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間沒辦法運動」
整個人都怪怪的❓心情很差嗎❓
說不定你有運動成癮喔⁉️
「運動成癮」聽起來好像不是什麼壞事🧐
因為大家都希望可以養成愛運動的習慣
但是事實上,嚴重的「運動成癮」不止會影響你的生活,更有可能讓你變得更不健康喔‼️
-
⭐️什麼是運動成癮?
運動成癮( Exercise addiction),是指個體展現出刻板的運動行為,並將運動計畫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甚至將其視為一種義務。當運動的的行為被阻礙、延遲,容易引發戒斷症狀的出現(頭痛、焦慮...)並影響自身健康、家庭、 社交關係和生活重心。
在一般人群中,運動成癮的患病率約為 3%,而競技運動員患上運動成癮的風險更高
💥哪些運動是高危險族群?
* 健身: 8.2%
* 跑步: 25%
* 馬拉松: 50%
* 鐵人三項: 52%
* 耐力運動員: 14.2%
⭐️運動成癮分類
🌈運動成癮者通常都是喜歡自己所從事的運動,並且不願意停止,而根據程度可再細分成三類:
1️⃣健康性的依賴(Healthy-neurotic):
只要達到目標便不會強求達成到更高的目標。無法運動時,會感到失望但並非罪惡感,運動能帶給他們成就感和提升自我價值與自尊。
2️⃣強迫運動型(Compulsive):
沈浸於自己的運動世界,若有事務延遲運動行為, 會產生負情緒或生氣,無法感受到運動的樂趣及喜悅,存在一種厭惡改變及保持距離的意識。
3️⃣上癮型(Addictive):
運動是唯一一種調節內在需求和平衡的工具,任何打斷運動的事物皆是不可容忍的,對於錯過訓練而過於焦慮或恐懼。
(常與其它精神障礙同時發生,ex:厭食症)
⭐️我有運動成癮的風險嗎?
快來回答下面的量表,測試看看自己有沒有運動成癮
(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並正向計分,總得分30分
1️⃣運動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2️⃣我有為了運動而跟家人/工作/伴侶產生衝突
3️⃣我通過運動來改變情緒
4️⃣隨著時間我會增加一天的運動量
5️⃣如果我不得不錯過運動,我會感到情緒低落和煩躁
6️⃣如果我不運動一陣子,又重新開始時,會跟以前的動量一樣
💡測完以後可以留言你的分數
我會回覆留言,告訴你是
「高風險」、「潛在風險」或「無症狀」喔❗️
把你的答案留言在下方❗️如果有疑問也可以留下來喔❗️
參考文獻:
De La Vega, R., Parastatidou, I. S., Ruíz-Barquín, R., & Szabo, A. (2016). Exercise addiction in athletes and leisure exerciser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assion.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5(2), 325-331.
Terry, A., Szabo, A., & Griffiths, M. (2004). The exercise addiction inventory: A new brief screening tool. Addiction Research & Theory, 12(5), 489-499.
劉家豪, & 高明峰. (2014). 淺談健身運動負面症狀-運動依賴症. 體育學系系刊, (13), 47-52.
-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留下一顆❤️讓我們知道吧❗️
你的支持是我們繼續的最大動力
#sportsyang#workout #sportsrecovery #yang#athletictrainer#fitness#exercise#sports#DOMS#running#marathon#coach #muscle#肌力訓練#運動傷害#運動#健身#重訓#健身房#健康#顏色#健康#肌肉#減肥#依賴#馬拉松#慢跑#運動成癮#運動狂人#健人
@ 台北 101 - Taipei 101
工作家庭衝突量表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要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找到平衡點、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就要懂得在壞人阻撓你時,鼓起勇氣站出來捍衛自己。
逃不了的時候就去面對它,就算最後你只能憤恨不平地離去,在該對抗時就該去試看看。
你要保護好自己的心,如果心受傷了,連帶影響工作、愛情、關係,最吃虧的就是自己。因此,在險惡的人際關係世界裡,最優先要考量的就是「別讓自己受傷」。
取自《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
*********************************
各位朋友,早安:
能保護自己,是生存的根本。
然而,有人不只是想要生存,還想要踐踏他人,感覺自己很優越。別說職場,有些人對自己的家人,就是這副模樣。
之前有朋友問我,如何以攻擊來自保,因為對方實在不是可以好好說話的人,這我沒有很好的答案。所以我找了這篇文章,算是盡可能去回應朋友的提問。
人的事,實在很複雜,我實在不敢自稱專家,被講專家都很心虛。很多處境我自己遇到了,一樣不會太好過,因為常常形勢比人強。
碰上沒有同理心的人,通常難以溝通,那就要學習攻防。但攻防常相當累人,有時在職場累積的壓力在無意中就會轉嫁到家人身上,所以有時不如直接離開環境。
有些人是沒有同理心,但少數人則心懷惡意。所以在職場的交情,常常要在離開職場之後,才是檢驗的開始。
最後一部分是幫助我們安頓身心的方式,我是真心期盼朋友們內外兼修,不管在外面怎麼跟人應對,內在的心態都是出發點。
我在今天晚上約9點半會進行這本書的贈書直播,歡迎大家一起參與。祝願您,能珍惜自己,別輕易讓自己委屈!
