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高雄地下街】 #你還記得嗎
高雄地下街位於鹽埕區舊市府南側
緊鄰愛河與中正四路佔地逾萬坪
由時任市長王玉雲提出構想
1978年賣場第一層開始營運
除百貨、餐廳、書城等購物商店外
亦包含電影院、冰宮、遊藝場等娛樂
開募之初即造成轟動吸引大批人潮
隔年上方中國園林式的仁愛公園對外開放
遂成為當時中心商業區的門戶地標
然而因地質鬆軟、地下水滲出
地下街於開挖第三層時造成結構性問題
政府多次公告停用但商家卻仍持續經營
1989年12月18日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火
將整個地下街燒毀甚至造成地面公園塌陷
自此便陷入多年的荒廢擱置
直到1995年市府才下令回填
重新規劃成新的仁愛公園
也就是今天的二二八和平公園
#青少年的回憶
#見證鹽埕的風華與沒落
#報時光UDNtime
【老派摩登女子鋼筆文具組 〡 報時光 X SKB】
立即搶購 限量早鳥優惠 按此 ►►► https://pse.is/U6BC9
日期:1995/6/23
圖說:地下街填平前景觀,只能追憶。
攝影:楊濡嘉
歷史新聞
【1992-07-04/聯合報/17版/鄉情】
蓋得轟轟烈烈燒得一籌莫展
高雄地下街閉關三年
【記者謝梅芬報導】高雄地下街,從計畫到完工歷經四年,前市長王玉雲氣昏過;前副總統謝東閔稱讚過;故總統蔣經國蒞臨過。曾是大高雄繁榮的指標,曾是大高雄青少年犯罪的淵藪,曾是結構危險的建築物,─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燒掉所有的過去與問題,也暴露了未來的無奈。三年前的端午佳節,豔陽高照,剛舉辦完一年一度的龍舟賽的愛河,又恢復往日的沈寂,岸西的仁愛公園亭閣樓台美不勝收。然而一把無情火,不但摧毀了仁愛公園,也埋葬了仁愛公園下號稱台灣地區第一座地下街。
如今,仁愛公園漫草橫生,乏人照料,市府養工處為防止好奇的人入內,將公園四周圍上短牆。至於地下街,一天廿四小時都靠抽水馬達抽水,以杜絕愛河的水不斷滲入,而造成坍方。
體育場變地下街
高雄地下街位在舊市政府對面,北起中正四路,東與愛河相依,南鄰鹽埕國中,占地約一萬坪,這個位置正好是高雄市區進入最繁榮鹽埕商業區的門戶。
此地原本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體育場,只有愛河一側植有草木,當年曾是情侶談心的地方,與高雄市政府後面的府北地區,過去一直是高市膾炙人口的風月場所,因與市府南北為鄰,也曾令高雄市民頗為尷尬,而府南體育場遇風則黃沙滾滾,遇雨滿地泥濘,十分不便。
民國六十二年二月王玉雲就任改制前的高雄市第七屆市長後,首先提出府北地區重劃及開發高雄地下街,興建仁愛公園兩大市政建設。
高雄市政府前體育場原是都市計畫中編號為十三號公園預定地,王前市長以地上興建價值五千萬元的公園一座,及另捐出四千萬元給市府做為地方建設經費為條件,准予地面下興建地下商城(後正名為高雄地下街),一則以促進鹽埕區的進一步繁榮,一則讓地下街成為高雄市的稅源寶庫。
王前市長以企業經營市政建設,首創都市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的構想,由於都市土地不會增加,但人口卻逐年激增,以國外而言,都市發展到飽和狀態,才向下開發,但王玉雲觀念先進,雖然高雄市仍在成長,仍提出開發地下街的構想引用民資,高度利用都市土地。
民國六十二年市政府為仁愛公園公開比圖,亞東造景公司以中國庭園式公園入選,,六十三年釐訂「開發高雄市第十三號公園遠程計畫」,經高雄市議會臨時會議修正通過,六十三年八月登報徵求民閒投資。
但由於仁愛公園面積遼闊,地下建築工程技術尚未突破,又東鄰愛河,地下水滲透處理不易,加上市政府所訂的條件太苛,除捐價值五千萬元的仁愛公園外,還得捐五千萬元給市府做公共建設經費,總計需一億元,使許多投資者裹足不前。民國六十三年九月第一次開標,因而流標,六十四年三月第二次招標,雖有十二家廠商領取資料,但都認為條件過苛,投資人無利可圖,而放棄投資登記。
民國六十四年一月,市政府重新檢討修改獎勵民間投資辦法,將原捐助市府建設經費調整為四千萬元,土地租約由每年換約,改為兩年換約,土地租金依照公告降為千分之三。
