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台灣疫情逐漸趨緩之後,很多人都開啟了渡假旅遊模式,也安排了很多旅遊行程,只是許多熱門景點總是人滿為患,出遊興致真的會大受影響。
這次要跟大家介紹一個非常有趣的旅遊活動,它是台東的部落深度旅遊體驗活動,精緻的旅遊行程不用擔心人擠人,而且內容豐富多元。
這是由台東部落食尚 所規劃的一系列體驗活動,不僅讓大家可以欣賞台東豐富的地景風貌,也可以藉由手做DIY活動來親身體驗部落美學,了解原住民的生活智慧,重新認識台東原住民族的飲食新風味。
「台東部落食尚 X 天天出發」顧名思義就是每天都可以出發,從星期一到星期日,天天皆可選擇最在地的各種部落旅遊行程,一起探索台東各部落原汁原味的風土與人情。
我這次體驗了幾個有趣的行程,包括:建和部落(又稱射馬干部落)導覽、品嚐魯凱風味饗宴、手作獵人外帶餐包DIY、參觀鐵花村音樂聚落……
📍詳情請看我部落格完整體驗文
https://yihsuango.com/ttstylefood/
#台東部落食尚天天出發
#走訪全台首座木雕村
#品嚐魯凱風味饗宴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80的網紅探險威狼 Wilang-Explor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好,我是威狼 今天帶大家來到台東的建和部落參與『卑南族年祭』 相信很多人在跨年時 去聽演唱會、看煙火 而這次我就來到講了很久的 一直很想去的卑南族年祭 而這三天的活動真的大飽眼福 從青年報訊、入階儀式、盪鞦韆、圓舞...等活動 都讓我更深刻的認識卑南族這個族群 而這個鞦韆真的非常好玩 這麼高的鞦...
建和部落 在 大妹吃太飽-食旅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用食貼近土地、更貼近與認識台灣珍貴原住民文化
「民以食為天。」我想在台灣這座美食寶島當中,人人都是小吃貨吧?這次我們用「食」做為貼近文化與民族的起點,走進台東部落來場文化交流與體驗,會發現在原民料理有著相當多創意料理以及多種吃法,在品嚐美食當中,我們漸漸認識原住民文化的日常與美學,在台東旅遊更值得走進183個部落裡為自己展開一場療癒之旅。
總說著喜歡與原住民朋友相處,卻一直覺得自己無法更加深入的認識他們,即使到台東旅遊無數次,卻未曾走進部落,多數都在海岸線與縱谷線逗留與拍照,然而要更加認識台東的方法,遂是走進部落中了。台東有非常多個部落,同時也有許多不同原住民族在此生活,用「食」做為貼近文化與民族的起點,再適合不過了!
這次我們走進最貼近大自然的 Dawana達瓦娜家園 來場魯凱風味饗宴、到建和部落感受卑南族精緻木雕與體驗獵人外帶餐盒製作,品嚐 部落草地便當,以食文化為旅程核心,下次來到台東,除了與壯麗海岸線與愜意縱谷線能走跳外,還有著更多不同玩法等著妳去探索。
台東部落食尚
*完整圖文資訊在留言處*
#台東深度旅遊
建和部落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告別 知本 #東漂小記
因為遇到颱風被取消火車而多待了幾天,還是得在中秋連假人潮來前返家。
待了快四周,我們沒有太多觀光景點行程,就是自然地如常生活,自在到,附近常有人看到我跟三個孩子騎腳踏來來去去,都問我是不是嫁去或是剛搬到當地😂
當地人大多很有人情味,修個腳踏車就讓好奇的孩子體驗幫忙換線,吃個晚餐就收到黃金果/火龍果。小孩最喜歡追麵包車買麵包、在平交道看火車、路上躲狗追...
