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餐桌。五穀釀製06》
聽了幾首關於酒的歌曲,最有感覺的代表,當屬《白米酒我愛你》。張惠妹(A MEI )曾經在池上秋收音樂祭翻唱過,但我依舊喜歡網路上標榜原唱的阿美族男音,深沉濃厚,如同春天的筍秋天的雁,自然而眷戀。
歌聲動人,但細細思想,歌詞和唱者之間,卻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失調感,假使釀酒文化和在地生活有關,對著白米酒述說戀情的人,怎會是原住民朋友,應該是有農耕風俗的漢人吧?這個問題若深究,或許會是沉重的社會學議題,不是這系列文章的討論重點。我只是好奇,單以飲酒文化觀點,以白米品質聞名的台東,是否可能發展有地域特色的米酒文化?
我所談的米酒文化,無關公賣局賣的米酒,而是一種有地域感的酒品風韻,可以稍一品嘗,就能微微點頭,道聲台東好滋味。印象中,能以稻米釀出地域感的酒莊多在日本,也就是清酒。然而,若要追求精緻酒飲,釀酒的米種必需特別種植,屬於「酒造好適米」,品種不同於台東常見的食用稻米,因為所以,台東不適合發展清酒文化。
究竟台東適合發展怎麼樣的米酒文化?
有回拜訪鹿野的共農共食,發現他們正嘗試用日本買回的麴菌,自己培養米麴,再以自己種的台粳2號米釀製甘酒,頓時有了想法。雖然甘酒屬於日本文化,但就原理看來,頗類似台灣的甜酒釀。甘酒的原料較無限制,稻米皆可,蒸煮過之後拌入米麴,經過發酵後而成。甜酒釀是只用圓糯米,煮熟後加入酒麴而成。兩者之間除了米種差異外,採用的麴菌就是在地化的關鍵。
共農共食的米麴是以自己種的稻米培養,經歷多次發酵後,釀出有蜜味的漂亮飲品。原住民的酒麴,則依著部落而有專屬的野草配方,釀出辛香甘甜各式滋味。以此推想,若是用台東的稻米加上有在地性的酒麴,是否能釀出有台東味的甘酒?
這個答案有待檢視,但共農共食有款甘酒非常特別,帶著微微的暗紫色,那是台東的紫米,也就是黑糯米。最近在健康風潮影響下,成為東岸常見米種,不少人以此釀酒,或許有機會發展成台東獨有的酒品,至少在東軒坊的林振球先生規劃中,紫米酒就是台東酒品的代表。他的醉台東禮盒中,有著紫米酒和小米香酒,通路只在台東,因為他要做台東限定酒飲。
不蒸餾也不以酒精勾兌,身為純釀酒的支持者,他完全明白純釀酒的低穩定性,開瓶之後,酒味開始變化,酒體色澤,也會褐變轉深,然而純釀酒的美好在於酒香,這是蒸餾酒無法比擬的幸福感,因此種種不便,他都甘願承受,甚至為了提升酒香,在酒瓶內保留酒糟。我嘗過他的紫米酒,冰鎮之後,香氣如米,溫潤平和,但讓我印象深刻者,卻是他的小米香酒,這是集合台東各式香米的滋味,有著微細芋香,他表示在諸多香米品系中,台農71號的澱粉質高,可以釀出比較高的酒精、台稉4號是濃香型,添加要適量、高雄147號讓酒味乾淨,類似日本的吟釀,他嘗試了許久,終於找出最適合的米種混搭比例,呈現出台東香米的美好一面。
在我心中,地域性的純釀文化之所以迷人,除了攸關在地物產外,還有在地的麴種菌種。透過與風土共存的微生物,轉化為迷人的微醺味。有些依舊存在,有些滋味已快消失,譬如蓋亞那部落的布農族人,本就種植玉米,他們會以玉米釀出帶著酸韻的酒,加上花生粉以及一款稱為山豬肉(Lacquerleaf Meliosma)的嫩葉,起火烹煮後,就是給坐月子的婦女喝的補湯。有些滋味正在發展,譬如林振球的醉台東禮盒,又或是共農共食在家自釀與朋友分享的甘酒。
如是我聞,姑妄飲之,在舌尖上,品出風味。
PS.解憂餐桌:臺東慢食節一季一次與大眾的美味約會即將在八月18、19日開始囉!本次主題為台東在地的含酒精性飲品與料理-「酒釀」,地點在台東市鐵花村,時間由下午四點到晚上九點,歡迎參加。
Ps.照片由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Dfusion Photography提供