修正案於民國六十四年二月市議會臨時會修正通過,同年三月在公告有效最後一次的徵求民間投資,高雄市開業建築師李滕雄等廿三人以集資方式辦理投資登記,經市府送促進委員會審查通過。
過程一波三折
仁愛公園及地下街確定由李滕雄為首的愛河花園商城公司開發投資後,訂約過程也是一波多折,起因在少數地方人士對十三號公園不瞭解,曾到省府阻止建設廳核定該合約書,經市議會及省建設廳數次討論及修正,遲至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間省府建設廳才准予備查,總計從擬妥草案到正式核定,歷時三年餘。
王玉雲及投資人李滕雄在此期間更受到外界造謠中傷,打擊甚大,王前市長在市議會答覆有關地下街質詢時,曾因太激動而休克昏倒在議事廳,經急救廿分鐘才脫險。
地下街一層在六十七年元月間完成,依照原建照所規定提出申請部分使用執照,工務局認為工程結構符合安全規定,衛生局也表示衛生設施符合要求,但高雄市警察局的消防、民防單位,認為消防及防空避難設備不夠,提出修改增設要求,經愛河公司改善,但仍未獲准發照,六十七年四月間,愛河公司函請行政救濟後,才在四月廿四日發給部分使用執照。
地下街的設計內容,包羅萬象,凡國內所能見到的營業項目地下街內都包括了,各營業區以八點五公尺道路隔開,裡面採美國大型購物中心格局,有歌廳、電影院、百貨公司、冰宮、超級市場、游泳池、自助餐廳、中西餐廳、電動遊藝場、冷熱飲、書城、咖啡座,是一座觀光、育樂、購物三位一體的地下街。
高雄市政府決定開發地下街後,雖然受到一些地方人士的持續反對,但當年蔣總統經國先生和副總統謝東閔對王前市長的構思頗為稱讚,蔣經國先生在行政院長任內就曾兩度蒞臨,就任總統後也曾抽空到地下街巡視。
地下街頂層屋頂是公園基礎,民國六十八年青年節開放的仁愛公園,依據市府公開設計,包括亭台、樓閣、假山、瀑布、水池溪流、蘭亭花架、九曲橋、兒童靜態遊樂場。在鹽埕高樓櫛比的繁榮商業區內,這是少見的大型公園。
已成治安死角
民國六十七年十月地下街開放營業,成為高雄市最熱鬧的購物及遊樂中心,也是地下街最風光的時刻。
民國七十六年,高雄市政府有鑑於地下街商業活動繁雜,部分青少年經常翹課到地下街打電動玩具,已成為犯罪的淵藪,於是,鹽埕分局幾乎投注一半以上的警力在地下街治安問題上,加上地下街空氣汙濁、環境衛生差,市政府建設局在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全面清查商家,當時,地下街共有三百五十八家商號。
同年十月,市政府為確保地下街硬體結構安全,委託建築師公會進行評估,很多設備不符規定,包括出入口寬度不足,消防栓殘缺不全,滅火器材缺少眾多,而真正的危機還在結構部分。
地下街屬地面下建築的一種,如依傳統的施工方法,必須將近萬坪的用地先開挖到地下三層深,然後再由最底層一層一層往上蓋,到地面層「封頂」後才能建造公園。
這種建築方式,首先面臨的是開挖出來大量土方處理發生困難,而開挖後的大面積工地,如遇天候惡劣或下雨時,還有可能變成為大水池。
投資人李滕雄建築師取得投資權後,與許仲川建築師研商後決定採連續壁及反循環基樁擴座法合併使用,施工程序一反常態由上向下施工,先完成十四公尺深,四十五公分厚的鋼筋混凝土連續壁,做為地下街外牆。
為安全起見,鄰愛河部分加做兩道連續壁總共三道牆,所以壁牆可說是固若金湯,而裡面的支柱以反循環擴座基樁打至地下十九公尺深,然後先由頂面加蓋,挖出頂蓋下的泥土,挖出一層深時先打造一層樓板,如此一層一層往下建造,其間歷經民國六十六年六七水災及七二五賽洛瑪風災的侵襲,工程能照常進行,完全歸功於創新的施工方法。
但由於地下三層只興建一半,其他未興建部分二樓樓板原設計是採頂版而非後來的基礎版,所以造成地下街二層地板龜裂及滲水現象。
市政府根據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的報告有意關閉地下街,但地下街商戶群起陳情。
三年荒廢夢成空
民國七十七年九月,市政府同意暫緩執行「停止使用處分」,但必須限期提出改善,然隔年愛河公司仍未依規定改善,市府乃發函通知地下街商戶停止使用。
但地下街商戶又群起陳情,經國民黨市黨部協調,市府同意地下街商戶在年底前整修完後才同意撤消停止使用令。
沒想到在十二月十八日,工務局尚未有具體行動前,一把無情火將所有的問題都燒掉了。
近三年的荒廢,仁愛公園已成為遊民散居場,昔日樓台之美早已化為「燕穿堂」的悵然,地下街商戶曾自組委員會希望重建地下街,但因法令更改,公園地下不能以獎勵民間投資興建商場,市政府也不敢貿然同意,至今仍沒有具體計畫。
