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長心裡有個名單,『 季節的名單 』,當然,絕對和珠寶品牌有關。春天一定不能錯過 A ; 夏天B非得要看 ; 秋天少了C 就沒詩意了 ; 冷冬那種刺盡骨頭裡的美,若是由D來說,再怎麼忍著痛也要去賞 ...... 。
Van Cleef & Arpels 對園長而言,正是春天。發表會當天其實很冷,即使三月都快結束了,台北街頭依舊沒有一絲春意,很高興 Van Cleef & Arpels 起了個頭,至少心裡先提醒了春天就快來了。
依舊是 Van Cleef & Arpels 向來擅長的花卉主題,不過這次 “frivole” 系列似乎更輕巧,更簡單。近年珠寶品牌大推所謂的“輕珠寶”,價格容易入手,整體設計簡單,品牌辨識度高,可以說是這類型珠寶的三大共通點。也許因為全球經濟不景氣吧,不再只能仰賴高級珠寶,也或許為年輕人造夢吧 !讓更多人能輕易跨入所謂的 “珠寶殿堂”。
Anyway .... 先別專研這些太 political 的原因了,單純欣賞美麗吧 !
先簡言之,若你走進店裡試戴 “frivole” 時,這裡有簡單四個tips讓你馬上切入重點:
1. 立體 2. 不對稱 3. 鏡面拋光 4. 蜂巢式鏤空鑲嵌
接下來依圖對照以及版主IG的動態連結,粉絲們更清楚些
1. 立體 2. 不對稱
這兩項重點其實是哥倆好,互相增加強度。
這款指間戒兩朵花大小不同,也不在同一水平上,花瓣更不是平面設計,而是像手掌稍稍握起,緊握著中央主鑽,板主試戴時內心覺得好像蝴蝶,翅膀在指間飛啊飛的 ....。
https://www.instagram.com/p/BR7dNqBgXJr/…
3. 鏡面拋光
就像名字,拋光,拋成像鏡子一樣亮 !!!
這是在20年代的一種製作技術,對那時完全沒有機器的年代來說是相當不容易的。注意看影片中戒指三個心型花瓣,因為拋光處理後,就像三面立體鏡子包覆著中央“小鑽”。對,那顆鑽石,真的很小,但因為有三面鏡子反射,所以你一共買到了4顆鑽 (當然,視覺上 !!!),而且三面小鏡子一起反射出的火光,好亮。
https://www.instagram.com/p/BR7dZg3Az1m/…
4. 蜂巢式鏤空鑲嵌
“蜂巢式鏤空鑲嵌” 聽起來好難懂,好專業,是吧!看影片,你就懂了。
Van Cleef & Arpels 把鑲嵌鑽石的底座全挖空了,這也就是所謂的 “鏤空式鑲嵌”。再來,又把每一個相連結的底座用 “線繩” 打磨 (這很難很難,園長曾經在香港上過Van Cleef & Arpels 珠寶課,打磨師傅讓版主試著作,大概不到一分鐘吧,手指已經痛到不行了)。
那為什麼不用圓形而要用“蜂巢式”呢?這就是珠寶品牌向來有的 “瘋狂執著” (我總是這麼說),因為六角或八角形要比圓形更能增加鏤空透光,也為了營造輕盈感。於是 Van Cleef & Arpels 找了自己麻煩,只為了鑽石火光看來更強。
https://www.instagram.com/p/BR7di2NgyvB/?taken-by=jewelry_jocelyne
最後一個重點 “隱藏式扣搭”,是要在『 白k金鋪鑲鑽石項鍊 』才看得見。也就是項鍊的開關扣隼被藏在鑽石小花中,即使因為身體走動, 扣隼轉到了頸前也完全看不見。
最後,讓粉絲們聽聽音樂,Van Cleef & Arpels 發表會總是充滿了音樂,鮮花,鋪鼻而來的淡淡香氣,當然,還有珠寶和美女。
https://www.instagram.com/p/BR7eVUIg8Zw/…
https://www.instagram.com/p/BR7tZUsADWM/…
另外在同場加映,目前陳列在 bellavita 店內的美麗作品
https://www.instagram.com/p/BR7e3IBgva9/…
https://www.instagram.com/p/BR7eiROADTS/…
https://www.instagram.com/p/BR7euKlA0AM/…
https://www.instagram.com/p/BR7fEc6gaS7/…
平面鏡成像大小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中國最早物理學理論著作——墨經|中國之最|1>
戰國時期的《墨經》是中國同時又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物理學基本理論的著作。