https://www.facebook.com/DfusionPhotography/
布農族飲酒歌 在 內政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山與溪谷中的音樂饗宴 -- 太魯閣峽谷音樂節】 🎼🎶🎼🎶
自然美景與音樂藝術的巧妙融合,「太魯閣峽谷音樂節」與您共享自然山水與人文藝術間的起承轉合。
🌺💞💞🌺🌺
網路直播連結:http://tarokomusic.taroko.gov.tw/
#內政大小事 #太魯閣峽谷音樂節 #太魯閣 #音樂
2016太魯閣峽谷音樂節,太魯閣台地共享天籟美聲
2016太魯閣峽谷音樂節10月29日在太魯閣台地登場,范宗沛音樂團隊、歌手舒米恩、Amis旮亙樂團、太魯閣族葛都桑音樂工作室、秀林國中合唱團及布農族的太平國小合唱團輪番上陣,上、下午共吸引至少5千多位觀眾前來欣賞,有人甚至一早就來等待下午的演出。內政部長葉俊榮、次長林慈玲、立法委員徐臻蔚、營建署署長許文龍等人也都到場聆聽,場面非常熱絡。
今年適逢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30週年,因此峽谷音樂節就以「峽谷原音,守護山林」為主題,由大提琴家范宗沛擔任音樂總監,策劃一整天音樂的演出。上午場首先由Amis旮亙樂團和歌手舒米恩演出。來自台東阿美族的「Amis旮亙樂團」,是以竹子為主要樂器的音樂團隊,包括使用竹筒製成的打擊樂器,再搭配阿美族傳統的鼻笛、膜笛、排笛、口笛、弓琴等,來詮釋阿美族的音樂特色。演出的曲目包括:「祝福的音符」、「豐收」、「老人飲酒歌」、「小鬼湖之戀」、「歡樂舞+勇士舞」、「刺桐花開」等阿美族傳統樂曲。他們還走下午台,帶領觀眾共舞,氣氛相當熱烈。
同是阿美族的創作歌手舒米恩,一連演唱多首創作曲,包括「風」、「石頭歌」、「Shingo」、「我們的約定」、「歡樂飲酒歌」、「在這城市寫下愛」、「不要放棄」等。其中最讓現場觀眾喜歡的是「不要放棄」,這首曲子讓他勇奪2015年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與2016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獎等兩項大獎,而它在峽谷音樂節中以阿美族語唱出這首年度金曲「不要放棄」,獻給深愛這片原始山林的每一位無私奉獻的保育者。
下午場首先由來自花蓮卓溪布農族的太平國小合唱團演出,他們最膾炙人口的是布農族的八部合音,曾以《誰在山上唱歌》專輯,獲得第16屆金曲獎「最佳民族音樂專輯獎」及「最佳演唱獎」2項大獎。峽谷音樂節中他們演唱「尋找狐狸洞」、「鄒族禮讚」及「誰在山上唱歌」3首曲子,其中「誰在山上唱歌」是布農族傳統歌謠組曲,由范宗沛老師改編,並管弦樂合作演出,令觀眾陶醉。
緊接著登場的是葛都桑音樂工作室彼得洛‧烏嘎帶領的團隊,他們以太魯閣族的傳統樂器,包括口簧琴、木琴、獵首笛,再搭配歌聲、傳統舞蹈演出,演出的曲目包括:「獵首得獨奏」、「勇士舞」、「邂逅」、「搶婚」、「求偶」、「樂話家常」等,用音樂舞蹈來表現太魯閣族在這片高山峽谷中的生活點滴與文化內涵。
秀林國中合唱團也是太魯閣族頂尖的音樂團隊,他們帶來最具太魯閣特色的3首曲子,分別是「神秘谷之聲」、太魯閣族傳統歌謠「Jazz rmdax」。合唱團團員他們在太魯閣的山林間成長,受到大山大海美景的薰陶,唱出太魯閣之聲,也屢屢在「全國師生鄉土歌謠比賽」有優異的表現。
