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射箭再畫靶?「未審先拆」荒腔走板的國門廣場基座文資程序】
為了原定2021年10月、俗稱 #林右昌市長畢業展 的基隆市城市博覽會(已延期至2022年4月),基隆市市中心各處都在進行工程,也包含基隆火車站前作為本次展覽門面的「國門廣場」空間改造。
而就在火車站圓環內、不久前仍矗立著蔣介石銅像的基座(下稱 #國門廣場基座),由在地地團體比對1917年日治時期的火車站前樺山資紀銅像照片,指出該基座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並有文史老師提到,基座乘載過日本統治、台共標誌以及威權的象徵,見證過殖民統治、共產主義以及獨裁政權之歷史。
站在鐵路起點、見證國際港口狂飆年代且超過百年的基座,強碰上掛著「讓城市煥然一新」、趕著要於2021年底前完工的工程,該怎麼辦呢?首先,超過五十年的建物,按照文化資產保護法第15條,文化主管單位需先評估文化資產價值再行處置。此外, 一般較無爭議的做法是按照文資法召開文資審議會、確認文資的價值和身分,以決定最好的共存方式。
然而, #基隆有基隆的玩法 。基隆市文化局除了沒有基座歷史與文資價值的敏感度、在文史團體提醒後才進行「初步」的評估,更在文資調查未深入且 #沒有文資審議會議、 完全沒有確定基座的文資身分的狀況下,因為 #神秘的力量(?)超譯文資委員的現勘意見,做出了「未審先拆」的決定,逕行將基座拆解移至沙灣異地保存。
翻閱今年兩次與基座文資價值評估現勘會議記錄,第一次(2021年1月25日,見留言1),出席文資委員皆認為國門廣場銅像基座具有文化資產價值或潛力並應進行評估。第二次(2021年3月5日,見留言2),出席文資委員皆認為基座具歷史意義與價值,更有兩位委員建議登錄歷史建築,並有委員建議應持續挖掘調查,然而,最後卻做出與委員發言毫無根據可循的結論──將基座列冊追蹤並拆除至異地。
更甚至,在突兀的「異地保存」結論、也就是基座被拆幾個月後,於2021年9月15日事後辦理的文資審查的國門廣場基座「報告案」中,文資委員更直接詢問文化局「基座的文資身分難道不用決定嗎?為什麼現在是報告案?」以及「基座異地保存的結論是怎麼做成的?」
基於簡略的調查就決定了百年基座去留的荒謬過程,完全不見基隆市文化局的專業性與公正性,而橫空出世的「未審先拆」結論除了逼迫文資委員背書,更將其拖下水一起背上程序黑鍋。文化局無法說明文資身分而草草結束的「國門廣場基座」報告案,更讓人質疑是為了林右昌市長的畢業展,要加速城市博覽會門面工程,以工程至上的理由,跳過正常程序,讓基座失去和國門廣場工程共存的可能性,更扼殺了國門廣場呈現基隆轉型正義與人權反思的機會。
基隆市長林右昌強調「基隆市城市博覽會要呈現過去四百年的基隆,並指向未來四十年的基隆」,然而,作為城市博覽會門面的國門廣場工程,就發生尚未確定文資價值之文化資產提報標的「未審先拆」、漠視基礎程序情事。如果這一切是為了加速工程的進行(但城市博覽會已經延期到2022年...),我們是否在這樣的「毫無目標」的加速中,失去好好審視與論述歷史價值的過程、也失去過去與工程設計共榮的可能,也讓這座城市失去一段見證殖民、威權時代且引人反思的重要記憶?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保存生活:漢寶德談鄉土與藝術」介紹 訪問主編: 黃健敏 (Jiahn Min Huang) 內容簡介: 生活中發生的這些與那些, 發生過或進行中的, 都是漢寶德眼中殿堂外所獨具的奇花異采, 這些都是在地底蘊與原動力。 從日常到創作,漢寶德漫談鄉土與...
