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學問
這一陣子,學生們請我加入了數個微信群,一些老朋友也拉我進了幾個不同學術主題的Line群。剛加入新社群,許多人對我跨幾個不同知識領域的背景很好奇,不少人問過我該如何做學問?
新的讀者不一定了解我的背景,我得先解釋一下。我大學唸物理,是台灣教育部特別徵選出來的基礎科學培訓學生,不需要考聯考,直接保送台大物理系就讀,並領有國家級獎學金。大學時期已研讀過許多博士等級的物理書籍,大三暑假被送到哈佛大學學習一個暑假。大學畢業前,為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研究所以全額獎學金(Fellowship)邀請入學就讀。不過,我決定碩博士改唸電機工程,世界排名第一的史丹佛大學電機工程學研究所也以優渥的全額獎學金邀請入學。那時我從積體電路元件、製程、硬件、軟件、系統設計、研究到無線通訊,四年多內拿到碩士及博士,其中一年多還同時在科技公司擔任全職工程師。史丹佛大學幫我申請了一項重要的專利,我後來以該項專利創辦了我第一家高科技公司。為了加強我在金融及管理方面的能力,開創公司之餘,同時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哈斯商學院唸MBA。那是世界頂尖的商學院,而所有核心課程中,教授們大概都知道有我這號人物。在高科技管理及投資中奔走多年後,遇到了中醫經方泰斗倪海厦老師,再度延伸我的知識領域,進入中醫的殿堂,而倪老師傳承的託付及我個人大量急重症的病例,代表我在中醫上有一定的實力。有這樣跨領域的背景,做學問這件事,我應該算是挺厲害的,而熟識我的人幾乎也都一致認同這點。
回到主題,如何做學問,或者應該說如何做好學問,這裡是基本的五項大綱:
(1)態度:既然是學習新的知識,自然得先把自己原本的知識及成見放在旁邊,如果不把心中的杯子清空,又如何能裝入新的水呢?這並不是說你原本的觀點不正確或沒有用,而是不要在學習新知識沒有達到一定程度時,以舊的知識去判斷新的知識,不然你為什麼要學習這個新的知識?存疑和否定是不一樣的,當新舊知識有衝突時,不要急著做判斷,把那些疑點擺在腦海中某個位置,以後需要解決真實的問題時,會有許多機會來嘗試及比較不同的觀點。放空是學習的第一步,如果你的態度是高高掛上自己原有的觀念,那你注定很難深入了解新的知識。
(2)格局:一門學問之所以為學問,是因為有其整體的系統,而不是這裡一個小伎倆、那裡一個小伎倆。學習一門學問,必須把格局放大,著眼整個系統思維及架構。舉個例來說,學習中醫的微信群裡,很多人偏重在這個藥方解哪個症狀、那個穴位止哪個疼痛,遇到一個病症就急忙想知道有什麼簡單快速的解答,聽到別人問個什麼病症,也急忙告訴人家什麼簡單快速的解答。也有許多人花很多時間閱讀及轉發網路上那些吃什麼東西、做什麼小動作就能長命百歲的極簡文,其實,那都只是在消磨時間,看再多也沒有什麼意義。「奴、徒、工、匠、師、家、聖」,如果你學習的格局擺在「奴、徒、工」,你一輩子也不會成為「師、家、聖」。
(3)專注:我記得多年前學習量子物理時,物理系許多的同學們都希望能學好這門深奧的學問,他們買了很多本量子物理的書籍,認為交叉學習更能學好。而我還是堅持一直以來的學習方法,找一本適合自己的書,從封面到封底,一字不漏地慢慢看完,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絕對不翻頁,連作者在序文中感謝誰、印書是第幾版第幾刷,我都知道。不用說也猜得到,當年我量子物理學習地非常好,而這麼多年來,我量子物理的功力依然存在,上次在一個微信群內講解中醫時,同時也在另一個Line群裡和好幾位物理學教授討論時間在量子物理及廣義相對論中的差異、時間可逆性與否的不同觀點等等。學習一門學問,就好像學習空手道,入門的黑帶都還沒拿到,擂台賽也還沒打過幾次,就不要急著加上跆拳道的腳、合氣道的手腕等。專注是深入一門學問必要的途徑。
(4)嚴謹:學問,不同於一般生活上的小知識,必須有嚴謹的思維邏輯。如果做學問不能嚴謹,就只是零零散散的點,連結不成一條線、一個面。拿中醫做例子,中醫最被人詬病的地方就是不嚴謹,絕大多數網路上流傳的中醫文章,最多只能和「一天喝幾杯咖啡比較好」的文章相比,非常的不嚴謹。我參加過很多大型中醫研討會,也和很多所謂的中醫名家交流過,很可惜,無論是教學內容、研究細節、臨床病例,都很少能達到主流科學嚴謹的標準,這也導致目前整個中醫界嚴重缺乏嚴謹的態度,大多流為「告訴你這樣就這樣」,以及非常多的誇大宣傳,病人和中醫學生也習慣這樣的風氣。學習一門學問時,嚴謹的思維可能會讓你覺得怎麼比別人學習得慢許多,人家都已經引經據典地說這說那,你還在探討很基本的東西。然而,沒有了嚴謹的思維,整個學習搭建在一盤散沙上,一切遲早會流為幻影。
