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726)
文化搖籃時期
1955年2月,我開始了第一份工作,在香港上海書局,開始是在發行部做銷售統計和包紮書籍,兩個月後,調到位於灣仔的編輯部,做資料收集和校對。
編輯部那時人很少,總編輯趙克,編輯吳藹凡,和校對兼聯繫印刷業務的鄧耀星。我以後,又增添了兩個青年畫家:魏翀和歐陽乃霑,因為準備出版大量兒童讀物供應新馬市場,需要插圖。
我在中學時頗為自傲的廣泛閱讀和寫作能力,到了編輯部才發現自己無論知識、寫作還是閱讀層面,在這些編輯人面前,都淺薄到接近無知。趙克在香港文化圈人脈廣闊,他的學歷不知,但對中國的四書五經卻相當稔熟,人也寬容大體。吳藹凡的來歷卻真是不凡。他是畫家和小說家。抗戰前在林風眠當校長的杭州國立藝術院學繪畫。與他同在杭州藝專就讀、其後成為大畫家的有李可染、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等人,都是拜林風眠從法國帶回來的後印象主義和現代主義藝術流派和開放思維的影響所致。1937年抗戰爆發,杭州藝專向西南轉移,林風眠離開美術教育主流,專事繪畫。吳藹凡大概在那時候奔赴延安紅色政權參加「革命」。何以後來會離開延安來香港,他諱莫如深,但據聞他不是中共「逃兵」,而是得到中共高層批准,與同在延安的妻子一起來港的。在香港也仍與中共有聯繫並獲照顧,太太被安排在中資銀行做閒職,他被安排在上海書局上半天班,其他時間就寫作。他出版過一本小說《伶仃洋恩仇記》,寫香港水上人的愛恨情仇,1956年李翰祥進邵氏的第一部電影,就是根據這小說改編的《海茫茫》。在我那時看來,趙克和吳藹凡都知識豐厚,尤其是吳,不僅素描基礎了得,美術和美學理論也說得頭頭是道。從他那裡我獲得了許多追尋知識的入門指引,可算啟蒙老師。1964年香港舉行過一次「林風眠畫展」,吳藹凡邀我去看,一邊解釋林風眠的畫風,使我認識現代藝術。我跟他一直有聯繫,在主編《七十年代》之初,他以「伍繁」的筆名在我們雜誌上連載過兩個長篇小說,分別是1974年刊出的《水綠山青》和1975年的《鹽》,他為小說畫插圖,兩連載後來都出了單行本。
吳藹凡晚年移居加拿大的卡加利,幾年前我在那裡同他女兒見過面,說她父親1997年去世,生前畫了很多加拿大的風景畫。我一直在想,他當年放棄美術專業投奔革命是有點可惜了,否則他得到林風眠的傳承,也許會在藝術上有更大成就。後來他轉為寫作,頗有點為了生計。他在延安期間的遭遇如何不得而知,但他為人是相當膽小,對政治權力有畏懼感和保持距離,有些事比如延安生活,延安的搶救運動,他應該知道很清楚,卻從沒有說過更不用說寫出來了。
他的老師林風眠在大陸歷盡滄桑於1977年獲批准出國,兩年後在香港定居。那時我與林老也略有來往。1989年六四後,從來畫風不涉政治的林老,給了我兩幅他那時創作的題為《噩夢》的畫,當然不是原作而是幻燈片。我在1989年《七十年代》八月號刊登。這兩幅畫極為震撼。尤其想到這是出自一輩子從事現代藝術、遠離政治的90歲老畫家之手。不過,後來所有林風眠畫冊都沒有收這兩幅畫,對他的論述也沒有人提到這兩幅畫。這兩幅可能是林風眠生平僅有的政治畫作,有點像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但就從來沒有展出過。
我進上海書局編輯部,正趕上書局為了供應新馬的需求而在香港擴大出版的時機。通過趙克的組稿,我也在編輯部接觸了許多香港作家,包括葉靈鳳、柳木下、何達、陳凡等人。後來因為投稿《文匯報·文藝版》而認識羅孚,並由他帶進左派文壇,就認識更多富才學之士了。
1955年前後,正是中國大陸出版業最旺盛的時候。儘管土改、三反五反、反胡適反胡風、肅反等政治運動已陸續展開,但書籍出版卻似乎不受影響。而且因為內戰停顿了好幾年,許多作家的作品和種種譯著都如雨後春筍般蓬勃湧現。此外,各種文學、歷史、哲學的刊物,所介紹的思潮和論及的問題也都新鮮和及時,文章富文采與可讀性,不似大陸後來的文章大都被政治掛帥搞到套話連篇。我因為負責收集資料,訂閱了許多大陸刊物,也不斷為資料室買大陸書籍,每天閱讀的刊物和自己想看的書,多到可說是目不暇給。
白天是為了工作而不停收集資料與閱讀,晚上就按自己的興趣繼續閱讀,然後就會給麗儀寫信,講我的閱讀心得和思想的發現與啟蒙。那幾年,是我文化知識和寫作的搖籃時期。(41)
圖1,吳藹凡在《七十年代》的連載小說《鹽》及其插圖;
圖2,林風眠在1989年畫的《噩夢》。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竹筍是竹的幼芽,它種類繁多,一般以出土日期分為三大類別,除冬筍、鞭筍以外,還有近期當造的春筍。立春過後,春筍漸漸從泥土中鑽出來,至三月和四月,正是收成的時候。春筍的供應期只有二至三個月,比冬筍和鞭筍都要短。它的生長速度特別快,可惜長得越高會越老,要採到嫩口的春筍,就必須把握收成時間。收成過後繼續要爭...