「建築畢業設計論述」的推薦目錄:
- 關於建築畢業設計論述 在 陳薇仲 基隆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建築畢業設計論述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建築畢業設計論述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建築畢業設計論述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建築畢業設計論述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建築畢業設計論述 在 論壇簡介◍ ◍ ◍ 「2021 建築畢業設計論壇:台灣與東南亞」 ... 的評價
- 關於建築畢業設計論述 在 2013-14 北科建築畢業設計系列演講3 - 建築臨界點(1) 的評價
- 關於建築畢業設計論述 在 2022 松山文創學園祭| 中國科大建築系x中華大學 ... - YouTube 的評價
建築畢業設計論述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近年來各種參與式的藝術創作與策展行動,不僅使得我們將關注的焦點從產出成品的本身移往作品共創過程的設計與思考,也讓我們思考藝術創作者與策展人對於自身角色與合作對象權力關係的反思與實踐策略。我們來透過 典藏 ARTouch.com 龔卓軍老師這篇文章的梳理,從藝術家陳豪毅在舊名麻荖漏的台東成功進行的「Malacecay阿美傳統家屋構築」計畫發展脈絡,看到藝術家生命經歷與地方生活交織的深刻意涵。
--------
其實,許多當代的繪畫、雕塑、公共藝術、社會參與藝術的直擊人心,可能並不是因為它們的「創作論述」撼動人心,而是因為它們以嶄新的形式,敲打到觀眾的感性內核與生命黯黑之處。藝術家陳豪毅(Akac Orat)在今年暑假蓋好的那幢沒有創作論述的家屋,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陳豪毅的創作路徑,或許因為位於成功鎮和平國小老師和當代原民的身分,使得他在畢業後展開了非常不同的創作與策展路徑。從2014年開始,卑南族與阿美族混血的陳豪毅,已經以「沒有作品的藝術」這樣的跨教育理念,來創製國小藝文實驗課程,並且把三民國小和平分校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海岸阿美血統的小朋友視為創作的藝術家,參與在這樣的實驗課程裡。譬如「宇宙課程」,就是把東海岸最常見的星空、八大行星、外星人,甚至是隕石、星座與隕石坑問題,都轉化為陶作、裝置與讓學生「學習如何提問與創作」的起點。他引導學生拍攝介紹八大行星的影片、挖隕石坑、露天坑燒隕石,同時透過蒐集柴燒木材的勞動過程,讓這一連串的創作行動,打開學生探索各種身體能力與材質對應變化的過程。最後,在畢業典禮的那一天,「和平呼叫宇宙星」計畫引導下的整個典禮,小朋友們播放這些自創影片,以及最重要的是也播放一百多部NG的探索片段,讓持續一天一夜的坑燒隕石過程和歌唱,成為學生身體記憶與材質探索的成果。「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用玩樂的方式學習,讓小朋友們快樂探索,讓他們的身體去記憶。原住民跟一般的漢人不一樣,他們是用身體去感受,他必須要流汗、跑來跑去,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指甲弄得很髒。」(註3)包括藝術家陳豪毅本人,雖然過去學習的是陶藝,但這也是他第一次進行野地的坑燒法。因此,即便是對老師的角色而言,也需要「學習如何去學習」(learning to learn),這正是人類學家Tim Ingold所謂的「探究的藝術」(Art of Inquirying)。(註4)」
..
陳豪毅在2011年畢業後回台東,開始在成功鎮上的和平國小服務,直至2018年辭職離開。這個期間,除了他開發出來的「宇宙課程」之外,手做築造計畫是他非常重視的教學手法。他引導小朋友蓋煙燻櫃、蝸牛室、樹屋、瞭望台、軌道車,讓學生在學校養蝸牛,爬上動手蓋的兩米高的瞭望台去瞭望。這些建築創作行動,一定會有採集材料的過程,去附近坡地採竹子,到海邊去採漂流木,「帶他們做時,反饋很好,小朋友可以很清楚地認知他們在做什麼,這種學習比閱讀書本好很多,而且有很多好玩的時刻。譬如撿漂流木時,我會讓小朋友坐在漂流木上,然後開車一路把漂流木拖上岸來。小朋友超開心的,會不時拉著我說:『老師再來再來,再去揀木頭。』燒隕石時,叫小朋友去撿木頭,平時沒有被注意的材料得到了他們充分的關注。蝸牛室建成之後,他們養出來的蝸牛超多的,而且從家裡一直帶來。」.
