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外樓神 ─ 一家之主 】
屋宇署與香港電台電視部聯合製作的新劇《格外樓神》,由RubberBand演唱的主題曲《We Can We Can Fix It》,內有一句點題歌詞:「We can we can fix it/解開結」。「結」者,困難和問題也,其實在劇中出現的各種屋宇署職員,包括結構工程師、技術主任、屋宇測量師、技術主任等等,他們要解開的,除了是樓宇結構安全問題的結,還有平民百姓牽涉其中的心結。然而過程之中,這班公務員是否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抑或只是處處跟足規矩辦事,但求準時收工,避免孭鑊?日前(30/1)播出的第四集《一家之主》,編劇似乎想藉此帶出討論。
故事講述由泥鯭@RubberBand飾演的屋宇署結構工程師曾近平(Dr. 曾),熟讀《建築物條例》的一字一句,不過總是過於執着,以為只要拋出這些條款,市民就會明白,所以才會發生第一幕 ── 因為髮型屋老闆根本不知道何謂《建築物條例》第24條(在網上找到條文,因為字眼相當專業,細看下真的不太明白),情急之下拿着鉸剪指向Dr. 曾和隨行的屋宇署技術主任(結構)陳婉儀(Mika)。在這個「危險時刻」,Dr. 曾依然堅持要講出細節:「根據法例要求,呢個商場嘅走火通道,必須最少有一點二米闊,咁而家你個舖頭改建咗喎,足足令佢窄咗27cm,希望你可以盡快處理咗佢。」但Dr. 曾沒有提出最重要一點:這種復原工程,需要是業主承擔,幸好身旁的Mika說出來,髮型屋老闆立即笑逐顏開的離去。
從畫面上看,Dr. 曾對於老闆的激動反應完全沒有感覺,可能是他經驗太豐富,類似情況見過太多,覺得無需要動氣,但亦有可能,是他覺得自己只不過依足規矩做事,對此,Mika內心相當不認同,其他同事也笑言:「Dr. 曾係機械人!」言即不懂變通,沒有同理心,執行職務事沒有代入他人的處境細想,在普通人眼中,就是作風官僚。Dr. 曾這種處事手法,之後發生深水埗東京街安美樓的居民身上,該大廈樓齡達50年,屋宇署收到投訴,指該大廈的懸臂式平板底部(類似騎樓底,英文為Cantilever,行內人稱「趷雞」)有石屎剝落,上司下令,需要盡快得到法庭「封樓令」,封樓檢查,並游說、安排所有住戶遷出,由於涉及家園和錢銀問題,這班居民理所當然堅拒搬走,這就是今次屋宇署職員需要解開的結。
劇情細節不多說,反正故事發展的方向,尤其是Dr. 曾終於開竅,大家都會估得到,不過現實中,又有多少公務員能夠真的像Dr. 曾那樣,處理日常問題時,會嘗試放下手上的死板規則,多加一點同理心,想像一下其他人的感受?看完這一集,再想起近日時常看到封區強制檢疫的新聞,感覺相當諷刺。另一點要留意,很多時,這類港台短篇「功能劇」很難有戲可演,但在編劇張飛帆的處理下,今次演員確實有得發揮,特別是Dr. 曾勸告德哥一家離開的兩幕後,出奇地有點張力,幾位演員都沒有因為篇幅短而「揸流灘」,除了泥鯭,張滿源、彭珮嵐,還有陳凱詠,演繹時能夠勾勒出角色性格,而現時身為歌手的Jace,看看今集《格》,相比多年前的《瑪嘉烈與大衛:前度 —— 特別篇》 (http://bit.ly/2MXRPqi) ,她明顯進步了很多,其潛質愈來愈明顯。據知Jace已拍畢港台另一套全新連續劇《電梯小姐》,而且是主角,令人更加期待。
重溫《一家之主》:https://bit.ly/3jrbDhY
➡️《格外樓神》逢周六晚上21:30於港台電視31播出
【 延伸閱讀 】
《格外樓神 ─ 真相(上)》http://bit.ly/3al6gg9
《格外樓神 ─ 真相(下)》http://bit.ly/2Y2D1Zs
《格外樓神 ─ 安樂窩》http://bit.ly/3jrbvz0
(06022021)
#游大東 #游大東影視筆記 #格外樓神 #張滿源 #泥鯭 #陳凱詠 #彭珮嵐 #港台電視31 #港劇 #張飛帆 #RTHK RTHK 香港電台 屋宇署 Buildings Department 做乜膠睇電視 快樂的 港女講劇 港人講電視 陳凱詠 Jace RubberBand 我睇咗啲乜嘢
