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每次都寫落落長的文章
#但同學們的報告很精彩我無法忍住不整理
上週五是課程的最後一天,也是同學們 #期末報告 的日子。
我給定的報告情境是:
我們是一間雜誌社,現在要準備做一個 20 世紀的回顧專題。衛星、原子彈、網路、電視、飛機、電腦這 6 組同學,分別是 6 個編輯小組,編輯小組被賦予的任務是:在 1900-1999 這 100 年中,選定覺最關鍵的一年,做那一年的重要性回顧。
指定了情境、指定了時間範圍,但是所牽涉到的地點、事件類型,完全不設限。我想要看看同學們,在經過一學期的討論以及學習以後,會用什麼角度來看 20 世紀。
當然,同學們沒有一次是讓我失望的。他們分別舉出的年份,代表性的意義確實很強,並且,也在沒有事先說好的情況下,勾勒出 20 世紀的另外一種樣貌。
#電視組 報告的是 1919 年。除了一次大戰結束召開的巴黎和會以外,巴黎和會所衍生的山東問題、五四運動等,也是他們報告的重要內容。有趣的是,他們也分享了平常課本上較少提到的,希特勒因為退役軍人輔導長官的指示而加入德國工人黨,這一件「小事」,最後可是讓他成為 20 世紀差點佔領全歐洲的獨裁者。他們在報告中呈現了歷史事件「連動」的特色,我也因此和他們分享了學界有「其實沒有兩次世界大戰,而是 20 世紀的前半有一次很長世界大戰,而兩次開打中間有 20 多年的休戰」這樣的理解概念。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一種「後世的人才有條件做出的歷史解釋」。
#飛機組 報告的是 1929 年。經濟大恐慌標誌了這一年以及未來 10 年的社會發展,乃至大戰發生的遠因。美國股市崩盤對全世界造成的影響:失業、對德援助中止、通貨膨脹、糧食資源浪費等等,呈現出一個世界經濟整合的趨勢與問題。我問:如果美國經濟發生重大問題,這件事是在 100 年前,那會對世界各地造成那麼大的影響嗎?或者,如果 1929 年發生經濟問題的不是美國,那會演變成世界性的問題嗎?我們提出這些假設,看到時空條件會讓同樣的事件有極大不同的發展可能。
#衛星組 報告的是 1932 年。這一年甘地開始了非暴力抗爭、雪梨港灣大橋興建、中國和日本的衝突爆發了一二八事變。而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這一年,抗生素被投入醫學研究與用藥。作為對抗細菌的武器,抗生素造福了人類,但同時也引發了濫用、抗藥性與超級細菌的問題。當我問他們為什麼選這一年,他們說,1932 年看起來是個「什麼事情都發生到一半」的年份,但抗生素對人類醫學的貢獻與危害,造就了這一年的關鍵地位。
#電腦組 報告的是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一年爆發,他們選擇用類似編年史的方式,順著時間線整理發生的事件,包括慕尼黑協定、德義同盟、愛因斯坦致信羅斯福總統、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以及德國入侵波蘭等等。在高二上課以前,他們預先為在世界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二次大戰做了整理。
#網路組 報告的是 1960 年。他們選了 5 件世界各地的大事,建構起一個在社會文化上轉變的時間點。非洲多達 17 個國家脫離殖民母國獨立、蘇聯勞改營體制結束、智利大地震、美國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成立,這些事件遍佈世界,讓他們看見的是世界人口增長、各國漸漸邁向穩定發展,而知識份子開始關心世界,許多改革也在這一年開始或是有所斬獲。他們用世界性的眼光,選定了這一年。
#原子彈組 報告的是 1962 年。冷戰中距離擦槍走火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最近的「古巴飛彈危機」。他們認為,這一年,因為古巴飛彈危機而成為 20 世紀的轉捩點。在兩大強權的世界裡面,韓戰、卡斯楚革命積累的能量,到這一年達到一個高峰。當蘇聯在古巴設置飛彈威脅到美國本土,戰爭一觸即發的時候,雙方領導人的秘密外交及時阻止危機爆發。最靠近大戰爆發的這一年,是他們認為 20 世紀最關鍵的一年。