「燕鴻過後春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地下街及地上的仁愛公園隨著市政府的遷移而日漸蕭條,每逢黃昏,夕陽西下,更顯得無限的落寞與失意。
【1995-05-21/聯合晚報/05版/鄉城紀事】
當年建宅 風風光光 現在提它 不堪回首
高雄的地下街 要跟你說再見
地理條件不佳 結構又有問題
一把火毀了它 市府已決定回填
【記者楊濡嘉報導】高雄市曾經以擁有一座地下街商城為榮,由於全台灣地區向地下挖深三層的地下街只有高雄市這獨一無二的一座,因此早在高市改制院轄市之前,就有「到高雄而未進地下街逛逛,等於白來一趟」的說法。但地下街後來逐漸變質,最後發生火災而荒廢;高雄市政府已決定將地下街回填,一度是高雄繁華象徵的地下街也將正式走入歷史。
說起高雄市舊市府大樓對街的地下街商城,大多數高雄市民均認為當年建地下街,政府的炫耀心態比實質建設濃厚,整座商城的構想來自國外捷運站連接的地下商城。
目睹地下街興衰的地方人士說,民國65年到67年左右,高市政府「考察」國外建設,看到外國地鐵站外連接一排排商城,認為高雄市也可以建這麼一座商城。
那時,自認考察頗有心得的官員沒有深思外國地下商城和捷運、地鐵的關係,決定利用愛河旁的公園用地「獎勵民間投資」,蓋一座地上公園、地下商城的地下街──一座鄰近愛河沒有聯外地下交通線的地下商城。而自早年起受地理條件不良所限,已注定地下街如今淒涼的命運。
地下街興建10年後,商城變成攤販集中場,地下二、三層的結構開始出現問題,高雄市政府在地下街對面越來越覺得沒面子,數度將地下街列為危險建築,要求地下街商戶遷出。但地下街商戶「勇敢」地陳情,指地下街沒問題,認為只要管理得當,仍可吸引人潮。
地下街的確吸引過逛街人潮,蔣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長時代到高雄市巡視,還曾進地下街搭電動車走一趟。只是,種種「殊榮」,擋不住高市發展脈動,當鹽埕區沒落,愛河東岸的市況凌駕鹽埕,地下街盛況已成明日黃花。
此外,地下街的工程品質和鄰近愛河的地質,一寸寸侵蝕地下街,高市政府委託民間單位探勘地下街結構,滴答的滲水聲令工程專家心驚,誰都不敢建議市府留下地下街。
民國78年12月間,地下街真的毀了,毀在一場大火中。大火一起,高雄人「見識」到地下街危險的一面,濃黑沖天的煙,久久不散,逼得消防單位動用怪手敲掉地下街上方的水塘,才止住火勢。
幸好,那場高市歷年少見的大火未傷及人命,只是地下街已無法作生意,結構崩塌,地下三層盡成廢墟。商戶雖想重建,然現在的市政府官員聰明了,不會再來一次這種全台灣少見的危險遊戲,地下街終究要回復平凡的公園。
平凡,還是有平凡的魅力,再誇耀的建樹在時間的得失互動中,不見得禁得起考驗,樓起時的掌聲,很快就會面對樓倒時的噓聲,高雄市地下街商城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廢墟裡的少年 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廢墟裡的少年 心得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廢墟裡的少年 心得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廢墟裡的少年 心得 在 [心得] 讀《廢墟少年》—被拋擲的生命-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廢墟裡的少年 心得 在 《廢墟少年: 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In ...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評價
- 關於廢墟裡的少年 心得 在 高雄工學院廢墟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 - 最新趨勢觀測站 的評價
- 關於廢墟裡的少年 心得 在 廢墟少年線上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 關於廢墟裡的少年 心得 在 廢墟少年線上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評價
