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七也有便宜貨】
時間:2021/4/11(日)
貼文:NO.1227篇
【萬七也有便宜貨】
.
■ 指數不預設高
不管國際股市或台北股市,如果看指數,位置都是歷史高附近或持續創新高,很多投資朋友心中有罣礙,預設立場,認為漲多的股票就應該要跌!指數創歷史高,還在地板、還沒漲的股票就是爛東西!其實這都是成見,我們對於行情,不應預設立場,不應存在幻想,才不會錯過大行情。
.
只要全球總體經濟,穩健復甦,財政與貨幣政策能夠支撐,搭配最新的產業趨勢,其實有很多好股票,才剛剛開始要漲而已,特別是谷底翻揚的,10年磨一劍的股票,籌碼沉澱多年以後,突然一個營運轉機,這種股票動輒飆漲五成甚至一倍以上。
.
■ 把眼光放遠
指數與個股要分開看,至於怎麼分開看,LEO提供兩個方法,第一、產業趨勢向上型,第二、月線底部起漲型。
.
【產業趨勢向上型】
例如: 2021年 Mini LED產業迎來新的契機,三星大電視採用Mini LED當背光源,蘋果 iPad Pro預計12.9 吋搭載 Mini LED 螢幕,預計會採用近 1 萬顆的 Mini LED 晶片作為背光源,甚至帶動Mackbook Pro筆電、車用、手機等各種應用。整個產業鏈進入大爆發的一年,從最優先受惠的設備股惠特(6706),點測、分選設備,持續擴產,供不應求,訂單據傳已經排到 9月以後。
.
富采投控(3714),晶電與隆達換股成立的新公司,今年面板供不應求,友達,群創漲翻天,產業趨勢向上,面板最重要的背光源,當然要提前掌握,友達透過子公司隆利投資,今年持續加碼,累計已投資約 9.35 億元,持有富采投控股權攀升至 8.08%。
.
鼎元(2426),確定被富采入主拿下3席董事,共同拓展感測相關應用,換句話說,將來在醫療、自動化設備、航太、車用與 3D 感測都會有富采的影子。
富采(3714)在中國佈局,與中國 LED 顯示屏廠商利亞德,合資成立的利晶微電子,攜手佈局 Micro LED 技術,並在無錫建立全球首座 Micro LED 量產基地,兩大集團各取得約一半持股,產能供不應求,訂單已排至 6 月,將提前啟動擴產計畫。
.
聚積(3527),Mini LED電視開始大量出貨,今年推出四款背光驅動晶片,與傳統傳統LCD背光的差異,在於聚積的驅動IC能夠達成的數百至上千區的「分區調光」功能,可提高畫面對比度,並實現如HDR的精細化顯示效果,今年將進入高成長期,出貨將呈倍數成長!
.
產業趨勢向上型的,還有第三代半導體,電動車相關供應鏈,半導體設備擴大資本支出....這些都是長多格局,例如:漢磊(3707)股價頻創掛牌新高,但是高還會更高,強還會更強,股價反應的是未來幾年,半導體產業的全新革命,新一代護國神山的價值。
.
【月線底部起漲型】
這一類型的股票,漲幅落大盤,把月K線圖打開,縮到最小,把過去10年、20年、30年的走勢攤開來看還在底部,也許公司過去表現不佳,經過長時間的沉潛後,迎來新的轉機,這一類型的股票不漲則矣,一飛衝天!
.
例如:新鉅科(3630),去年虧損 2.77億元,每股稅後虧損 1.5 元,但是大家要思考一個問題,營運虧損的公司為何在虧損期砸大錢蓋新工廠,若沒有新訂單,公司敢擴產?新產能開出以後,帶動營收增加,獲利增加,現在股價卻在歷史低檔,這就是最好的投資機會!
.
新鉅科投資 39.2 億元興建的台中新廠,預估將在今年第二季完工,產品組合,包括 6P 鏡頭、潛望式鏡頭與光學屏下指紋鏡頭等組合改善,擴產幅度驚人約 80% ,加上生產自動化將帶來降低成本的效益。
.
美國擴大基礎建設 2.25兆美元,其中 1000億美元應用在建設寬頻網路,為什麼呢?身在台灣的大家可能無法想像,世界強國在偏遠或農村地區,竟然還有數百萬家庭沒有寬頻網路可用,AT&T 目前的固網服務,提供的下載速度只有 10~25Mbps,上傳速度也只有 1Mbps。新政策預估將推動上傳下載都達到100Mbps的速度,這商機就很驚人了!
