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子醬碎碎念 – 番外篇
La Maison de Neuvic當然不是法國唯一的魚子醬品牌, 為什麼選這個品牌呢?
根據站長碎碎念的本性, 一定要來個很硬的燒腦番外篇的啦.
自從2008年禁捕野生鱘魚後, 全球的魚子醬市場從野生濫捕轉成技術養殖競賽, 法國從80年代就開始研發技術. 到今天八九成的法國魚子醬都產自西南部靠近酒鄉波爾多區的兩個河域: 多爾多尼河Dordogne和亞基坦Aquitaine. 就是因為這個地區河水純淨, 氣候環境少汙染, 適合鱘龍魚的生長.
之前曾提過, 鱘龍魚對環境變化極度敏感, 也很嬌貴, 過於焦慮多變的環境會影響其健康與體質, 尤其是排卵. 所以魚苗先在試驗場培養出來長到50g後, 移到在Neuvic占地12350平方公尺漁場裡培養至成魚.
太陽能電板覆蓋整個養殖場, 獨立自主的電力能源, 因此絕對綠能環保. 太陽能板除了讓魚池不受狂風暴雨的天候影響, 也有遮蔽保護功能, 讓幼魚不被天空的鷹鳥掠食, 鱘龍魚可以在一個安全寧靜的環境成長.
鱘龍魚的生長週期(以Baeri魚種為例): 0-3歲是出生-施打疫苗-保護不受外來動物(尤其是鷹)獵食; 3-6歲以超音波分出性別-成長期; 6-8歲成熟期定期超音波體檢. 7歲開始檢查每隻魚的產卵狀態以觀察之後製作魚子醬的可能和品質. (p.s. 通常顆粒很大的Beluga可成長到18-20年, 可以想見其成本與稀罕 – 當然貴!)
最後三周宰殺前在淨水池中淨化.
Neuvic供養了15萬條鱘龍魚, 2018年營業額500萬歐元, 出口至全球28個國家, 飼料100%有機飼料, 來自永續魚獲和非基因改造穀類且由專屬法國飼料廠製造.
Neuvic擁有AquaRéa認證(責任水產養殖Aguaculture Résponsable), 同時也是世界鱘龍魚保育協會會員(World Sturgeon Conservation Society - W.S.C.S.).
最後, 純粹滿足那些好奇者: 取出魚卵後, 鱘龍魚的其他部位去哪裡了? 完全沒有浪費:
- 1% 魚膘 - 提琴和骨董桌椅的黏膠.
- 5% 魚皮 - 保養品的膠原蛋白.
- 5% 內臟 – 魚飼料.
- 12% 魚子醬.
- 25% 魚肉 – 魚肉罐頭, 魚肉醬, 抹醬.
- 52% 魚頭, 骨, 鰭, 尾做魚湯.
動心了嗎? 請點進來:
http://www.shoppinginparis.co
#魚子醬
#法國魚子醬
#caviar
#LaMaisonDeNeuvic
#CaviarFrancais
幼魚濫捕 在 走近動物園 Approaching the zo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Mola mola】
#飼養管理
#物種信息
#翻車魚
今天是一直以來迴響都不錯的系列,帶各位一同看看那些「原來有人在養」的物種,本次的主角是專頁少有的魚類,若有紕漏還請不吝指正。
翻車魚(Mola mola)是最廣為人知的魚類物種之一,其鮮明的形象與特殊的生態使其成為許多科普書籍的重點介紹對象,再加上物種棲息範圍橫跨地球上的所有海域,翻車魚在各個文化中都有著迥然不同的有趣稱呼,比如學名的mola來自拉丁文的石磨,用於形容牠的身形、浮在海面曬太陽的習慣令牠在英文中被稱為太陽魚(sun fish)、搖搖晃晃的泳姿讓牠在日文中獲得曼波魚(マンボウ)的名號,但大多數歐洲國家則稱牠為月魚(Mondfisch),德文有時更稱其為「游泳的頭(Schwimmender Kopf」」。
這樣如此常見且一次能產下3億顆卵的物種,如今卻被IUCN列作易危物種,就快成為瀕臨絕種生物的一份子,除了幼魚的低存活率外,其與世無爭的性格和笨重的體型讓牠很容易成為各種掠食者的目標,更別提人類濫捕造成的影響,所幸目前已經有許多地區將翻車魚視為重要的自然資源來珍惜(和鬼蝠魟一樣是浮潛的寶物),希望酷愛吃翻車魚的台灣人也能好好思考並調整捕撈策略,珍惜這樣美麗的生物。
飼養翻車魚很重要的一點是要避免牠們自己撞上牆面而受傷,因為牠們大多數時間都是隨波逐流,這可以通過加裝防護網、增加水缸體積或者將其飼養在圓柱型的水缸中來避免。至於食物方面,雖然最常被觀察到捕食水母,但根據2016年發表的研究(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rep28762)顯示,翻車魚其實什麼都吃而且捕食範圍從海面到深海都有,圈養環境下的牠們則可以在訓練後適應各種不同的餌料,但如果和其他敏捷的魚類一同飼養,就必須注意避免翻車魚因為行動太過緩慢而陷入吃不到東西的窘境。
