瑪麗亞準備了美好的晚餐,以及提拉米蘇,布羅茨基狀態良好,在庭院的草地上喝了高強度的瑞典伏特加,並且一定,他抽了好幾根菸,伊莉莎白即興彈了幾曲鋼琴。深夜,在祝妻子晚安後,布羅茨基說他還得繼續工作,便走進書房。窗外,一團世紀末的烏雲在月亮的催化下像是一顆孤獨的大腦,而星星閃亮如電子迴路,閃爍著隱藏的靈光。他站著抽菸,吸氣的時候眉頭深鎖,那貪婪的胸腔彷彿要將所有元素納入懷中,就像他所使用的語言,永遠不滿,於是只能撲向自己。而當他吐氣時,就像是壞掉的噴火器,以掃射的方式噴濺煙硝,不時岔出幾道烈焰,其熱度足以蒸發貝加爾湖。瑪麗亞在早晨的地板上發現了他,門開著,他正試圖離開房間,臉流血,眼鏡也撞壞了。一根尚未點燃的香菸掉落地面,開門時必然還在滾動,而布羅茨基的心臟必然也還在跳動,儘管再微弱。
最後順帶一提,「賦格」的字源一般認為來自拉丁文的「追逐」或「飛翔」,在義大利語中則是「逃走」。而在俄語裡,如果由布羅茨基親自發音的話,應是絕對的沉默,其理由無比高貴。因為「流亡」這個詞對他而言從來都是一種傲慢或張揚,他認為,這無非是將個人的苦難作為標籤特別化,但他仍難擺脫這段經驗,包括接踵而至的加冕與議論。如今,他以永遠的沉默終結了它。正如布氏自己的詩句:
「黑暗恢復了光明修復不了的東西。」——節錄〈論愛情〉,曹馭博譯
|註解
註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7)《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哀泣的謬思〉p.37-41, 〈在但丁的陰影下〉p.80,〈論W.H.奧登的《1939年9月1日》〉P.263-304,〈取悅一個影子〉p.314
註二: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8
註三: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空中災難〉,p.236
註四: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9-110
註五:參見《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77
註六: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哀泣的謬思〉p.28
註七: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自然力〉p.133-134
註八: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5-106
註九: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自然力〉p.134
註十: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空中災難〉,p.249
註十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9
註十二:奧登(W.H. Auden,1907-1973)英語詩人,生於英國,1947年入籍美國,是將布羅茨基引入國際詩壇的關鍵人物。此兩句詩引自奧登的組詩〈短詩集之二〉。
註十三: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水印‧魂繫威尼斯》,上海譯文出版社,p.19
註十四: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2
註十五: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55
註十六: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58-60
註十七: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0
註十八: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1
註十九: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61-62
註二十: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布羅茨基詩歌全集‧第一卷‧上》,上海譯文出版社,〈佩爾修斯之盾〉p.92
註二十一: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17
註二十二:參見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小於一》,浙江文藝出版社,〈文明的孩子〉p.102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3.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布羅茨基 #巴洛克 #賦格 #黑馬 #俄語 #巴赫 #蕭宇翔
