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都市設計講堂紀實 ▌深層時間中的城市:都市設計視角下的波士頓
由基隆市都市發展處主辦之「台灣都市設計意義與核心技術講堂」(簡稱 #都市設計講堂 詳見 Vision Thinking 看好基隆 ),#第四場 由成大都計黃崑山老師主講波士頓戰後都市設計的理論與實踐。孟宗參與這場講座後,為山海之間的基隆,寫了一篇心得文聯想海濱的波士頓。
波士頓,都市設計的主要發源地之一,相關的實踐出自於60年代「聯邦推土機」的都市更新計畫的失敗反省。「相對於建築專注於的身體的尺度,而都市計畫專注於的政策的大尺度,都市設計希望能夠藉此來搭接尺度之間的斷裂,同時作為都市轉變的新觸媒。」
麻省理工學院林區(Kevin Lynch)認為,一座好都市必須讓人可以想像、具有可讀性,他歸納出著名的城市意象五元素,分別是:專指移動可能性的「通道」、線性關係斷裂、交換之場所「邊緣」、匯聚與發散之「節點」、具有指向性的「地標」與強調內部同質性的「區域」。這套著重關係、強調感官特質的設計取向,有時候會稱為地方感(sense of place)。
都市設計不像分區管制(zoning)的強制警察權、都市更新的大規模直接干涉,更像是獎勵與規範並行「以黃崑山老師的話說,是「蘿蔔與棍棒齊下」,這就是一系列『私有公共空間』(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一種屬於私有產權,但鼓勵行人通行、穿越並且和人行道連接的準公共空間。
這座港灣都市受到清除式規劃的衝擊後,重新挖掘建築與都市計畫之間的尺度可能性。東北角的岬灣地形構成以基隆為首的系列港灣城市,在山海之間的腹地上孕育漁業、造船業,還有軍事用地的稜線構成山海之間的地景美學,孟宗說,他很期待有別於好萊塢式的地標思考,令人更加期待未來的地景治理作為發展方針的可行性。
#基隆
#都市設計
#波士頓
#孟宗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業是建築跟都市設計的陳尚平,到50幾歲時,回顧自己的人生,發覺到生命中有些錯過的事物,其中包含攝影,他說自己再不做,可能很快就老去了,有急迫感在內心作用,乃決定重啟攝影創作。 從2013年開始,陳尚平花去5年的時間,每年大概有200多天都會在台北走動,做街頭攝影。一個人走出去,看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
建築與都市 計 畫 學 系 在 見域 Citilen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竹好活動分享
在談論「#地方創生」時,「#鼓勵企業投資故鄉」是一項重大任務,但在台灣還少有討論。很幸運地,在行政院推出地方創生政策前,新竹早有許多單位,在傲視全球的科技業資金支持之下,默默地串聯不同社群,發展出在地的共好生態網絡。同時,台灣也有許多先行者,或利用自身獨特觀點,或引入創新經營模式,持續與土地共好。
這個月,我們也參與規劃 將軍村 開放圖書資訊園區 的 「共生學」分享會,和策展人龔書章老師一同規劃講題。第一場「與社群共生、與土地共好:新竹經驗」分享會邀請新竹在地的團隊們,包含 春池玻璃 Spring Pool Glass 、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 與 預見科技桃花源 團隊前來交流在地經營成果;第二場「與社群共生、與土地共好:農村新想像」則邀請曾於宜蘭南澳社區、香山等場域深耕在地、建立社群的民間團隊,包含 茶籽堂、 竹魚水產 與 宇瀚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分享其走入土地、深度與社區居民互動的經驗及多元的可能性。
系列座談DAY 1 - 與社群共生、與土地共好:新竹經驗
主講者|
🔸預見科技桃花源 計畫主持人 / 王俊程
🔸春池玻璃 副總經理 / 吳庭安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 許峻郎
系列座談DAY 2 - 與社群共生、與土地共好:農村新想像
主講者|
🔸茶籽堂品牌創辦人暨總經理 / 趙文豪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副教授、宇瀚泉規畫設計有限公司執行長 / 侯順耀
🔸竹魚水產經理 / 許志豪
活動時間|2020-01-18(六)14:00~17:00
活動地點|將軍村園區 生活里院大廳(新竹市東區金城一路69號)
報名網址👉🏻
https://pse.is/NVU53
建築與都市 計 畫 學 系 在 約克在哪裡?Where is Yor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巴西利亞大學,掰!