廢墟裡的少年 心得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992年高雄地下街】 #你還記得嗎 #1992年 #高雄地下街
高雄地下街位於鹽埕區舊市府南側
緊鄰愛河與中正四路佔地逾萬坪
由時任市長王玉雲提出構想
1978年賣場第一層開始營運
除百貨、餐廳、書城等購物商店外
亦包含電影院、冰宮、遊藝場等娛樂
開募之初即造成轟動吸引大批人潮
隔年上方中國園林式的仁愛公園對外開放
遂成為當時中心商業區的門戶地標
然而因地質鬆軟、地下水滲出
地下街於開挖第三層時造成結構性問題
政府多次公告停用但商家卻仍持續經營
1989年12月18日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火
將整個地下街燒毀甚至造成地面公園塌陷
自此便陷入多年的荒廢擱置
直到1995年市府才下令回填
重新規劃成新的仁愛公園
也就是今天的二二八和平公園
#青少年的回憶
#見證鹽埕的風華與沒落
#報時光UDNtime
日期:1995/6/23
圖說:地下街填平前景觀,只能追憶。
攝影:楊濡嘉
歷史新聞
【1992-07-04/聯合報/17版/鄉情】
蓋得轟轟烈烈燒得一籌莫展
高雄地下街閉關三年
【記者謝梅芬報導】高雄地下街,從計畫到完工歷經四年,前市長王玉雲氣昏過;前副總統謝東閔稱讚過;故總統蔣經國蒞臨過。曾是大高雄繁榮的指標,曾是大高雄青少年犯罪的淵藪,曾是結構危險的建築物,─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燒掉所有的過去與問題,也暴露了未來的無奈。三年前的端午佳節,豔陽高照,剛舉辦完一年一度的龍舟賽的愛河,又恢復往日的沈寂,岸西的仁愛公園亭閣樓台美不勝收。然而一把無情火,不但摧毀了仁愛公園,也埋葬了仁愛公園下號稱台灣地區第一座地下街。
如今,仁愛公園漫草橫生,乏人照料,市府養工處為防止好奇的人入內,將公園四周圍上短牆。至於地下街,一天廿四小時都靠抽水馬達抽水,以杜絕愛河的水不斷滲入,而造成坍方。
體育場變地下街
高雄地下街位在舊市政府對面,北起中正四路,東與愛河相依,南鄰鹽埕國中,占地約一萬坪,這個位置正好是高雄市區進入最繁榮鹽埕商業區的門戶。
此地原本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體育場,只有愛河一側植有草木,當年曾是情侶談心的地方,與高雄市政府後面的府北地區,過去一直是高市膾炙人口的風月場所,因與市府南北為鄰,也曾令高雄市民頗為尷尬,而府南體育場遇風則黃沙滾滾,遇雨滿地泥濘,十分不便。
民國六十二年二月王玉雲就任改制前的高雄市第七屆市長後,首先提出府北地區重劃及開發高雄地下街,興建仁愛公園兩大市政建設。
高雄市政府前體育場原是都市計畫中編號為十三號公園預定地,王前市長以地上興建價值五千萬元的公園一座,及另捐出四千萬元給市府做為地方建設經費為條件,准予地面下興建地下商城(後正名為高雄地下街),一則以促進鹽埕區的進一步繁榮,一則讓地下街成為高雄市的稅源寶庫。
王前市長以企業經營市政建設,首創都市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的構想,由於都市土地不會增加,但人口卻逐年激增,以國外而言,都市發展到飽和狀態,才向下開發,但王玉雲觀念先進,雖然高雄市仍在成長,仍提出開發地下街的構想引用民資,高度利用都市土地。
民國六十二年市政府為仁愛公園公開比圖,亞東造景公司以中國庭園式公園入選,,六十三年釐訂「開發高雄市第十三號公園遠程計畫」,經高雄市議會臨時會議修正通過,六十三年八月登報徵求民閒投資。
但由於仁愛公園面積遼闊,地下建築工程技術尚未突破,又東鄰愛河,地下水滲透處理不易,加上市政府所訂的條件太苛,除捐價值五千萬元的仁愛公園外,還得捐五千萬元給市府做公共建設經費,總計需一億元,使許多投資者裹足不前。民國六十三年九月第一次開標,因而流標,六十四年三月第二次招標,雖有十二家廠商領取資料,但都認為條件過苛,投資人無利可圖,而放棄投資登記。
民國六十四年一月,市政府重新檢討修改獎勵民間投資辦法,將原捐助市府建設經費調整為四千萬元,土地租約由每年換約,改為兩年換約,土地租金依照公告降為千分之三。