...
陳豪毅回憶起他剛到和平國小時,就受命做過一次傳統屋建造的完整記錄工作。於是,他開始更密集地找老人家探問房屋方位、柱子尺寸、空間規畫、材料採集等更為細節的問題。在細問之下,才發現麻荖漏部落其實有三間一百年以上的傳統屋,後來因為道路規畫的關係,一間在巷子深處,一間被包覆起來在樓房裡面。當然,這是傳統部落與家族不願提及、不想面對的一段歷史,因為信仰改宗而造成巨大的信念變遷,使得原本全部都是傳統屋的部落,目前也只剩下一些厲害的老人家,屬於陳豪毅的外公那一輩的老人家,曾經有看過造屋過程。但實際參與造屋又有完整記憶的,在部落裡幾乎已近完全絕跡。陳豪毅在調查過程中,直接去測量各種結構上的實體尺寸,看過這些隱藏在部落角落的三幢傳統屋之後,他不斷修正自己原本的設計圖,那張早先按照和平國小時的蓋屋記錄畫下來的設計圖,又開始了「圖表」的運動。
就此而言,有人或許會質疑本文作者:那麼今天任何一個建築師修復老屋或標下古蹟建築的修復標案,也可以算是當代藝術的創作行動嗎?對此,我可以提出的初步回應是:一位當代藝術與策展訓練背景的藝術家與策展人,可能沒有建築師執照,但正因為陳豪毅試圖建立的傳統屋,已經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築造過程與技巧,那麼,在幾乎超過半世紀已經沒有任何新建的海岸阿美家屋的斷裂建築史來看,是否我們可以透過具有當代藝術實踐背景的他的家屋創作,以人類學家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ilfford)的《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的當代觀點,看到一種嶄新的復返式、重新聯結歷史經驗式的家屋創作築造行動?」
(引用自:https://artouch.com/views/review/content-48356.html?fbclid=IwAR3DjUCR3l6bQ-P7fxAHcP6oZKD0n4l8xOuB1sci9EOCax1yOAD7so1xvHE)
建築畢業設計論述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種不接受環境,而要改變環境的動物】
1.
從小到大,在各種論述中,『人是萬物之靈』是我們最常看到的話之一。而到底靈在哪裡,也是百家齊鳴,各有不同的角度。
現在,且看這一位是怎麼說的:
『在天地間......動物與環境之適應如同齒輪之相契合。冬眠的刺蝟等到春天再行新陳代謝,而回到生命中。蜂鳥拍擊著空氣,把針樣尖的嘴伸到花蕊中去。......地鼠鑽洞,好像有人把牠設計成機械往復的零件一樣。.....
『但是自然— 生物的演化— 並沒有把人類配合到某一特定的環境中。......他的生存裝備粗陋;然而.....卻給了他一個適合一切環境的裝備。在成千成萬的動物中,爬的、飛的、行走的、游泳的,只有人不為環境所侷限。他的想像力,推理的能力,他情感的敏銳度及堅韌度,使他不接受環境,而要改變環境。而人類世代以來再造環境的一連串發明,是另一種演化— 不是生物的,而是文化的。我把這一系列的光榮文化的頂點稱為「文明的躍昇」。』
這段話出現在布羅諾斯基(Jacob Bronowski, 1908-1974)為《文明的躍昇》寫的第一章開頭處。身兼數學家與科學史家身分的布羅諾斯基所寫的這本書,被譽為「洋溢著魔術般的詩意」,其來有自。
2.