*********************************
面對欠缺同理心的人,該怎麼辦?
【文/ 朴民根】
俊基從名校畢業後順利找到好工作,才高興不到幾天,沒想到進了公司後,身為上司的洪組長成天找他麻煩,讓他日日坐立難安。他不知道為什麼洪組長要針對他,如果自己像另一位脾氣暴躁到離婚的同事也就算了,至少那位同事知道自己脾氣差,每當他發飆時,大家就知道要忍著點,但洪組長不同,他不生氣,卻總是講一些沒道理的話,像是:「你又沒有女朋友,星期天能去哪裡玩?來加班吧!我也會來加班,怎麼樣?公平吧?跟我一起趕工沒做完的工作。」
洪組長還常常在深夜或凌晨用通訊軟體交代工作,或者要下屬幫他辦私事。他欠缺同理心也不懂得換位思考然而公司高層卻非常信任他,認為他很會做事,俊基因此更憤恨不平了。
「那樣就叫做會做事?而且居然還有人願意嫁給他!跟這種心理變態工作,我都快瘋了,更何況他老婆還要跟他朝夕相處!」
俊基進公司前還好好的,現在已經到了瀕臨憂鬱症的地步。他懷疑問題是不是出於自己的個性太濫好人,於是決定接受諮商和檢測,才發現自己的狀態已經在憂鬱症邊緣。
所謂的心理變態是一種精神疾患,患者對他人的痛苦或憂愁毫無同理心,所以又被稱為「零同理心」(zero degrees o f empathy)。成功人士中有較高的比例存在,根據英國某項調查指出,心理變態約占人口的一%,但大企業CEO中的患者卻高達三•五%,足足高了三•五倍。
洪組長雖然不是心理變態,但他確實缺乏同理心。於是我請俊基做自我表達訓練,不要在意別人怎麼看,只要盡可能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就好。大約過了一個月左右,他終於能對洪組長做出反擊。
某天,俊基的企劃案在公司會議上大獲好評,會後洪組長又開始節外生枝。「我說,你的消費趨勢分析的相關資料,好像不太可靠啊!」洪組長如此詢問。
俊基早已有備而來,他一本正經地説:「大家都說好,似乎只有您不認同。若您真的認為不可靠,不如您自己來做做看吧?」
他總算出了一口氣,痛快得不得了,恨不得把洪組長當時的表情拍下來給我看。當晚難得一夜好眠,從那次之後他還做了幾次刻意的回擊。
***
善良有底線,偶爾也該適時回擊
面對欠缺同理心的人,我們必須更強烈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讓他們接收。即使他們不一定能理解,但至少接收到了,就能提醒自己不要再犯。
過不了多久,小心眼的洪組長像換個人似的性情大變,開始對俊基察言觀色,不過出一張嘴的個性還是老樣子。
職場上有時候會因為被缺乏同理心的人出言不遜而受傷,這些人不懂得理解對方的感受,也欠缺換位思考的能力,讓周遭的人特別累。但是,通常他們並沒有惡意。
「這件事這麼簡單,隨便做不就好了?」你可以觀察他們的表達方式,他們說出這種話卻不覺得怎麼樣,因為他們沒有考慮到別人的心情。
其實心理變態並非一點同情心都沒有,只是要他們啟動同理心是一件很費力費神的事情,就像對名畫沒興趣也沒天分的人,你要他花幾小時去看畫,他絕對叫苦連天。如果不是嚴重到要治療的心理變態,那些使我們痛苦的上司、同事、下屬通常都有同理心,只是需要你稍微大力刺激他們的「共感腦」而已。
為了保護自己,要懂得踩煞車,你可以這麼說:
「組長,您這樣說,讓身為下屬的我覺得很委屈。」
「課長,你說的很有道理,但也要顧及別人的心情。」
「主任,就算他是新人,也不該這麼嚴厲教訓他。」
不用擔心說話太直,因為他們受到的打擊比你想像的還小。
總而言之,你一點一點累積的勇氣,將能發揮改善彼此相處方式的力量,讓對方變得更善解人意。
***
沒有任何關係,值得你受傷
到哪裡都會遇到壞人,有天生壞心腸的、心術不正的、缺乏同理心傷人而不自知的……最壞的就是對所有人都好,卻唯獨對你不好的。如果只是私交,最好盡快遠離這個人,因為除了心理治療師之外,沒人能改變這樣的個性。若真能改,他們的父母或另一半早就做到了。
比較有問題的是職場上的交情,這個時候可以採取俊基的做法,鼓起勇氣表達自己的看法,為自己建立一座堅固的防護罩。不要放棄告訴對方你的不滿和心情,你不需要太過委屈自己,因為他一定聽過其他人這樣説,所以你的直言不諱頂多只會讓他覺得「以後我要更謹言慎行」而已。就算他對你懷恨在心,你們之間也不會演變成最壞的局面。
要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找到平衡點、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就要懂得在壞人阻撓你時,鼓起勇氣站出來捍衛自己。逃不了的時候就去面對它,就算最後你只能憤恨不平地離去,在該對抗時就該去試看看。人生在世很多事情說不準,說不定會出現如同李舜臣將軍帶領的鳴梁海戰般地逆轉勝。
