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外傭的Xyza,現成為攝影師。她紀錄了外傭在香港的生活,也透過相片去說自己和家庭的故事。Xyza 家庭幾代人的分隔,為香港家庭帶來勞力和照顧,我們除了看到他們是人力之外,是否還可以見到人?
Xyza一家離鄉背井到其他地方打工,第一張全家福,是今年影的。外傭、外勞去服務其他家庭,犧牲的就是自己的家庭。
這個展覽舉行至12月23日,在灣仔藝術中心3樓,希望大家都會支持! 也希望大家會繼續支持為外傭提供庇護服務的白恩逢之家!
---------------------------
展覽詳情 :
來自菲律賓的Xyza Cruz Bacani的作品曾獲紐約時報Lens Blog、CNN及其他國際媒體廣泛報導,作為一名曾於香港工作接近十年的外籍家庭傭工,Xyza致力利用攝影去發掘未被關注的議題,聚焦於移民及人權等題材。
《活著如風》是WMA委託計劃的成果,由資深公共藝術策展人李林嘉敏策劃。展覽從攝影師個人故事出發,重現外傭的工作環境,以物品及錄像講述攝影師家庭中兩代均於香港工作的經歷和點滴,深度呈現外傭離鄉工作後的無奈、掙扎與迷惘,對家人及故鄉的切身影響。同時展出多張未曾公開發表,以在港外籍家庭傭為題的攝影作品,交織出一道完整的香港外傭故事。
Exhibition Period 展覽日期:1-20/12/2018
Open Hour開放時間:10:00-18:00
Venue 地點:
Experimental Gallery 3/F Hong Kong Arts Centre, 2 Harbour Road, Wan Chai
香港藝術中心實驗畫廊 (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三樓)
關於Xyza Cruz Bacani
Xyza Cruz Bacani 出生於1987年,是一名菲律賓籍的駐港紀實攝影師。作為一位曾於香港工作接近十年的第二代家庭傭工,她特別關注移民及人權的議題,希望能藉攝影作品令更多人關心外傭的處境。她曾於2015年獲Magnum Foundation選為Photography and Social Justice Fellow,亦在世界各地進行巡迴展覽,並取得多個攝影獎項。她更獲菲律賓眾議院通過決議案(HR No.1969)以 特別表揚她在攝影方面的卓越成就。Xyza曾獲各項殊榮,包括被選為2018年度亞洲協會「亞洲21青年領袖」 、2016年「30位30歲以下出色女攝影師」(30 Under 30 Women Photographers) 、《福布斯 》「30位30歲以下亞洲菁英」(30 Under 30 Asia)、2015年BBC 全球百大女性及FUJIFILM大使。她亦是WMA委託計劃2016/17年 、普立茲中心資助計劃(2017)及開放社會基金會「移除高牆」項目(2017)得主。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81998848799047/
---------------------------
捐款詳情,由白恩逢之家發出
您可以捐贈給我們的任何數額定能讓居民得到幫助:
$ 130將支持1位居民一天
$1,000可以支持1個受助人一周
$3,900能支持1個受助人一個月的開支
$500元將為兩所庇護所的所有居民提供一天的住宿
捐助方法:
(1)支票抬頭 The Bethune House Migrant Women’s Refuge, Ltd.
,並郵寄至香港中環花園道4-8號聖約翰座堂 ,MFMW Limited。
(2)直接存入恆生銀行帳戶#284-8-241309,The Bethune House Migrant Women’s Refuge, Ltd
(3)親自前往香港中環花園道4-8號聖約翰大教堂MFMW有限公司捐款
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1)Edwina(英文)-9488 9044
(2)Johannie/唐小姐(中文)-6306 9599
Bethune House Migrant Women's Refug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聖德肋撒堂(英語:St. Teresa's Church)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塘太子道258號,於1932年12月18日舉行祝聖典禮。依照香港政府的規定,聖德肋撒堂是獲准舉行婚配聖事的天主教聖堂之一。九龍區第二大教堂聖德肋撒天主堂是教香港教區在,亦是全港最多人舉行婚禮的教堂。聖德肋撒堂...
