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大台每周精華 17-11-2020】
立國視野,大台匯聚,最強陣容,下午割據。 「國立大台」集合最強主持,築起大台,集時事、娛樂、消閒、社會於一身,多路進攻,建立香港意識,刻劃我國文化。 星期一至五,4pm-6pm,震撼網絡,守護我國。
熱血時報網站連結 http://www.passiontimes.hk/prog/84
節目免費重溫目前只能維持24小時,如想隨時重溫所有熱血時報節目,請即訂購PassionPrime
http://www.passiontimes.hk/prime/
星期一:
第1180集:《鬼滅之刃》配音飛起鍾明軒 有咩問題?/ 是非黑白顛倒 人人賣小強的年代/ 求其喺畫面劃D虛線 即變攝影教材/ 爽口優質狗血劇《Penthouse上流戰爭》
節目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prog/84/1180
主持:黃洋達、762、VVN、林海
首播日期:2020-11-09
星期二:
第1181集:仲問宮崎駿點睇《鬼滅》? 因為知佢介意/ 紅館重開 張敬軒賣晒楊千嬅滯銷/ Podcast疫市抬頭 原來大家仲需要電台/ PS5 XBox X貨少都未見搶貨
節目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prog/84/1181
主持:陳四、小菜
首播日期:2020-11-10
星期三:
第1182集:熱血八周年 今年未能完成的One More Thing/ Work From Home剝奪你的社交 熱血時報為你帶來相遇/ 書店休業抗議書商割價促銷 時代抗疫兩敗俱傷/ Ariana Grande《Positions》安全露骨專輯
節目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prog/84/1182
主持:黃洋達、阿A、法子
首播日期:2020-11-11
星期四:
第1183集:這份戀愛需要加熱嗎 劇情易食 泡芙直頭有得食 / 近藤真彥爆不倫 Johnny 追求乾淨的代價 / 具象化道具 西方光能劍 台灣日輪刀 / 《催眠麥克風》動畫姍姍來遲 新宿開票神話不再
節目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prog/84/1183
主持:小菜、Crystal、Sherry、阿和
首播日期:2020-11-12
星期五:
第1184集:大埔幼稚園疫苗事故跟進 / 《立場》撐拜登 黃絲唔識跟 / 透過《Stranger Things and Dungeons & Dragons》漫畫去淺談D&D世界 / Dark Horse原著劇本版《異形》係平權爛書 We told you so
節目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prog/84/1184
主持:Eric、Henry、Alvin、黃兆健
首播日期:2020-11-13
幼稚園戰爭漫畫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專欄【電。玩影】
【序:啃錄影帶與搖桿長大的孩子】
在我小時候住的莊敬路上,有一家販售電玩與模型的店家,叫做義峰模型玩具,我還記得老闆白白胖胖的,每次笑的很開心時常常看不到眼睛。從幼稚園到大學為止,我成為這家店的忠實顧客,我童年的事物都從這家店出來的,四驅車、鋼彈模型、SEGA MD電玩主機與Play Station主機等等,所有的次世代的回憶都跟這個店家離不開關係。
另一個佔據我童年大部分時光的,則是錄影帶店。二十幾年前的信義區交通沒有像現在這麼方便,當時電影院都離我住的家很遠,所以我家人不太會帶我去電影院,我兩次去電影院都是因為《侏羅紀公園》,第一集是去宜蘭的羅東戲院看的,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那時我才六歲,由於我太愛侏羅紀公園,所以當《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上映時,我家人才把我帶到比較近的統領戲院。我十歲之前老是往錄影帶店跑,大概一個禮拜可以租兩支片,什麼類型都看,包括年齡不宜的冷門電影我都狼吞虎嚥。
