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博物館 #展覽
考古控不要錯過啊!!
左鎮 動物群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類所邱鴻霖老師左鎮人研究 推翻教科書說法 榮登報紙頭版
本校人類學研究所邱鴻霖助理教授主持「左鎮人再研究計畫」,發現左鎮人並非臺灣最古老的人類,推翻長久以來的教科書說法,研究成果曝光之後立刻吸引報紙以頭版報導。
邱鴻霖老師表示,多年來國、高中教科書都寫著「左鎮人是最古老的臺灣人」,因此成為幾乎是無人不知的國民常識。然而,其出土脈絡與年代的正確性,在臺灣考古學界一直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邱鴻霖老師指出,左鎮人化石人骨的來源乃民間熱心動物化石採集者,在臺南左鎮新化丘陵的菜寮溪一帶河床所採集,沒有明確的出土地層,也沒有共伴出土的遺物,由於當地是著名的古生物化石重要產區,因此出現人骨時也格外受人矚目,並合理懷疑其年代的古老性。
1971年學者發現收藏家擁有這一批人骨,隨後於1973~1974年間委託日本學者,嘗試當年研發中的氟、錳濃度相對定年法來推測時間,推估這批人骨擁有二至三萬年的歷史。由於是繼1968年國立臺灣大學宋文薰教授,發現臺灣第一個舊石器時代遺址以來的另一個大發現,而且年代據推估更早於長濱文化,所以一時轟動喧騰。然而,氟-錳濃度相對年代測定法的精確度與適用性,也受到地質學者與考古學者的質疑。
近年來,亞洲大陸東南、臺灣、日本沖繩陸續有古老的人骨新發現,與嶄新的定年資料,例如澎湖直立人、八仙洞舊石器時代的新年代序列、馬祖亮島人、日本沖繩的白保竿根田原洞穴、サキタリ洞穴遺址的發現,使得左鎮人的懸疑,更加令學者感到再研究的必要性。
邱鴻霖老師表示,近年日本對於舊石器時代的年代學有深刻檢討,許多舊有的說法紛紛受到挑戰,化石人骨與遺址的年代重新接受科學檢證而打破原先的認知,日本的史前時代因此大幅度改寫,各大博物館與教科書也檢討與更新歷史知識給予國民。臺灣的左鎮人,當年也亦是得力於日本學者的協助,才得以對其年代做出大致上的推估。如今,絕對定年技術相較於40年前已有飛躍性的進展,僅需少量的樣本便能得到精確的定年結果。
在這樣的背景與技術條件下,國立臺灣博物館認為有必要對「鎮館之寶」之一的左鎮人,賦予科學性的詮釋與再定位。因此,委託邱鴻霖老師主持「左鎮人再研究計畫」,重新探討左鎮人的發現與年代學問題,並進行最新的3D掃描與仿真複製、人骨解剖部位的3D重建復原,更針對1970年代對左鎮人定年分析的科學性提出反省與研究。
經過一年多的反覆慎重討論與嚴密的準備,於去年七月初在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同意與支持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的AMS 14C(加速器質譜儀碳十四定年法),抽取骨膠原蛋白進行定年(Bone collagen dating),這是目前針對五萬年以內的考古樣本,可信度與精確度最高的絕對定年方法。結果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數據,卻印證了研究團隊當初的質疑。
邱老師表示,左鎮人經AMS 14C絕對定年分析,僅僅距今約三千年,其中一件更只有距今兩百五十年,而不是當初學者依據氟-錳濃度定年法所提出的二至三萬年。詳細的研究報告已於去年九月中提出,並於十二月進行定年交叉檢驗,再次確認頭骨片所屬年代。這個研究結果,大大影響了我們對於臺灣舊石器時代人群的來源的認識。從1970年代以來,持續了四十餘年的臺灣海峽「陸橋說」是相當主流的觀點,而今由於左鎮人年代的澄清,使得證據調高了「東南亞起源說」的可能性,是臺灣舊石器時代年代學與史前人群來源觀點的重大轉變。臺灣這塊土地最早的人類活動歷史,藉由科學的研究方法再度獲得嶄新的認識。
昔日的化石發現與學術努力有其時代的學術發展背景,當年左鎮人所採用的氟-錳相對定年分析法,在當時亦是最先進與充滿挑戰的研究方法,開啟了我們探知臺灣晚更新世人類活動的強烈好奇心。邱老師指出,新的科學事實仍必須披露在大眾面前,左鎮人的謎團在新的絕對定年數據的出現下,或許令大家震驚不已,但是,這並非否定臺灣具有出土萬年以上化石人骨的潛力。
邱老師說,臺東縣八仙洞的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是證據確鑿的考古發掘,雖然仍未出土人骨,但是已經證明了最早三萬年前臺灣這塊土地上已經有人類活動的痕跡。臺南的左鎮化石動物群也不會因為這片人骨的年代問題,而喪失在地質史與古生物學上的重要性。更積極而言,臺灣的地質環境中仍有許多具備發現古代人類化石與遺跡、遺物的潛力地點,包括南部的高位石灰岩地形、恆春半島南端的社頂、墾丁鵝鑾鼻珊瑚礁岩臺地等地,都有待運用科學的方法去調查與探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caK5EvKP_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