廊香教堂英文 在 自助旅行達人密技大公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沒誠意米蘭公略🙈🙈🙈
# 米蘭大教堂
# 艾曼紐二世回廊
(其他就沒去了,欸!?)
# 最後的晚餐沒看😸
# 達人級吃貨報好康😎
# 百年美味餡餅店
# 超推薦北義風味菜餐廳
# happy hour不好吃?🙊
# 米蘭區版友推薦餐廳
# 義大利食物不踩雷教學!
# 義大利食物圖片教學?🤣
1.米蘭大教堂:
米蘭最代表性的教堂,不過你照完幾分鐘就會想走了😜
有一些人會喜歡去附近文藝復興百貨亂花錢🤣🤣🤣
最多人去買的應該是Amdei巧克力吧,我幫我媽媽買了好幾片...
不過說真的,它的香氣還蠻濃郁的
🤔🤔🤔
不過神奇的是,我第二次上樓去買兩片巧克力時,店員居然送我兩塊小的巧克力做贈品😙😚😝
(我第一次上去你怎麼沒送啊)
地下一樓還有各種大小的摩卡壺,還有形狀有趣的球型便當盒跟各種有趣的廚房料理用品。有興趣的都可以去逛逛哦👀👀
2.艾曼紐二世回廊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
這個迴廊到了黃昏傍晚時分,裡面的燈就會亮起來,佈滿金色光輝的絢麗透明迴廊!
馬賽克磁磚畫非常漂亮,圓形環狀的透明屋頂也很棒👍👍
* 記得帶單眼相機+廣角鏡頭來拍,不然很難拍好看😚
最有名的就是被踩到一個洞的牛egg(據說是要單腳在牛egg繞一圈,便可以帶來好運)
想玩的可以去玩一下👅👅👅
夜裏太美,連大教堂都暗淡了
隔壁的Duomo大教堂要哭泣了...閃亮✨的迴廊太搶戲了😜
*我之前看Discovery頻道有介紹義大利很多的壁燈、街燈都是當地政府跟工坊訂製的,記得去義大利時要細細的品味每個燈座、街燈的細膩工法跟工人們傾注的熱情
3.最後的晚餐
花好多錢看20分鐘就閃人覺得不划算就不想排進去了😅
(這個部落客怎麼這麼不專業)
🤣🤣🤣🤣
4.百年美味餡餅店Luini
地址:
Via Santa Radegonda, 16,Milano
好粗的米蘭傳統餡餅店(台灣國語一下),不過我還是最喜歡他們家裡面的mezzaluna estiva pomodoro fresco(這個寫的很長的其實就是米蘭披薩啦🤣)
一個2.6歐不貴😋😋😋
甜的我也有吃過,蓬鬆的餡餅配上不同的餡料yummy,但是我還是比較愛充滿肉醬、起司、鬆軟麵包的米蘭式披薩。回米蘭搭飛機前還特地來吃一下😋😋
這間店生意超火的,除了不少遊客以外、義大利的小朋友及趕時間的上班族都會來這邊打打牙祭
我對炸三明治之類的其實比較不感興趣,就沒有嘗試了,下面還有介紹一家連當地人都很推的披薩店!
