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建黨35周年
1986 年 9 月 28 日本土政黨「#民主進步黨」於圓山大飯店正式成立。
在戒嚴時期,人民的言論、結社集會自由都被中國國民黨政權嚴重打壓,要在當時組黨可以說是拚上了性命。當時由曾與雷震籌組「中國民主黨」的傅正號召,江鵬堅、張俊雄、費希平、康寧祥、尤清、周清玉、陳菊、謝長廷、黃爾璇等人組成 「#組黨十人秘密小組」,多次冒著被當局跟監、監聽的風險,秘密籌組規劃建黨細節。
民進黨於 1986 年 11 月通過的黨綱中明列出「依照台灣主權現實獨立建國,制定新憲」等條目。35 年過去了,已全面執政 5 年的民進黨,不知道有沒有在往當年前輩們的主張前進?面對政策爭議時又是否還記得當年的理想?
📖民進黨黨綱
https://waa.tw/ANcO72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70的網紅管碧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83年為康寧祥助選參與反對運動、1995擔任民進黨第一位政策中心主任以來,管碧玲先後協助北扁南長,在2000年接受謝長廷的邀請出任高雄市新聞處長與文化局長,隨後參選立委;這次爭取高雄市長提名,管碧玲是最有能力超越、整合派系的人。...
康寧祥 在 聯合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原來是尷尬的笑😅
阿扁說,若沒有當時的批康運動,他認為「歷史性首次政黨輪替,總統應該不是阿扁,很可能是康寧祥」。
康寧祥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主要經歷 》
臺北市議會(第六屆)議員(78-83)
臺北市議會(第七屆)議員(83-86)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局長(86.08.09-87.12.25)
內政部政務次長(89.05.20-91.02.01)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局長(91.02.01-94.01.31)
民主進步黨秘書長(94.02.01-95.01.25)
內政部部長(95.01.25-97.05.20)
~~~~~~~~~~~~~~~~~~~~~~~~~~~~~
李逸洋自傳(二)
(http://hanreporter.blogspot.com/2017/01/blog-post_57.html)
李逸洋自傳(三)公職生涯回顧
(http://hanreporter.blogspot.com/2017/01/blog-post_2.html)
李逸洋自傳(一)
我從小在基隆的郊區―七堵、暖暖區長大,家中有三個兄弟,父親在三、四十歲時就罹患肺病,長期臥病在床。不是開放性肺結核,未具傳染性,只要飲食營養,花錢就醫,服用藥物即可痊癒,但因無錢就醫,只好臥病在床。於是一家五口沈重的生計都落在母親的肩上,她以做裁縫來維持家計,很遺憾在我唸高一的時候,父親就過世;母親也因承擔家庭重擔,過於勞累,在我大二時離開,未完成學業前即父母雙亡。
其實父親曾留學日本十大名校―法政大學,學歷很高,而祖父李悌欽先生是日治時代臺北最大的私塾─同文書房的創辦人,父親與祖父年紀相差很大,學成回國,並沒有分得家產,加上身體不好,所以家道中落。多年來一直是二級貧戶,相當辛苦,都是租別人的房子來住。在七堵、八堵地區,從小學到大學總共搬了十多個地方,大約平均一至兩年就搬一次,因為無法付足房租,所以一直被迫搬家。為了分擔家計,我在唸國中二年級和三年級的時候,當時住在八堵,每天凌晨四點左右就起床送報,因為住在後車站,必須扛著腳踏車經過鐡軌,下地下道及上地下道,而且基隆一年有兩百多天在下雨,一踏出門鞋子就弄濕,但是學業成績還都名列前茅。後來考上成功高中。高三時,學校第一次由全體三個年級學生票選模範生,很榮幸我當選為三個全校模範生之一,接受教育局表揚。之後順利考取臺大政治系,就學期間常獲得書卷獎。畢業當年考取臺大政研所碩士班,多數同學要三、四年畢業,我僅唸兩年就畢業。