(5)實踐:任何一門學問,少了大量的實踐及真實的反饋,那就只是哲學性質的討論,甚至是清談。再拿中醫做例子,許多人沒治癒過多少病人,從古書中看到了某個方劑及病例,或者用了個簡單的方法幫助過一兩位家人,就以為那就是答案了。如果一門學問就這麼簡單,那為什麼還需要學習?遇到什麼問題,上網搜尋一下不就得了?而實踐也不是死板地重複同樣的方法,如果你以前的做法到了某個程度就卡住了,那你用同樣的方法再做多少次,也不會突破原本的困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個「思」不僅僅是頭腦裡的思考,更是從大量實踐得到反饋的深入檢討。
態度、格局、專注、嚴謹、實踐,這五項做好了,無論在哪門學問上,你都可能成為「師、家、聖」,少了任何一項,你注定停留在「奴、徒、工」。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http://andylee.pro/wp/?p=9629)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該去美國工作的3個原因 - 美國v.s.台灣・軟體工程師・工作經驗比較-薪水/工時/文化 | Software Engineer in Taiwan v.s. The U.S. - 有美國夢?想出國工作?想在矽谷當工程師?在美國當軟體工程師跟在台灣有什麼差別? 今天要針對薪水、工時、文化這三個層...
工程學群學習內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臺灣社會 #臺灣科技 #臺灣人才 #臺灣航太
🇹🇼值得期待,台灣的太空夢:太空產業開啟
(2021年02月18日)行政院今天通過太空發展法草案,行政院長蘇貞昌說,新春的第一個院會提出台灣第一部規範太空活動、促進太空產業發展專法,宣示與國際接軌、邁入太空發展新紀元的企圖心;此法案也列為政院優先法案。
蘇貞昌也提到,五月天《頑固》MV告訴大家,不論生活如何艱苦,都不要放棄夢想,「不要忘記,活在內心深處,那個頑固的自己」。
農曆年前,台灣的飛鼠、玉山立方衛星,搭著獵鷹九號的火箭升空上太空。2019年,台灣的「福爾摩沙衛星七號」(福衛七號)也在與美國的合作下,順利升空,見證台灣太空產業的實力。
今天,科技部提出的 #太空發展法 草案,正式拍板,在行政院會通過。明定將以專責的法人機構,協助辦理相關的太空發展業務。
目前全球有超過31個國家擁有自己的太空法規,台灣是全世界第32個擁有自己衛星的國家。這部「太空發展法」草案,就是我們展現發展太空產業的決心。
未來 10 年內,全球可能會發射數萬顆低軌的衛星。高科技產業本就是台灣的專長,我們有半導體、資通電子、精密機械的完整供應鏈,也有可信賴的資安和民主環境,我們一定有能力研發、製造衛星,成為衛星零組件、地面接收設備、相關系統設備的重要研發和製造基地,打造太空經濟。
包含了4項基本原則:尊重國際公約規範、環保及永續發展、保障原住民權益,以及國家安全資訊透明。並制定了損害賠償責任、保險及太空事故調查等。草案中也定明中央政府應推動包含民間投資、推動高附加價值之太空技術產業應用及必要之獎勵措施、協助與國際接軌、人才培育、新創事業輔導等事項,藉以帶動業者或吸引更多資源投入太空產業,促進台灣太空產業之健全發展。
交通大學前瞻火箭研究中心主任吳宗信將在今年8月1日接任太空中心主任一職。吳宗信表示,希望台灣可以發展太空經濟,太空產業門檻高、附加價值高,有機會成為另一座護國神山。
吳宗信去年中也在群眾募資平台發起全台第一支類衛星載具火箭HTTP-3A集資計畫,最後集資有7360人支持。知名樂團五月天MV「頑固」中描述「火箭阿伯」勇於追逐火箭夢的故事,就是以吳宗信的生命歷程為故事原型。
[ 工商廣告 ] 高中職學生參與衛星科學任務
第一場「2021 高中生太空科學研習營」,由中華民國太空科學學會主辦,預計在 2021/04/05 ~ 2021/04/30 開放報名、2021/07/05 ~ 2021/07/09 營隊訓練、招收全國各地的高中學生 50 名。主要介紹太空科學的各項基本知識,由太空環境到太空探測。在各專題的開放學習下,深度體驗如何探究太空科學。活動網頁:http://spl.ss.ncu.edu.tw/~ssc2021/
第二場「2021 高中生科學酬載研習營」,由臺灣太空科技學會主辦,預計在 2021/05/17 ~ 2021/06/11 開放報名、2021/07/12 ~ 2021/07/16 營隊訓練、招收全國各地的高中學生 40 名。與過去舉辦的太空酬載研習營學習內容類似,藉由福衛五號先進電離層探測儀為範例,體驗研製科學酬載所需的各項知識與技能。活動網頁:http://spl.ss.ncu.edu.tw/~spc2021/
第三場「2021 高中生立方衛星研習營」,由臺灣太空科技學會主辦,預計在 2021/05/17 ~ 2021/06/11 開放報名、2021/07/19 ~ 2021/07/23 營隊訓練、招收全國各地的高中學生 40 名。為全新的課程內容,預計採用日本 UNISEC HEPTA-Sat 立方衛星套件訓練教材,深度與系統化學習立方衛星的各項次系統。活動網頁:http://spl.ss.ncu.edu.tw/~csc2021/