很多事物,都是不受時間所限制,歷久彌新。
1968年,史丹利.庫布利克和亞瑟.克拉克所合作的《2001太空漫遊》,即使在53年之後的今天再看,也要驚嘆。
同樣的,成書於1973年的《文明的躍昇》,在48年後重讀,也是如此。這本書的起源,是遠早在國家地理雜誌頻道、Discovery 頻道,各種其他科學新知頻道出現之前,由BBC製作的十三集電視紀錄片。布羅諾斯基親自撰寫劇本、擔任旁白,在紀錄片播出之後,再整理成書,而為其後不計其數的科普書拉開序幕,也立下里程碑。
今天重讀這本書,仍然被其氣派所震懾。
書有各種吸引人的可能:有的是嚴謹,有的是深厚,有的是有趣,有的是豐富,有的是脈絡清楚,有的是縱橫跳躍,有的是周全,有的是犀利,有的是簡明易懂,有的是令人回味.......
而真正的氣派是:能統攝這一切,並且了無斧鑿㾗跡。
說來像是不可能的事,但有的書就能做到。
《文明的躍昇》正是其一。這是一本上下古今,透過從科學到藝術到社會的多面向角度,解說人類如何開發自己多方面天才的歷史。「我要把他的思想,特別在科學上的思想,連到人類獨稟的天賦的來源上。.......人之成長乃因發覺了自己天賦的完整,他的天才與官能,在此過程中他所創造的,是他了解自然,了解自我的階段中所留下的紀念碑──就是詩人葉慈所說的『不會蒼老的智力紀念碑』。」
而這是一本只有三百來頁,可以在床上像小說般拿起閱讀,一拿起就放不下手的書。
當年建築大師漢寶德讀了之後,會親自執筆翻譯介紹給國人,他在當時的感受可以體會。而漢寶德教授本身的學養,也讓他執筆的這個譯本不只轟傳當時,在今天也熠熠生輝。
3.
這個星期天,3月21日下午3點,我們邀請謝佩霓來談《文明的躍昇》。
之前,和佩霓聊天的時候,聽她說當年在魯汶大學畢業之後,正當在歐洲有很好的事業發展之際,卻在1997年選擇了回臺灣,不由得好奇問她為什麼做這個決定。
謝佩霓說:「為了漢寶德老師。」
那時正是漢寶德忙於臺南藝術大學創校的時期,期許佩霓把歐洲的人文精神帶回來,她也就同意了。
現在由佩霓來談漢寶德教授翻譯的這本名著,精彩可期。
時間|3月21日(日)15:00-16:30
地點| image3非常圖像空間
講者| 謝佩霓 (Peini Beatrice Hsieh) (策展人、藝評人)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Q7eLL9
付費活動,講座當天可全額折抵《文明的躍昇》書籍消費。
《文明的躍昇》
博客來 https://bit.ly/3s4UVI8
誠 品 https://bit.ly/3dt6ipg
金石堂 http://bit.ly/3aymYtJ
讀 冊 http://bit.ly/3k0cMxc
大 塊 https://bit.ly/3pzFJRM
建築畢業設計論述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保存生活:漢寶德談鄉土與藝術」介紹
訪問主編: 黃健敏 (Jiahn Min Huang)
內容簡介:
生活中發生的這些與那些,
發生過或進行中的,
都是漢寶德眼中殿堂外所獨具的奇花異采,
這些都是在地底蘊與原動力。
從日常到創作,漢寶德漫談鄉土與藝術十五章。
本書共分四大卷,從「鄉土藝術家」、「鄉土藝術」、「鄉土建築」,到「老街」,各卷又有名詞義釋與時事探討的詳正論述,諸如鄉土與民間,本土與外來,手工藝與古董等等,倆倆參照又類比影響的相似卻又不一樣,通通都在漢寶德根深淺出的說明比喻裡,談出另一種或更多的可能。
作者簡介:漢寶德(1934-2014)
1934年出生於山東省日照縣,1958年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1964年赴美留學,先後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及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等學位,1967年返國。主要經歷為:東海大學建築系主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主任及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藝會董事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文建會委員、台北市文化局顧問等。