5.超推薦北義風味菜餐廳
店名:Il Carpaccio
地址:Via Lazzaro Palazzi,19,Milano
因為有旅伴想吃當地特色菜,米蘭燉飯、米蘭炸牛排之類的(我也好想吃義式生牛肉料理)
後來就查到的這家高檔餐廳有賣這些我們很想吃的風味餐🍸🍸
我們點了生牛肉、炸牛排、燉牛膝配米蘭燉飯、蘆筍蝦燉飯
最超值的當然是那個燉小牛膝佐米蘭燉飯,雖然也是菜單上最貴的品項啦🤣🤣🤣
這道菜起碼要花一小時以上去燉煮,而且他給的高檔小牛膝超級厚的,起碼有三四公分。非常軟嫩入口即化的感覺,燉飯也煮的相當出色,米蘭的燉飯都是用高湯與奶油去燉煮很長的時間,所以醬特別濃
而且小牛膝在台灣不好買到,一般也不會拿這麼厚一塊出來料理(因為材料很貴)如果妳只能點一道菜來享用,不妨選擇這一道
👍👍👍👍
我之前看過炸牛排的食譜,似乎是一道看似簡單,實則不容易的料理,我吃到的是料理的很棒的外脆內多汁,上面還有美麗格紋的炸牛排,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我實在想不出來。
義大利的生牛肉需要使用來自靠阿爾卑斯山上的無污染牛群的肉,因此產量稀少,價格也蠻高的。不過吃過一次你就會想吃第二次了😋讓人念念不忘的美味,生牛肉不會有一堆血水,而且端出來淡粉色的生牛肉片,連我旅伴都說很美,吃起來有點像生火腿卻沒有腥味。難以言傳,有興趣可以去試試看
生牛肉一盤18+3歐
他們家的麵包也超級美味的,我們跟他們要了橄欖油跟葡萄酒醋,我注意到了它的瓶身上面居然寫了Traditional特級...一瓶上千的奢侈品...雖然我實在吃不出什麼差別🙈🙈🙈不過有興趣的可以試一下😉
其實應該也有很多間很棒的風味菜,因為時間不多無法品嘗太多家,有好吃的再請大家分享囉!
6.happy hour酒吧
店名:Why Not Next
地址:Via Crema, 7, 20135 Milano MI, 意大利
旅遊版看到有人推薦的店,進去吃以後發現...食物不太ok...甚至有點糟...有些還咬不動
優點是樣式很多,有糖果、蛋糕、披薩、義大利麵(上面還有很多淡菜)、義大利餃、三明治、燉飯...酒水也普普😫幸好一人才8.5歐不收餐桌費,不過我嘗試一次絕對不會想去第二次的....
7.版友推薦披薩店
店名Spontini Duomo Mazzini
地名Via Dogana,3,Milano
*感謝義大利版版友推薦
我有吃過類似款的披薩(不是這家的)也非常美味,上面的起司跟麵包非常鬆軟、美味、香氣濃郁😋😋
有人說提拉米蘇也很好吃,大家去米蘭的時候千萬別錯過囉!
**義大利美食不踩雷教學(必看
a. 千萬不要去有侍者在門口招攬客人、很多中英文菜單的地方
(特地寫免餐桌費的地方也不要去,可能一杯咖啡5.5歐)除非你在google map查到他評價4.3星以上,價錢也合理...
b. 河岸、觀光區正中心、車站裡、中央市集類的地方
c. 威尼斯離島、卡布里島、梵蒂岡附近、龐貝城旁邊,這四個地方的餐廳酒館常常貴又難吃,而且服務態度差的地方...超級雷雷雷,記得自備餐盒、食物,不要說我沒提醒你😎😎😎
d. 義大利餐廳在the fork上也可以看到很多評價,甚至還有優惠哦!