然後直到1998年華納威秀(現在的信義威秀)在我家附近開幕,我的觀影習慣才有了改變,我開始跟家人平均一個禮拜上一次戲院。那時候我玩電玩的習慣也開始改變,從卡匣主機電玩轉移到電腦上,那時候的電玩作品也嘗試加入了許多電影敘事的過場動畫,家裡客廳的錄影帶機也變成了DVD播放機。那一年我經歷了許多媒體革新的時代。
十年前因為屋齡老舊的關係,我們舉家搬到內湖,直到今年才回到信義區居住。占據我童年時光的事物完全消失,街道依舊維持熟悉的結構,但許多電家已經消失。光顧十幾年的模型電,已經變成毫無特色的連鎖咖啡店,DVD出租店也完全失去蹤影,熟悉的外殼已經被陌生的未來所進駐。但在我感慨惆悵之際,過去歲月經歷的一切,慢慢匯集成一條新的渠道。
電玩與電影之間存在著既抗拒又合作的曖昧界線,我們可以將電影的經驗挪移進電玩,但當電玩要徹底的變成大銀幕上的作品時,大部分會一蹋糊塗。就我成長的經驗裡,我比較無法跟電影業界的前輩談論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是不接觸電玩的世代,他們無法知道兩者影像呈現的特性,而我剛好是比較少數兩個世代都經歷過的人,所以對這樣的隔閡頗有感觸。這個也是目前好萊塢的問題,大部分的製片都不太玩電玩,所以無法拿捏兩邊取捨的標準。
我個人認為,在未來一定會出現某個媒體形式,是會容納兩種敘事的優點,彼此改編上產生的摩擦,只是為了那個融合的目的而產生的。舊有的作品系列,會因為媒體的革新而在新時代產生新的意義與價值。電影跟電玩傳統的敘事都在轉化與消失,就如我個人面對逐漸褪色的記憶一樣。
在眾多好萊塢改編類型的電影裡,電玩始終是最難克服的類型,成功的例子可以說是屈指可數。相較於【哈利波特】小說系列,電玩改編電影的票房很難有亮眼的起色,甚至不慘賠都要謝天謝地了。
雖然如此,但好萊塢還是前仆後繼地在個題材上做嘗試,因為電玩的產值相當驚人,2019年的《決勝時刻:現代戰爭》開賣三天就有六億美金的收入,許多好萊塢大片首周票房都不見得有這個數字,當然也不見得每部電玩做品都有這麼驚人的成績,但電玩產業的產值整體來說真的無法忽視。
【大眾對於電玩載體的陌生】
電玩之所以遠比小說難改編,原因在於原作載體的通俗性。小說與漫畫價格較低廉,許多消費者都買的起,再加上小說容易被視為增進閱讀能力的途徑,是一個容易被中高年齡層長備包容的存在。
電玩是一個門檻稍高的娛樂,你必須花錢購買有些昂貴的硬體主機,軟體價格也不斐,算是家庭經濟狀況中上才能負擔的娛樂。若是教職相關行業的父母,不允許小孩接觸電玩的機率又高了一些。經濟狀況再加上教育成長環境使然,電玩的普及率又比小說或漫畫緩慢了些。回想我那個時代,周遭當老師的親友都會把電玩視為嚴重的禁忌,有的時候跟他們的小孩打電玩,都會覺得有點尷尬。
電玩雖然累積了龐大的族群,但與一般大眾的區隔相當明顯。一般大眾可能對於《超級馬琍歐》耳熟能詳,但如果跟你爸媽提到《音速小子》可能就滿臉問號,更不要說《最後一戰》或《FGO》這些系列作,它們的知名度跨不出電玩愛好者的圈子。
因為電影是一個低門檻的消費,三百塊就可以輕易得到一個娛樂,一款軟體動輒快三千元,而且還要主動克服操作的技術,反應能力不太好還要一直承受失敗的挫折,遠比攤在沙發上被動的接受電影還要累人!
電玩本身因為篇幅比電影寬廣,形成了一個獨自的敘事風格,跟電影的劇本結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改編上就有不少的摩擦。
【電玩粉絲,不一定能完全兌換成電影票房】
以微軟開發的《戰爭機器》為例,目前這部電玩已經洽談改編電影多次,但十幾年下來進展仍然相當有限。《戰爭機器》從2006年問世以來,累積了兩千兩百萬套的銷量,數字看起來相當可觀,但若換算電影的票房,還是存在著不少的疑慮。
假設美國的電影票一張八美元好了,再假設電玩粉絲都會去看電影,兩千兩百萬套乘以八美元,票房頂多就是一億七千萬美元,而且這兩千兩百萬套的銷量部分是同一群玩家累積的結果,人數肯定要再下修,再加上美國以外的國家有些電影票價更低,所以預估數字會更低。
所以電影公司在改編的時候,不可能完全只考量到粉絲的感受。在改編上如果太貼近電玩原作的架構,不熟悉電玩的觀眾就比較難投入,若太偏離原作,就存在著失去原作粉絲支持的風險。但若完全對粉絲言聽計從,改編上也會不利。
就在電玩改編電影一片愁雲慘霧時,終於出現了幾部不太一樣的嘗試。
(待續......)