在此特別聲明,本營隊活動與國立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的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招生無涉,報名或參加本活動無助於該系的招生評定,本營隊僅提供學員瞭解與體驗太空領域與大學生活。
照片取自: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
(2017年07月15日)
https://www.narlabs.org.tw/xmdoc/cont?xsmsid=0I148622737263495777&sid=0I162578624223819284
文字引述:中央社、數位時代、@范綱皓 Kanghao
工程學群學習內容 在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書推薦序文
網頁同名新書「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即將出版,依照書籍出版慣例,會找幾位知名人士撰寫序文及簡單書評。然而,我們不願意只流於「客套」「俗套」,我們決定兩點準則來邀請序文及書評撰寫人:一是深刻了解我的背景,二是能仔細審閱書稿。非常感謝幾位老師、前輩、朋友的大力幫忙,不但撰寫序文或書評,也給我很多指教、反饋及深入討論。這裡先和讀者分享三篇序文,還有一些序文及書評仍在編輯中。繁體中文版計畫年底前正式出版,簡體中文版正在協商。至於英文版,那就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時間仍是個未知數。
=====
李飛飛:古老醫學現代化的挑戰之路
(人工智能專家、美國國家醫學院及國家工程學院雙院士、史丹佛大學工程學院講座教授)
我很榮幸地受邀推薦我摯友李宗恩博士的新書《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這本書很獨特, 李博士是一位資深的中醫專家和臨床醫生,卻也是一位經過嚴格科學訓練的科技人,在大膽蛻變深入中醫之前,他在矽谷有著成功的科技生涯。這本書反映了李博士與眾不同人生歷練下的洞悉力,文字清新流暢,內容時而讓人驚艷,時而讓人深思反省。
中醫和現代科學似乎是無限分開的兩個世界, 然而,李博士個人和他文筆下的討論,為讀者開啟了一個難得的窗口,窺見兩個充滿衝突卻又永遠相互纏繞世界的並存對偶性(duality of existence)。李博士的旅程,象徵著古老醫學現代化的挑戰之路,同時也象徵著對凡事以科技來定義的現代生活之深刻反思。李博士帶領我們尋求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看待這兩個世界,我對李博士帶領我們探索的旅程深深感到興趣,也期許讀者一起參與這趟旅程!
Fei-Fei Li:Challenging path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an ancient medicine
(Dr. Fei-Fei Li is a world leading expert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t. She is the inaugural Sequoia Professor in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at Stanford University, Co-Director of Stanford’s Human-Centered AI Institute, and elected Member of both th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 and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I’m honored and humbled to be asked to recommend my friend Dr. Andy Lee’s new book. I find this book very unique. The voice of Dr. Lee is that of a deep Chinese Medicine clinician and expert, but also a rigorously trained technologist who has carved a very successful career in the heart of Silicon Valley before the daring transition to a new career as a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This book is a pleasantly easy and smooth read, yet oftentimes beautiful and introspective.
