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去中國化 更去歷史意義化
歷史新課綱 三國消失 不見武后...
沈渝/國中教師(台北市)
108課綱上路,中國史刪減大半,以「東亞史」的新面貌出現。本報資料照片
國中八年級新課綱於這學期熱騰騰登場,眾所矚目的中國史一隻腳踏進了棺材,以「東亞史」的新面貌出現。上學期新增的內容還不顯著,但刪減的部分可稱是「大刀闊斧」。
為了容納更多的東亞發展史,中國史勢必精簡;但刪什麼?如何刪?才是關鍵。首先是「略古詳今、不教亂世」的大方針。所謂「古」,是以唐朝為分界,因此中國史上最偉大的漢唐盛世,基本上幾乎消失在台灣新世代的記憶中。盛世都失去了它們的舞台,何況亂世?當我在學期第一堂課宣布學生將聽不到期待己久的三國歷史,男生們一片哀號震天。殊不知,亂世教給我們的,是人民如何在動盪中生存,是較少被史家修飾過的人性原貌。
再者,是標榜不重政治史、省略繁複的亂事和政爭。但殘存在課本上的只剩貌似生活化、實則生硬的制度史;以及淡化中華本位,強調長久以來東亞已形成共同文化圈的民族交流史。後者讓我想起二戰時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大東亞共同宣言》:「建設共存共榮、自主獨立、沒有人種差別的共榮圈」。
不可諱言,過往政治史的確失之瑣碎,但矯枉過正後,連帶將帝王將相的名字一同消失了—歷史課本中幾乎不再有「人物」—沒有首位平民皇帝劉邦、也沒有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史記》創紀傳體,以人物為書寫中心,為後世史書沿用,便是知道「人」為一切歷史的核心。沒有了人便沒有了故事,歷史課將會變得何等枯燥沉悶?沒有了故事,我們該如何鑑往知來?無法「知興替」、「明得失」的歷史教育,還剩什麼意義?算了,課本連《史記》、《漢書》的介紹也刪去了,還談什麼史書紀傳的意義呢?
沒有足夠的人物與事件支撐,新課綱只有表面的文化敘述,彷彿成了沒有鋼筋的豆腐渣工程。例如:教了「胡漢融合、兼容並蓄」風氣只到唐朝前期,卻無法解釋為何中斷—因為不教安史之亂;教了宋代外患頻仍,卻無法解釋其為何文弱不振—因為不教唐代藩鎮割據,也不教趙匡胤因而定下的「強幹弱枝」國策。
四大古文明中,唯一無斷絕的只有中華文化,其悠久的延續性是全世界任何地方都無法與之比擬的,故而並不適合套用外國教育略古詳今的概念。例如幾乎每句成語都有典故,而大部分又是產生在中古以前,甚至是漢代以前。將唐代前的歷史嚴重簡化,依附於文字的文化就斷裂了。
學歷史的根本意義在於知道「我是誰」,知道我所使用的文字、承襲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從何而來;是在哪些歷史因素的形塑下,才形成如今這個獨特的個體。如果只知道「現在」不知道「過去」,就像得了失憶症一般,無所依歸,連判斷事情的標準都沒有。我知道我住在東亞文化圈,但我不是日本人、不是韓國人、也不是東南亞哪一國的人。誠如住在台灣百分之二點多的原住民應該要學習自己的歷史,我們也有自己不是只從十七世紀開始的歷史。中華文化是屬於全世界華人的,不是只屬於哪一國的。
幾乎消失在台灣新世代的記憶中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亡國必先亡史
我在市府服務的時候,除了法律事務外也負責國際事務。日本濱松市的鈴木市長對我非常友善;他告訴我,他最崇拜的歷史人物是三國的趙雲。
如今臺灣的孩子們,將不再知道什麼是三國,也不會知道誰是趙雲,誰是呂布了嗎?
臺灣的孩子們,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將會遜於日本嗎?(憂)
--
「略古詳今、不教亂世」的大方針。所謂「古」,是以唐朝為分界,因此 #中國史上最偉大的漢唐盛世,基本上 #幾乎消失在台灣新世代的記憶中。盛世都失去了它們的舞台,何況亂世?當我在學期第一堂課宣布 #學生將聽不到期待己久的三國歷史,男生們一片哀號震天。殊不知,亂世教給我們的,是人民如何在動盪中生存,是較少被史家修飾過的人性原貌。
幾乎消失在台灣新世代的記憶中 在 兩岸頭條- 台歷史教科書“獨”害島內下一代 ...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台灣中學教師沈渝在《聯合報》撰文表示,為了容納更多的“東亞發展史”,中國史被大幅精簡,中國史上最偉大的漢唐盛世幾乎消失在台灣新世代的記憶中,帝王將相的名字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