.
例如:上詮(3363),去年每股稅後盈餘 1.09元,三月營收月增 65%,是國內首家投入光纖熔燒(FBT)及平面光波導(PLC)相關產品的公司,是國內光纖元件技術領先的領導廠商,公司技術主要來自工業技術研究院光電所之核心團隊,主產品為光纖被動元件與模組,公司為國內最大光纖被動元件廠商。
.
同樣月線圖打開,股價在歷史低檔,遠遠落後大盤,新商機帶來新契機,同樣類似的公司還有很多很多,之前分享過的例子:包含九暘(8040)、安國(8054)、正達(3149)、美隆電(2477)、南紡(1440)、偉詮電(2436)、一詮(2486)、艾笛森(3591)都是同樣類型,共同的特色就是一旦發動攻勢,通常都會倍數飆漲!
.
這樣的個股還非常多,千萬不能錯過,只要買到任何一檔,都足以讓財富倍增,鎖定👇
.
Line 群傳送門⤵
https://lihi1.com/jjjwf
TG 頻道傳送門⤵
https://t.me/stock17168
工業創新基礎建設例子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Joe:「十多年來都保持空頭觀點,完全錯失一整段大多頭的經濟學家,當然,他還是可以繼續在紐約大學當教授,龜在學術圈最安全」
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Nouriel Roubini有個全球知名的外號「末日博士」,因為他是少數準確預測了2007年次貸風暴,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的專家,以發表悲觀經濟預測著稱,他透露,自己不是永遠看衰的熊市論者,「在判斷正確或錯誤方向時,你必須當個現實主義者,其實,我更喜歡被稱為現實主義博士(Dr. Realist)」
中國武漢肺炎疫情重創美國和全球經濟,這位講真話的「烏鴉嘴」近來不斷警告,美國股市從第1季谷底反彈大漲,顯示投資人預期經濟會出現V型復甦,但這是「股市在自欺欺人,那不會是真正的反彈,只是一種錯覺。」
他研判,美國經濟走勢很快就會從V型變成U型,萬一又陷入衰退,就會來到W型,而且他擔心經濟情勢若惡化下去,再過幾年更可能呈現L型,迎來比1930年代大蕭條更慘重的超級大蕭條,目前來看,他認為美國經濟在第2季的暴跌後,第3季會有所反彈,因為基期太低了,但就算有4%(年化後約16%)的成長,也不會是V型復甦,比較可能是一種貧血的U型復甦,主要原因是企業和家庭都將面臨痛苦的「去槓桿化」過程。
過去10年來,許多企業大量舉債,現在為了避免破產,必須減少支出,大砍人力,短短3個月內,美國企業的裁員人數就超過10年來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即使往後要重新雇用,他們也不會大量雇用正職員工,而是聘用兼職工、臨時工、外包工等,勞工的所得會大受影響,所以企業和家庭都在削減成本、減少投資,增加儲蓄,也因為政府和民間債務居高不下,增加了經濟的不確定性和避險情緒,今明兩年,我們會看到經濟從一開始的V型反彈,很快就變成U型,萬一疫情持續升溫,在冬季發生嚴重的第二波感染,還可能將走向W型,亦即雙底衰退。
不僅這樣,他還擔心,這波復甦會在2020年代的中期變成L型,迎來大蕭條,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面臨了10大危險趨勢,包括:
1、債務和赤字引發違約風險
2、先進經濟體人口老齡化
3、通縮風險日增
4、貨幣貶值
5、數位化帶來破壞
6、去全球化
7、民主危機:民粹崛起
8、美中對峙
9、新冷戰
10、環境破壞
而眼前的中國武漢肺炎疫情,將使這些趨勢更加惡化,有可能導致一場超級大蕭條(Greater Depression)在10年內降臨,最近美國股市大漲,反映出投資人預期經濟會出現V型復甦(當然聯準會挹注的流動性也是另一原因),但這種預期與事實完全不符,因為今年將是疲弱的U型復甦,很多人觀察經濟,只看股市好不好,但是華爾街和所謂的「主街」(Main Street)很不一樣,華爾街代表的是大企業、大科技公司和大銀行,而主街代表的是小企業、勞工和普通家庭。遺憾的是,凡是對華爾街有利的事情,必定對主街的民眾不利,大企業遇到衰退,為了生存、壯大並且達成華爾街的利潤目標,就不得不削減成本,通常會先從勞工成本下手,而被裁的勞工就失去了收入和消費力。近來美股S&P500連創新高,因為大企業正變得更加強大,可是卻有數百萬小企業、小商店正在走向破產。
所以,眼前發生的是一場社會階級的衝突,如果我們不改變經濟政策,找到更進步、更有包容性的做法,那麼,華爾街的成功,就是以犧牲普羅民眾的利益為代價,包括全球化、貿易、移民、自動化新科技等在內,許多因素造成了財富和收入不平等的問題愈來愈嚴重,也因而催生出一個新的下層階級:英國經濟學家Guy Standing所謂的「窮忙族」(precariat,又稱「不穩定無產階級」),在美國,這個族群包括大批的非裔、拉丁裔以及愈來愈多的白人。他們沒有穩定的工作或收入、沒有技能、沒有前途,在絕望中掙扎。