重點是,你要保護好自己的心,如果心受傷了,連帶影響工作、愛情、關係,最吃虧的就是自己。因此,在險惡的人際關係世界裡,最優先要考量的就是「別讓自己受傷」。
***
【給自己的練習】如何不去在意討厭的人?
❶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
因此情緒自然地來,也會自然地走,負面情緒終究會消失。
❷ 想一想,十年後這個人做的事、說的話,仍會影響我嗎?
當然不會。因此別去在意他做了什麼,未來總一天他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❸ 設定一個當對方影響你的情緒時的基準分數
例如十分為極限,恨意最多只能到五分、憤怒最多六分、嫌惡八分,當你受到影響時,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超過這些分數。並沒有客觀的標準規定要設定多少分,意味著你的情緒其實是由你自己決定,不要花太多精神消耗在負面情緒上。
❹ 試著用最慢的速度步行
十分鐘就夠,不要去想那個人的事情,只要專注在你的每個腳步和呼吸就好。
❺ 試著慢慢進食
你也可以細細嚼著口香糖,或剝著橘子一片片慢慢吃。不要想那個人,只要專注在食物的味道、氣味和口感就好。
❻ 轉移注意力,不要一直卡在當下的情緒裡
你可以數數、仔細觀察附近的建築物,或是凝視天上的雲朵。
❼ 當情緒稍微平復後,請唸出左方這段文章
這是心理學家福律茲・培爾斯(Fr i t z Per l s)所寫的祈禱文,能幫助你在人際關係中找到內心的平靜。
*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
我不是為了要實現你的期望而存在,
而你也不是為了我的希望而活著。
你是你,我是我。
如果偶然間我們遇見彼此,那很美好。
如果沒有,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
以上部分文字取自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把痛苦、走偏的關係,勇敢退貨,只留下對的人!(附「情緒量表」,教你走出負面情緒)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6715
聯經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linkingbooks/
.
改為線上直播_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工作家庭衝突量表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果沒有身體的佐證,一個道理對你而言就可以說是一個謊言。」
~美國催眠大師史蒂芬.吉利根
歡樂與痛苦,都必然要有身體的參與。如果人生有很多歡樂,你不會願意切斷與身體的連結;但如果人生有很多痛苦,你就容易想切斷與身體的連結。
當你的情緒被觸動的時候,請重新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觸動了你情緒的那個人身上,這就是累積內在力量的開始。
取自《身體知道答案》
************************************
各位朋友,早安:
這篇文章會比較長,內容也稍微深,但很完整,對於認識自己有相當的幫助。這位作者的覺察相對敏銳,文筆也細膩,臨床經驗又豐富,所以可以描繪出一般我們難以捉摸的內心世界。
傷痛,常常把我們跟外界隔離。因為傷痛讓我們學會保護自己,因此我們跟對方失去了聯繫,我們也跟內在真實的自己斷了連結。關於這個部分,也可以參考上次的直播,也講到類似的心理歷程。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712579048840465/
我們應對外在的方式,常常是一種自我保護。一般來說,這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需要有人帶,會比較看得清楚。但藉著閱讀也能幫一些忙,多探看自己的情緒,或者直接感受身體的變化也可以。
祝願您,多跟自己的身體連結,那是我們能量的來源!
