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夏內雙溪 紫要與你在一起
艷夏時節,如何安排出遊兼避暑?
到 #內雙溪自然中 心吸收芬多精、賞花郊遊吧!
隨著氣溫漸暖,花兒已經悄悄換上新裝,披上了藍紫色的外衣,迎來一期一會的浪漫。
小提醒:#週三休園
【內雙溪自然中心 交通】
一、地址: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三段150巷27號
二、交通資訊:
(一)臺北市區往外雙溪方向,由至善路三段沿碧溪產業 道路上山抵達(設有停車場)。
(二)劍潭捷運站轉搭:公車市民小巴1至內雙溪自然中心站下車,可以直接到達;公車小18至碧溪橋下車,步行前往內雙溪自然中心(約30分鐘)
(三)內雙溪自然中心停車場車位有限,敬請活動參與者響應節能減碳,盡量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上山,感謝您的配合!
https://www.travel.taipei/zh-tw/news/details/27399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Jordan到處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副頻道「Jordan日常」】https://bit.ly/3hhOQDg 🔑【「Jordan到處走」粉絲頁】 https://bit.ly/2XaazF9 公車「小18」路線圖及時刻表 http://e-bus.taipei.gov.tw/newmap/Tw/ManualRouteMap?ri...
「市民小巴18」的推薦目錄:
- 關於市民小巴18 在 台北旅遊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市民小巴18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市民小巴18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市民小巴18 在 Jordan到處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市民小巴18 在 Aiky一點GO瘋旅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市民小巴18 在 [情報] 市民小巴1路假日往風櫃嘴班次新增6:30 - 看板Hiking 的評價
- 關於市民小巴18 在 小18公車回程、市民小巴1、平等里公車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評價
- 關於市民小巴18 在 小18公車回程、市民小巴1、平等里公車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評價
- 關於市民小巴18 在 小18公車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 - 疑難雜症 ... 的評價
- 關於市民小巴18 在 小18公車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 - 疑難雜症 ... 的評價
- 關於市民小巴18 在 紅30 的評價
- 關於市民小巴18 在 [問題] 台北市聯營公車轉市民小巴優惠?? - 看板Bus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市民小巴18 在 [情報] 市民小巴1路假日往風櫃嘴班次新增6:30 - Hiking 的評價
- 關於市民小巴18 在 18號公車動態 :: 國光客運公車時刻表查詢網 的評價
- 關於市民小巴18 在 [交通] 市民小巴1路假日往風櫃嘴班次新增6:30 - 看板Hiking 的評價
- 關於市民小巴18 在 台北公車首都客運小18 捷運劍潭站→聖人瀑布 - YouTube 的評價
市民小巴18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謝網友 Lynette Chen 拍攝分享她於1992至1993年間就讀臺北商專時所用罄的臺北市公民營公車學生定期票之票根。
昔日臺北市各家公車業者皆自行發售種類各異、只適用於自家路線的紙票,在實施聯營制度後,為求能夠「一票通用」,因此改由聯管中心統一發行紙票,票種分為普通票、優待票與學生票(須向學校登記,由校方代購);而在冷氣車投入營運行列後,也曾發行專用乘車代幣(過去冷氣車的票價略高於非冷氣車)。
隨著負責剪票的車掌在精簡人力的需求下逐漸被裁撤,司機必須兼顧駕駛與剪票工作(即所謂的「一人服務車」),導致營運效率下降,剪票制度因此於1994年初廢止,改全面採取上、下車投入現金收費。
《認識臺北市公車歷史》
清光緒13年(1887年),臺北府城設立之初,劉銘傳從上海購進人力車150輛,行駛於城內、艋舺和大稻埕之間,於是臺北有了第一批「準公共運輸」系統。