弗林效應阿摩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科普教育與經濟學教育果然重要。像這樣通篇全錯的文章,也是不容易啦。
1. 瓶裝水與沐浴用品的包裝所採用的都是可以回收的塑膠。
尤其多數沐浴乳、洗髮乳的瓶子都只是HDPE,堪稱是最容易回收再製的塑膠。
因此這類包裝存在如果能大幅降低衛生與營運成本,則一昧無知地減塑反而是浪費 -- 用更高的代價(包含社會成本)去完成同樣的任務。
2. 一次性餐具的問題背後邏輯也是同上:如果用一次性餐具可以降低衛生風險,且只要成本合理,店家當然會選擇一次性餐具。
作者顯然忽略了清洗餐盤的物料與人力成本,還有飲料店的客流量背後的機會成本。
3. 飯店之所以多設計為不能開窗,是因為飯店承擔不起「跳樓自殺或小孩墜樓之風險」。
因為此項風險一旦發生,對飯店收入有立即且可能相當長久的負面影響。
空調投資與電費是旅館營運的重要成本之一,如果開窗通風可以節能,在自私假設之下飯店主早就有誘因這麼做。而當有誘因開窗通風省電費卻不如此,論者應該去探究背後的客觀侷限條件,而非拿著道德標準胡亂譴責。
4. 核能這塊我想就不多談。
以發電成本來看,不到2塊的核能跟5塊多的風電、太陽能發電比,作者實在吃米不知米價。
更甭提我一再強調:綠能除了發電不穩定無法承擔基載任務外,綠能發電所需土地面積數十倍於核能電廠或火力發電廠。偏偏台灣地狹人稠,如果要大規模採用綠能,其邊際土地價格的漲幅恐怕會吃掉綠能所能帶來的一切好處。
還有,主流的光伏太陽能版是「靠光發電」,不是「靠熱發電」。光電效應高中物理讀過吧?這位作者顯然弄混二者。
結論:
此作者科學基礎或經濟學基礎都不行,通篇文章就只是脫離現實的自我幻想。住在德國這點壓根沒增加文章的可靠性。
https://www.facebook.com/1046255352/posts/10216215328829688?sfns=1
<德國人遊台灣>之一< 環保感想>
這次帶了兩個德國家庭一起返台度假,我們住了從北到南整整環島三週的飯店,對旅遊業不可不謂貢獻良有。
1. 飯店提供的瓶裝水跟沐浴用品真是減塑大敵。
為了讓客人賓至如歸,台灣飯店的飲料、零食、minibar都是免費不用錢的,補貨時也是阿沙力地四到八罐地補.....明明是雙人房而已。即使帶了沐浴用品,但有次「身體已經在shower底下卻忘了將沐浴乳從箱子裡拿出來」,就隨手取用了備品。事實證明「有放在那兒就會用」,產生的塑膠量相當可觀!我從小都是煮過自來水再喝,曾幾何時,台灣的自來水變得不能喝了?
德國的旅館不提供buffet式的備品,即使五星級也一樣,旅客忘記帶的話可以問櫃臺。自來水直接可飲用。
三週下來我們三大三小的塑膠量真是可觀,比起「同樣的人、同樣的觀念」,卻跟在德國會製造出塑量不一樣,可看出制度跟政策的影響。
2. 一次性餐具應該減少__欠缺箝制以及環保觀念
墾丁福華旁邊的星巴克,即使內用也一律給紙杯跟塑膠杯。
明明有馬克杯啊!店員是沒罪惡感、還是沒洗碗機?
凱薩兒童俱樂部的餐盒、所有外帶的食物跟飲料杯、訂購的千層派蛋糕、鳳梨酥芒果酥.....在包裝的時候只想著「漂亮、精緻、有質感」,沒有放進一絲絲環保的設計。
最環保的是台中老派太陽餅,一包塑膠袋裝著一疊餅,而非一個個包裝,吃的時候覺得謝天謝地、鬆一口氣。
比如俱樂部的餐盒:飯店知道「使用過的餐盒,拆兩個就塞爆房間垃圾桶」嗎?餐廳就在樓上,應使用可清洗的餐具。瑞士Pontresina Kronenhof的兒童俱樂部便是如此。
3. 吵著要便宜電價的同時,卻沒有落實節能。
飯店,尤其是高級飯店,「有錢就是大爺」。即使在舒爽的秋天,平均溫度二十二度、空氣清淨的東部,飯店的房間還是二十四小時空調。它的設計根本沒有考慮到「開窗通風」的生活方式。
雅致的SPA,按摩的九十分鐘裡,隔壁的專屬梳妝室、淋浴、廁所燈,三間通通亮著!若非客人要求關掉,SPA根本沒在省的!
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不該只想著「有錢就是大爺」的低階消費水準!「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環保是更有教養、更進步的價值觀!
4. 台灣擁有豐富太陽能、地熱、風力、水力發電的天生麗質,卻在發展核能!
連德國旅客看到墾丁落山風強成這樣,都問:「怎麼會在這裡蓋核三廠啊,台灣到底是多缺電?」
因為黑森林風力發電相比之下,根本是微風徐徐。
出火:「這裡的熱能沒有人想過要用來發電嗎?」
太陽:「這裡應該太陽能很強吧?」弗萊堡跟墾丁就像是暖暖包比烤箱,卻是太陽能的發展重鎮。
德國的建築有節能測試,老舊建築在易主時必須通過新標準,比如暖氣系統節能更新、牆壁打洞灌保力龍細球,以求房屋保暖程度增加、窗戶換新以求更高的隔熱能力,暖氣不外露.....這當然需要政府政策的提倡及要求,要民眾自發是不容易普及的!
在發展綠電的同時,「開源」跟「節流」同樣地重要!
政府如此懶惰,不檢測建築的環保節能程度、不教導民眾節流、不限制工業用電,只會吵火力比核能發電髒!
(歡迎自由轉載分享!)