所以,當我看到佛洛伊德之死引發的抗爭和暴動,我必須說,是的,這件事跟「黑人的命也是命」(BLM)有關,跟種族平等訴求有關,但不僅這樣,它也跟經濟正義有關,我住在紐約,這裡每天都有幾千個年輕人上街示威抗議,其中白人就佔了8成。美國有大批的年輕人正淪為下層階級,他們的工作不穩,看不見未來,充滿了疏離感和挫折感。他們的抗爭,代表的是窮忙族這個新無產階級的革命,尤其,未來10年,科技(而非全球化、貿易或移民)將成為工作和所得的最大破壞力量。舉個例子,自駕車問世,將使數百萬的Uber司機、貨車司機失業,所以,即使你祭出保護主義高關稅、豎起圍牆阻擋移民,也無法解決最基本的問題:如何讓人民在數位經濟時代存活、勝出。
我認為,美國的財富和收入不平等已經嚴重到無法持續。經濟大餅雖仍在擴大,利益的分配卻愈來愈偏差和不均:流向資本家和擁有高階技能的人,其他人都將被拋到後面,在政治光譜的右邊,很多只有高中學歷、宗教和社會價值偏保守派的選民,上次把票投給了Trump,因為他們以為Trump是真正的民粹主義者,結果他們失望了。
Trump其實是個披著民粹主義羊皮的財閥,他的經濟政策,從幫大企業和富豪減稅、試圖推翻Obama健保政策、放鬆捍衛勞工權益的法規,到廢止多項環保措施,完全違背了支持他的藍領選民利益,另方面,光譜的左邊,很多來自都市的下層階級則是投給了民主黨的桑德斯和華倫,他們同樣也期待改變,不只是美國,去年從拉丁美洲、中東、亞洲到法國和義大利,都爆發了大規模抗議活動,這是一種全球現象,新科技和全球化在世界各地產生了贏家和輸家,而輸家愈來愈多,漸漸成為大多數,他們因為缺乏經濟機會和社會流動性,看不到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而深陷絕望。這些人往往會投票給民粹政黨,排斥當權的主流政黨,就是因為他們想要改變。
過去當人民要求改變時,經常引發社會動盪、內戰或革命,所以我們必須拿出辦法,避免社會和政治不穩,我們需要進步的政策。未來10年,無論誰當選美國總統,都必須好好思考美國的產業政策,例如,德國提出了「工業4.0」,要推動自動化、AI、機器學習、物聯網和大數據等科技應用。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來臨,我們必須提供人民必要的技能,有太多投資要做,第一是人力資本,然後是實體基建、綠色基建、數位基建;另外,還要投入社會體制的基礎建設,因為財富和收入不平等造成的階級分化,正在侵蝕美國的社會資本,除非我們重建社會結構,否則分裂的情況將更嚴重。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1301?fbclid=IwAR3gT5iiwEVe-aNFAzQtOyIjbqmTjdKkdMLOf4wEvSjdCFU12dXGwbSh4Io
工業創新基礎建設例子 在 宜蘭縣議會議員陳文昌服務處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兩天最熱門的新聞,便是台積電的股價市值創新高的消息。對於台灣的企業能達到這樣的成就,一方面是感到敬佩,一方面也會擔憂資源過度集中的問題。這裡說到的資源包含了政府政策的焦點、台灣資通訊人才的群聚而無法進入其他產業。
最近在看一份文件,由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教育領域的副總裁 Evan A. Feigenbaum 所撰寫的報告,裡面內容很完善的討論到台灣過去的成功以及目前的窘況,包括少子化導致整體人力的萎縮、基礎科學及統計資工人才的不足、缺乏雙語環境及海外市場的企圖心,這都影響了下一世代新創產業誕生的可能。
另外除了問題面外,這份報告也列舉了幾項我們能思考突並作突破的部分,包含以色列整合軍事及產業的人才培育策略、APEC及美國印太平洋計畫旗下能讓台灣產生更多槓桿的子計畫、GDPR個資政策與重視未來人工智慧資安的方向,又或是台灣善用資通訊的高等教育吸納東南亞甚至全球的學生等(以目前台灣疫情的控制我個人認為有可能)。
可以看到,要營造整個有利創新的環境,不單單只是經濟部的科專或科技部的計畫等,甚至要連內政部、國防部、外交部、教育部也一起,統整出一個綿密的策略。
以下是我看了整本報告的筆記,單就翻譯品質上絕對不足的,但想說如果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同討論,一起想想台灣該如何營造有利的制度,讓創新產業能踏穩及在全球有所突破。
以下筆記:
「台灣新創未來該如何突破?」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Evan A. Feigenbaum
VICE PRESIDENT FOR STUDIES
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experts/719
原文連結: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assuring-taiwan-s-innovatio…
一、台灣五大未來創新上會面對的挑戰:
(一)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二)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三)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四)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五)政府政策該如何幫助產業?