日治時期,1922年,日本人創設「臺灣自動車株式會社」,為臺北公共運輸之濫觴;初期僅有一條萬華至臺北橋的路線,後來因為經營不善,於1925年由本省人出資接辦,更名為「臺北汽車公司」。
1930年,臺北市役所(市政府)收購「臺北汽車公司」,成立「臺北市營公車」,並於市役所下設「自動車課」來管理;當時公車路線以台北車站為中心呈輻射狀,服務範圍不大,平均每日載運乘客約一萬人,大部分的市民往來市區除了步行、騎腳踏車,就是搭乘人力車。
那時候,公車總站設在臺北駅(臺北車站),另外在臺北橋、万華駅(萬華車站)、西門市場、円山動物園(圓山動物園)、東門詰所(東門肥料檢查所)、軍官邸前(今南昌路的陸軍聯誼招待所前)均設有調度站,可見當時臺北市營公車主要是跑城內到週邊的各個據點。
由於經營良好,使其於1937年時遽增到120輛車 、14條路線, 是日治時代臺北市公車業務之巔峰時期。可惜後來中日開戰而資源匱乏,公車運輸也隨之陷入半停頓狀態。
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舉,原有的公車由新市府公共汽車管理處接管,1946年時,堪用的公車僅剩下18輛,服務的路線縮減為8條;反倒是隨著國民政府遷台,上海的三輪車大量湧入,憑著機械化「跑得快」的優勢,迫使人力車數量銳減而終致消失,三輪車一下子躍為最重要的營業運輸工具。
戰後,臺北市政府將自來水、瓦斯、公車三種公共事業合併管理,於1946年4月1日正式成立「臺北市公用事業管理處」。他們接收了56部老舊車輛,然而其中卻只有4部可用, 僅能供兩條路線行駛。
初期,臺北市政府無力投資公共汽車業務,但在員工積極的整修下,至1946年10月,共有28輛公車恢復了以往的榮景,馳騁於市區8條路線,使當時財經狀況岌岌可危的臺北公車業務得以維持。
1949年,臺北市已有5,847輛三輪車在街上載客,數量約為1946年統計數量的100倍。於是,臺北的公共運輸正式進入機動車的時代。
1952年,臺北市政府將公共汽車自「公共事業管理處」分出,成立「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此時,臺北市市區公車由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獨家經營,僅有51條路線,營運車輛651輛。
1967年7月1日,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後,行政區域擴大,人口大幅增加。為適應市民交通上之需求,自1969年起局部開放民營,欣欣、大有、大南、光華等4家民營業者陸續加入營運,路線增為90條,營運車輛增為847輛,當年的總搭乘人次約有3.9億,1975年更達到9億人次的高峰!但由於各業者獨自發售的票證種類複雜、票價不一且無法通用,公車路線亦缺乏整體規劃,出現許多個別區域服務上重疊或不足的情形。
之後,公共運輸運量開始下降,即使公營公車業者在1976年底進行整合聯營,但頹勢已現,往日雄風難振。
為了提升營運效率,「臺北市公民營公車聯營籌備委員會」於1976年成立,針對公車路線與號碼、票證與票價進行整合,並設置管理聯營事務的統一組織,自1977年4月30日起實施聯營,中興、指南、台北、三重、三重市公車(今首都客運)等5家民營業者加入經營,當時分配路線149條,計畫參加聯營車輛2325輛,實際行駛1984輛。
臺北市由公共運輸所承擔的交通運量在1975年還有超過50%,但到了1981年,公共運輸就只承擔42%左右的運量,到了1991年,公共運輸承擔的運量遽降至27%。到了1996年臺北捷運通車後,臺北市的公共運輸僅占24%的運量,已不到總交通運量的四分之一。
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許多原由臺灣省公路局(今交通部公路總局)管轄之公路客運路線,以重新編碼或區段聯營方式納歸聯營路線,相關業者亦隨之加入聯營體系,此後,聯營公車路線於新北市境內的涵蓋範圍逐漸擴展。
為提升臺北公車的服務品質,1992年開辦「聯營公車營運服務指標評鑑」,在臺北市政府的獎勵、監督與業者努力 地爭取榮耀下,臺北各公車業者的服務品質已大幅進步。
1996年3月,臺北第一條捷運─木柵線正式通車,捷運在此後便迅速擴展。公車企業為尋求新商機,於1999年10月開辦捷運接駁公車, 使捷運與公車能相輔相成。
隨著臺北捷運路網的初步完成,為鼓勵市民使用大眾運輸,臺北市政府於2003年11月實施捷運與公車雙向轉乘優惠措施,至今,許多臺北市民的生活已與大眾運輸密不可分。
自新北市政府交通局於2010年成立後,為利權責劃分更為審慎考量當地運輸需求與特性,針對市境內里程佔多數的新設路線即由該局管轄,一般稱為新北市轄公車路線。
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自2004年1月1日起轉型民營化公司組織並改名為大都會汽車客運公司,自此,臺北市市區公車均由民營業者擔負運輸服務角色。
臺北市聯營公車路線數約280餘條,共由14家業者提供運輸服務,路線類別包含一般路線、幹道公車、捷運接駁公車、山區公車、休閒公車及市民小巴等,車輛數約3600輛,將繼續提供臺北市民更為便捷、安全及優質之運輸服務。
市民小巴18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於搭公車,你有什麼難忘的回憶呢?