有趣的是,這 6 組同學,1 組的報告跟醫療有關、1 組的報告放眼世界的發展,而有 4 組的報告都關乎戰爭:1919、1929、1939 這幾個年份,等於呈現了從一戰到二戰之間的連結,而 1962 則是冷戰中的衝突高峰。我說他們的選擇呈現出 20 世紀的另一個樣貌,就是 21 世紀承繼了它的許多「遺產」——不論是問題本身還是問題的脈絡——兩次大戰對世界的影響,人們開始會去思考「如果當時事情是怎樣發展的,那結果會不會改變」;兩大強權較勁的冷戰,除了差點在古巴擦槍走火以外,還攪亂了中東的一池春水,後來發展出的極端主義與恐怖攻擊,我們直到今天都在面對;如何在政治獨立以後,經濟、社會方面也真正獨立,這同樣是前殖民地國家的恆久課題。我們不是只看見了 20 世紀的樣貌,也看見了 21 世紀的脈絡。
當有同學告訴我,看到了歷史的連動性,讓她深感每一個決策都要審慎考慮,我就覺得,展開脈絡雖然比較辛苦,但除了有助理解世界以外,還能讓同學有這樣的體會與感悟,那就非常值得了。
謝謝各位同學和我們一起「時空旅行」。
#20世紀的樣貌 下台一鞠躬~
#108課綱
#多元選修課程
#教學工作坊
#電影講座 意者歡迎私訊洽詢瞭解
建中多元選修 在 小胖子的陽春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位教育界的朋友寫的好文
https://www.facebook.com/didierlee0217/posts/10154212311087812
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首先,我先說明,這篇文章很長,如果你/妳能看完,希望能給予予指教,謝謝了。又,因為台灣的藍綠意識形態有點強烈,所以,我在這裡只針對政策評論,以及政策之後所造成的結果做描述。如果看文章的朋友有任何見解,請就事論事的理性討論吧。
我出生於民國68年,至今天(2016年)為止,扣除中間當兵、出國…等零零碎碎的時間,從事教育工作已經約15年(這期間,主要是在補教業,未進到校園內),這十多年的時間,看著教育從聯考、基測、會考的制度慢慢演變,心中感觸萬千。我將分成四個主題來討論:
1.學制;
2.課綱;
3.管教;
4.國家發展。
先聲明我的看法:我支持12年國教,但是我反對教改以及現在的課綱編撰。
一、學制
先和各位簡單敘述一下目前的學制,基本上和我們當初聯考升高中的時代沒有太大區分,因此僅就差異的地方做說明。
國中升高中有兩個方案:一為"會考"(每年五月),一為"免試"。當然,如果想進到以前年代所謂的"好學校",免試是不太可能的。
至於高中進大學,管道就多一些了。聯考(每年七月)還是存在的,但是多了兩個新選擇:學測(每年寒假期間舉辦)以及繁星(以在校成績作為評鑑基準,然後不經過聯合考試入學)。
而以前的高職或五專,則可以透過"統測"(每年4-5月舉辦)或是參加學測、聯考等方式進入大學。
多元的入學方式,看似提供了學生更多的選擇,但是,裡面隱藏的問題卻更多。由於入學的管道增加,部分學生入學的動機,已經從專業培養,演化到能混畢業就好。畢竟,現在的少子化以及大學氾濫,國一的孩子都可以輕鬆考取大學了。
而高中、高職的課程,也從以前的排定科目,到現在有了選修必修(等同大學方式)。這些看似"培養孩子興趣"的方式,卻完全給了學生一個"混課"的好窗口。不是說沒有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課,但是,這畢竟是少數。
那麼,按照這樣的方式,進入到大學的孩子有好一點了嗎?不。我只舉兩個例子:
1.由於現在大學裡面有所謂的"課程評鑑"(由學生幫教授打分數!),因此,許多進度較為落後的孩子,教授"不敢"開太深的專業領域,怕因為孩子聽不懂而給予較差評鑑。
2.幾年前,我在新北市某大學夜間部的會計系旁聽(原因不說明了),數學課的第一堂課是"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這是國一下學期的課程啊。請問,這樣的大學畢業生,真的對於我們的產業有幫助嗎?