建築技術規則騎樓 在 吳益政-理想城市高雄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二階輕軌優化
輕軌二階工程重新啟動,針對沿線居民不同意見,我們認真且慎重看待。除了市府提出「人本造街方案」和「9大改善措施」,我們也提出下列幾點建議,盼一起從各面向細節的討論,讓輕軌能順利融入我們的城市生活。
市府日前公布9項優化調整措施,包括美術館路段北移到美術館園區內、加大轉彎半徑減低噪音;以站就樹規劃, 212棵超過20年的小葉欖仁全數保留;維持既有美術館路4線道;沿線7.3公里共取消路邊停車格345格,但協調學校釋出及檢討新增公、私有路外停車格約3000格等措施。
我們認同此優化方案的整體大方向,但還有下面幾項建議:
1️⃣ 美術館路最窄路段改C型路權、雙軌硬鋪面
目前為維持美術館路段雙向4線道的路線,市府將最窄路段、即中華路-裕誠路規劃為單線雙向的B型路權(部份與外界隔離之軌道及部份與外界交通混合行駛的車道)草地鋪面模式。
我們則建議,應將此段規劃為輕軌與一般交通載具混合行駛的道路,即「C型路權」;這樣一來,既沒有佔到原本的車道,同時硬舖面的軌道道路,也不會讓B型路權的專用軌道阻礙一般車輛和救護消防車通行,藉此保留私人交通工具與輕軌能相容共存的交通文化。
另外,考量未來輕軌班距將由15分鐘縮短為7分鐘一班,甚至更短,若採單線雙向的道路規劃,不夠符合未來通車後的實際需求。
2️⃣ 輕軌駕駛員訓練導入「防禦性駕駛」的人本思維
防禦駕駛是提醒駕駛人應從目視、耳聽的察覺,進一步認知並預測接下來可能發生意外之情境,進而預先採取必要措施以避免事故的一種駕駛、用路哲學。我經常將此稱之為,「冒失鬼假設論」:除了遵守交通規則即號誌,駕駛人經十字路口、轉彎處等,該不斷假設可能有冒失鬼出現、可能有視線死角,一旦意外發生時,能做出最迅速安全的反應。
換個角度談,輕軌運行的思維不該是「威權式駕駛」。由於輕軌不同於火車、高鐵使用專用的「A型路權」,輕軌是以整體平均速率約為每小時20 到25 公里,起步與煞車距離也短,溫柔地與私人運輸工具共存於城市道路之間的運輸工具。既然是要「共存」,要融入行人和汽機車流動的城市交通是重要課題。
3️⃣ 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號誌
2013年第一階段輕軌動工時,由於技術尚未成熟,無法以人工智慧估算不同路口、不同時段的車流量,經過近7年之後,二階工程復工,我們盼能藉由進步的科技,計算交通流量,幫助號誌能準確引導輕軌和私人運具通行的先後順序。
舉例來說, AIoT技術提出數據後,小型路口號誌以輕軌優先,車流量較大的大型路口(如中山路、擴建路、美術館中華路、博愛路、建工路、九如路、中正路、三多路),不要破壞既有的號誌節奏、讓輕軌配合「大馬路」號誌。
4️⃣ 輕軌沿線設施兼具美學及人本,捷運轉乘區段騎樓整平
有兩個例子,一個是中華藝校前的天橋。為了不影響目前車道數(4線道),輕軌優化後的路型北移至美術館園區內,其中沿線經過的中華藝校,會設置天橋連接南北校區,讓師生安全通行。
另一個例子是,因應沿線7.3公里取消路邊停車345格,市府將協調周遭學校釋出及檢討新增公、私有路外停車格共2524格,雄工也將增建停車塔增500格位。
我們期待這些嶄新的公共建設,除了盡可能兼具環境美學、綠建築、多功能目標使用(停車塔不單只能停車)之外,務必盡可能完善斜坡、電梯等無障礙設施。希望執政團隊能把握這次大型建設動工的機會,把城市的生活細節和「眉角」修整的更符合人本需求。
---
輕軌工程是高雄的第一次,也是全台灣第一次、第一次讓有軌列車距離我們的生活這麼靠近,穿越大半個市中心,濱港的真愛光榮碼頭、觀光熱點駁二、哈瑪星,柴山腳下的鼓山車站、美術館,還有許多市民上班通勤會經過的大順路、九如路、三多路、中正路、凱旋路等…這個像「跑在大街上的火車」,即將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