而范宗沛音樂團隊則以管絃樂演出「太巴塱之歌」、馬修連恩的「飛鼠溪」、「森林狂想曲」、李碧華的「雲知道」、洞簫獨奏「馬蘭姑娘」、陳中申的笛子獨奏「秀才騎馬弄弄來」等曲子,此外也和秀林國中合唱團、太平國小合唱團合作演出。活動最後,所有人則合唱「美麗的太魯閣」,為今年的太魯閣峽谷音樂節劃下句點。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楊模麟處長表示,太魯閣峽谷音樂節創造一個讓自然、音樂和人相遇的機會,把音樂帶回到自然之中,讓人在自然中聽見天籟,也從音樂中看見自然,體驗太魯閣的自然人文之美。
http://www.taroko.gov.tw/zhTW/Content.aspx…
布農族飲酒歌 在 BaoBao的世界最棒工作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寶藏,都藏在山裡了 ]
今年初在做群眾募資的時候,我們收到了一封信,來自一位在北京國際音樂節工作的台灣人,他說,他是喜歡一個人旅行,也會在當地收集音樂的人,跑過許多國家,也曾想過想要串連南島的音樂,卻還沒有實現,如今看到我們正在集資完成這項計畫,希望能夠幫的上忙,也同時把他的家鄉介紹給我們,在南投的羅娜村。
羅娜成了我們在東海岸之外,造訪的第一個高山部落,更是全台灣最大的部落,我們坐著車子,從南投、到埔里、到日月潭,再經過蜿蜒的山路,來到信義鄉,看到路旁往玉山登山口的指標,看到一些肥沃的農田,再繼續往前,經過一個河谷,往山上一轉,就離羅娜不遠了。
幾年前,羅娜的幾位村民決定成立一個復興保存布農族音樂的組織,這樣的理念又引起了更多迴響,現在已經有近五十位團員;我們第一天晚上和大家見面的時候,村長說,很多歌其實大家都是會唱,但就是沒有老人家唱得到位,所以我們會請老人家來教我們,他們也都很高興,只是老人家也會走,所以很多事想要做,就要趁現在,沒辦法等。
每次和新的朋友見面,我們都會花一些時間分享其他國家的影片,在台灣大部分都還是很方便,有網路,也常常有投影機,這時我們就會用google earth,看到地球轉動然後再拉近到某個小島或是城市,視覺效果真的很棒,其他沒有網路的時候,我們也試過拿一根樹枝,在地上畫出一個世界地圖,然後指到某個島嶼的時候,就放我們在那裡拍的影片。
我們討論不久,就發現大家都是有備而來,討論錄音拍攝地點的時候,很有默契的推薦了羅娜有名的駱駝山,還有戶外舞台旁的小樹林;討論到歌曲曲目的時候,團長微笑著拿出一張清單,推了一下眼鏡,早上和下午的行程,三分鐘搞定!
這次錄音的重頭戲,就屬八部合音了,正確應該說『祈禱小米豐收歌』,布農族人稱Pasibutbut,小米是布農族的主食,農耕也是羅娜村民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而找一個群山繚繞的地點,錄下Pasibutbut,是Tim一直想要實現的夢想之一,每次他只要看到youtube影片,眼睛就會瞪大大的,下巴也好像快掉下來一樣,這次終於在羅娜實現。
除了Pasibutbut,在遠眺玉山的得天獨厚駱駝山上,大家還唱了飲酒歌、報戰功、祭槍歌等,大家很巧妙地把這些歌曲串連起來,加入道具元素,我們何其幸運,身兼大家攝影師、錄音師、導演和助理的同時,像是在露天劇場看了一齣古今穿越的音樂劇,結束之後還可以直接“後台合照簽名”!
下午錄音拍攝結束之後,我們拿出送給大家的禮物,有不同的餅乾、健康食品和五榖粉之類的,團長馬上數了一下在場的人數,把禮物一堆一堆的均分在地上,一邊寫抽籤的號碼,一邊俏皮的說:『這獵物要沒有分好,會打架捏~』禮物突然成了大家辛苦一整天的獵物,布農族不只重團隊精神,豐富的想像力也名不虛傳。
這天,一直到夜晚,一起吃完晚餐,一起慶祝完成這件工作之後,才算圓滿的結束,我還記得我說,我很羨慕他們,生活在這個“會去鄰居家串門子”的村莊,在這個工作累了就會聚在一起唱歌的地方,在這個結婚辦桌沒辦法只能請一整個村莊的地方,這不也是很多人追求的簡單快樂?
Mihumisang!羅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