在臺北市區搭公車 1974 vs 2017
上圖拍攝於1974年,下圖由張哲生於2017年9月21日在臺北市搭乘49路公車時拍攝。對照之下,來自窗外的自然通風變成了窗戶打不開的空調冷氣、上車時由車掌小姐剪票變成了悠遊卡感應付費、通知司機要下車的拉鈴變成了按鈴……
最早臺北市各家公車業者皆自行發售種類各異、只適用於自家路線的紙票。在實施聯營制度後,為求能夠「一票通用」,因此改由聯管中心統一發行紙票,票種分為普通票、優待票與學生票(須向學校登記,由校方代購)。冷氣車投入營運行列後,也曾發行專用乘車代幣(過去冷氣車的票價略高於非冷氣車)。
隨著負責剪票的車掌在精簡人力的需求下逐漸被裁撤,司機必須兼顧駕駛與剪票工作(即所謂的「一人服務車」),導致營運效率下降,剪票制度因此於1994年初廢止,改全面採取上、下車投入現金收費。
《認識台北市公車歷史》
清光緒13年(1887年),臺北府城設立之初,劉銘傳從上海購進人力車150輛,行駛於城內、艋舺和大稻埕之間,於是臺北有了第一批「準公共運輸」系統。
日治時期,1922年,日本人創設「臺灣自動車株式會社」,為臺北公共運輸之濫觴;初期僅有一條萬華至臺北橋的路線,後來因為經營不善,於1925年由本省人出資接辦,更名為「臺北汽車公司」。
1930年,臺北市役所(市政府)收購「臺北汽車公司」,成立「臺北市營公車」,並於市役所下設「自動車課」來管理;當時公車路線以台北車站為中心呈輻射狀,服務範圍不大,平均每日載運乘客約一萬人,大部分的市民往來市區除了步行、騎腳踏車,就是搭乘人力車。
那時候,公車總站設在臺北駅(臺北車站),另外在臺北橋、万華駅(萬華車站)、西門市場、円山動物園(圓山動物園)、東門詰所(東門肥料檢查所)、軍官邸前(今南昌路的陸軍聯誼招待所前)均設有調度站,可見當時臺北市營公車主要是跑城內到週邊的各個據點。
由於經營良好,使其於1937年時遽增到120輛車 、14條路線, 是日治時代臺北市公車業務之巔峰時期。可惜後來中日開戰而資源匱乏,公車運輸也隨之陷入半停頓狀態。
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舉,原有的公車由新市府公共汽車管理處接管,1946年時,堪用的公車僅剩下18輛,服務的路線縮減為8條;反倒是隨著國民政府遷台,上海的三輪車大量湧入,憑著機械化「跑得快」的優勢,迫使人力車數量銳減而終致消失,三輪車一下子躍為最重要的營業運輸工具。
戰後,臺北市政府將自來水、瓦斯、公車三種公共事業合併管理,於1946年4月1日正式成立「臺北市公用事業管理處」。他們接收了56部老舊車輛,然而其中卻只有4部可用, 僅能供兩條路線行駛。
初期,臺北市政府無力投資公共汽車業務,但在員工積極的整修下,至1946年10月,共有28輛公車恢復了以往的榮景,馳騁於市區8條路線,使當時財經狀況岌岌可危的臺北公車業務得以維持。
1949年,臺北市已有5,847輛三輪車在街上載客,數量約為1946年統計數量的100倍。於是,臺北的公共運輸正式進入機動車的時代。
1952年,臺北市政府將公共汽車自「公共事業管理處」分出,成立「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此時,臺北市市區公車由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獨家經營,僅有51條路線,營運車輛651輛。
1967年7月1日,臺北市升格為院轄市後,行政區域擴大,人口大幅增加。為適應市民交通上之需求,自1969年起局部開放民營,欣欣、大有、大南、光華等4家民營業者陸續加入營運,路線增為90條,營運車輛增為847輛,當年的總搭乘人次約有3.9億,1975年更達到9億人次的高峰!但由於各業者獨自發售的票證種類複雜、票價不一且無法通用,公車路線亦缺乏整體規劃,出現許多個別區域服務上重疊或不足的情形。
之後,公共運輸運量開始下降,即使公營公車業者在1976年底進行整合聯營,但頹勢已現,往日雄風難振。
為了提升營運效率,「臺北市公民營公車聯營籌備委員會」於1976年成立,針對公車路線與號碼、票證與票價進行整合,並設置管理聯營事務的統一組織,自1977年4月30日起實施聯營,中興、指南、台北、三重、三重市公車(今首都客運)等5家民營業者加入經營,當時分配路線149條,計畫參加聯營車輛2325輛,實際行駛1984輛。