二、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一)台灣必須加強STEM的人才訓練,特別是新創者的數學、統計、資工、資料科學的技能。
(二)在PWC 2018年的新創調查中,僅13% 工程背景、 7% 科學背景、13% 資訊背景,六成的創辦人為文學及商業背景。
(三)因為過去資通訊的成功,也磁吸了大部分相關人才到TSMC跟MTK。
(四)台灣少子化非常嚴重(全球最低),總體勞動力人口也不斷在萎縮,連帶的影響各種專業人力的總量,以及投入到科技領域的人數。
(五)台灣越來越少科學及工程的畢業生,從2007到 2014,每年相關的畢業生減少了快一萬名(從92167到83394)。
(六)綜上,每年透過教育體系產出的人才庫越來越萎縮恐會供給不足。
(七)台灣到美國就學的畢業生及在學生也都在萎縮,以2000跟2017來比較,在學生總數從10668到7003,畢業生從15022到9236 。
(八)出國留學者越來越少比例的人願意回台灣,2004到2007約65%留在美國,2012到2015約75%留在美國。
(九)留學美國者回台灣的重要性是在,過去80、90年代會形成一個美國跟台灣間的「腦力連結」,而塑造一個學術及業界的台美連結機制,對下一代人才的塑造是重要的。留學回國的數目下降,對形成前述的機制是不易的。
(七)人數減少,長期來說也會影響下一代重要技術,例如AI的競爭力。
(八)此外,台灣的學程所教授的內容通常距離最新的科技相隔三到五年。
(九)來自北京的人才競爭也不可小覷,它能透過薪資及市場的誘因來吸引台灣人才。
(十)台灣應思考如何透過生活品質及民主政體來吸引留住人才。
三、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一)人口萎縮也持續影響市場規模。
(二)即使本國市場小,還是有機會成為較大規模市場的服務跟平台,例如、來自瑞典的spotify,但這也關乎了台灣在前個主題的人才庫的養成。
(三)因為產業西進及人力成本的提升,目前台灣已經無法單一區域就完成一個完整的製造生態系。就連富士康及和碩,仍要跟中國的製造商合作。
(四)台灣的VC資源仍強壯,但也有VC反應近十年來台灣缺乏足夠的可成為投資標的新創團隊。也因此,有些投資單位也會開始物色中國的新創團隊。
(五)一大挑戰,便是吸引美國及國際的投資人,且過往台灣的市場資本曾經有被高估過,也是加深了這挑戰的原因。(這句得求證)
(六)另外一個台灣的大挑戰是,如何創造對投資人有誘因的下世代科技,然而台灣也面臨這部分的問題,包括AI領域的資料不足,或是量子計算的人才不足等。
(七)目前有許多中國的AI研究人員在美國的單位工作,這帶來兩個層面的影響:在八零九零年代台灣跟矽谷間的連結,取而代之的是中國跟矽谷的連結。未來美國諸多領域的AI的形塑方向,也會與中國有關。另外,基於華盛頓跟北京的競爭趨勢,也將有許多在美國的AI人才回流到北京。
(八)如果未來華盛頓跟北京的競爭加劇,世界將會分成兩大陣營。而北京也會持續運用各種方面的壓力來影響台灣、吸收台灣人才。
四、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一)台灣另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是,過往硬體製造的成功經驗,也影響了下一代台灣的軟體硬體整合的發展可能。
(二)以中國大疆無人機為例,無人機算是軟硬整合的成慣例,除硬體外,有必須搭載不斷突破的演算法,同時,透過無人機拍攝的資料,又能持續改善演算法。這解決方案也吸引了許多全球跟美國的單位,包括美國,運用大疆的無人機再開發更新的軟體技術。
(三)台灣的切入點仍存在的,考量有些國家,包括美國,可能會對中國打造的AI科技有所疑慮,在這部分台灣應有潛力來取代服務。
(四)但即使要做到前述這點,用過往硬體生態系的思維來面對也並不合適,得直接有軟硬整合的思維基礎來面對。