e. 有時候不想踩雷,自己煮飯煮麵煮當地食材也是一個方法,而且一餐才3歐食材費超划算!(義大利超市很多gnocchi,水牛起司、芝麻葉、牛肝菌菇、番紅花這種台灣不好買或是相對昂貴的食材,可以在義大利時多煮一點,我曾經自己試做gnocchi ,需要花一個小時以上超累的😫不過成品倒是蠻好吃的😋)
# 心血來潮更新的小短篇,幫大家做總結一下。
米蘭美食預算2-4歐左右:
請吃Luini餡餅、Spontini披薩
如果要吃品質好的米蘭風味餐就比較貴了預算約15-25歐:
推薦Il Carpaccio高檔傳統餐廳,尤其是燉牛膝佐米蘭燉飯
Happy hour 就建議不要吃了,除非你不介意食物酒水品質,可以挑一家5歐左右的試試看
迴廊建議近黃昏時分再去
# 希望大家中秋節快樂吃好吃滿😘
# 小的告退,下回再更新科莫湖區攻略😎😎😎
# 照片文字說明明天再補先睡了😋
廊香教堂英文 在 藍莓媽咪【日文繪本親子讀書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在劍橋大學
【拜柏里、劍橋】昨晚我們住在格洛斯特的IBIS飯店,手凍腳凍凍了一整晚,本來以為是暖氣壞了,仔細一讀原來就是有限溫度,十幾度還不到可開暖氣的標準,我們四人分成男女生宿舍兩間,我和藍莓洗完澡趕快吹乾頭髮,我泡了台灣帶來的烏龍茶葉讓她暖一下身子好讀一下書,讀累了想睡但棉被不夠暖,只好再把唯一一件長袖風衣穿上,裡面再用吹風機吹熱,然後趕快鑽入棉被裏睡覺。雖然在格洛斯特這晚非常克難,連傍晚剛抵達時要去找餐廳,週六晚間鎮上居然一間餐廳都沒開,只有一間超市還在營業,我們越走心裡越荒,想說該不會要繞回超市買餅乾裹腹吧。幸好走到快要絕望邊緣,出現一個閃著黃燈的M,好像是黑夜裏的明燈在對我們微笑地招手,於是我們馬上當機立斷今天第一頓的熱食就是麥當勞啦!早上在倫敦飯店隨便吃麵包,中午在自駕車上吃餅乾水果,晚上近十點的唯一熱食,大家都吃得狼吞虎嚥,但是我覺得納悶的是我們這次在英國點的餐比在義大利點的還多,但價格卻才不到台幣1000,在義大利點比較少卻超過台幣1000,難道麥當勞全世界訂價差很多?
早上在宛如冰庫的飯店起床後,我們四人加了35多英鎊吃了第一次的英式早餐,因為在鄉下地方,而且今天是週日,擔心像昨晚一樣店家都不開門,所以想說乾脆付個1500台幣當早午餐,大家先吃飽再出門玩吧,雖然飯店英式早餐餐點種類不多,食物表面上看起來雖不起眼,但樣樣都挺好吃的,沒有我想像中的難以下嚥。但吃一次經驗一下就好,我的亞州胃也不會想再一直吃了,哈哈。只是從義大利到英國,我覺得奇怪的是歐洲人吃很多培根、火腿和香腸等醃製物耶,每每培根一出來,大家都蜂湧而上夾好多,我吃了一下覺得培根很鹹,我們小朋友都把吐司拿來夾培根和蛋鬆變成台式吃法。
吃完早餐時已經細雨紛飛,我們離開飯店驅車先來到附近的小鎮拉科克,因為哈利波特七部曲中「神秘的魔法石」的霍格華茲學院就是位於鎮上的這一間格洛斯特大教堂,其中的拉科克修道作為霍格華茲學院的走廊而不時在電影中出現。這個教堂和基督教堂學院一樣氣派雄偉,但不同的是觀光氣息少了許多,入場也完全免費。
接著再開半個多小時的車程到拜伯里,這裡被譽為「全英格蘭最美麗的村莊」,而這樣的魅力在詭譎多變的氣溫中,依然吸引著人潮絡繹不絕地到訪,這裡除了有人氣的天鵝飯店外,還有放牧草地的景色更是讓人在為美景讚嘆時,不知不覺中已融入天地萬物間。
在拜伯里因為一直找不到停車位,所以只有開車在小鎮繞繞,就到今天的主要目的地是誕生了首相邱吉爾的布萊尼姆宮,這是英格蘭境內唯一不是皇室,而是貴族的宮殿,佔地幅員非常遼闊,這是邱吉爾家族在西班牙戰爭時大敗法國軍隊時,安妮女王餽贈以表彰其功勳的宮殿,也是世界遺產。不知道是不是貴族住所景點的關係,家庭門票居然高達65英鎊,2600元台幣!!!因為室友說這裡非常重要,阿母我只好默默掏錢⋯⋯。幸好裡面有免費導覽,讓我們好像在聽故事一樣覺得非常津津有味,我們在此不只了解了邱吉爾家族的歷史,也知道了黛安娜王妃和邱吉爾家族系出同源,更讓我們上了一課其所代表的英國歷史。