臺北市由公共運輸所承擔的交通運量在1975年還有超過50%,但到了1981年,公共運輸就只承擔42%左右的運量,到了1991年,公共運輸承擔的運量遽降至27%。到了1996年臺北捷運通車後,臺北市的公共運輸僅占24%的運量,已不到總交通運量的四分之一。
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許多原由臺灣省公路局(今交通部公路總局)管轄之公路客運路線,以重新編碼或區段聯營方式納歸聯營路線,相關業者亦隨之加入聯營體系,此後,聯營公車路線於新北市境內的涵蓋範圍逐漸擴展。
為提升臺北公車的服務品質,1992年開辦「聯營公車營運服務指標評鑑」,在臺北市政府的獎勵、監督與業者努力 地爭取榮耀下,臺北各公車業者的服務品質已大幅進步。
1996年3月,臺北第一條捷運─木柵線正式通車,捷運在此後便迅速擴展。公車企業為尋求新商機,於1999年10月開辦捷運接駁公車, 使捷運與公車能相輔相成。
隨著臺北捷運路網的初步完成,為鼓勵市民使用大眾運輸,臺北市政府於2003年11月實施捷運與公車雙向轉乘優惠措施,至今,許多臺北市民的生活已與大眾運輸密不可分。
自新北市政府交通局於2010年成立後,為利權責劃分更為審慎考量當地運輸需求與特性,針對市境內里程佔多數的新設路線即由該局管轄,一般稱為新北市轄公車路線。
臺北市公共汽車管理處自2004年1月1日起轉型民營化公司組織並改名為大都會汽車客運公司,自此,臺北市市區公車均由民營業者擔負運輸服務角色。
臺北市聯營公車路線數約280餘條,共由14家業者提供運輸服務,路線類別包含一般路線、幹道公車、捷運接駁公車、山區公車、休閒公車及市民小巴等,車輛數約3600輛,將繼續提供臺北市民更為便捷、安全及優質之運輸服務。
市民小巴18 在 Jordan到處走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副頻道「Jordan日常」】https://bit.ly/3hhOQDg
🔑【「Jordan到處走」粉絲頁】 https://bit.ly/2XaazF9
公車「小18」路線圖及時刻表
http://e-bus.taipei.gov.tw/newmap/Tw/ManualRouteMap?rid=11211
公車「市民小巴1」路線圖及時刻表
http://e-bus.taipei.gov.tw/newmap/Tw/ManualRouteMap?rid=11217
健行影片 https://bit.ly/30XNJBD
渡假村、飯店住宿 https://bit.ly/3fcCDh6
陽明山景點 https://bit.ly/2P3URqC
賞花系列 https://bit.ly/336ZOHj
夏天避暑清涼步道 https://bit.ly/2CYLRk4
兒童遊戲場 https://bit.ly/3f9qXf5
玩水系列 https://bit.ly/2Xab4Px
歷史建築古蹟 https://bit.ly/2BGNzWR
博物館 https://bit.ly/3094SZS
台北景點 https://bit.ly/39BY0HN
基隆景點 https://bit.ly/2PaYsDa
宜蘭景點 https://bit.ly/3098Mly
新北市瑞芳區景點 https://bit.ly/3368SMD
新北市淡水區景點 https://bit.ly/2D0q6R4
新北市石門區景點 https://bit.ly/2BHDCbJ
新北市萬里區景點 https://bit.ly/3gblYMx
新北市貢寮區景點 https://bit.ly/2X7JgLN
新北市汐止區景點 https://bit.ly/2D1Tp5B
新北市平溪區景點 https://bit.ly/3gejH2Z
台南景點 https://bit.ly/2Dh8fFm
🔔商業配合聯絡方式:
1. FB粉絲專頁「Jordan到處走」私訊
2. E-mail:driversjuju@gmail.com
市民小巴18 在 Aiky一點GO瘋旅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愛情花 #台北景點 #內雙溪自然中心
各國旅館、酒店比價查詢:https://bit.ly/2U8ie6q
台灣旅館、飯店查詢:https://bit.ly/2Fjz3U2
市民小巴1公車路線圖及時刻表