************************************
穿越心靈的保護層
【文/ 武志紅】
「當你感覺到傷痛時,你怎樣保護自己?」
我在一個心靈成長課程上,瓦蘇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共有三十多名學員,大家依次回答這個問題。隨著次序逐漸接近我,我有些慌,因為我好像找不到我的保護方式。
在思考時,我想起大學時的事情。心理學有一個量表,叫應對方式量表。所謂應對方式,即當你遇到痛苦時,使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痛苦。該量表包括 十六種應對方式,譬如合理化、換一個環境、和比自己更糟糕的人比較等等,而我基本上只使用其中一種——拚命想,直到想明白為止。
那時,我對此有些自得,覺得自己很勇敢且坦然,不自欺欺人,因為其他十五種應對方式都有自欺欺人的味道。
不過,現在我知道,我沒那麼勇敢,也沒那麼坦然,否則,我現在不會是這個樣子,假若我一點自欺欺人的保護方式都沒有,那我會比目前的自己好上無數倍。
這時,一個同學的回答啟發了我。他是我的一個朋友,是極好的人。他反思說,他的好就是自己的保護方式,因為他是那麼好,所以有問題發生時,他會自動認為,那是別人有問題,而且別人在和他相處時,的確容易變成壞人。
不知道是他的什麼觸動了我,我在那一刻突然明白了我的自我保護方式,那真是一個大絕招,三招組成的連環套。
第一是招「體諒」。我很善解人意,很容易為別人考慮。當別人對我好的時候,我會體諒對方的處境;當別人對我不好的時候,我也能站在對方的角度體諒對方的處境(其實很多時候是幻覺,是自以為體諒)。所以,別人對我好時,我感激;別人對我不好時,我也很少覺得太難受,更不用說發脾氣。
這一點在我的重要關係中尤其明顯,無論是和戀人還是和家人相處,或是和知心朋友在一起,我都極少發脾氣。甚至,脾氣特別大的人和我在一起時,也會變得沒什麼脾氣。
第二招是「憂傷」。當我的體諒不能發揮作用時,當我的體諒不能換到對方的理解與同情時,我會感到憂傷。
第三招是「拖延」。當憂傷也不能令對方明白我的處境時,我就使出拖延的絕招,最後一直拖到對方失去耐心。
這招中,都有好人的特色,我不主動進攻,唯一主動時也是主動去理解對方。所以,當使用這個絕招時,我可以免於道德焦慮——我沒傷害誰。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保護層
受傷時,你怎樣保護自己?這是一個極好的問題。略微可惜的是,在這個課上,因為人太多,大家難以暢所欲言。所以,當我主持我的工作室的一個學習小組時,我又將這個問題搬出來,問我的學習小組的學員。
第一個學員 A,他的爸爸非常暴力,經常暴打他和家人,而他的媽媽既冷漠又有很強的控制欲。在這樣的家庭中,傷痛的時候太多太多。並且,他好像真的可以將這種模式帶到生活中每一個角落似的,譬如讀小學五年級時,他的班導師基本上天天都會打他。
當天天挨打而又不能逃脫也無法得到支援時,A 就使用了一個在這種情形下最容易使用的策略——麻木。他說,那時自己變得很麻木,好像這樣就可以有一道牆一樣的東西擋在中間,天天挨打就變得可以承受了。
麻木,專業一點的說法是「隔離」,如太痛苦而又不能逃離或反抗,那就試著將情感與事件隔離開來,當事件再次發生時,自己就沒有了情緒反應。
更專業一點的說法是習得性無助,即你認識到,你對痛苦一點辦法都沒有,你是徹底無助的,那你就不如順從。
A的另一個策略是絕望。他常做一個夢,夢見爸爸拿著刀子過來,像要殺死他,他先是想,這不會是真的,爸爸不會殺他,但夢中,爸爸真的會拿刀子去捅他的要害。這時,他會在絕望中醒來,並想,原來否認沒有用,爸爸真的就是想殺死他。
