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都會愛情故事底下,《雨天.紐約》關於「你和你以為的自己不一樣」「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人摸索著認識自己,在這過程中與命運對賭。恢弘又深邃的題目,作者卻由庖丁解牛的流暢清爽,讓人享受又有餘韻。
#雨天紐約 #伍迪艾倫 #影評
★ 鏡週刊 LINE@ 獨家不間斷 ➜ goo.gl/iDHii2
庖丁解牛題目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活動宣布》
我曾聽過一個稱作「庖丁解牛」的老故事,談的是古代肉品分切師的技能。
當年在國文課知道這個故事時,我心中浮起的第一個疑問是………切完的牛肉怎麼煮?是煎烤或涮燙?於是我舉手問了,老師表示這篇文章的重點是完美的分切技能,不在於肉該如何處理。於是我繼續詢問,既然要彰顯刀工技術,為何要選體積大的牛隻,而不是「庖丁解豬」、「庖丁解雞」、「庖丁解鴨」、「庖丁解魚」?動物的體積越小越能彰顯技能,這應該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吧?
當年的老師是個好人,她只是笑著告訴我,要深究文章意涵就等我完成聯考再說,而她敢保證聯考不會出這樣的題目。
事隔多年,此時年過四十,回想此事,深深覺得要當我的老師真不容易。而讓我回想此事的根源,在於我和一群朋友成立了「台灣美食技術交流協會」,談的是分切的重要性,說的是分切和烹煮間的關係,希望透過同好協力,建立台灣分切師的制度。
為何要建立這個制度?長遠說來,我希望透過分切制度深化台灣的飲食文化,不過這話說來可長了,想知道的話,請先讓我邀請您加入這個粉絲團,讓我們一步一步慢慢解釋,目前這一階段,我們先以雞隻分切作為主軸,接著會有各式動物的分切故事,透過這些肌理解剖和餐桌間的關係,透過分切師和他的刀子,進一步理解日常的吃食。
https://www.facebook.com/台灣美食技術交流協會-14503543610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