市場 半天 筍 在 胖狗過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防疫小食—炒年糕
赫然發現,冷凍庫底下有一包在南門市場「合興」買的寧波年糕。
嗯⋯⋯,應該是過年前買的,心想不能浪費,便水煮解凍,再炒白菜竹筍肉絲燜煮年糕。
果然冰太久了,煮了半天,還是不夠軟,口感不甚佳。
市場 半天 筍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的生活飲食有些凝滯,自從不太上菜市場後,季節鮮物與時新蔬果越難取得,尤其是筍,自採收下來便一天老韌一天的食材,實在無法放心在任何超市選購。好在因緣際會購得一蔬菜箱,箱裡有半天筍、白茄子等等就算是承平時期也少見的蔬菜,還可以加購產地直接殺青好、彎背嫩黃的綠竹筍,打開箱子喜歡得不行。
天太熱,懶得燜飯,午餐就是筍家族。竹筍干貝雞湯是用 舒康雞 HOLSEM 乾淨棒棒腿煮的、辣椒蒜炒半天筍、蘆筍炒甜蝦、滿盤的綠竹筍一半涼吃,一半添明太子美乃滋烤一下,薄薄的玻璃杯裡是大顆冰塊與冰盞紅酸梅湯。窗外燜而濕,但不進這屋。
前兩天全副武裝出門,帶回一盤當季白櫻桃與花蓮大紅西瓜,還從送貨員手中收了 CHING Flowers 漫遊世界花藝師 的一束花 ,辦完這幾件小事竟然覺得志得意滿,實在是出門一趟不容易,口罩酒精眼鏡不能離身,時刻謹記消毒,入門還要洗手抹臉,種種瑣碎保平安,出門如同做大事呀~
市場 半天 筍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竹筍是竹的幼芽,它種類繁多,一般以出土日期分為三大類別,除冬筍、鞭筍以外,還有近期當造的春筍。立春過後,春筍漸漸從泥土中鑽出來,至三月和四月,正是收成的時候。春筍的供應期只有二至三個月,比冬筍和鞭筍都要短。它的生長速度特別快,可惜長得越高會越老,要採到嫩口的春筍,就必須把握收成時間。收成過後繼續要爭分奪秒,經歷過雨水洗禮的春筍,水份特別多,因此亦特別容易變壞,最佳保質期一般只有兩至三天。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90410/CWN6XHJUAHWEP6YKAGFHBZ5K6Y/
粟米是個大家族,普遍,卻未必人人了解。黃粟米最為人熟悉,幾乎處處都有其蹤影,至於紫、白,甚至混色粟米則不常見。顏色不同,它們的口感、營養價值又有何分別?一於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80809/LGEDYQYCYXZJFVIHXUOMC72PR4/
三色椒顏色鮮艷賣相討好,各有不同營養價值,「家營營養中心」營養師吳耀芬(Kathy)指三色椒是同一品種,可稱為甜椒或番椒。三種椒有三種不同顏色全因成熟程度,青椒是未成熟的甜椒,而紅、黃或橙就是已經成熟的,各含的天然色素令三者營養價值有分別。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171201/FMN4UJLQPAXBJ5WX2JGBULEVTY/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街市 #粟米 #春筍 #三色椒 #蓮藕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市場 半天 筍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肥矮春筍清甜爽嫩 菜市場學中醫:寒底人士食得多易敏感 (果籽 Appledaily)
竹筍是竹的幼芽,它種類繁多,一般以出土日期分為三大類別,除冬筍、鞭筍以外,還有近期當造的春筍。立春過後,春筍漸漸從泥土中鑽出來,至三月和四月,正是收成的時候。春筍的供應期只有二至三個月,比冬筍和鞭筍都要短。它的生長速度特別快,可惜長得越高會越老,要採到嫩口的春筍,就必須把握收成時間。收成過後繼續要爭分奪秒,經歷過雨水洗禮的春筍,水份特別多,因此亦特別容易變壞,最佳保質期一般只有兩至三天。
吃春筍除了要爭取時間,也要懂得找門路。一般街市只有較耐放的冬筍,壽命較短的春筍則較難找到,通常要到南貨店才有。記者今次找來在九龍城專營大閘蟹和南貨生意、祖籍杭州的張效英為大家介紹春筍。「因為上海、寧波、浙江等地的人特別喜愛春筍,所以一到這個時候,這邊的店就會賣。」她賣的是來自杭州的春筍,保質期短,須每兩三天空運一批到港以確保新鮮。「春筍爽、清甜、嫩口,而且很多纖維。」她又提到,比起冬筍,更喜歡春筍,因為春筍不如冬筍般帶苦澀。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中醫 #寒底 #竹筍 #春筍 #冬筍 #鞭筍 #九龍城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市場 半天 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一個人爽遊:東港、小琉球」好書介紹
專訪作者: 洪浩唐
《一個人爽遊:東港‧小琉球-迷人的海景‧生態‧散步‧美食‧人文》
給我報報總主筆、專欄作家洪浩唐平常喜歡做文化評論和社會觀察,總習慣把事情看出一點道理來。被野放到東港和小琉球,原本擔心一個騎機車十幾分鐘就能完成環島的小島嶼、還有印象中海鮮美食非常多的漁村,不知道能玩出什麼名堂來,大概就是拍拍照片、寫寫食記吧。嗯,淨白的沙灘、湛藍的海水、生猛的海鮮、繁忙的漁船……對於他要面對的,行前都已經最好了心理準備,只是沒想到窩下去之後,才發現……事情並不那麼單純!!