——////———
感謝大家指教迴響!
只是來酸的恕刪~
政府跟媒體在用金錢恐嚇大眾:「如果用綠電,電費會上漲xxxx喔!」
問題是漲幅被操弄了。
從一千漲到九千,跟漲到一千二,人們會有不同的決定。
陽光、空氣、水是生命三要素,現在空氣跟水都變成要用錢買了。
台灣人民,你要勇於要求自己的基本權利!
弗林效應阿摩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地下推薦】
『台北電影節:十大推薦電影片單』
台北電影節即將於今年邁入20大壽,除了購買【超級影癡】套票的人已於今天下午先選購外,多數影迷應該是等待明天下午1點搶票,而每次影展都有眾多單元與片單,這次循著奇幻影展的腳步,照慣例的也列出自己心中會搶購的片單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明天都能買到自己想看的電影。
【特別放映】
《#後來的我們》Us And Them
一路走來,往年在演、歌雙棲並有絕佳成績的劉若英,今年則複製趙薇、楊采妮等女藝人的模式,從熟悉的演員、歌手身份轉戰跑道,首度挑戰導演之位。在導演處女作中,除了周冬雨、井柏然演出外,中國第五代導演田壯壯也於《相愛相親》後再與劉若英合作,友情演出。除了卡司陣容堅強外,攝影、剪接、音效分別為李屏賓、廖慶松和杜篤之,皆是台灣電影幕後的重量級人物。
此片礙於「陸片配額」政策的規範,在尚未中籤的狀況下,就只能趁著影展引進時觀看了。
(當然有Netflix的人可以用電腦看喔。)
四月底在『CATCHPLAY ON DEMAND』針對此片寫了一篇詳盡的文章,附上連結參考:https://bit.ly/2FsmDWN
【台北電影獎】
《#十四顆頻果》14 Apples
此片為緬甸華裔導演趙德胤於今年繼紀錄片《翡翠之城》後,再度入圍柏林影展之作,猶記得早在「歸鄉三部曲」開始,便關注這位創作者,趙德胤創作本身是寫實且力道剛猛的,在台灣教育的影響下,成功將影像融合自身緬甸文化背景,造就了特色鮮明的影像風格。趙德胤拿起攝影機,長期將鏡頭關注家鄉緬甸當地生活,《十四顆蘋果》便是趙德胤在緬甸時,突發偶然創作而成的另一作品。
兩年前於【開眼電影網】寫了篇《再見瓦城》評論,附上連結參考:https://bit.ly/2kG1OPA
【未來之光】
《#過曝青春》Rust
《過曝青春》由來自巴西的新銳導演艾利沐利提巴執導,以青少年為主體,描述社群網絡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從性愛影片外流的事情,到後續一連串的骨牌效應,就足以摧毀人的一生。電影裡所探討的網路霸凌,聚焦於受害者的無助害怕、加害者的無所謂心態,呈現出當代社會需要正視的問題。
【明日・台灣】
《#尋找乳房》Body Talk
台灣女性導演陳芯宜所拍攝的議題大多與人文、藝術文化相關,對於他四年前交出的《行者》至今還印象深刻,片中誠懇的紀錄了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同時帶出台灣草根與藝術間的可能性,並謙卑的呈現神、鬼、土地與生命的關係。而陳芯宜導演此次將鏡頭對準女性身體,轉向探討女性,進而闡述生命的百態與意義。
【作者視角】
《#坂本龍一:終章》Ryuichi Sakamoto:Coda
作為當代可能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坂本龍一,其生涯創作過無數扣人心弦的音樂,日本名導大島渚的經典《俘虜》也因坂本龍一更加完整,其配樂作品當然也包含此次【經典重現】單元的《末代皇帝》的配樂,想一窺大師一路走來的創作軌跡和其音樂哲學,此片應是坂本迷們不能錯過的。
【感官嘉年華】
《#她的錯誤教育》The Miseducation of Cameron Post
在日舞影展奪下最高榮譽評審團大獎的《她的錯誤教育》,是繼2017年《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後再一部大獲好評的LGBT電影,由「超殺女」克羅伊摩蕾茲所主演,電影中刻畫主角因家人關係,而被迫接受「性向轉換療法」,點出美國性向轉換療法違法的問題,並描述同志面臨家人、朋友以及治療過程中的掙扎、自我認同危機。
【怪奇物語】
《#去他X的放蕩青春》We
今年的「怪奇物語」單元,聚集喪屍、狼人、都市傳說等獵奇元素,將真實瘋狂與類型奇想完美融合,其中的《去他X的放蕩青春》是荷蘭導演瑞內埃勒的處女作,描述八名年輕人聚在一起玩大冒險,但卻是用性以及肉體挑戰社會價值觀,遊走於法律邊緣。以青春作為命題,描述的卻不是情比金堅的友情,而是人性拉扯所帶出的一連串荒誕事件。