(五)台灣必須找到基於硬體及軟體的優勢來發展,像是以色列及愛沙尼雅的做法。
(六)以生物晶片作為基礎建設發展的生物科技,並整合硬體、韌體及軟體,也是可考慮發展的方向。
(七)要如何用硬體優勢、結合軟體,以彈性的工程概念迅速打造下一世代的高科技的基礎建設,對台灣來說是必須發展及規劃的。
五、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一)東亞的製造供應鏈正迅速在轉變,,從中國轉移到越南、馬來西亞或印尼,因為中國的工資成本也在上漲。2017年爆發的美中貿易戰也正加速此進程。
(二)有些供應鏈的轉移並不容易,例如廣東富士康的微電子零組件生態系,而泰國或越南也難以吸收這樣的產業移入。而富士康的印度基地是轉移的其中一個例子,同時製造印度人口所需的手機已經小米的機體。
(三)台灣的挑戰包含了:
A.必須瞄準新科技(AI及量子技術)的其中一部分製造鏈,而這些新科技的廠商包含雅馬遜、GOOGLE或是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等。
B.台灣可以尋找一些目前平台大廠尚未提供服務的領域,而這服務是針對消費者市場的。包括醫療、教育、資安的部分,都仍有發展軟體、人工智慧的空間。
(四)在台灣,雖然礙因於資料量,較難發展大量資料所產生的人工智慧企業,但有許有機會發展少資料型的人工智慧演算法。
(五)除了ICT跟半導體,大部分產業過去都聚焦在低毛利的製造,也造成未來轉移至高值化的障礙。
(六)台灣必須綜合國際趨勢、尖端科技及研發能量,找到對台灣來說高附加價值的產業發展。也能參考美國未來市場所需的人工智慧及量子計算來發展。
六、政府政策的幫助
(一)許多台灣政府的政策或計畫停留在陳述的階段,即使有加強對人工智慧的投資力道,但並沒有有效地針對特定領域訂定策略。相對來說,美國及歐洲都有進行規劃策略,以日本發展AI醫療為例,政府便有計畫建立十處以AI為基礎的醫院來發展AI醫療,投入金額將在2025達到100 million美元。中國也發展人工智慧人臉辨識,進而誕生出獨角獸Megvil,此公司最近也沒加入美國商務部的Entity list。
(二)這說明了,過往台灣在硬體的成就,難以讓台灣在未來的科技競爭上穩穩站足。
(三)政府應引導整個台灣發展市場上有興趣的項目,讓國外的投資者能不斷投注資源,並且不讓法規或稅制造成這類投資的障礙。
七、台灣應針對上述五點問題進行解決,並且也在國際間找到能一同解決的合作夥伴。像是過去台灣跟矽谷的合作,應該與美方產生一種新世代的合作模式來解決前述問題。
以下是討論建議參考的解決策略:
八、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人才跟人力的資本問題:
(一)雙語經濟是能加強的方向,透過英語的加強來征服區域及全球的國際化挑戰。
(二)台灣可做為一個區亞洲域型的高等英文工程相關課程(電機、機械)的中心,吸引東南亞學生,以相較於美國及歐洲、澳洲更低價的課程來吸引東南亞電機人才,並透過策略留住這些學生在台灣電機相關領域。
(三)從此刻,為了往後十年到二十年的STEM人才庫做努力,同時這樣的人才庫得累積包括科技、商業、軟硬整合,讓台灣能發展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及資安等領域。
(四)針對5+2產業,應在大學建立相關的新創加速器。先從政府資源挹注,後續再由業界資源銜接。這些加速器應扶植跟聚焦的技術,並不是短期投資市場所關注的,反而應關注長期有潛力發展的技術。
(五)政府應鼓勵學校,引導商學院學生加強科技的應用技術,同時也加強理工、電資學院學生商業及金融的知識,培養綜合型人才。
(六)台灣在各方面都有人才,然而國際交流型的人才還是太薄弱。
(七)按照PWC 2019新創的調查,60%的新創團隊並沒有聘用能推展國際化的人才 ; 54%的團隊沒進行投遞或參加國際的展演及投案 ; 只有30%有針對國際市場進行評估。