上週末從濕冷的里約飛回乾熱的巴西利亞,兩城之間的氣候差距是讓我感到不真實的開端。
一邊與友人們相聚說笑,一邊擔心著排於週二早晨的論文口試答辯。
.
我的人類學碩士論文採以英文書寫,題目是〈"Cuidado!" in urban Brazil: an auto-ethnographic discussion of fear and safety in public space〉。
「Cuidado!」在葡語裡的意思是「小心!」,正是往往巴西親友們與我道別時,除了再見以外多添加的那麼一句,就擔心我踏出門外之後危險重重。
以一個外國女孩的身分與角度,我記錄下自己在巴西利亞南翼與里約貧民窟 Rocinha 分別收到怎麼樣的安全提醒,在這些警示的背後,則代表著不同的都市暴力、犯罪、恐懼操弄等等。
.
原先我對口試並不緊張,心想就是把自己花時間寫出來的論文簡介一下並做對答而已。但倒數前一週,指導教授才傳訊息來問:「妳的口試可以全葡語進行嗎?」
我似乎沒有說不與退卻的立場,回訊了我會盡力,壓力與恐慌就重重地向我襲來。
.
完成這篇論文的過程並不容易,我閱讀大量葡文文獻,存入腦海裡的知識與醞釀的想法則多以母語中文為主,最後編寫出來的文句卻以英文呈現。三語之間在知識、邏輯、思想的轉換一直是很大的障礙。
最後在終點前,我又花了一週的時間,把自己用英文穩固住的學術作品改回用葡文去思考呈現。
這場口試,同時是要證明我在近三年的求學過程,葡文已進步了許多。
.
在巴西求學好艱難。
我還記得前幾個學期去上課時如何嚴重落後,每週有大量文本要消化,好不容易看懂了,上課時老師與同學們辯論得霹靂啪啦,我要先聽懂他們的葡文、然後趕著做筆記、要想這些內容是否合理、還要試圖去插上甚麼話。最後一項我通常很難做到,要開口說話前,我必須先策畫怎麼說、怎麼表達... 總之,有太多次在下課回家的路上都忍不住想哭,氣餒到不行。
.
碩士口試的陣容,除了我的指導教授 Cristina(左二),本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系教授 Fernanda(右一),我們還特別邀請了聖保羅大學社會學教授 Bianca(左一)飛過來一趟。
Bianca 說她讀到的是一篇很勇敢的田野筆記、一場很勇敢的研究;Fernanda 說這會是繼幾位前輩經典後,為外國人看巴西添上新的視角,她一定會在接下來開課時挑為選讀。
她們說,這是獨一無二的,在巴西不會有任何人拿巴西利亞的中產社區與里約貧民窟做比較,不可能有任何人同時穿越並深入兩個如此懸殊的地方。
.
我鮮少公開去寫在求學這方面有多艱難,因為我相信終有這麼一天口試答辯的日子會到、我會通過然後領取畢業證書。
但當我從走廊被叫回教室內,Cristina 手持三張評量表公布結果是一致通過且內容不需修改時,我感到極其不真實。
.
我無法想像那當天下午呢?明天起床呢?下週呢?我不用再苦讀了、不用再扛電腦去圖書館,那我要做甚麼呢?
那些讓我極其折磨的日子霎那成為過去式,我該用甚麼姿態踏入下一階段呢?