然後我真的認真思考搬到台東的可能性,還跟老公討論了、研究了學校....(覺得我好像也蠻適合來開民宿的😆)
#台東知本的生活很單純
小孩早上學習完下午就可以出門去海邊,在每天都至少騎個七-八公里訓練下體力恢復不少,孩子最難忘的是每天出門都要騎上坡路的香蕉園。每週我們會安排2-3天到其他鄉鎮小走讀,週五晚上會固定逛一週一次的流動夜市...
除了知本濕地海灘,還去了池上騎腳踏車、鹿野散策、六十石看金針花、太麻里的華源、知本當地建和部落聊天、知本森林國家公園看樹木...。
#慢遊的生活很有趣
在民宿遇到的旅客也很台東style,有退休夫妻來台東尋找落腳田園地,尋尋覓覓找了2年最近終於決定落腳鹿野。
也有退休阿公,單身一個人從高雄每週都來台東住個幾天,沒事就是彈彈吉他看看風景很是愜意。
遇到從台北下來追夢完成花東縱谷騎行的熱血大學生,小孩幫大哥哥們加油打氣,隔天他們離開後,發現在我們的腳踏車上有他們留下的鼓勵小紙條,對兩個小孩有好多鼓舞!
其實還有很多想寫但有時候又覺得好像是很瑣碎的生活小事,過了時間就又忘了寫了~~
也許因為短暫停留,來之前也沒有太多預想,所以覺得大部分都很好,當然也有不好的地方,不過日常生活也是這樣,簡單生活、家人相伴,只要心靈富足了就覺得一切都好...
#東漂日記
建和部落 在 探險威狼 Wilang-Explor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大家好,我是威狼
今天帶大家來到台東的建和部落參與『卑南族年祭』
相信很多人在跨年時
去聽演唱會、看煙火
而這次我就來到講了很久的
一直很想去的卑南族年祭
而這三天的活動真的大飽眼福
從青年報訊、入階儀式、盪鞦韆、圓舞...等活動
都讓我更深刻的認識卑南族這個族群
而這個鞦韆真的非常好玩
這麼高的鞦韆我還是第一次搭過
也從中放掉2020不好的過去
好好迎接未來的2021
相信你們都也躍躍欲試
那就排好時間 今年來參加卑南族年祭吧
『卑南族(pinuyumayan)』:
為台灣東部深山和平地的原住民是原住民族群之一
族群分布在中央山脈以東
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
以及花東縱谷南方的高山地區
族群主要居住於台東縣境內偏向屬於母系社會
『建和部落』:
Kasavakan意為「位於山谷的部落」清代譯為「射馬干」
本地最重要的史蹟就是一處
被認為是卑南族祖先最早從太平洋登陸台灣所植的竹叢
卑南語叫做「Lerpuwa'an」光復後改稱為建和
在每年在元旦的時候都會舉辦盪鞦韆活動因而又稱為鞦韆的故鄉
===========================================
Wilang的社群連結: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ang_explor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6%8E%A2%E9%9A%AA%E5%A8%81%E6%9C%97-100459841997534/about?view_public_for=100459841997534
拍攝工具⬇︎
相機:Iphone 11,GoPro 9
麥克風:GoPro 9媒體模組
空拍機:Dji Mini
剪輯工具⬇︎
imovie
=============================================
Music:
1.Fly away – Rexlambo (No Copyright Music)
2.Home – Neutrin05 (No Copyright Musi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aqnJUGIox8/hqdefault.jpg)
建和部落 在 融融歷險記Ben's Adventur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訂閱融融歷險記:https://goo.gl/RBEJ6e
===========================
跟融融有最直接的接觸:
Instagram☛https://goo.gl/cBS6U1
Facebook☛https://goo.gl/nn8nyh
===========================
年祭Amiyan
是台東卑南族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活動
這也是我第一次到部落跨年
至於年祭要做什麼呢?
影片看起來!