The world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 science seem to be infinitely apart, just like the worlds of Taiwan and the Silicon Valley. Yet, in Dr. Lee and his words, we the readers are given a rare glimpse into this duality of existence of two possibly conflicting yet eternally revolving worlds. The journey taken by Dr. Lee symbolizes the challenging path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an ancient medicine, as well as a soulful reflec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ly defined modern lives. Dr. Lee is leading us to seek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both worlds. I’m intrigued by the journey that he is taking, and I sincerely invite the readers to join him on this journey together.
=====
李克明:帶你認識宏觀、科學、邏輯的中醫
(暢銷書《當孔子遇上哈佛》作者、前元大國際資產管理及元大創投公司董事長、由跨國商務律師金融高階經理人斜槓的傳世經典推廣者)
摯友李宗恩醫師的大作《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問市,囑余作序;讓余有機會先睹為快,把書一口氣讀完,深有啟發!
這書可以勵志,宗恩兄生動自述了多次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長經歷,讀者會嘆道:有為者亦若是!
這本書記載了寶貴的中醫臨床醫術,以約三十個案例,分享了涉及的療程和依據的奧妙中醫醫理,有心的同道同好可以切磋研究!本書更闡述了宗恩兄所體悟的中醫醫道,毫無保留地分享了他所期許的中醫角色、醫病關係、「西醫檢測、中醫治療」!
中醫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國人都聽過中醫,許多人也看過中醫,就連外國人也知道針灸,但非中醫專業人員對中醫固然霧裡看花;中醫醫者亦受限於中醫的培育方式、產業結構及強勢西醫,也難免有故步自封、見樹不見林的迷失。
宗恩兄君子不器,斜槓人生,具備跨領域、扎實的專業訓練,故能在親炙倪海廈大師後,以宏觀廣角的視野、嚴謹的科學態度、縝密的邏輯思考,在多年臨床中驗證神奇奧妙的中醫醫理,並據此提出振興中醫的看法,讀來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余強力推薦《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嚮往中華文化,想一窺中醫奧妙者該讀;想在治標的西醫之外,找到替代方案的中醫師、中醫同好、病人該讀;掌管國家醫療、公衛政策、中醫發展的領導者更應該閱讀!
=====
張慶瑞:物理忌妒 –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台大特聘教授、中原大學講座教授、台灣大學前代理校長)
李宗恩是我剛回台灣任教時的學生,我是他應用數學的老師。台灣大學物理系的數學一直是物理系自己教,主要邏輯是物理系用的數學是要解決物理的工具,這與數學系的數學概念並不相同。宗恩當時是資優保送生,物理系那時有一群非常優秀的高中保送生,同儕互相刺激,要拿到高分非常困難。宗恩不但成績好又很外向,喜歡發問,而且他與他夫人是當時物理系的班對,所以我印象非常深刻。
他畢業後,我斷斷續續由同學口中聽到他的職涯轉變,但並未特別放在心上。一直 到二○○九年,我因為在國科會國合處服務,到美國史丹佛大學訪視當時我參與啟動的Stanford-Taiwan Biotechnology (STB),聽到宗恩居然已經變成灣區的名中醫師,有點訝異,但也不是特別難理解。因為聰明的人,只要有恆心,做什麼事都會成功。