如果我們再細看學制所衍生的問題,其實更為嚴重,但是這樣會過於冗長,僅此打住即可。
二、課綱
這個問題似乎很泛政治,是吧?放心,我是理科生,我不管社會科如何調整,我只看理科部分。不過在這裡,我先帶各位算個簡單的數學,以幫助各位對於我接下來的論述,有一點基本的了解。
我出生的年代,一直到高二(還是高三),才有周休二日出現。也就是說,在6年國小和3年國中裡面,我們星期六還有四個小時的課程。也就是說,周休二日開始之後,我們的孩子在國中畢業的時候,已經比我們那個年代少了將近一個學期的課程時間。(算式如下:4小時 X 35週/年 X 9年=1260小時,一個學期的課程時數約在900小時左右)
你會說,這和課綱有甚麼關聯呢?讓我慢慢解釋。
小學教育,應該培養孩子基本的運算能力以及語言能力。然而,現在的小學,卻要孩子學習中文、英文以及客家、閩南或是原住民語。我就問一個問題,請問這樣學語言學的好嗎?
先讓我們的孩子把中文學好才是!任何科目,都脫離不了對於語言的理解。如果連中文都學不好,課本都看不懂了,如何學習其他領域?又,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下,孩子的文字表達能力也下降了,如何用文字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呢?
有人也許會說,那是保存台灣文化的深根教育啊!對不起,請恕我直接一點:放屁!保存台灣文化,那是政府該做的事情。如果要保存這些文化,政府可以設立文化專業部門,對於這些文化做更完整、更深的研究和保存。而不是學幾堂課、幾學期,就說保存文化了!如果這樣可以保存,那文化這兩個字,就真的被侮辱了。
如上所說,孩子的課程時數已經變少了,我們還多了許多非必要性的課程,孩子中文能力當然會下降!
我再舉個例子吧。在FB上,有許多和我年紀相仿、或是比我大的朋友。讓我們重溫學習時的年代,仔細回想一下,過去我們念小學的時候,考試(有人看到這兩個字就會崩潰,容我到後面再談)的成績大致落在甚麼區段?班上的不及格人數約是多少?回想好了嗎?我不需要正確數字,我只要你的"印象"就好。
現在的國小孩子,不及格人數以及比例都提高了。(各科)可以出現40分以下、30分以下甚至20分以下的數字,而且比例更大。難道是我們的孩子變笨了嗎?不是,是因為課程時數變少,孩子根本無法好好吸收消化!
國小如此,那國中呢?當然更慘。因此,我們的教育政策,是修改"課綱",讓課程變得稍微簡單,孩子比較容易學習。好了,削足適履的最佳寫照!
不但國中如此,高中更讓人瞠目結舌。本來應該循序漸進學習的科目,拆成了兩段。拆吧,只要孩子好好學習,怎麼拆都不會有問題。問題是,我們的孩子"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不會"!再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念理組的朋友應該會很清楚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在哪。
過去的三角函數,在學習完了基本定義和一些運算公式(我比較喜歡稱這些叫做法則),就會繼續學習極式、極座標、棣美弗定律,進而做高次方根的運算。現在,極式、極座標、棣美弗定律擺在高三下了。你又會問了,這有甚麼問題嗎?親愛的朋友,如果你/妳仔細看了上面的大學考試日期(學測),你就會知道,許多孩子在高三上結束的寒假,就已經進入到大學了!還有多少人會認真學習呢!有,但是真的是少數!
而這些數學運算法則,對於理科的孩子將來面對微分方程的時候,有重要啊...........我們的孩子"不知道自己不會甚麼"。
不只數學如此,物理、化學也是如此,請問,我們的中學教育如何讓孩子"順利"進入到大學呢?