修正案於民國六十四年二月市議會臨時會修正通過,同年三月在公告有效最後一次的徵求民間投資,高雄市開業建築師李滕雄等廿三人以集資方式辦理投資登記,經市府送促進委員會審查通過。
過程一波三折
仁愛公園及地下街確定由李滕雄為首的愛河花園商城公司開發投資後,訂約過程也是一波多折,起因在少數地方人士對十三號公園不瞭解,曾到省府阻止建設廳核定該合約書,經市議會及省建設廳數次討論及修正,遲至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間省府建設廳才准予備查,總計從擬妥草案到正式核定,歷時三年餘。
王玉雲及投資人李滕雄在此期間更受到外界造謠中傷,打擊甚大,王前市長在市議會答覆有關地下街質詢時,曾因太激動而休克昏倒在議事廳,經急救廿分鐘才脫險。
地下街一層在六十七年元月間完成,依照原建照所規定提出申請部分使用執照,工務局認為工程結構符合安全規定,衛生局也表示衛生設施符合要求,但高雄市警察局的消防、民防單位,認為消防及防空避難設備不夠,提出修改增設要求,經愛河公司改善,但仍未獲准發照,六十七年四月間,愛河公司函請行政救濟後,才在四月廿四日發給部分使用執照。
地下街的設計內容,包羅萬象,凡國內所能見到的營業項目地下街內都包括了,各營業區以八點五公尺道路隔開,裡面採美國大型購物中心格局,有歌廳、電影院、百貨公司、冰宮、超級市場、游泳池、自助餐廳、中西餐廳、電動遊藝場、冷熱飲、書城、咖啡座,是一座觀光、育樂、購物三位一體的地下街。
高雄市政府決定開發地下街後,雖然受到一些地方人士的持續反對,但當年蔣總統經國先生和副總統謝東閔對王前市長的構思頗為稱讚,蔣經國先生在行政院長任內就曾兩度蒞臨,就任總統後也曾抽空到地下街巡視。
地下街頂層屋頂是公園基礎,民國六十八年青年節開放的仁愛公園,依據市府公開設計,包括亭台、樓閣、假山、瀑布、水池溪流、蘭亭花架、九曲橋、兒童靜態遊樂場。在鹽埕高樓櫛比的繁榮商業區內,這是少見的大型公園。
已成治安死角
民國六十七年十月地下街開放營業,成為高雄市最熱鬧的購物及遊樂中心,也是地下街最風光的時刻。
民國七十六年,高雄市政府有鑑於地下街商業活動繁雜,部分青少年經常翹課到地下街打電動玩具,已成為犯罪的淵藪,於是,鹽埕分局幾乎投注一半以上的警力在地下街治安問題上,加上地下街空氣汙濁、環境衛生差,市政府建設局在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全面清查商家,當時,地下街共有三百五十八家商號。
同年十月,市政府為確保地下街硬體結構安全,委託建築師公會進行評估,很多設備不符規定,包括出入口寬度不足,消防栓殘缺不全,滅火器材缺少眾多,而真正的危機還在結構部分。
地下街屬地面下建築的一種,如依傳統的施工方法,必須將近萬坪的用地先開挖到地下三層深,然後再由最底層一層一層往上蓋,到地面層「封頂」後才能建造公園。
這種建築方式,首先面臨的是開挖出來大量土方處理發生困難,而開挖後的大面積工地,如遇天候惡劣或下雨時,還有可能變成為大水池。
投資人李滕雄建築師取得投資權後,與許仲川建築師研商後決定採連續壁及反循環基樁擴座法合併使用,施工程序一反常態由上向下施工,先完成十四公尺深,四十五公分厚的鋼筋混凝土連續壁,做為地下街外牆。
為安全起見,鄰愛河部分加做兩道連續壁總共三道牆,所以壁牆可說是固若金湯,而裡面的支柱以反循環擴座基樁打至地下十九公尺深,然後先由頂面加蓋,挖出頂蓋下的泥土,挖出一層深時先打造一層樓板,如此一層一層往下建造,其間歷經民國六十六年六七水災及七二五賽洛瑪風災的侵襲,工程能照常進行,完全歸功於創新的施工方法。
但由於地下三層只興建一半,其他未興建部分二樓樓板原設計是採頂版而非後來的基礎版,所以造成地下街二層地板龜裂及滲水現象。
市政府根據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的報告有意關閉地下街,但地下街商戶群起陳情。
三年荒廢夢成空
民國七十七年九月,市政府同意暫緩執行「停止使用處分」,但必須限期提出改善,然隔年愛河公司仍未依規定改善,市府乃發函通知地下街商戶停止使用。
但地下街商戶又群起陳情,經國民黨市黨部協調,市府同意地下街商戶在年底前整修完後才同意撤消停止使用令。
沒想到在十二月十八日,工務局尚未有具體行動前,一把無情火將所有的問題都燒掉了。