而且為賺取生活費,在唸研究所的時候,在基隆第二信用合作社兼差當研究員,如果早上有課,就下午工讀,如果在下午有課,那就早上工讀,雖然如此,我用最快的速度取得碩士學位。我的指導教授是國際政治權威學者蔡政文老師,恩師在民主啟蒙、學業指導及生活照顧上讓我獲益良多,碩士論文蔡政文老師給98分,幾近滿分,他是前臺大政研所所長、政治系主任,後來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考試委員。我的體能狀況還不錯,在臺大就讀時,當時學生約兩萬多人,曾經獲得校運四百公尺第四名。之後我入伍服役當預官,在花蓮防空學校接受空軍砲兵預官訓練,也以學科術科第一名成績畢業。
我雖然家境非常貧窮,但求學卻非常順利,甚至第一份工作也出奇順利,在退伍的第三天,就在中國時報上班。因為我在臺大就讀的時候,曾擔任臺大法言社及畢聯會訊社長,所以服役階段,就請學長彭懷恩教授,當時擔任時報雜誌總編輯,幫我引薦給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紀忠先生的女兒,時任採訪主任余範英小姐。退伍之後第三天就上班,而且分配我非常好的路線,主跑立法院。當時我在中國時報的工作量相當大,現在採訪立法院記者一個報社都有6、7位,當時中國時報是兩位,聯合報是三位,曾經最多時一個晚上發稿達七千多字。這段經歷,因緣際會,躬逢我國民主政治的轉捩點,亦即「增額」立委大量進入立法院任職,「增額」與「資深」立委的衝撞,立法院成為國內重要的政治舞台。在那裡我結識很多「黨外立委」,如康寧祥先生、黃天福先生等人,當時新聞報導,受限於政治環境,所以並未完整於報上表達真相,因此常在黨外雜誌投稿,寫出報紙不能寫的另外一半。也因此與黨外立委建立友好關係,對他們少數人能夠為臺灣民主奉獻發聲,非常敬佩,所以在中國時報任職一年半後,就投入黨外陣營的工作。
民國72年黃天福先生競選連任立委失利,之後黃先生開辦《蓬萊島》雜誌,總統陳水扁先生擔任社長,我則擔任總編輯,大約一年多的時間,共發行52期,其中51期遭查禁,唯有一期未被查禁,這一期卻發生蓬萊島事件,3個人被告誹謗,坐監8個月。因為評論馮滬祥升教授論文,「以翻譯代替著作」,事實上,先前政大國關中心陳姓副研究員披露馮滬祥的論文是抄襲。7個字就坐牢8個月,在司法史上可是空前絕後。抄襲的手段是翻譯,所以這7個字批評是有所本,引述有根據,但法院並不採納。官司進行中為了鑑定究竟有無翻譯或抄襲,由7位國際級北美洲臺灣人教授協會,在各個領域研究最權威的教授,每個人分1章檢視,共7章,深入比對,結論與政大國關中心陳姓副研究員相同,涉及嚴重抄襲。然而在那個高壓戒嚴統治年代,像如此由學術界客觀的第三者查證出來的結論,證明批評並沒有違背事實,法院仍然宣判有罪,可以說是政治干預司法的一大惡例,也是一個為爭取言論自由坐黑牢事件。我也因此走上政治這條不歸路,出獄後擔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也當過兩屆的臺北市議員。
康寧祥 在 管碧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983年為康寧祥助選參與反對運動、1995擔任民進黨第一位政策中心主任以來,管碧玲先後協助北扁南長,在2000年接受謝長廷的邀請出任高雄市新聞處長與文化局長,隨後參選立委;這次爭取高雄市長提名,管碧玲是最有能力超越、整合派系的人。
康寧祥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康寧祥 在 打拼——康寧祥回憶錄》這本書之所以問世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台灣民主運動先驅康寧祥盼新世代打拼第二春】... ... <看更多>
康寧祥 在 [人物]康寧祥- 看板DPP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星期人物》康寧祥 窩居斗室笑傲三朝
記者陳杉榮╱特稿
蔣經國總統時代,他曾是「黨外戰將」,李登輝總統時代,他成為「黨友客卿」,當今
陳水扁總統主政,他進階「黨國元老」。演講時語調低沈粗獷、沙啞中帶感情;問政時用字
遣詞穩健、談笑中見豪邁的康寧祥,竟從戒嚴時期警總圍剿的黨外鬥士,翻身成為襄佐總統
國安大政的國安會秘書長。這項任命,再度喚起黨外圖像的記憶。