http://bit.ly/30tLOUA
小18公車路線圖及時刻表
http://bit.ly/2HrAoJn
內雙溪自然中心
2019開放時間:五月的六日,早上9點至下午4點
(開放時間依每年公告為準)
內雙溪自然中心是教學單位,故不開放給一般民眾進入
但每年五月園區內花卉盛開,就會開放假日給民眾參觀
今年的愛情花開的漂亮,百合花園方表示遇到蟲害
沒有往年來的茂盛且多繁多,是較為可惜的一點
愛情花紫色的小花瓣,一朵一朵密集的靠在一起
也是拍照的好背景,紫色的花種布多趕快把握時間!
如果想要了解台灣的哪一處景點,可以在下面留言給我知道,我有時間就會抽空到當地做一個分享。
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clickgotrip/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siriusaiky/
部落格: https://1dgo.blogspot.com
市民小巴18 在 小18公車回程、市民小巴1、平等里公車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小18公車回程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市民小巴1、平等里公車、小19回程就來區塊鏈資訊集合站,有最完整小18公車回程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市民小巴18 在 小18公車回程、市民小巴1、平等里公車在PTT/mobile01評價與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小18公車回程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市民小巴1、平等里公車、小19回程就來區塊鏈資訊集合站,有最完整小18公車回程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市民小巴18 在 [情報] 市民小巴1路假日往風櫃嘴班次新增6:30 - 看板Hiking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約三個多月前,為了走陽明山東西大縱走,開始研究大眾運輸路線,
才發現風櫃嘴的交通超級不便,早上班次只有 6:10、10:10 二班。
所以同步寫信給市府陳情信箱跟李建昌議員辦公室,詢問是否可以增加
公車班次?建議方案有:
1.市民小巴1路假日增班
2.小3公車假日部份班次延駛到風櫃嘴
3.小18公車假日部份班次延駛到風櫃嘴
市府信箱很快回覆會再評估(就是沒有下文)
議員助理很快地回覆會去找公運處、業主討論..
後來接到議員助理的來電回覆,大意是:
1.公運處請業者評估運量與可行性。
2.業者說這些小巴路線屬於接駁公車,平日跟雨天大概無法加開。
3.議員助理要求說至少假日早晚可以加開,也可以註明遇雨停開(有先例)。
其實心裡很感謝助理的協助,但難免覺得沒希望了。所以後來我在四月初
約了朋友從清天宮出發,西進東出地完成陽明山東西大縱走。
結果今天接到助理的訊息:公運處跟業主同意假日加開市民小巴6:30的加班車!
初期採預約制,可以用app或上網預約,有人預約才會開。如果使用情形踴躍,
就會變成固定班次。
其實過程中助理與公運處都是爭取加班車時刻是7:10,結果業者堅持要6:30,
很大原因是想順便解決6:10那班假日常常爆滿的問題。
如果6:30使用率高,就會考慮再試辦7:10,所以疫情和緩後大家多多利用啊!
我剛剛有嘗試預約,建議大家利用「臺北市預約公車」app做線上預約,
也可以選擇上車站;web版網站好像寫得不是很好。
從上週末開始試辦,因為疫情關係目前很少人使用。
公運處有承諾會等疫情和緩時再來評估利用的狀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7.129.22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king/M.1621322361.A.C0A.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