三、管教
教育,除了教,還有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以前的老師,除了"教學"之外,也握有相當的"管權",因此,孩子不論在學習上或日常生活上,都會(必須)遵守規定。然而,隨著時代推進(我不會用進步兩個字),"人"的價值提高,"自我"的程度也無限膨脹了。
當"零體罰"出現在校園內的那一天,台灣的教育正式走向"無約束狀態"。
我聲明,我不贊成"過度"體罰,但是我贊成"適度"體罰。何謂過度和適度,不是我要討論的範圍,如果有興趣,可以私聊。
當老師失去了"管權",許多老師從"不知道"怎麼管學生,到"不敢"管學生了。我們看看這10年間的新聞,有多少老師因為體罰而上了電視,被批評到體無完膚。但是,我們的媒體有做完整的平衡報導嗎?坦白說,很少。
我再舉一個例子吧。約莫六七年前,有一個新聞讓我印象深刻。一個國中老師,上課時間拿著細藤條(就是教鞭啦),打了一個學生手心。而這段畫面,被一個學生用手機錄下,並交給媒體。我們的媒體就大肆報導。這個老師,當然出面道歉了。故事到這裡結束了嗎?當然沒有。其中有一家媒體做後續了解,才知道老師打學生的原因:因為這個學生,作業拖欠到20多天(確切數字我不記得了,但是作業遲交的天數非常誇張)。這樣的新聞多的不勝枚舉,但是,我們除了看到老師道歉,有人幫老師說過甚麼嗎?
我請問,這個老師有錯嗎?好,人權團體會說,這樣是侵犯人權。我想反問:第一,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學生不做好自己的本分,請問有談權利的資格嗎?天賦人權,不是讓人成為"神"。人會犯錯,犯錯就要接受懲罰,這樣很難嗎?打,不是唯一的辦法。但是,請你們提出更有效的方式。有人說用愛的教育,那請你自己下來帶班看看,一個班級動輒30-40人。家裡有孩子的家長請你想想,你如何帶自己孩子的?打手心,就不愛孩子嗎?
第二,有沒有人問過,為什麼學生上課可以這樣肆無忌憚的使用手機?這是上課的基本態度嗎?各位,你們上班如果玩手機,輕則口頭告誡,重則扣薪,請問人權團體,你們怎麼不去爭取這樣的人權?做錯事情,就應該接受處罰,體罰是必要選項之一,只要適度。
班級失去秩序的情況早就行之有年,可以舉的例子真的多如牛毛,如果你/妳有興趣(尤其是我許多已經在教書的同學們),歡迎你們分享班級失控的故事。我在這就不贅述,進入下一個問題。
接下來我要談一個"怪現象",叫做"不排名"。
"為了顧及學生的尊嚴,所以不能排名"。看到這裡,我想也許有人贊成,有人反對,而我,是反對的。
首先,念書時候的排名,和尊嚴無關!會去嘲笑別人念書成績不好的同學,是"家教"和"生活教育"出了問題!我們要教育孩子的是:"書念不好,不代表你不如人,只代表你的專長不在這裡。"
要知道,社會的本質就是競爭,如果我們的孩子不能明白甚至理解面對競爭時的抗壓,請問,我們的孩子出了社會,該如何面對競爭的壓力?
如果是為了"減低孩子的壓力、維持孩子的尊嚴"這種愚昧的理由,那以後我們不用參加奧運了,不用公開選舉得票數了,公司行號不得公布錄取人員名單了。排名,是一種競爭,良性面對競爭,是老師該教育孩子的。現在,我們的孩子連面對競爭的心態都退縮了嗎?那對於努力念書的孩子,他們所需要的榮譽感從何而來?
從以上兩個問題來看,第一,老師無法管;第二,顧及孩子尊嚴;;請問老師還能全心教學嗎?還需要認真教學嗎?
教育,不是只有教,還有育。
四、國家發展
終於寫到這了,很累,而且很多現象還是沒有完整提出。但是,至少勾勒出一個輪廓了。
好,我們來看一下教育如何影響了國家發展。
首先,我們目前的教育政策是"適性發展",我認同,但是配套和整個內容全錯!