逛完之後就差不多四點了,回去倫敦前,我們還特地再花了兩小時開車到劍橋去看看,一講到劍橋就想到劍橋大學,劍橋大學是全英國唯一能與牛津大學並駕齊驅的權威性大學。雖然週日傍晚所有的學院都關了,劍橋小鎮大街的所有商店也都沒開,但因為前幾天倫敦陰雨綿綿差點失之交臂的劍橋夢總算成真了,不僅如此,我們還連續兩天開車走了分別在倫敦東西方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呀。
我們停好車先走去國王學院和三一學院看看,這裡產出了非常多的英國首相和諾貝爾獎得主,走在街上感受到劍橋和牛津一樣各學院分散於小鎮上而成為一座大學城,這和東大固定一個個本鄉校區、駒場校區是不同概念,學校建築風格更是完全不同,一樣的學術風氣讓我好想再來留學一次,我們兩老還開玩笑說等以後孩子出國留學,我們也想要再去歐美國家再去留學一次,好好把英文學好外,再學另一個外語。
我們一邊聊天說笑,一邊走到國王學院後面的康河去感受徐志摩的撐篙遊河,可能是週日傍晚,所有的平底船都停靠在岸邊,但也因為是週日傍晚正是遊客最少的時候,少了遊客的喧囂,我們也難得感受到處處綠意盎然、風景如畫的悠哉劍橋。因為車子需要開回倫敦歸還,我們也擔心超過停車時間,所以匆匆走了一圈後就只好揮揮衣袖了。
離開劍橋後,我們再花一個半小時開車回倫頓希斯洛機場還車,這時已經晚間十點了,然後再從租車處坐接駁車到第五航站,我們擔心今天是週日,就算回去倫敦市中心應該餐廳也沒有營業,所以我們就在機場的超市買一些三明治當晚餐,不知道是不是哈利波特給我什麼超能力,最近每天只吃一餐,雖然走了一整天,但晚上我卻不太餓,所以我只選了一盒沙拉,小朋友也都不太餓只選了簡單的輕食。買好晚餐後,再從機場坐皮卡地理線到王十字車站,一共要二十多站吧,空盪盪的車廂只剩下晚歸的人們,和平日滿滿的人潮完全不同,一片靜默的倫敦地下鐵在一陣搖晃中我們累到都睡著了!從王十字車站再轉一站到Angel站,靠著導航走了十分鐘到對面的希爾頓飯店,進入房間已經十二點了,我們趕快讓小孩吃了晚餐,洗一洗澡,等到躺平也已經一點半了!
雖然出來旅行時,大家都對我說「好好放鬆喔」,但其實在世界各國旅行一點都不能放鬆,相反地因為文化與語言不同,其實是有點戰戰兢兢的,旅行的過程也是非常疲憊的,但身體疲憊到了極點時,內心卻反而越能歸零,心理能量跟著升級,心理素質而隨之巨大了起來,眼界開始變得寬廣,心也就更無所不包了,對人生一切昇華為勇者無懼的境界,這對我而言就是旅行所追求的心靈提升的狀態。
而花大錢帶著孩子一路吵吵鬧鬧的親子旅遊對我而言,每年寒暑假的出國旅行就像一個固定的家庭儀式,除了可以增進親子感情,維持互動的親子關係外,套句室友今天在飯店吃英式早餐時,小孩對紅稠軟爛英式番茄燉豆面露難色,嗤之以鼻說看起來好噁心時,室友說了段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話,在此紀錄下來。
「旅行,不是讓你們考試第一名,也不是讓你們變多厲害!我只是要讓你們學習尊重異文化,去中國看看真正的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再來歐洲各國看看每個國家的文化和各國的人。來英國,我就是要讓你們體會什麼是civilization,英國是高度社會文化的文明國家,越是文明的人越會尊重別人和自己的文化,這就是信任的社會,這才是人的世界,這和東方、和中國防弊的社會文化不一樣,昨晚我們在超市時自己用結帳機器一個一個刷條碼,再自己拿出信用卡結帳,沒有人會企圖為了少付點錢而少拿一兩樣東西出來刷條碼。