對爸爸和媽媽兩個至親的人絕望,這是一種保護,因為從希望到絕望,這種痛苦太強烈了,假若不再抱有一點希望,那就可以減少痛苦。但問題是,他的這個策略是如此絕對,以至於他會對所有人不抱有希望,因此,當有些人對他好的時候,他反而容易變得焦躁甚至憤怒。
聽A講自己的故事時,學員B分享說,她覺得她和A一樣,在如此可怕的家庭長大,不會有太執著的保護方式,因為她最後會發現,她怎麼保護自己都沒有用,所以乾脆就放棄所有保護方式,直接面對痛苦吧。
B的話說得很決絕,而決絕也恰恰是她的保護方式。有一次她在小組中跟工作室另一位老師學習意象對話 時,出現了很多意象,如鱷魚、蛇等,但最後這些意象都化成一攤攤血水,全消失了。
對B而言,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也是徹底對父母絕望。但是,我對B很瞭解。我認為她的父母的確對她造成了很多傷害,但她的父母對她也會有一些好的地方。
當她決絕地認為父母對她一點好的地方都沒有,她要徹底絕望才是面對真相時,她也將生命中一些美好的東西給斬斷了。
A和B並非沒有執著的策略。他們發現,他們或許對父母沒有什麼執著的策略,但他們在情侶、朋友或普通關係中有很多策略。
A說,他發現自己對戀人有很多控制,而當控制不住時就會有強烈的憤怒。強烈的憤怒其實也是控制的一種,這是很強有力也非常有殺傷力的策略。
B則說,她面對父母以外的人時有好多絕招,一個絕招是可憐,另一個絕招是聰明。她長得的確楚楚可憐,而她又極其聰明,當兩個絕招一起使用時,就很有力。
不過,這些絕招都有一個問題——它們的力量可以壓倒別人,因此對他們有些保護作用,但這種壓倒會破壞他們與別人的關係。
***
保護層割斷了連結
B對聰明策略的解釋引起了C的共鳴。她說,在初中時,她很孤獨很叛逆,內心有很多痛苦,那時特別喜歡進行哲學思考,有時會進入狀態,覺得整個世界只有自己一個人,面對地球和星空,就會覺得自己像一粒塵埃那樣渺小,而自己的痛苦就微不足道了,於是會有一種解脫感。C還將這種感觸寫成一篇文章,以小塵的筆名發表在了校刊上。
哲學思考也是一種常見的自我保護方式,我自己也是在中學時開始進行種種哲學思考的,並寫了大量的日記。但大學時,我再重新翻看中學時的日記,覺得那些煩瑣的哲學思考實在是沒什麼價值,因為它們純粹是思考,體驗比較少。
C的哲學思考也有類似的價值——將自己痛苦的體驗弱化,既然自己只有一粒塵埃那麼大,那麼痛苦又算是什麼呢!
C還談到,每當她特別痛苦的時候,就會有貴人出現,他們隨意的一句話就能點化她,讓她頓悟到很深的道理,然後得到很大的解脫。
聽C講了幾個被點化的例子後,我發現,其實那些貴人並沒有做什麼事情,而且點化她的完全是他們無意中對她說的話。對此,C也有發現,她說,關鍵不在他們,關鍵是那時她自己內心到了一個轉變的時候。
但是,我問她,像她這種歸功於別人的做法,會不會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呢?我這樣說,不只是因為發現她幾次被點化時有相似的模式,而且其他時候和她打交道,我也發現她很容易感激我,但其實我覺得自己是不配得到那麼重的感激的。
她想了想說,是啊,好像這也是一種策略,而且這種策略和哲學思考中的塵埃策略是一樣的,都是她覺得我沒有價值。塵埃是沒有價值的,而那些被點化的時候功勞又是別人的,自然她也沒有價值。
這樣一反思,她明白了,哲學思考也罷,被點化也罷,都是她將「我沒有價值感」「我不夠好」這樣的感受美化了而已。或者說,這兩種策略,都是她處理自己低價值感的一種保護方式。
學員D則說,她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憤怒。她很容易憤怒。一次,戀人打電話時問:「吃飯了嗎?」
聽到這句話,她被激怒了,回應道:「你怎麼這麼笨啊!都晚上十點了,你還問我吃飯了嗎,你有腦子嗎?」
這種情形,說憤怒並不準確,更準確的說法是指責,而指責,則是最常見的自我保護方式之一。
指責別人,是為了保護自己什麼呢?