早年於建築系就學期間便創辦了《百葉窗》,爾後至1970年代,陸續編輯出版《建築雙月刊》、《建築與計畫》、《境與象》等建築專業雜誌,致力推動台灣現代建築思潮,冀探討建築設計思想與社會人文之關聯等課題。
在建築方面,漢寶德於回國初期設計之洛韶山莊、天祥青年活動中心等作品,呈現出強烈的現代建築立體派風格,其建築作品屢獲《建築師》雜誌建築獎。
此外亦致力於藝術及美感教育之推廣,1994年獲教育部一等文化獎章、2006年獲得國家文藝獎第一屆建築獎、2008年台灣大學榮譽博士、2009年雜誌最佳專欄金鼎獎、2010年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2014年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
出版社粉絲頁: 典藏 ARTouch.com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五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建築畢業設計論述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This is 萊特」介紹
訪問編輯:莊琬華
內容簡介:
「當我還年輕時,我必須在誠實的傲慢或虛偽的謙遜之間做選擇,我選了前者,而我看不出改變的必要。」──法蘭克.洛伊.萊特
美國建築師協會票選二十世紀全美十大建築,第一名即為法蘭克.洛伊.萊特的落水山莊,而十大建築中,出自萊特之手的就有三項,足見世紀建築大師之分量。除落水山莊之外,古根漢美術館、詹金斯公司總部、羅比之家等等多座知名建築,迄今仍是萊特迷朝聖之地。
在他多采多姿的一生中,曾有過許多稱號:丈夫、姦夫、革新者、反動分子、理想主義者、騙子、瘋子、天才。而不可思議的是,他能同時展現多種角色於一身。他的生活充滿戲劇性變化,跌宕起伏,風捲雲湧。曾經腰纏萬貫,卻也曾落魄到必須典當收藏品以付保釋金;周旋於妻子與情婦之間,不顧世俗禮教,風流倜儻,卻也飽受她們導致的種種問題之苦。
但這些問題,仍無礙於他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影響深遠的建築師。
《This is萊特》鮮活生動地敘述萊特的個人特質、作品風格,文字靈動、幽默,插畫圖像更恰如其分呈現其作品的特色,不論是草原風格、有機建築、美國式風格,萊特對整個世界的影響,都凝縮在這八十頁的篇幅之中。
作者簡介:伊恩.佛爾納(Ian Volner)
伊恩.佛爾納,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建築歷史與理論的學位,以及紐約美術學院的學位。常在《華爾街日報》與《建築文摘》發表文章,以及其他報章雜誌上發表關於設計、建築與城市規劃等論述,也是《外觀與建築師》(Surface and Architect)雜誌的特約編輯。目前居住在紐約。
建築畢業設計論述 在 2013-14 北科建築畢業設計系列演講3 - 建築臨界點(1)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2018/04/16 - 演講人/淡江大學漆志剛老師時間/2013/12/09 (一) 13:30地點/台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建築系853演講廳本系列演講-窺淡江建築畢業設計"多元創新的涵構論述與 ... ... <看更多>
建築畢業設計論述 在 2022 松山文創學園祭| 中國科大建築系x中華大學 ...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THEM - 他們的 畢業設計 展】110級中國科大 建築 系x中華大學 建築 與都市計畫學系 畢業設計 聯展- THEM _中國科大展場全紀錄2022.06.10 ~ 2022.06.14松山文 ... ... <看更多>
建築畢業設計論述 在 論壇簡介◍ ◍ ◍ 「2021 建築畢業設計論壇:台灣與東南亞」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並可藉著畢業設計的議題討論,深入了解和比較台灣和東南亞各國的文化和社會議題,提升交流的深度與廣度,擴開視界,強化設計論述的創造能力。 考量後疫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