剛剛飯店的早餐區沒有人看管,有付錢的人就可以享用早餐,這就是高度社會文化的文明國家,我們一開始沒訂餐,偷偷進來吃也許飯店也不會查,但別人相信我們,我們就要尊重自己,要吃早餐就要先去櫃檯付錢,這樣才能吃得放心。因為歐洲人相信人性本善,相信每個人都會做好,不會貪小便宜。但亞洲卻是認為人性本惡,大家都會鑽漏洞想說可以少付出一點,多拿一點或多賺一點好康,所以整個社會就會有很多防弊的機制,路邊停車有人照相算時間,超市買東西由店員幫忙刷條碼,飯店吃早餐要買早餐券⋯等等。帶你們出來世界走走,我就是想讓你們知道世界不是只有你在台灣看到的那樣!」。
廊香教堂英文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聖德肋撒堂(英語:St. Teresa's Church)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塘太子道258號,於1932年12月18日舉行祝聖典禮。依照香港政府的規定,聖德肋撒堂是獲准舉行婚配聖事的天主教聖堂之一。九龍區第二大教堂聖德肋撒天主堂是教香港教區在,亦是全港最多人舉行婚禮的教堂。聖德肋撒堂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聖德肋撒堂區今時服務範圍包括何文田和太子道西等地區。為方便教友參與宗教活動,除了聖德肋撒堂外,堂區更包括以下的教堂和中心:1.教區傷殘人士牧民中心(英語:Diocesan Pastoral Centre For the Disabled),位於九龍何文田公主道81號。中心於2003年建立。2..聖依納爵小堂(英語:St. Ignatius Chapel),位於九龍窩打老道516號(九龍華仁書院)。於1959年建立,1964年至1988年屬聖德肋撒堂區,1989年至1990年屬黃大仙聖雲先堂區,1991年屬聖德肋撒堂區。3.聖若瑟小堂(英語:St. Joseph’s Chapel),位於九龍九龍塘義本道8至10號涵碧別墅二座。於1992年屬聖德肋撒堂區。在聖德肋撒堂建成之前,九龍塘區的信徒要參與彌撒就需要前往尖沙咀的玫瑰堂或者牛池灣聖若瑟安老院內的聖堂。而兩處的彌撒禮儀都是由玫瑰堂的神父主持。在1923年時,由於九龍的人口增長,天主教會開始尋找地點去興建一座新的聖堂。在1924年2月11日,一群有影響力的天主教徒寫信予當時的宗座代牧師多敏主教,表示願為新聖堂籌募經費,並促請成立籌備委員會。但不巧的是,師主教卻在數天後,即同年2月20日去世。在師主教於2月24日的追悼會上,布力架先生(Mr. J.P. Braga)重新提出建新堂的計劃。當時的天主教會在柯士甸道已購了一塊土地,但實在太近已有的玫瑰堂了。而同時計劃在深水埗興建的寶血女修會總會院又會附設小堂方便教友,所以,教會的考慮便放了在正發展龐大的屋宇計劃的九龍塘,其時有不少的葡籍家庭被其吸引。1928年11月13日,位於太子道與窩打老道交界,而積76,500平方呎的第二號土地以底價港幣38,250元出售,為期75年,年租則為港幣526元。結果,師多敏主教的繼任人恩理覺主教的代理人在沒有競爭者的情況下以底價投得該地。在確定投得該片土地後,恩主教找來自荷蘭的本篤會士格寧神父(Adalbert Gresnigt O.S.B.)籌劃建築事宜。格寧神父的作品除了在美國和巴西等地外,北京的輔仁大學的中國式校舍以及香港黃竹坑的華南總修院的四合院建築也是出自他的設計。恩主教去信當時身在北京的格寧神父,希望他能建一座紀念聖女小德蘭(聖德肋撒)的中國式聖堂。但另一方面,恩主教也在信中表示中國式的設計在香港未必會為人所接受。