後來,我們就一直透過微信聯絡。二○一六年,我擔任台大副校長時,因為參加台大北加州校友會,與宗恩面對面深入交談,才知道他因為困惑於父親的疾病,而深入研究醫學,進而拜入倪海廈門下,成為關門弟子。他那時就告訴我不少神奇故事,我那時由於事務繁忙,對於這類我理解知識以外的事情,基本上是聽了就儲存在腦中,作為日後備用的資料。
二○一九年我離開行政職後,便有許多時間思考,跨領域學問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物理訓練最強大與扎實的是科學邏輯方法論,複雜系統模型簡單化再加上數學預測化。 其實,物理真正的本質訓練就在以簡馭繁,好的物理學家對事物的看法具備強大的簡約能 力。
在一九七○年代,科學界出現一個有趣的名詞叫「物理忌妒」(Physics Envy),就是 生物學家及其他領域的學者看到數學在物理學科如此成功,就想要複製物理成功的經驗;奇怪的是,只有在少數有些許成效,但基本上無法像物理一樣成功!也因此忌妒物理可以成功使用數學。物理忌妒不是忌妒物理,而是忌妒為什麼數學工具只能在物理上成功?看起來像是上帝特別寵愛物理,便引起大家忌妒。
領域的互動永遠是新知識的淵藪,現代的斜槓世代就是跨多領域的人才,然而老祖 宗卻告訴我們「鼯鼠五技而窮」,顯然歷史法則指出:沒有專精學門,是不容易出人頭地的。今日由於學問複雜與廣泛性提升,有些學問必須要跨領域互動才能了解與掌握問題所在,進而激發出解決的科學方法。而且這些跨領域互動初期必須沒有目的,才有機會激發出原創想法。
我最近與三創文化基金會合作推動「無用論壇」,就是希望利用跨領域對談培養一流人才。宗恩跨多學科的過程,學習動機多以好奇心為出發點,從未想到有用沒用。今天能成為華人界中醫祭酒,就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的最佳典範。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這本書的內容,雖然只是記載宗恩多年來所看到的各種疑難雜症,但從書名就知道這裡面其實也傳達了現代跨領域的重要意念,更嘗試由現代科學來看中醫的邏輯。
我最近常與跨領域人談知識論,知識大致可分成:
一、知道的知道:工程
二、知道的不知道:待了解的學問,也是已知與未知的交界
三、不知道的知道:經驗法則,但常可以重現
四、不知道的不知道:怪談與傳說
人類累積的已知愈來愈多,「知道的不知道」就愈多。物理學現有的知識是標準的 「知道的知道」,但是有許多學問我們不斷在使用,也很有效,但卻不完全知其所以然,我稱之為「不知道的知道」。中醫就是其中一種,這就是直覺與經驗的累積。
中醫的重現率不像物理學那般精準,也在於不完全知其所以然,所以急需要累積更多的數據,並有時間由「不知道的知道」發展轉化成「知道的知道」的狀態,這非常需要利用物理學的既有發展經驗來協助加速轉化的過程。宗恩具有充分的跨多領域專業訓練,相信在取得更多的中醫案例後,將有大智慧將中醫推動成「知道的知道」範疇。宗恩傳承東漢張仲景延續至倪海廈的正宗中醫思維,再結合台大物理系的科學邏輯基礎訓練,經歷史丹佛與矽谷應用科技的淬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未來必定能真正完成「西醫精準化檢測,中醫客製化治療」的至高無上理想。將宏 觀醫學與微觀醫學並用,強固個體本身,隔絕入侵病毒。
本書是宗恩超越張仲景的起點,胡適的朋友以「我的朋友是胡適之」為榮,我深為 「我的學生是李宗恩」為傲。
=====
(http://andylee.pro/wp/?p=8966)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工程學群學習內容 在 Untyped 對啊我是工程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不該去美國工作的3個原因 - 美國v.s.台灣・軟體工程師・工作經驗比較-薪水/工時/文化 | Software Engineer in Taiwan v.s. The U.S.
-
有美國夢?想出國工作?想在矽谷當工程師?在美國當軟體工程師跟在台灣有什麼差別?
今天要針對薪水、工時、文化這三個層面來比較美國程序員跟台灣工程師生活與工作上的差別。影片中也會分享我的求學背景跟工作經歷。因為我有在美國跟台灣實習工作過,所以能有比較客觀的看法分享。
薪水:台灣/美國、實習/正職軟體工程師的薪資比較,也會討論稅務跟物價唷!(雖然稅務方面數字有點誤差:P)
工時:軟體工程師一天工作到底是八小時還是無限小時?又是什麼造成工時上那麼大的差別?
文化:比錢更重要的是文化!台灣美國工作環境的文化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產品開發流程的不同?員工工作心態?公司看待員工的方式?工作模式?