(八)即使台灣團隊嘗試培養很前端的科技技術,然而終究會因為缺乏國際的管理者,而導致難以開發台灣以外的市場。
(九)以色列模式:
A.瞄準遠期尖端科技,特別是數年後才會帶來收益的科技。
B.策略並不會雨露均霑,而是選擇有足以作為特色及槓桿的項目,像是基礎科學及資工便是投入好幾年資源的項目。
C.透過政策及策略銜接軍事單位、軍種及業界,讓好的人才在當兵時能得到更完整的培訓及成為業界能善用的人才。
D.許多以色列人能流暢的使用英文,因此台灣也能考慮雙語政策,同時許多以色列的企業會企圖發展更國際化的市場(美國及歐洲),及具備有國際化的眼界。
(十)台灣能持續推動的國家政策:
A.有利國際創新的簽證
B.引入國際的產業導師制度,用公私協力的方式,引入國外特訂領域的導師,來觀察及督考台灣各領域的發展,可能的領域包含量子計算、資安、生物科技。
C.擴充gAsia Pass的應用情境(再研究)
D.建立一個跨太平洋的諮詢平台,把投資、需求、選題及台灣的研發能量對接起來。
E.承上面諮詢平台的建立,也同步在教育層面建立,將學術能量引入。
九、市場規模太小的問題
(一)三種策略:台灣做為一個中繼站(hub)、一個值得信任的供應商、以及一個高效能的導管。
(二)台灣做為一個中繼站(hub)
A.不只資料數量重要,資料的處理、資料的合成、資料的部署同樣重要。也可從以色列跟愛沙尼雅的案例看到,如何善用各政府單位及民間單位的能力及優先緒,來增進工業的價值鏈。
B.政府可作為高品質資料的提供方。此外,台灣也能善用法治基礎,來加強資料保護及個資保護的標準。
C.作為APEC中的領導角色,目前APEC中有在討論物聯網跟數位經濟的資安標準,台灣應扮演主導角色來引導框架及提供處理上的案例。
D.成為GDPR標準在亞洲施行的最佳案例。
E.美國的印太平洋策略中包含資安環節,台灣及華盛頓應保持交流溝通管道,在全球及APEC上一同推動。
(三)台灣作為一個值得信任的供應商
A.政府應針對5+2產業旗下的各創新計畫進行TVCP(trusted vendor certification program)認證,加強這些計劃的品質及可信任度,活用優勢,與國外的合作單位共同開創新科技的標準。
B.作為美國的新科技產品的場域實測基地。
(四)台灣作為一個高效能的導管
A.美國團隊也同樣對東南亞快速擴張的市場感到興趣,台灣能成為比中國更信任的夥伴,連結美國進入東南亞市場。
B.美國目前有 New Southbound Policy及 U.S. Indo-Pacific strategy,加入旗下的數位及資安相關的計畫,目前南韓已有加入。
十、硬體至上思維如何改變?
(一)應挑選前瞻的重點軟體科技領域,進入扮演重要的角色(AI、IoT)。
(二)台灣在量子運算上仍未有具規模的使用者,然而學界目前有美國IBM合作的計畫。
十一、如何為台灣增加附加價值?
(一)美國正調整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並尋找下一階段科技上的夥伴,特別是在AI及物聯網、生物科技技術上無資安疑慮的合作夥伴。而這是台灣的機會,台灣應盡可能在這些領域的安全技術標準上佔有一席之地。
十二、政府政策該如何幫助產業?
(一)從半導體的經驗來看,政府政策的投放必須是長期持續、且眼光放遠、針對先進科技的。
(二)台灣在研發上的投入資金比例上越來越少。
(三)調整政策讓基礎研究能成功商業化非常有必要。
(四)接下來三年到五年有些美中的合作計畫有可能停止,台灣必須成為有潛力的取代對象。
(五)台灣目前有加入APEC Cross-Border Privacy Rules,目前該組織的方向趨向歐盟的標準,台灣可先針對GDPR系統預作準備。
(六)台灣應該更積極加入更多科技業標準的制定,特別是接下重要的科技如物聯網、資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