第一、以前的年代,是五育僅強調智育。而現在,如果說要適性發展,那應該創造出在體育、美術、音樂等方面的建中、北一女。而不是將智育拉低到其他四育的水準。
第二、適性發展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忽略了人性。人都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只是程度多寡。如適性發展,如何克服這個問題將是不得不面對的挑戰--------因此,考試能廢除嗎?
再來,我們目前的教育,很喜歡用"歐美"這一套。我想說明一件事情,不同國家不同國情,這種邯鄲學步式的方式,不會有好結果的。如果台灣要發展,只能依靠"菁英教育"。別急,我會說明。所謂的菁英教育,是指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採取"聯考篩選方式"。
台灣,和歐美不一樣。沒有土地、沒有天然資源、沒有廣大的內需市場。因此,除了培養人才之外,我們別無他法。有人說,你看,美國的教育方式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我說,胡扯!美國是產學合作非常成功,產業界出資,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舉個例子,約莫7-8年前,美國一所非常知名的私立大學,要蓋一所"癌症研究中心",因此一家藥商投資了20年500億美金的經費!500億美金只為了研究癌症!請問,有甚麼硬體設備是他們買不到的?請問,有甚麼人才是他們請不到的?而這些人才,有多少是"美國本土"產的,有多少是外來的,有出國留學過的朋友,你應該比我更清楚才是。
台灣,好像是只會看表面的地方,去模仿這樣的體制(而且只有表面),卻忽略了別人的國情、國力。
舉個我自己學生的例子(孩子,如果被你發現我說的是你,你笑笑就好,因為你很優秀,我要談的是整個教育環境啊)
我之前有個建中的學生,因為數學希望提升,所以請我幫忙。他告訴我,他是"建構式數學"的犧牲者。他國小時候,一次數學考試拿了0分,因為被乘數和乘數顛倒了。甚麼意思呢?就是2X3他寫成3X2.........從此,他對數學有了恐懼。
天啊!這種數學台灣居然敢拿來用!在建構式數學之前,台灣的數學程度是世界第一,之後,變成世界第五。請問,我們還要用多少這樣"表面式"的方式來戕害我們的孩子?
學習別人的長處是對的,但是請先清楚地了解自己有沒有學習的條件!台灣根本沒有這樣的條件!再說一次,台灣需要的是"菁英教育"!因為台灣甚麼都沒有,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的孩子要面對的對手是"全世界"!如果台灣一直做這種"低產值"的服務業,台灣真的會成為全世界最高水準外勞的出口國!
我們都很清楚,教育為一國之計。結果,台灣在某次修憲的時候,降低教育經費的比重。然後,在教改的時候,降低了課程的難度。再來,隨著不對等的"義務VS權利"觀念抬升,剝奪了老師的管教權。最後,在不了解台灣的國際情勢中,降低了整個求學過程中的品質。因此,台灣的競爭力越來越薄弱。
我們看看鄰近國家的課程內容,你會發現我們的初等/中等教育的教材,已經遠遠落後。如果連專業能力我們都輸,請問,當我們的孩子進入到全球化的競爭時,台灣會贏嗎?
最後想哀怨的說明一個事情,其實,我繳國民年金繳得很不甘願。
為什麼?很簡單,首先,國民年金是保障我老的時候,我們的政府來養我。那個時候,是由我們現在的學生來繳稅。少子化有多嚴重呢?以前我們北北基的聯考,是12萬考生,現在是8萬,因此,以後他們是一個人養我們1.5個人。按照現在的薪資結構來說,我們的薪資(因人而異)應該是我們孩子的2~3倍。假設沒有任何通貨膨脹,那我們的孩子以後的薪資必須是我們的3~5倍,才有可能養活我們.........按照現在的產業結構以及"低產值"的企業來看,你覺得有可能嗎?所以,我繳國民年金真的繳的很害怕。
如何創造"高產值"?其實,只能靠"菁英"。如果台灣能創造出"不被取代"的技術人才、"不可取代"的專業能力,就算少一個賈伯斯又如何?少一個比爾艾茲會怎樣?就算現在的"適性發展"生出了一個老賈或是小比爾,他們也不會留在台灣啊!而且,按照現在台灣的教育模式,撐起全國的"中間力量"的水準,將會比20年前落後了一大截啊!