《墨經》是《墨子》書中的重要部分,約完成於周安王14年癸巳(公元前388年)。《墨子》是中國戰國時期墨家著作的總集,是墨翟(人稱墨子)和他的弟子們寫的。墨翟是魯國人(約公元前468--376年),他是一個製造機械的手工業者,精通木工。墨子一派人中多數是直接參加勞動的,接近自然,熱心於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又有比較正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思想,他們把自己的科學知識、言論、主張、活動等集中起來,匯編成《墨子》。《墨經》有《經上》《經下》《經上說》《經下說》四篇(一說還包括《大取》《小取》共六篇)。《經說》是對《經》的解釋或補充。也有人認為《經》是墨家創始人墨翟主持編寫成自著,《經說》則是其弟子們所著錄。《墨經》的內容,邏輯學方面所佔的比例最大,自然科學次之,其中幾何學的10餘條,專論物理方面的約20餘條,論述的物理學內容有力學、聲學和光學等,最早提出「杠杆原理」、「浮力原理」等。其中最精闢、最受人推崇的是幾何光學部分。此外,還有倫理、心理、政法、經濟、建築等方面的條文。
《墨經》中有8條論述了幾何光學知識,它闡述了影、小孔成像、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成像,還說明了焦距和物體成像的關係,這些比古希臘歐幾里德(約公元前330--275)的光學記載早百餘年。
在力學方面的論說也是古代力學的代表作。對力的定義、槓桿(杠杆)、滑輪、輪軸、斜面及物體沉浮、平衡和重心都有論述。而且這些論述大都來自實踐。
~《墨經》對視覺(或光學)的認識 ~
《墨經》中提出了視覺的3個條件:一是人自身的視覺功能(《墨經》稱「明」);二是視覺物件(《墨經》稱「物」);三是光(《墨經》稱「火」)。進而正確地指出:人因為眼睛看見物體(「以目見」),而眼睛則依靠光見物體(「目以火見」)。這說明眼睛本身只是光的接受器官,只有當光被物體反射到人的眼睛裏後,人才可以看到物體,這是對視覺最早的科學解釋。而古代西方的一些學者卻認為人的眼睛會發射某種東西接觸到物體而引起視覺。
~《墨經》對力學的認識~
力學是最古老的科學之一,它的發展過程是人類對於機械運動的認識過程。 遠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到前221年),在《墨經》中記載著不少關於力學方面的知識,《墨經》對力和運動下了適當的定義,而且對於槓桿(杠杆)平衡問題,有了理論的敍述。
中國最早關於「力」的定義是在墨翟寫的《墨經》中,有兩種說法:其一:「力,重之謂。」其二:「力者,刑之所以奮也。」這裏,「刑」通形。按照這兩種說法已同現在所說的「力」相去不遠。 古代的技術,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勞動的相當大的分量是起重和搬運,即同重力作鬥爭,所以在長期裏力學的內容主要是研究靜力、平衡、重心和起重的學問。
《墨經》說:「下舉重,奮也。」在《墨經》中「形」是指身體,「奮」是舉的意思。可見《墨經》上的意思是:力是身體舉物向上。所以《墨經》上的說法,只有一個意思。只有靜力學,當時還沒有運動。另一方面,「力」是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原因,這是在伽利略以後的理解。按照現在字面瞭解,《墨經》上的第二種說法好像是,「形」指物體,「奮」指運動,即是說,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以第二種說法來解釋「力」只能認為是隨後科學發展所賦予的新的意思。
~對物質本原的認識~
更令人驚歎的是,在兩千多年前《墨經》中已經出現了現代原子學說的萌芽思想,這無論在哲學發展史上還是在科學發展史上都佔據一定的地位。
《墨經》在古典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 墨子對物質本原的認識,與古希臘的原子論思想有類似之處,墨子提出了時空元的觀念。墨子用「端」這個概念來表示事物存在的最小空間單位,「端,體之無度而最前者也。」「端是無間也」。
對「端」這個概念,錢寶琮、方孝愽認為「端」是幾何上的點,梁啟超、欒調甫認為是構成物體的質點,體之的含義應該是說分物。結合幾條有關的經、經說,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比較全面,符合墨子思想的原意。「非關弗則不動,說在端」,「體也,若有端」,「體,分於兼也」,「體。若二之一,尺之端也」。「間,謂夾者也。尺前於區穴而後於端,不夾於端與區內」。從語義上分析,端的古字起源於,像植物的萌芽,中間一橫表示地,下面為根。《說文》云:「耑,物初生之題也」,耑為端的本字。
首先,端分於體,體分於兼。這說明端、體、兼在層次上存在一種大小包含的意義,即端、體、兼是在空間尺度上具有不同大小尺度的物質形態。