雖然目前美國已無任何圈養個體,但根據資料,翻車魚最早的圈養紀錄其實是在1941年的佛羅里達,最為成功的圈養機構也是位於美國的蒙特雷灣水族館,自1986年起,他們幾乎可說是從零開始摸索這種魚類的飼養辦法,並且成功的在1998年養活超過一年,而後維持著翻車魚的展示直至2017年最後一隻個體死亡(經留言提醒,蒙特雷灣現在又有新的翻車魚在展示囉!)。據我所知,目前還飼養有翻車魚的機構不超過十座,集中在歐洲(葡萄牙、義大利與丹麥等)與日本(大阪海游館、鴨川海洋世界等),但各家機構皆未ˋ展示一條以上的翻車魚。
※#以下為擔任蒙特雷灣水族館志工的網友在留言區提供的資訊
「水族館內的sunfish 其實常常更換,因為翻車魚還滿常需要從展示區移出到後面檢查。目前,水族館的sunfish 為三隻,一隻成年兩隻青少年(一歲多)。
另外,我們的飼育組的確有訓練sunfish 捕食(會從池子頂端深入一個大叉叉的牌子),再給予德國香腸(真的是!!!),以確保餵食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kLn_h-VyEo」
p.s.南非Two Oceans Aquarium曾於去年底到今年初短暫的飼養翻車魚,詳情可參考留言處
圖片來自ZooChat
幼魚濫捕 在 走近動物園 Approaching the zo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Mola mola】
#飼養管理
#物種信息
#翻車魚
今天是一直以來迴響都不錯的系列,帶各位一同看看那些「原來有人在養」的物種,本次的主角是專頁少有的魚類,若有紕漏還請不吝指正。
翻車魚(Mola mola)是最廣為人知的魚類物種之一,其鮮明的形象與特殊的生態使其成為許多科普書籍的重點介紹對象,再加上物種棲息範圍橫跨地球上的所有海域,翻車魚在各個文化中都有著迥然不同的有趣稱呼,比如學名的mola來自拉丁文的石磨,用於形容牠的身形、浮在海面曬太陽的習慣令牠在英文中被稱為太陽魚(sun fish)、搖搖晃晃的泳姿讓牠在日文中獲得曼波魚(マンボウ)的名號,但大多數歐洲國家則稱牠為月魚(Mondfisch),德文有時更稱其為「游泳的頭(Schwimmender Kopf」」。
這樣如此常見且一次能產下3億顆卵的物種,如今卻被IUCN列作易危物種,就快成為瀕臨絕種生物的一份子,除了幼魚的低存活率外,其與世無爭的性格和笨重的體型讓牠很容易成為各種掠食者的目標,更別提人類濫捕造成的影響,所幸目前已經有許多地區將翻車魚視為重要的自然資源來珍惜(和鬼蝠魟一樣是浮潛的寶物),希望酷愛吃翻車魚的台灣人也能好好思考並調整捕撈策略,珍惜這樣美麗的生物。
飼養翻車魚很重要的一點是要避免牠們自己撞上牆面而受傷,因為牠們大多數時間都是隨波逐流,這可以通過加裝防護網、增加水缸體積或者將其飼養在圓柱型的水缸中來避免。至於食物方面,雖然最常被觀察到捕食水母,但根據2016年發表的研究(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rep28762)顯示,翻車魚其實什麼都吃而且捕食範圍從海面到深海都有,圈養環境下的牠們則可以在訓練後適應各種不同的餌料,但如果和其他敏捷的魚類一同飼養,就必須注意避免翻車魚因為行動太過緩慢而陷入吃不到東西的窘境。
雖然目前美國已無任何圈養個體,但根據資料,翻車魚最早的圈養紀錄其實是在1941年的佛羅里達,最為成功的圈養機構也是位於美國的蒙特雷灣水族館,自1986年起,他們幾乎可說是從零開始摸索這種魚類的飼養辦法,並且成功的在1998年養活超過一年,而後維持著翻車魚的展示直至2017年最後一隻個體死亡(經留言提醒,蒙特雷灣現在又有新的翻車魚在展示囉!)。據我所知,目前還飼養有翻車魚的機構不超過十座,集中在歐洲(葡萄牙、義大利與丹麥等)與日本(大阪海游館、鴨川海洋世界等),但各家機構皆未ˋ展示一條以上的翻車魚。
※#以下為擔任蒙特雷灣水族館志工的網友在留言區提供的資訊
「水族館內的sunfish 其實常常更換,因為翻車魚還滿常需要從展示區移出到後面檢查。目前,水族館的sunfish 為三隻,一隻成年兩隻青少年(一歲多)。
另外,我們的飼育組的確有訓練sunfish 捕食(會從池子頂端深入一個大叉叉的牌子),再給予德國香腸(真的是!!!),以確保餵食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kLn_h-VyEo」
p.s.南非Two Oceans Aquarium曾於去年底到今年初短暫的飼養翻車魚,詳情可參考留言處
圖片來自ZooChat
幼魚濫捕 在 都是一場海洋浩劫! 健康吃魚、拒絕濫捕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健康吃魚、拒絕濫捕,挽救我們的海洋從飲食開始! ... 鱈魚:因為過度捕撈已經瀕臨絕種,且捕撈方式會使得幼魚與其他小魚被捕捉殆盡,既不環保、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