在1928年11月22日舉行的傳教區議會會議上,決定了聖堂會在1929年1月發動了公開贊助時才動工,並正式選定聖女小德蘭為聖堂主保。在1929年1月25日,格寧神父在不知土地確實面積的情況下寄來了堂區辦事處和神父宿舍的初步圖樣。籌款委員會則在同年6月24日發起了募捐,同時,恩主教起先主張的中國式建築如他所料地不太受歡迎,格寧神父於是揉合了其他兩位建築師(A.H. Basto 和 M. Van Wylick)的心思,將聖德肋撒建成一座有圓頂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其實在1930年代,香港天主教教會的經濟經營艱苦,但由於有德若翰神父(Rev. Spada, Giovanni M. PIME)的積極經營,教會方面終於在1931年9月21日與美安建築公司簽約,並隨即開始工程。1932年4月23日,恩主教到臨聖德肋撒堂主持奠基典儀式,並在聖堂中已完成的主要建築內舉行了第一台彌撒。而於在同年12月18日,恩主教到臨主持了祝聖典禮。在聖誕前夕,艾國安神父(Fr. U. Galbiati)主持了子夜彌撒後,聖德肋撒堂再度封閉以作最後階段的裝修。其後,聖堂正式開幕,第一任主任司鐸為顏思回神父(Rev. GRANELLI, Andrew PIME),為九龍塘區的天主教徒提供彌撒的地點。其後,聖德肋撒堂在1934年升格為準堂區,並於1949年正式升格為堂區。多年來,聖德肋撒堂在崇拜、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都扮演了相當的角色,以致在和靈導神父(Rev. ORLANDO, Carmelo PIME)以及黃德祥神父(Rev. WONG, Tak-Cheung Francis)服務該堂期間,在神職人員間常笑指聖德肋撒堂的主任司鐸為「九龍區主教」。聖德肋撒堂於2007年 慶祝建堂75週年,維修工作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聖體祭台的全面改建、約12隻玻璃窗重新彩色設計以及主祭台雲石的維修。此外,聖德肋撒堂購入了新製的洗禮池,並於2007年的復活彌撒首次使用。由於聖堂要預留地方以便內部的維修,故於2007年1月至8月暫停開放給舉行婚禮之用。由格寧神父設計的聖德肋撒堂是一座帶有圓頂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它的形狀成一拉丁十字架,並採用了羅馬式圓勻意念的設計,側廊採用了圓拱為主題。堂內的石柱則是採用科林斯式。頂樑的材料為三合土和鋼筋,但仍採用了中國宮廷建築的方式建成。聖德肋撒堂的鐘樓可說是聖德肋撒堂的標記,但當中的銅鐘在大戰期間被賣掉。不過根據教友的憶述,教堂的鐘聲在1960年代時仍有依時鳴響。聖德肋撒堂共有三塊具有歷史價值的石碑,第一塊位於聖堂右方鐘樓底部,是立於1932年的奠基紀念碑;另一塊石碑則是在祭衣房洗滌聖物去水盆的上方,立於1950年,為了紀念祭衣房的重建,以及紀念聖母升天於同年被宣布為信理。最後的一塊石碑在教堂大門入口的右側,列有捐款建堂的施主,但奇怪的是在石碑的最後一行刻了墨索里尼的名字——這名字與碑上其他施主的名字的字體和嵌鑿方式都不一樣,似是後期加上。對香港教區歷史素有研究的夏其龍神父亦未能找出此名字出現在碑上的因由。聖德肋撒堂除了在祭壇右方供有聖女小德肋撒的聖像外,在祭壇左方亦供有花地瑪聖母的聖像。這聖像是在花地瑪聖母於1917年相傳在花地瑪顯現後第一批從葡萄牙運來的。在聖堂的祭壇之後,聖體櫃之上另有一組雲石製聖像是法國里修加爾默羅修會聖堂中的聖像的複製品,由聖瑪利書院的學生捐贈。聖女小德肋撒呈跪下的姿態,在她的面前是抱著嬰兒耶穌的聖母。