(我仍在慢慢適應中,發現自己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沉澱、也需要透過一些儀式性的慶祝來認可自己完成階段性任務。)
建築與都市 計 畫 學 系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業是建築跟都市設計的陳尚平,到50幾歲時,回顧自己的人生,發覺到生命中有些錯過的事物,其中包含攝影,他說自己再不做,可能很快就老去了,有急迫感在內心作用,乃決定重啟攝影創作。
從2013年開始,陳尚平花去5年的時間,每年大概有200多天都會在台北走動,做街頭攝影。一個人走出去,看自己所身處的這個世界,重新認識世界,與之對話,是陳尚平對街頭攝影的定義。
而街頭攝影也是一門面對不確定性的藝術,從主題、場景到解讀三方面,皆充滿不確定性。於是,拿起相機的他,時時刻刻都在直視無常變動的世界,都是對自身與所處世界的重新定義。他必須接受、適應眼前的環境,與台北街頭磨合,找出偶然與巧合的種種奇妙機遇,按下快門,以局部的視角切切片,埋下影像線索,逼近城市的整體景觀。
陳尚平自言,攝影是一門放框框的藝術,關於如何在無邊無際的此一世界,放下屬於自己的框框,以及如何在框框內產生創造性的觀看,發覺新的意義與意象,進而擺脫框框限定性的觀看。
《那些無人的所在》系列,陳尚平認為有沒有人存在於相片,並非重點,實際上就算照片中沒有人,但仍舊是人為的環境,到處都存在人的痕跡。這組照片,對他來說,是讓人留下的痕跡靜靜地說話。
陳尚平將自己視為在台北街上捕夢的夢遊者,是以誕生《另一個世界》系列,鏡頭下是種種疏離而奇異的台北夢境與超現實場景。《地底奇遇記》是在台北捷運所見所思,試圖展演車廂乘客間的特別氣氛與輕微騷動。
對西門町抱持強烈的興趣,生性好靜的陳尚平認為,這是一種對自己個性的巧妙平衡。有長達十幾年的時間,他會定期去西門町晃走拍攝,每次進出都覺得像是洗感官的三溫暖。那是充滿人造夢境、所有人都在集體夢遊的場所。
早期,陳尚平覺得台北是一個混雜的城市,因為建築是治理環境的觀點在看待城市,因此他不自覺地會抗拒台北。但攝影讓他去接受台北的多樣性與混合風,近年來他反倒覺得台北是有趣而奇妙的場域。陳尚平表示,台北人跟台北其實是一體的,台北人總會在一些小地方出格,不會持續性地整理自己,比如穿得光鮮亮麗的上班族,但家中環境是混亂的,如同遊走於秩序與混亂的台北樣貌。是以,他直言,台北是台北人造成的。
小檔案
陳尚平在台灣長大、受教育,後來到美國留學,住了幾年。回台後,從事建築與都市設計,也當了老師。他嗜聽古典音樂,頗收藏了些CD,有時也寫東西,不寫長,也寫不長,他相信好的文字會結晶。他很喜歡拍照,開過二次攝影展,近年更是熱衷街頭攝影,預計2019年4月出版攝影書《我台北放框框》(暫定書名)。
1996年《樹影》黑白攝影個展,台北後院畫廊。2003年開始拍攝台北西門町,成為迄今仍在進行的《混亂天堂》系列。2014年《街巷甜美》攝影個展,台北大稻埕保安捌肆。2014年開始協助觀止堂策劃「攝影小聚」演講,迄今已舉辦十多場。2016、2017與2018年,連續三年進入邁阿密街頭攝影節(MSPF)比賽決選。
相關新聞 https://goo.gl/ptBXKh
建築與都市 計 畫 學 系 在 義起幸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曾經扛了一副棺材直搗新北市政府,大動作抗議「火葬場蓋在五股」的在地議員陳明義.誓言和為五股居住品質。他不僅成功阻擋這場噩夢發生,更賭上自己的政治前途:『如果未來這個通過不論在哪個位置,陳明義馬上辭職負責!』
五股觀音山的好風水,讓利益派系燃起貪念,計畫在五股蓋殯儀館和火葬場,為了家族私利出賣五股,踐踏了五股人的居住環境品質。
『五股人為什麼不生氣?!』陳明義深知設置火葬場背後的龐大利益,土紳劣豪為了私利要在五股圈地蓋全台最大殯葬特區,因為股東當中有幾位官員、市議員、區長、里長一起插股投資,『官商運作幾乎成局』陳明義甘冒「擋人財路」風險,不接受利誘也不畏恐嚇威脅,挺身火葬場、殯儀館趕出五股家園!
關於
免費法律諮詢
五股:成泰路1段235-2號(每週四上午10~12時)
新莊:中原路317號(每月第一、三週的週五上午10~12時)
現任
新北市議員
學歷
台北科技大學 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文化大學 政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