【經典重現】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義大利名導貝納多貝托魯奇以《末代皇帝》於31年前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九項大獎,且片中演員一字排開,也是現今影壇舉足輕重的人物,知名作曲家坂本龍一也為此片譜曲,甚至客串演出,此片更也是中國首部讓外片在紫禁城取景。或許從義大利導演的視角來看中國歷史與美學,會別有一番風味。
【焦點影人:F.J.歐桑】
《#九指魔爪》9 Fingers
今年邁入第20屆的台北電影節,選擇了F.J.歐桑作為焦點影人,同時兼具詩人、音樂人身份的他,將自身經驗融入電影之中,裡頭不時出現龐克元素,而他對金錢、權利、政府的嗤之以鼻,讓電影富含批判力道,黑色電影與表現主義的風格強烈,搭配跳躍性敘事,讓他的電影同時帶有「靠片」的趣味。雖然此導演電影產量不多,但卻能夠在世界主要影展如威尼斯影展、鹿特丹影展、盧卡諾影展等大放異彩。這次選定的《九指魔爪》為導演睽違九年的新作,去年他以此部片獲得盧卡諾影展最佳導演,適合作為初識這位導演的作品!
《#山椒大夫》Legend of Bailiff Sansho
日本傳奇名導溝口健二(Kenji Mizoguchi)向來擅於描寫女性,而今年台北電影節繼去年放映其名作《雨月物語》後,今年再度選映溝口的名作《山椒大夫》,此片於1954年在威尼斯獲得銀獅獎,改編自日本文豪森鷗外的同名小說,且還在影史上留下經典「一景一鏡」的大膽作法,此次能在大銀幕上再窺溝口黑白影像的魔力,千萬不能錯過。
今年於「婦女節」寫了篇女性專題,裡頭有寫進《雨月物語》,附上連結參考:https://bit.ly/2sBaoT4
------
同場加映:
【亞洲稜鏡:GDH559】
電影製作公司GDH是從泰國電影龍頭GTH(GMM Tai Hub)分家後,重新竄起的製作公司,在2016年推出兩部愛情小品《禮物》和《一日戀人》,在泰國當地口碑皆極佳(《禮物》於今年四月中於台灣上映,《一日戀人》則於去年台灣上映),之後2017年推出的恐怖片《屍約》同樣在口碑和票房上雙贏,更別提去年大熱的《模犯生》。今年則有暑期檔準備上映的浪漫輕喜劇《把哥哥退貨可以嗎?》
今年北影聚焦此亞洲逐步崛起的製片公司,並選了五部電影放映,同時邀請到該公司的資深製片在6/30下午2點於台北文創大樓分享產業心得,關注新勢力的影迷們同樣別錯過了。
之前在『 CATCHPLAY ON DEMAND』寫過關於此製片公司的相關消息,提供參考囉:https://goo.gl/JSWU2M
【電影學校探索:布宜諾斯艾利斯電影大學】
去年台北電影節引進位於法國巴黎的高等國立電影學院【La Fémis】的相關短片和紀錄片,去年看完此部紀錄片後,對於法國當代的電影教育便印象深刻,其培育人才的系統更完善且精準,從各面向來看也不難想見為什麼這個電影重鎮能持續挖掘出淺力新秀了。
而今年北影又引進了位於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電影學院【Universidad del Cine】,其中《大犯罪家》導演帕布洛查比羅、《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導演達米安恩斯弗隆等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的影人皆是此學院校友,這次和去年一樣,在7/12放映完短片選後會有該校工作者的映後座談,能藉由此次機會多了解國際上的電影教育,我認為相當值得買票進場。
#還有什麼也很想看的嗎
#還有超多很棒的講座也可以去參加
弗林效應阿摩 在 [新聞] 弗林效應消失?研究發現人類智商正在下降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所謂人類智商只會愈來愈高的弗林效應已不存在?美國西北大學和俄勒岡大學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美國人的智商分數幾十年來首次下降。 ... <看更多>
弗林效應阿摩 在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h.m.托利得。 點評:思可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提出者:日本企業管理顧問酒井正敬。 點評:不能吸引人才,已有的人才也留不住 26、美即好效應:對一個外表英俊漂亮的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