只能說這系列的內容真的是乾貨滿滿,是我親身經歷最真實的分享!希望你有滿滿的收穫~
【㊫ 電腦科學/軟體工程 學習資源 📖】
全端工程師密技 Full Stack Eng - Career Path (Codecademy)
https://bit.ly/3niTwLN
前端工程師密技 Front End Eng - Career Path (Codecademy)
https://bit.ly/32K1eql
用Scala學習函式程式設計
https://bit.ly/2IF0Thv
Scala 函数式程式設計原理
https://bit.ly/3kBQXTb
平行程式設計
https://bit.ly/3pCeaZf
Android 應用程式開發 專項課程
https://bit.ly/3lGCUwW
普林斯頓大學 電腦科學 演算法 基礎理論
https://bit.ly/3nxomAh
Go 語言學起來
https://bit.ly/35AWhlv
Parallel, Concurrent, and Distributed Programming in Java 專項課程
https://bit.ly/2IGnlH4
Java 軟體工程基礎課程
https://bit.ly/3fa4gJi
全端開發 跨平台手機app 開發 完整課程
https://bit.ly/2UCGWum
一定要看到影片最後面並且在「YouTube影片下方」按讚留言訂閱分享唷!
-
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或是你想認識的程式語言唷!
每(隔週)週六晚上9點更新,請記得開啟YouTube🔔通知!
-
【相關連結】
影片中根據的美國所得稅計算機:[https://goodcalculators.com/us-salary-tax-calculator/]
【愛屋及烏】
Facebook 臉書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untyped/]
圖片影片:微信表情包 [giphy.com] [pexel.com] [pngwave.com]
-
Untyped - There are so many data types in the world of computer science, so are the people who write the code. We aim to UNTYPE the stereotype of engineers and of how coding is only for a certain type of people.
對啊我是工程師: 是個致力於推廣電腦科學給各領域族群的頻道,更希望想嘗試卻又不敢踏入的人有更多機會了解 Computer Science。
By 一個喜歡電腦科學邏輯推理,在科技圈努力為性別平等奮鬥的女軟體工程師。
#美國工作 #軟體工程師 #台灣美國比較
【Disclaimer 聲明】
Some links are affiliated.
上面有些連結是回饋連結,如果你透過這些連結購買商品,我可以得到一些小獎勵,但不會影響到你購買的價格,甚至會是更低的價格!謝謝你的支持💕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g1WyQNQ7fw/hqdefault.jpg)
工程學群學習內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花宅」繪本新書介紹
專訪繪圖作者: 許育榮
內容簡介:
花宅?是鳥語花香的地方嗎?有什麼奇特的風土民情呢?
有精采的故事嗎?花宅在哪裡呢?
如詩般吟唱,似畫般描繪,花宅的美麗與哀愁,花宅的古老與神祕,
追憶花宅過往的熱鬧繁華,寄望將來的修復和文化的傳承。
在離島的離島,望安島上的一處美麗海灣,
那個村落上,像朵花般的聚落,孩子在花心上放風箏,大人出海捕魚,魚灶裡飄散著鮮美的海味,還有白浪追逐著沙灘……
夏天,硓石古石牆邊開著天人菊,妝點成道地的「花宅」。
房子前,有粿葉樹,樹下有井。
大家在井邊挑水、殺魚、洗衣服。
黃色的花朵掉落媽媽們頭上、背上,安慰她們的辛苦……
花宅位於澎湖群島中的望安島上,因為剛好位於島的中央,後來改名為「中社」。
先民於300年前,也就是明末清初,從大陸閩南地區和金門渡海而來,
看到村子的中央有一座小山丘像「花心」,花心的周圍有好幾座山丘,好像花瓣環抱花心,所以就稱這個村落為「花宅」。
作者簡介:蕭秀芳
生長於臺灣澎湖。居住於冬天多霧的臺中市大度山上。臺中市梧棲國小校長任內退休。興趣為教導兒童寫作,經常擔任兒童文學徵文評審。
已出版:《紫色的美麗》(榮獲洪建全兒童文學獎童詩類首獎)、《喝茶的槭樹》、《六月的早晨》、《菜鳥校長報到》、《微笑海島,戀戀澎湖》、《天光記得開廳門》。
繪者簡介:許育榮
出生於臺北三重。屏東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
目前從事插畫設計與繪本的創作。
因為被歷史悠古的老建築物深深吸引,再加上大學學習經驗,喜歡創作刻畫歲月痕跡的建物作品。2018年出版《看見龍山寺》,榮獲誠品選書。
喜歡在淡水河畔走路閒晃,也熱愛旅行、閱讀及電影。對於老舊的事物有著深深的迷戀,總喜歡從他們的身上,去感受時間的流動。期待能將生活中每個小小的體悟轉化為養分,供給自己持續創作出美好的作品和讀者分享。
已出版:《上學去》、《看見龍山寺》、《幸好我是小灰狼》、《為了特別的你》、《界線》等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hzFlaPDej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