我們期待它為城市生活帶來的進步,同時也擔心那些可能會發生的「格格不入」。因此我們能做的,是預先設想各個可能影響市民使用的細節,仔細討論並提出各種更好可能,確實朝著減低對私人運具仰賴度的目標邁進、與你我心目中的「理想城市」再進一步。
建築技術規則騎樓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1年前的今天,1999年9月21日,凌晨一點多,我們全家人還沒睡,正一起坐在客廳聊天時,突然間一陣天搖地動!這是父親生前和我們一起經歷的最後一件令人記憶深刻的事,也是我這輩子至今經歷過最可怕的地震。接下來電力中斷,餘震不斷,我趕緊找出手電筒和收音機,從廣播中,赫然發現事態之嚴重已超出想像。到了白天,我們一家人開車出去在市區裡繞來繞去,竟找不到有營業的餐廳,而怵目驚心的損壞景象猶歷歷在目。
【歷史上的今天】1999年9月21日,凌晨一點多,我們全家人還沒睡,正一起坐在客廳聊天時,突然間一陣天搖地動!這是父親生前和我們一起經歷的最後一件令人記憶深刻的事,也是我這輩子至今經歷過最可怕的地震。接下來電力中斷,餘震不斷,我趕緊找出手電筒和收音機,從廣播中,赫然發現事態之嚴重已超出想像。到了白天,我們一家人開車出去在市區裡繞來繞去,竟找不到有營業的餐廳,而怵目驚心的損壞景象猶歷歷在目。
圖為1999年9月23日,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與虎林街口,因921大地震而倒塌的東星大樓。(李以德 攝)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時47分15.9秒,台灣中部的南投山區發生芮氏規模7.3的集集大地震,約兩百公里遠的臺北縣與臺北市之震度為四級,當時發生不少災情,其中以東星大樓之崩塌事件最為嚴重。
東星大樓於地震發生後,往東側傾斜崩塌,大樓東北側的八樓地板掉落至地面,樓層往西側及地下樓層擠壓。大樓東南側部分,六樓崩塌至地面,六樓以下樓層被嚴重擠壓。至於西側九樓以60度嚴重傾斜,八樓以下樓板遭嚴重擠壓,西南側三樓以下仍為完整。另外,東星大樓的十二樓斜靠於隔壁的豪門世家大廈三樓樓壁,亦造成豪門世家大廈的二至七樓牆面樑柱損壞嚴重。
東星大樓的崩塌共造成73人死亡及14人失蹤,而搶救隊伍在黃金救援期間,積極搶救受害者,經統計送醫之傷者多達138人,其中包含崩塌後第六日才被尋獲的孫啟光與孫啟峰兩兄弟。
事後,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鑑定倒塌主因有三:第一,各樓層重量少算約10%至15%,屋頂未計入屋突構造重量,少算約35%,地面以上建築物總重量少算約18%,低估了地震水平橫力。第二,柱與梁構材設計未依法規做足夠的載重組合,低估了斷面設計所需臨界軸力及彎矩,使構材強度不足。第三,柱與梁構材剪應力強度及剪力鋼筋未依建築技術規則構造篇第四百四十四條規定核算與設計,剪應力強度及基本圍束功能不足,故受到意外外力作用時,即可能發生脆性破壞之潛在危險。
另外當時設置於東星大樓一樓的第一商業銀行松山分行,其樑柱整修工程也被認為可能造成大樓倒塌,檢方也因此起訴數名相關人士,不過後來法院認為樑柱整修工程只是單純外牆裝飾修繕,與騎樓柱結構安全無關。工程施作並未產生公共危險,檢方亦無法舉證被告有犯罪意圖,因此被告皆被判無罪。
東星大樓受災戶組成「住戶更新委員會」,負責重建事宜,並由政府相關單位從旁協助重建。受災戶並向台北市政府申請國家賠償,但對違法商家的索賠部分並不順遂,台北市政府亦與受災戶對簿公堂。另外,住戶意見紛歧、更新會變更建案設計、承建廠商跳票、黑道介入等種種原因,使得重建工程歷經了將近十年的時間,終於在2009年8月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