近三年的荒廢,仁愛公園已成為遊民散居場,昔日樓台之美早已化為「燕穿堂」的悵然,地下街商戶曾自組委員會希望重建地下街,但因法令更改,公園地下不能以獎勵民間投資興建商場,市政府也不敢貿然同意,至今仍沒有具體計畫。
「燕鴻過後春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地下街及地上的仁愛公園隨著市政府的遷移而日漸蕭條,每逢黃昏,夕陽西下,更顯得無限的落寞與失意。
【1995-05-21/聯合晚報/05版/鄉城紀事】
當年建宅 風風光光 現在提它 不堪回首
高雄的地下街 要跟你說再見
地理條件不佳 結構又有問題
一把火毀了它 市府已決定回填
【記者楊濡嘉報導】高雄市曾經以擁有一座地下街商城為榮,由於全台灣地區向地下挖深三層的地下街只有高雄市這獨一無二的一座,因此早在高市改制院轄市之前,就有「到高雄而未進地下街逛逛,等於白來一趟」的說法。但地下街後來逐漸變質,最後發生火災而荒廢;高雄市政府已決定將地下街回填,一度是高雄繁華象徵的地下街也將正式走入歷史。
說起高雄市舊市府大樓對街的地下街商城,大多數高雄市民均認為當年建地下街,政府的炫耀心態比實質建設濃厚,整座商城的構想來自國外捷運站連接的地下商城。
目睹地下街興衰的地方人士說,民國65年到67年左右,高市政府「考察」國外建設,看到外國地鐵站外連接一排排商城,認為高雄市也可以建這麼一座商城。
那時,自認考察頗有心得的官員沒有深思外國地下商城和捷運、地鐵的關係,決定利用愛河旁的公園用地「獎勵民間投資」,蓋一座地上公園、地下商城的地下街──一座鄰近愛河沒有聯外地下交通線的地下商城。而自早年起受地理條件不良所限,已注定地下街如今淒涼的命運。
地下街興建10年後,商城變成攤販集中場,地下二、三層的結構開始出現問題,高雄市政府在地下街對面越來越覺得沒面子,數度將地下街列為危險建築,要求地下街商戶遷出。但地下街商戶「勇敢」地陳情,指地下街沒問題,認為只要管理得當,仍可吸引人潮。
地下街的確吸引過逛街人潮,蔣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長時代到高雄市巡視,還曾進地下街搭電動車走一趟。只是,種種「殊榮」,擋不住高市發展脈動,當鹽埕區沒落,愛河東岸的市況凌駕鹽埕,地下街盛況已成明日黃花。
此外,地下街的工程品質和鄰近愛河的地質,一寸寸侵蝕地下街,高市政府委託民間單位探勘地下街結構,滴答的滲水聲令工程專家心驚,誰都不敢建議市府留下地下街。
民國78年12月間,地下街真的毀了,毀在一場大火中。大火一起,高雄人「見識」到地下街危險的一面,濃黑沖天的煙,久久不散,逼得消防單位動用怪手敲掉地下街上方的水塘,才止住火勢。
幸好,那場高市歷年少見的大火未傷及人命,只是地下街已無法作生意,結構崩塌,地下三層盡成廢墟。商戶雖想重建,然現在的市政府官員聰明了,不會再來一次這種全台灣少見的危險遊戲,地下街終究要回復平凡的公園。
平凡,還是有平凡的魅力,再誇耀的建樹在時間的得失互動中,不見得禁得起考驗,樓起時的掌聲,很快就會面對樓倒時的噓聲,高雄市地下街商城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廢墟裡的少年 心得 在 《廢墟少年: 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In ...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本站為大家整理《廢墟少年: 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In their teens, in their ruins》書評/ 心得,作者為李雪莉, 簡永達作; 余志偉攝影,出版社為新北市: 衛城 ... ... <看更多>
廢墟裡的少年 心得 在 廢墟少年線上看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輕鬆健身去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廢墟少年:被遺忘的高風險家庭孩子們| Pubu - 電子書自由閱讀、自由...2020年7月7日· 出版:時報出版/ 春山出版,作者:李雪莉, 報導者深度專題「廢墟裡 ... ... <看更多>