在背後的十字架亦有三位小天使向小德肋撒灑下玫瑰花,象徵上主的恩寵。聖堂中亦有耶穌聖心、聖方濟各•沙勿略、聖安多尼、聖猶達、聖大若瑟等的聖像。在聖堂正門的左角圍牆邊亦供有交通的主保聖人——聖基多福(St. Christopher)的聖像而對著太子道。以前在每年的7月25日舉行汽車祝聖儀式。有些信徒甚至帶了自己的單車來參與。在聖德肋撒堂的外部建有一小屋,是九龍第13旅的童軍所使用的童軍室。在教堂的後方建有九龍聖德肋撒英文學校的三層高校舍。此外,在聖德肋撒堂的西面建有九龍明愛中心,於1967年建成。
廊香教堂英文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赤柱廣場 (英文:Stanley Plaza) 是香港一座商場,位於香港島南部的馬坑(赤柱西部),本來預定是公屋馬坑邨的商場,於2000年4月落成,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策劃及興建,由香港房屋署總建築師負責建築設計,再由澳洲Woodhead 建築師事務所及香港的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聯手進行翻新設計,除了購物中心部份,赤柱廣場亦包括戶外表演場地──閑情坊及旁邊的重建古蹟美利樓。2005年,房委會將旗下物業分拆出售以套取資金,赤柱廣場轉交由領展管理。赤柱廣場的購物中心樓高5層,商場採用全天候式開放設計,較接近香港私人管理的商場的風格。商場內設有大型超級市場Market Place by Jasons、高級家居店「斗室」、Starbucks和精品店。還有一些售賣特色產品,如自製手工藝品、有機環保產品的店舖。整個廣場每層均有接駁扶手電梯和升降機,遊人可以在休憩平台小休一會,欣賞赤柱灣畔的景緻。美利樓是香港一座具有維多利亞時期色彩的建築物,原址位於香港島金鐘花園道,於1998年時整座遷至赤柱。原設於地下大堂,展出珍貴的古物和圖片,介紹美利樓舊日的風貌的展覽廳。2005年,地下曾為香港海事博物館,佔地800平方米,已於2013年擴展營業,搬到中環8號碼頭;二樓及三樓則闢作高級食肆。而近美利樓有蓋行人通道上則矗立著於上海街舊廈清拆時移來的十二條石柱。赤柱卜公碼頭Blake Pier at Stanley為香港一座公眾碼頭,位於香港島南區赤柱赤柱廣場旁,即赤柱灣之北岸,由2007年7月27日零時起,供予船隻上落乘客。現時該碼頭有船前往蒲台島。名稱來自香港第十二任香港總督卜力。第一代的中環卜公碼頭原位於交易廣場原址,於1920年搭建,碼頭上蓋以「鑄鐵」建造。1965年隨維港填海工程而清拆,但上蓋隨後轉移至黃大仙摩士四號公園的露天圓形劇場。直至2005年,建築署為赤柱海濱改善研究規劃設計時,決定將上蓋重置赤柱公眾碼頭。到了2006年時,碼頭上蓋已拆件並編好號碼,運到廣東省的工廠,進行翻新及清除鐵鏽工程。
香港懲教博物館展示香港監獄、刑罰制度及懲教服務,從維多利亞時代至今的歷史和演變過程,還有模擬絞的刑台、囚室、監獄瞭望塔、香港越南船民的自製武器等,看上去驚心動魄。刑具中外觀平平無奇的藤鞭,是用以執行打藤或笞刑,亦足以令受者的臀部皮開肉裂,甚至因傷而死,原來是很殘酷,香港已於1990年廢除笞刑。不過,展品亦有教育的一面。正如懲教署一座建築物外牆的標語:「給更生人士一個機會」,懲教署設工業及訓練組,安排多種職訓証書課程,如廚務、金工、商務等,協助更生人士取得一技之長。香港懲教博物館對外開放,但赤柱監獄則列為禁區,是香港最高度設防的監獄,經歷了不同時期的重建,至今除赤柱監獄,還有東頭懲教所附翼及白沙灣懲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