說到這裡,一定有人說,光會批評有甚麼用,有辦法就提出來啊。我可以負責的說一件事情,我有我個人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案,但是,等有興趣想知道的人再來討論,否則,多數人沒有興趣的話,這始終是一篇廢文。
說完了。台灣,你想清楚該怎麼走了嗎?還是再繼續這樣沉淪、用意識形態去決定政策呢?各位我的朋友,我只能說,再繼續這樣下去,5年內,台勞會出現。10~15年,台勞會成為普遍現象。20年,將成為東亞外勞輸出最大國。
這是我第一次,希望我的朋友能幫我分享。因為,我愛台灣,我愛中華民國。
建中多元選修 在 建國中學- #選修#彈性#建中|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高中選修課增1.5倍建中、北一女嘆缺人缺錢/18學分挪做彈性學習學校紛組聯盟跨校開課 ... 多元選修課」,修課紀錄及成果都可進入學習歷程檔案,成為升大學備審資料。 ... <看更多>
建中多元選修 在 [情報] 開啥選修課… 建中、北一女也發愁- 看板SENIORHIGH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https://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519853&kdid=AR10&r=3
2014/06/17 【聯合報╱記者林秀姿/台北報導】
十二年國教還未上路,選修課如何開?亂象滿天飛。學者透露,許多高中校長現在都要「
拜託」老師開選修課,只要老師願意開課,什麼課程都通過;不少中後段高中英文老師不
曉得選修課要開什麼,自己先去補習英檢,再回校開「英檢」選修課,課程規畫向補習班
「看齊」。
也有高中資深老師不願意配合校方開選修課,新進老師只好從自己的碩士或博士論文取材
,開成選修課,東拼西湊,完全不符合高中生需要的核心能力。
台北市建中、北一女昨接受訪問時也口徑一致,大嘆「很辛苦」。建中雖然已和台大教授
合作規畫許多「大學先修課」,如微積分等選修課程,但建中校長陳偉泓坦言,選修課是
老師的教學實驗場域,目的在達成學校特色辦學,對於提升學生的學習力並無直接關係。
陳偉泓強調,國、英、數是基礎學力,「先固本才有空間談選修課,」若必修時數、基礎
學力不足,就沒有能力選修。
北一女中校長張碧娟說,要開什麼選修課?毫無範圍、方向,且老師的能力與認知都不足
,容易流於依老師個人興趣開課。
張碧娟說,中後段高中學生「補救教學」都上不完了,遑論選修課。她也批評教育部,十
二年國教政策需完備才能上路,現在邊走邊做,才會挨罵。
台北市中正高中校長簡菲莉贊成在做好配套的前提下,降低必修、增加選修的大方向,表
示這是教育趨勢,今年大陸已大幅增加選修課,要培養全球化人才,各科目不能「本位主
義」思考。
簡菲莉說,讓高中生吃一樣的菜、考一樣的試,失去探索自己能力的機會,多元競爭力如
何培養?她認為,不能因高中老師能力欠缺,就不去做對的事,教育部應該積極引導高中
老師、鬆綁教學現場,不再照本宣科教書。
--
錢是信用交易的媒介.錢只是數字,是無中生有的東西而且不能儲值,鈔票就是上面印有
數字的一小張紙;錢的用途是為商品(即貨品,勞務,..etc)定價計價,方便作交易而已!!
所以錢本身無任何的價值(即錢不是財富)!!!!!被定價(交易)的商品才有價值........
資訊動畫:貨幣系統真相(我們現在所用的"錢"其實就是貨幣;貨幣≠真正的(金)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xaQvyVh5j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3.145.10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402951042.A.080.html
※ 編輯: gioiechang1 (36.233.145.109), 06/17/2014 04:37:2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