廢墟裡的少年 心得 在 [心得] 讀《廢墟少年》—被拋擲的生命- 看板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致謝 MPlus|云閱讀 刊登本文: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3827
若我們探討著存在主義看到沙特說我們被拋擲進這個世界,面臨這種荒謬我們不得不的自由時,或許可以感到人的能動性。但是這些少年的世界與我們有所不同,我們沒辦法在這裡看到任何的希望,他們就如同報導者所下的書名一般,他們並不是住在廢墟,而是人生就是廢墟,他們不得不寄居於其中。自由所伴隨的責任也必然地生命跟著他們,或許是自己或是家庭成員,或許是家暴、吸毒、賣淫、輟學,這些都是他們避無可避的人生。我們看完可以闔上這本書,寫點什麼,轉貼出去,然後回歸生活;他們被寫下之後也是回歸生活,不,是回歸生存。
報導者的這本書除了彰顯出他們與其他媒體業有所不同的報導取向之外,也真切地是一個「報導」,把事情如實地呈現,同時這個報導也確實告知了我們這個社會沒有告訴我們的事情。主流的媒體只不過一再地重複腥羶色的話題,一家報完另一家跟上,要有流量才有收入,而為了流量當然必須夠吸睛,真正的獨家並不是內容多有價值,或是說確實是有價值,但是是有商業價值,但是商業只不過是社會中的其中一個標準。但這些被推擠到邊緣之外的人生因為沒有任何人關心,就成為了公眾矚目之外的非焦點,慶幸地是仍然有媒體願意揭露這些事情,甚至集結成冊。若說書必須
要讓我們有新知,那這本書百分之百是成功的,在結尾中是這麼說的,「將少年的世界與周遭更大的世界連結起來,才是拉他們離開泥沼的關鍵。...走出廢墟,需要的不只是個人的意志,更需要社會的看見、協力與信賴。」而這本書我想就是把廢墟與正常世界連結,也透過對社群發出的邀請函,讓整體能夠協助這些被拋擲的生命。
這些少年、少女不只在前述哲學意義上被拋擲,在現實上也被拋擲,家庭不要、學校不要、機構不要,他們沒有地方歸屬,他們直接被這個世界告訴:「你不屬於這裡。」那他們剩下的選擇是什麼?生命之外,是唯一解。
7歲可能是還在做夢未來要上太空的年紀,13歲可能規劃是將來要去哪個國家的時期,17歲可能是想像要參加什麼大學社團的後青春,但廢墟少年們不是。他們是要怎麼逃離毆打、怎麼賺錢、怎麼找到下一餐、怎麼有地方住。例如其中一個少年土豆,噴農藥噴到中毒還是必須邊做邊吐,更悲哀的是他並不是不知道這對身體的影響,但也只能過一天算一天,畢竟眼前的食衣住行必須要先被滿足,他們沒有未來, 只有現在,現在活下去,是最重要的事情。
看到這樣的問題—無關冷血與否—並不能直接把責任推給所有的「主體」說這些你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責任。因為問題就在於在成為「主體」之前,這些人的處境與其他成為主體之人有相當的落差,他們沒有經濟基礎,沒有辦法受到教育,沒有辦法受到關懷,更沒有國家社會來協助,這是整體結構的問題。勞基法對於童工有所保障,但是廢墟少年連童工的年齡都沒到就必須要半夜上班、超時上班,甚至連基本薪資都沒有、更不用說福利政策的勞健保,反而雇主還會覺得我用你是給你機會,這是何等扭曲;政府對少年矯正機關的經費有七億多,但對於中輟教育卻只有兩億、少
年職訓甚至只有四千萬,「預防勝於治療」只是說說,事情發生了再說是所有人睜眼閉眼的鴕鳥心態;教師與體制的共謀,對於問題學生翹課的默許,因為升學主義的緣故必須要拿出成績,才能招生,才能賺錢,所以問題學生被丟到課堂之外,在操場、賭場、歡場遊蕩,這些都是社會排除,但這麼做的官僚還覺得自己做了對的事。
「由於校長的考績取決於教育局處長,中輟率又是評鑑學校的重要指標之一,於是教學現場有不少「作弊」的方法:像是老師跟學生打商量,3天中輟期限前一小時回學校報到;請家長簽病假單 等。...」
確實國家有設置安置機構,但是機構不健全、人力嚴重匱缺、制度不完善,導致不僅社工本身的經濟條件差,安置機構條件也差,根本沒人願意去接這爛攤,真的投入的也必須自己花費更多時間與金錢,但卻是出自於自身的信念。然而信念能維持體制嗎?終究還是必須要有體制,例如增加社會的從業誘因,減少社工與問題少年的比例,這些問題或許不是沒被看見,而是被視而不見,讓循環持續,真正必須要為兒少犯罪負責的或許不是他們自己,因為他們沒有被教導自由與責任,社會化最重要的教育過程他們被忽略,那麼我們再把他們禁錮到監牢也只不過是治標不治本,因為
下一個接著還要來。毒販、竊盜、詐欺,這些是制度性產出的產品,而不是偏離(deviation),反而是常態,可預期的常態。