Music: altitude by beneath-the-mountain Artlist
===========================
融融的系列影片集:
融融歷險記〖印尼〗系列影片:https://goo.gl/t3th8k
融融歷險記〖北韓〗系列影片:https://goo.gl/oFwuGr
融融歷險記〖66公路〗系列影片:https://goo.gl/GVigvw
融融歷險記〖特輯〗系列影片:https://goo.gl/Ygn5aD
融融歷險記〖俄羅斯世界盃〗系列影片:https://goo.gl/tkxEUz
融融歷險記〖蒙古國〗系列影片:https://goo.gl/zAqzyo
融融歷險記〖南太平洋大冒險〗系列影片:https://goo.gl/jK3YR7
融融歷險記〖南非大冒險〗系列影片:https://goo.gl/H2jh5y
融融歷險記〖澳洲〗系列影片:https://goo.gl/skwxa8
融融歷險記〖中南美洲沙發客〗系列影片:https://goo.gl/ApnEu8
融融歷險記〖台灣離島計畫〗系列影片:https://reurl.cc/VaXVoN
融融歷險記〖古巴歷險記〗系列影片:https://reurl.cc/EKzdvg
===========================
拍攝工具⬇︎
相機:Iphone XR,GoPro 7,Panasonic LUMIX S5
鏡頭:20-60MM F3.5-5.6
麥克風:Saramonic Blink500 B2
空拍機:Dji Mavic
===========================
剪輯工具⬇︎
Adobe Premiere Pro
===========================
合作邀約⬇︎
benwuisme@gmail.com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yB1GOWJHq4/hqdefault.jpg)
建和部落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山地話╱珊蒂化」介紹
訪問作者:馬翊航 (Yi-Hang Ma)
內容簡介:
來自池上的原住民作家,聆聽「山地」說話;
有時孩子有時女子,在長大與長不大之間「珊蒂化」,
關於身分與身體,五彩斑斕又笑中帶淚的書寫。
馬翊航是近年來令人驚豔的原住民作家,來自臺東池上卑南族的他,文字敏感立體,張亦絢稱「他寫酒醉時是『耳裡楓紅層層』,隔著車窗見物『有一種礦物感』,外婆皮膚薄如『乾蒜皮』,某個影像畫面『光線讓物件有著髮絲般的刺眼邊緣』」,令人讀了神經會如電到般快感林立。但造就敏感的不只感官與修辭,也來自書面語與口說語的游動,記憶的樂園與險境。
《山地話/珊蒂化》的諧音,如鏡子相互映照。「山地話」是一個「不正確」的詞,也回返帶動記憶的形狀,是關於身分、空間、家族、書寫的重重探問;「珊蒂化」則以陰柔聲音與姿態,反問標籤貼在哪裡?藏著什麼?也與體內種種親愛、殘餘、騷動與失去對話。書中有「是」與「不是」的反串,失能與可能的照明,不那麼整齊的身體與身分。在分輯「自己的籬笆」中透視日常的恐怖,發燒的記憶與鬼魂;「如果我是鳳飛飛,哥哥你一定會要我」,唱出歌聲與離合的記憶,也是真情比酒濃的挫敗;「山地話」裡面沒有母語教學,可能是「山地」在對他說話,無論是否真的說出來;「不懂要問」是許多不懂的事,以及他人教他的事;「珊蒂化」裡有女子、櫃子、鏡子與小孩子,從這裡到那裡,長大或者長不大——可能就是女型的意義。
本書以作者歷經家人聚散的成長剖面、離鄉背井的路徑、風景及閱讀軌跡,在家族、學校和小鎮的危機中繞路運轉。甚或從唱片、蝸牛等微小物事,目擊被身分和性別禁錮的劇場。那些上不了舞臺、豔麗或哀傷的原住民、男孩、女人與同志,從馬翊航的文字具象化為真實的面孔,豔光四射地提槍擊發。
作者簡介:馬翊航
一九八二年生,臺東卑南族人,池上成長,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幼獅文藝》主編。著有詩集《細軟》,合著有《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
出版社粉絲頁: 九歌文學國度
四個podcast平台,也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tqXSktx6R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