他當過議員、立委、監委、現任國防部副部長,即將接任國安會秘書長;他曾辦報失利
,平添一樁插曲。在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三位總統主政階段,他分別扮演不同的要角
,雖然群眾魅力與輿論光環或有消長,政治分量卻未失分毫。
老康來自艋舺汕頭街製餅家庭,加油站工人出身,民國五十八年這位三十歲的年輕人自
稱:「我認為時機到了,就投入政治活動」,以黨外身分當選台北市議員;彼時正沈潛等
待接班的蔣經國也聽過有這麼一號大家叫他「矮康」的新秀。
六十一年首屆增額立委選舉,北市有兩席非國民黨立委。一是被形容代表勞工界「憤怒
的挑釁者」,演講萬人空巷,締造「龍山寺傳奇」的康寧祥;一是被形容為代表企業家「
溫和的批評者」的現任總統府資政、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
進入立法院的康寧祥,不露鋒芒,伏案鑽研資料,常向資深立委齊世英、郭登敖等請益
,也與國民黨黨務系統的陳蒼正、周慕文、梁肅戎等建立友誼。這位「偏激份子」獲得資
深立委不錯的評價。
六十四年、六十九年,康寧祥均獲立委連任。老康曾說,當立委要了解立法學到完整,
起碼需要三任九年。這席話,倒也值得當前被形容為政治亂源的立委借鑑深思。
康寧祥自詡延續台灣民主香火,對日治時期台灣領袖蔣渭水、林獻堂心嚮往之,尤其心
儀「台灣文化協會」創始人、有革命家之稱的蔣渭水。但篤信自由主義的老康,不是拋頭
顱、灑熱血的革命家,他從文化傳播著手,六十四年邀黃信介出任發行人,創辦「台灣政論
」,所為卻較類似於改革家林獻堂。
六十七年底美國宣佈與台灣斷交,政治情勢劇變,蔣經國總統宣佈當年的中央民代改選
停選。之後黨外運動風起雲湧,「組黨」這個黨外背負的歷史責任,也是打破國民黨政治
壟斷的一貫目標,喊得震天價響;雖然組黨壓力與能量倍增,但老康判斷「時機未到」。
黨外路線自此一分為二,黃信介、許信良、施明德等創辦「美麗島雜誌」,走向激進的
群眾路線;康寧祥創辦「八十年代」,固守溫和的議會路線。六十八年底美麗島事件,群
眾路線領導者遭國民黨一網打盡;議會路線的老康幸以身免。
之後,被黨外群眾寄予厚望,又熟悉國民黨權力運作的康寧祥,問政依舊溫和,黨外新
生代不滿老康沒有令黨外群眾滿意的作為,「批康」成為美麗島事件後的黨外主流,「護
康」則有陳水扁等律師群為他說項。然七十二年立委改選,縱有台北市議員陳水扁等戰將聲
嘶力竭助選,老康還是高票落選。
老康事後說,「批康」是誤解他了;當時他在營救美麗島受難人過程做何努力?他說「
識者自明」。
七十五年老康四度當選立委,萌生歸隱山林念頭。據國安會副秘書長、前八十年代總編
輯江春男回憶,美國前駐中國大使李潔明等友人當時訪台,對此曾感嘆地說,老康這種資
歷早已可擔任台灣的閣揆了,哪料到連個國會議員都待不了。
七十八年六月四日,中國發生天安門事件,老康在六月七日宣佈不再選立委,成為一片
六四新聞之外的點綴。當年他創辦「首都早報」,七十九年李登輝任命郝柏村任閣揆,首
都早報在報頭及頭版以聳動標題「幹、反對軍人組閣」宣示反對,震撼輿論。擁郝者當時負
面謔稱,這是「幹首都早報反對軍人組閣」,成為肅殺氣氛中的趣談。
首都早報於七十九年八月廿七日停刊後,老康走進政治生命最晦暗的階段,還曾因風流
韻事對簿公堂。直到八十二年監院改制,已成為李登輝黨外摯友的老康,獲拔擢出任二屆
監委,並連任三屆;政黨輪替後,於去年中接國防部副部長。
老康是極少數與蔣經國有交誼的黨外人士,他任議員時有一次要出國,簽證不准,蔣約
見他,告訴他再申請一次,情況會不同,他再申請就准了。六十一年蔣經國組閣,任用徐
慶鐘、高玉樹、連震東、林金生、謝東閔、李登輝、李連春、張豐緒八位台籍人士,面對這
股「吹台青」,初生之犢的老康當時曾說,這是偉大的「歷史實現」、「蔣經國終於正視台
灣人的力量」。
康寧祥接國安會秘書長,是政治風雲變幻無常的一章,以其黨內輩分,政壇「已無朝士
稱前輩」;但他仍窩居艋舺斗室,街坊「猶有群眾喚老康」。他要如何襄佐總統續寫國安
大政,為台灣人民走出黨外未竟的一片天,老康,仔肩重啊!
自由時報
--
※ 編輯: basicnet 來自: 61.59.245.208 (08/02 07:4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