我們的教育忽視了主體形塑最重要的思考,所以不太管學生想要什麼,甚至連需要什麼都不重要。我們的教育只在乎哪些註解要背,哪些考題會考,就像去問學生他們都不會回答想要念什麼系,都只會回答想要念什麼學校,但每個系所才是導向未來自己一輩子從事事務的途徑,學校只是被觀看時的其中一個要點,顯然地我們的教育已經偏離了。
更為悲慘的是,對於廢墟少年們來說,安置機構可能是他們的避風港,或說,應該要是他們的避風港,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卻是下一個修羅場。裡頭的規則是叢林式的,強凌弱,也沒有法治觀,主任就是最終權威來源,他就是規則。管理者即便不親自管理,也會透過階級次序的上位者教訓下位者,當然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權利,甚至關於兒童權利還有國際公約,但那些都只是規範,現實總是有落差。尤其這裡與監獄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更嚴重的是在青春期荷爾蒙蓬發的青少年女們卻被告知「性」是禁忌,不能看色情刊物、男女不能交往,理由呢?方便管理。秩序是必須
透過犧牲自由來換取的,這兩者之間的抗衡小到安置機構,大到整個國家都可以看見。在這樣的壓抑下,發生性侵害並不是罕見的事,但事件的發生也如同整個體制的統治者一般:要求遺忘。然後再分別轉出,繼續隱匿,責任者就在輪轉中消失,責任也在旋轉中消弭。這當然有現實的考量,機構如果通報就會減損機構的形象,減少募款的吸引力。而這確實是個惡性循環是因為公立機構有著充分的政府補助,但卻不願去承接處在更不良處境的少年少女,而私立機構為了維持生存,就像二戰時的猶太人委員會以為以為自己在做對的事選出那些要被處決的猶太人一般,淘汰成員。
、
當然要說出現實就是這樣,無可厚非,是非常簡單的一種作法。那麼當我被激怒我拿刀捅死人也可以說,現實就是我被刺激到所以殺了他,無可厚非。我們若要把任何事件抽取出脈絡來觀察,那麼我們就能得出所有我們想要的結論,斷章取義就是如此的成語。機構教育這些少年並不是如同我們所想要的「愛」的教育,而是讓你感到愧歉的教育。「把你救出來了,這些你還不懂得珍惜嗎?」機構確實有著比原生家庭還好的資源—或說也沒比那樣原生家庭更糟的了:酗酒、吸毒、坐牢—但資源並不是共享,在機構中這些都不是權利,而是恩賜、福利,想要在這裡生存就要看大人
臉色,不是孩子開心管理員也開心,是要管理員開心孩子才能開心。例如要孩子學才藝,並不是要他們發展自我,而是在金主前來時能表演增加募款,即便更重要如同考試的事情擺在眼前,還是要逢場作秀表演表演。這樣內化的價值是什麼?「我,永遠在機構之後。」這個國家把這些少年拉住並不是為了拯救,而是收編,這可不令人更加感到恐懼嗎?更可怕的是,這些內化的價值觀會在孩童離開院所後繼續發酵。而我們並沒有讓他們離開廢墟,只是在他們生活的背景放上一層藍綠色布幕,透過動畫欺騙這些人:「你們的生活改善了!」
而報導者在這本書中的內容更讓我感到認同的就是他們並不訴諸於國家要用更廣大的福利政策來改善這些問題,因為國家福利政策的擴張也是國家權力的擴張,對於嚮往自由的人群來說這也是一種帶著笑容的壓迫。反而,他們文字所訴諸的是整個社群(Community),拉近與廢墟少年的距離就如同報導中的社工一樣,放下主流價值,同理他們生存所必須的舉動(吸菸、玩遊戲、吸毒、賣淫),而並不責怪,而是透過溝通讓他們知道這些事情的利弊,培養他們判斷的能力與行動的能力。這所導向的是良好的公民共識以及其中的社會關係連結的建立,如同報導者所說:
「我們得拋開中產教育裡過度強調公平起點的思維,相信每個孩子起點不同,需要也不同;相信教育不是學校或家庭單方面的責任,而是社群的共養。
那在他們在墜落之際,我們才有機會,接住每一個在懸崖邊的少年。」
如此,我們才能在另一頭接住,那些被拋擲的生命。
--
エル・プサイ・コングル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21.2.11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25564665.A.00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