幼稚園戰爭漫畫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專欄【電。玩影】
【序:啃錄影帶與搖桿長大的孩子】
在我小時候住的莊敬路上,有一家販售電玩與模型的店家,叫做義峰模型玩具,我還記得老闆白白胖胖的,每次笑的很開心時常常看不到眼睛。從幼稚園到大學為止,我成為這家店的忠實顧客,我童年的事物都從這家店出來的,四驅車、鋼彈模型、SEGA MD電玩主機與Play Station主機等等,所有的次世代的回憶都跟這個店家離不開關係。
另一個佔據我童年大部分時光的,則是錄影帶店。二十幾年前的信義區交通沒有像現在這麼方便,當時電影院都離我住的家很遠,所以我家人不太會帶我去電影院,我兩次去電影院都是因為《侏羅紀公園》,第一集是去宜蘭的羅東戲院看的,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那時我才六歲,由於我太愛侏羅紀公園,所以當《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上映時,我家人才把我帶到比較近的統領戲院。我十歲之前老是往錄影帶店跑,大概一個禮拜可以租兩支片,什麼類型都看,包括年齡不宜的冷門電影我都狼吞虎嚥。
然後直到1998年華納威秀(現在的信義威秀)在我家附近開幕,我的觀影習慣才有了改變,我開始跟家人平均一個禮拜上一次戲院。那時候我玩電玩的習慣也開始改變,從卡匣主機電玩轉移到電腦上,那時候的電玩作品也嘗試加入了許多電影敘事的過場動畫,家裡客廳的錄影帶機也變成了DVD播放機。那一年我經歷了許多媒體革新的時代。
十年前因為屋齡老舊的關係,我們舉家搬到內湖,直到今年才回到信義區居住。占據我童年時光的事物完全消失,街道依舊維持熟悉的結構,但許多電家已經消失。光顧十幾年的模型電,已經變成毫無特色的連鎖咖啡店,DVD出租店也完全失去蹤影,熟悉的外殼已經被陌生的未來所進駐。但在我感慨惆悵之際,過去歲月經歷的一切,慢慢匯集成一條新的渠道。
電玩與電影之間存在著既抗拒又合作的曖昧界線,我們可以將電影的經驗挪移進電玩,但當電玩要徹底的變成大銀幕上的作品時,大部分會一蹋糊塗。就我成長的經驗裡,我比較無法跟電影業界的前輩談論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是不接觸電玩的世代,他們無法知道兩者影像呈現的特性,而我剛好是比較少數兩個世代都經歷過的人,所以對這樣的隔閡頗有感觸。這個也是目前好萊塢的問題,大部分的製片都不太玩電玩,所以無法拿捏兩邊取捨的標準。
我個人認為,在未來一定會出現某個媒體形式,是會容納兩種敘事的優點,彼此改編上產生的摩擦,只是為了那個融合的目的而產生的。舊有的作品系列,會因為媒體的革新而在新時代產生新的意義與價值。電影跟電玩傳統的敘事都在轉化與消失,就如我個人面對逐漸褪色的記憶一樣。
在眾多好萊塢改編類型的電影裡,電玩始終是最難克服的類型,成功的例子可以說是屈指可數。相較於【哈利波特】小說系列,電玩改編電影的票房很難有亮眼的起色,甚至不慘賠都要謝天謝地了。
雖然如此,但好萊塢還是前仆後繼地在個題材上做嘗試,因為電玩的產值相當驚人,2019年的《決勝時刻:現代戰爭》開賣三天就有六億美金的收入,許多好萊塢大片首周票房都不見得有這個數字,當然也不見得每部電玩做品都有這麼驚人的成績,但電玩產業的產值整體來說真的無法忽視。
【大眾對於電玩載體的陌生】
電玩之所以遠比小說難改編,原因在於原作載體的通俗性。小說與漫畫價格較低廉,許多消費者都買的起,再加上小說容易被視為增進閱讀能力的途徑,是一個容易被中高年齡層長備包容的存在。
電玩是一個門檻稍高的娛樂,你必須花錢購買有些昂貴的硬體主機,軟體價格也不斐,算是家庭經濟狀況中上才能負擔的娛樂。若是教職相關行業的父母,不允許小孩接觸電玩的機率又高了一些。經濟狀況再加上教育成長環境使然,電玩的普及率又比小說或漫畫緩慢了些。回想我那個時代,周遭當老師的親友都會把電玩視為嚴重的禁忌,有的時候跟他們的小孩打電玩,都會覺得有點尷尬。
電玩雖然累積了龐大的族群,但與一般大眾的區隔相當明顯。一般大眾可能對於《超級馬琍歐》耳熟能詳,但如果跟你爸媽提到《音速小子》可能就滿臉問號,更不要說《最後一戰》或《FGO》這些系列作,它們的知名度跨不出電玩愛好者的圈子。
因為電影是一個低門檻的消費,三百塊就可以輕易得到一個娛樂,一款軟體動輒快三千元,而且還要主動克服操作的技術,反應能力不太好還要一直承受失敗的挫折,遠比攤在沙發上被動的接受電影還要累人!
電玩本身因為篇幅比電影寬廣,形成了一個獨自的敘事風格,跟電影的劇本結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改編上就有不少的摩擦。
【電玩粉絲,不一定能完全兌換成電影票房】
以微軟開發的《戰爭機器》為例,目前這部電玩已經洽談改編電影多次,但十幾年下來進展仍然相當有限。《戰爭機器》從2006年問世以來,累積了兩千兩百萬套的銷量,數字看起來相當可觀,但若換算電影的票房,還是存在著不少的疑慮。
假設美國的電影票一張八美元好了,再假設電玩粉絲都會去看電影,兩千兩百萬套乘以八美元,票房頂多就是一億七千萬美元,而且這兩千兩百萬套的銷量部分是同一群玩家累積的結果,人數肯定要再下修,再加上美國以外的國家有些電影票價更低,所以預估數字會更低。
所以電影公司在改編的時候,不可能完全只考量到粉絲的感受。在改編上如果太貼近電玩原作的架構,不熟悉電玩的觀眾就比較難投入,若太偏離原作,就存在著失去原作粉絲支持的風險。但若完全對粉絲言聽計從,改編上也會不利。
就在電玩改編電影一片愁雲慘霧時,終於出現了幾部不太一樣的嘗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