其次,「端」是可以獨立存在「有」的一種基本形態,其基本特徵是一種不可度量的基本元。「前則中無為半猶端也」,「前後取則端中也」,不管如何分割,是單向往前分割,還是從前後兩端往中分割,分割到最後,「毋與非半不可。」亦即分割到物體存在的最小單位,這類似於內部不可再分的絕對性的原子。「端」的這種不可再分割的特性表明,它是構成物體的最小基元。無數的「端」通過不同的組合才構成自然萬物——「體」。「兼」在墨子看來是一種無窮的存在,這種無窮的存在是由無數的獨立存在的物體所組成,所謂體分於兼。
此外,端作為物質構成的基元,是從本原的角度表明了自然界物質的客觀存在性。同時,端也有作為數學上幾何點的涵義。墨子用端、尺、區、體的概念,從點、線、面、體的幾何角度來理解物體存在的形狀。《經說上》說:「窮,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這裏「或」是古「域」字,即區域,尺就是線。這條經說是從用線能否窮盡區域來定義有窮和無窮。墨子關於點、線、面、體的幾何關係的認識是對端、體、兼結構層次認識的一種數學抽象。
墨子關於端、體、兼結構層次的思想和畢達哥拉斯數形合的數本源論,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相比,在思想方法上有某些相似之處。當然從理論形態方面看,墨子這一思想還是十分簡單、粗糙的,但它引導人們將對科學物件的研究簡化成對構成它的基本構成元素的分析,從構成基元及其不同的組合來認識各種不同的物質形態的構成。墨子的理論為科學認識沿著這個方向進行分析思考提供了啟示。墨子對自然物體結構分析的思想和科學認識發展的一般過程是相吻合的。
~總結 ~
《考工記》的成書年代雖意見不一,但其所記載的材料是戰國之前的各項技術成就的經驗總結是大體可信賴的。作為工藝技術總匯的《考工記》,主要反映了工匠的傳統,而《墨經》則有更多的學者傳統,它反映的一些科學理論認識是直接以手工業技術實踐為基礎的。墨子結合了學者傳統和工匠傳統,總結了工藝技術的經驗知識,形成了初步的物理理論。
文章來源: http://lsw1230795.mysinablog.com/index.php…
-----------------------------------------------------------------
#歷史 #文化 #故事 #中國之最 #墨子
~專題推介,盡在知史~
《五穀豐登》
http://www.mychistory.com/?uid=0.4.19.0
平面鏡成像大小 在 理化教學|108課綱| 反射定律- 平面鏡成像| 物距| 像距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理化教學|108課綱| 反射定律| 平面鏡成像 | 物距| 像距| 光學(Reflection | Object Distance | Image Distance | Optics). 47K views 2 years ago. ... <看更多>
平面鏡成像大小 在 [求助] 平面鏡成像靠近像大小不變?? - 看板tutor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一平面鏡鏡面朝西,某人在鏡前朝東南方向移動,
則平面鏡內像的大小變化及移動方向分別為何?
(A)變小,西南 (B)變大,東南 (C)不變,西北 (D)不變,西南。
《答案》D
詳解:不論遠近,物體在平面鏡內所成的像之大小不變;
若人朝東南方向移動,則像的移動方向如圖所示,故像朝西南方向移動。
---
一直想問這個問題
明明人在鏡子較近的位置 人像就是會比較大阿?
不然為啥拍照時要往後退才能拍到比較多人= =?
請大家指點迷津 謝謝QQ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215.136
人(實像)當然不會改變大小
但這句"平面鏡內所成的像大小不變" 很明顯是不符現實的吧
1.拿小鏡子照臉時 如果成像沒變小 要如何照整個臉
2.如果是投影大小變小 那顯然成像也會變小
所以這題目的文字敘述是否出了問題?
所以問題就是 成像 不等於肉眼看到的 影像
成像的定義在國中沒有清楚說明
也想問各位 在此狀況下 成像是否就是從鏡前觀察?
你們一直在解釋成像的定義 我也知道實像就是可以投影這件事情
但這件事就是無法去解釋平面鏡上肉眼觀察到像會改變這件事
所以這就是問題 成像不等於眼睛看到的影像 這件事是絕大多數學生不知道的事情
再來 所以既然有成像,也就是物大小=像大小
那麼要在哪個位置才能用觀察到成像? 或者我們無法觀察成像?
這才是我要問的問題 囧
※ 編輯: mil63 來自: 218.161.31.253 (01/10 17:4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