他發現,來到小琉球:
──單純的環島,亂晃也有樂趣:
小島也有媲美國際航班的接送服務;紅番石最近被叫做花媽岩;無論老少來到島上騎機車亂晃享受青春無敵的FU;在小琉球吃香腸,不能跟老闆說「來一條」!不用刻意安排,隨處都有趣味。
──同樣叫海灘,生態千變萬化:
沒到過潮間帶就不算到過小琉球;原來小琉球一年到頭都能看到綠蠵龜;花瓶岩其實比較像香菇;海邊隨便走走都能踢到珊瑚;貝殼沙灘太浪漫,會有慢動作的錯覺。礁岩、沙灘、潮間帶,小琉球的海灘有多種面貌,任意一處都讓人半天不想離開。
──觀光小漁村,變身保育島嶼:
伴手禮麻花捲太夯,解決小島就業問題;漁船不用刺網,海豚出沒注意;居民白天做生意,晚上組隊巡守陸蟹。過度開發讓環境拉警報,居民和政府開始攜手守護生態。
不只如此,回到東港:
──不只海鮮,低調美食實在太犯規:
飯湯當早餐未免太澎湃,滿滿的魚蝦肉筍,是當地人最愛的口味;第二市場迷你肉丸爭奇鬥艷,每一家都有獨門秘方;還有來到東港每一趟都必定偷偷去吃只賣早上和宵夜場的炭烤饅頭。還來不及吃海鮮,肚子就給小吃零食吃撐了。
──不只漁船,漁業文化完整有看頭:
東港魚市場早上的大型魚拍動用山貓、起重機,氣勢驚人;俗稱「夜店」的深夜拍賣則聚集餐廳、主廚和饕客來搶鮮;後寮溪兩岸的漁船密佈,隱身在河岸還有古早的造船廠;水岸冰塢、帆檣林立,襯著岸邊還有著閩式建築,構築難得一見的漁家風情。仔細看著豐漁橋兩岸的漁船,搭載不同漁具代表著不同的漁法和收穫,岸邊在線上用魚鉤穿著一隻隻小蝦的漁夫,都可以告訴你一整天關於船的故事、捕魚的故事、還有他的人生故事。
──來到老街,看老屋、走訪七角頭:
探看東港古老五字街,還有延平路的老屋餘韻;跟著當地人來到全台唯一面陸不向海的蝦米媽虔誠祈福;拐個彎來到東隆宮,觀賞「風少一點」的風調雨順牌樓。即使不是迎王祭典期間,還是可以走訪七角頭,七個承接祭典職務的轎班,可是東港迎王不可或缺的要角呢!
或許,還有更多的精彩,會陸續被發現。但可知的是,追尋南國的太陽、多變的海洋,不用好遠好遠的跑到墾丁。越過高屏溪一路西行,就會來到--雙生的兩個水色小鎮:東港,小琉球,精彩自然人文風情、飽滿的文化底蘊,都讓人意猶未盡。
作者介紹:洪浩唐
彰化縣二林鎮人,現居台北。
曾經任職民營企業工程師、公家單位約聘人員。
現為《給我報報》總主筆、《給我報報睜眼社》編劇、《民報》專欄作家。
原本只是喜歡在臉書上,向朋友炫耀,自己又到了哪些地方玩、上了哪些餐廳、吃了哪些美食?沒想到在朋友還沒看膩前,自己卻先對旅遊書寫產生興趣(其實……我只是努力尋找,有沒有一些不用自己花錢的旅遊方式)。進而開始在自己的每段旅程中,稍作思考,並為之註解。
個人對旅遊的理念:永遠對眼前的人事物保持好奇!
旅遊相關著作:《高雄,慢‧漫遊》(2013年,合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