D反思說,她很渴望親密,而你吃飯了嗎這樣的問候,應該是普通朋友之間用來寒暄的,戀人之間使用,就似乎在說,我和你很疏遠,我們是普通朋友,再加上是晚上十點鐘這樣問,就更是在傳遞我和你很疏遠這種資訊。這刺傷了她,於是她使用了指責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聽D在分享時,學員E受不了了,他跳出來說:「你們都在搞什麼,你們怎麼一直都在談無關緊要的事情!」
他還問我:「武老師,你怎麼到現在還沒有談最關鍵的一點——體驗,尤其是身體的體驗,我認為剛才大家說的都是皮毛,而深層的體驗才是關鍵。」
聽到E這樣說,大家一片譁然,尤其是剛才跟大家分享過的學員。因為,剛才幾位學員的分享其實已經很深,尤其是學員A和C,他們分享時,他們自己有很明顯的身體反應,但E似乎沒有看到這些反應。
透過這一點可以看出,E的保護方式是抽離和更好的道理。大家經常感覺他似乎游離在小組之外,而每當他試圖進來時,他習慣使用一些評價,而且評價都是在講更好的道理。
E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他會非常用心地去學習,但他更願意學習理論,而對講感覺有些抗拒。這可以理解,因為他的內心也有很大的痛苦,他一直使用種種策略將這些痛苦封在心中,他不願意它們出來,這也意味著,他也不願意去體會別人的痛苦。
***
穿越保護層和傷痛,可抵達真正的親密
保護方式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在幼小的時候,或在非常無力時,可以透過這些保護方式減輕自己的傷痛,從而幫助自己渡過難關。如果沒有這些方式,很多人甚至都活不下來。
但是,自我保護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瓦蘇老師說,我們的心有三層:保護層、傷痛和真我。最外面一層是保護層,接下來是傷痛,而最深處是真我。
因為有傷痛,所以有保護層;但是,因為有保護層和傷痛組成的牆,所以真我深藏著,令我們碰觸不到自己的真我,別人也碰觸不到。
我們之所以想組建親密關係,之所以想愛與被愛,就是想獲得一種親密感。真正的親密感是真我與真我的連結感。但是,也正因為保護層和傷痛組成的牆太厚,兩個人的真我就不可能相遇了。當真我不能相遇時,我們就會將自己的保護層強加給別人,將自己的傷痛轉嫁給對方,於是,就會導致越愛越孤獨的局面。
所以,想要擁有真正的親密,想和自己的戀人建立真正的連結,關鍵就是去穿越心靈的保護層。
我是和女友一起去上瓦蘇老師的課程的。當天,一個學員想處理她的問題時,將我拉上去扮演她的戀人。結果,老師處理問題時發現,場上呈現的主要不再是她的問題,而是我的問題。
於是,瓦蘇老師將我的女友也叫上來,而讓這位學員退下去,專門處理我和女友的事情。那一刻,我承認了我內心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件事情,在平時,我根本不敢和女友講,因為我的策略是體諒,如果我把這件事情向她坦白,她會極其痛苦。我不能令她如此痛苦,所以最好不說這件事。
但現在,體諒的保護層被戳破,我不得不面對這件事,不得不面對造成的傷害。
到了晚上,我們再一次細緻地討論這件事,我這次徹底坦誠,將一切和盤托出,而她的確非常痛苦,並且有兩個小時,她獨自面對這份痛苦。
最後,她和我說,她能面對這份痛苦,接受這份痛苦的存在。
當她這樣說時,我突然間感覺整個世界安靜下來。其實,這是我的心在那一刻安靜了下來。幾乎是同時,我的心變得無比輕鬆,而身體也鬆了下來,並且一瞬間覺得與女友近了很多很多。她也有同感。
對此,用瓦蘇老師的理論來解釋,就是在這一刻,她放下了她的保護層去面對痛苦,我也放下了我的保護層去面對痛苦,結果那一刻我們的真我相遇,於是真正的親密發生了。
我和女友在一起兩年了,我們早就學習到要完全真誠地相處,無論有什麼事情都要拿出來談,這對我們自己和我們的關係都有巨大的好處。這一次,我們再一次學習到這一點,並且更重要的是,這件事是我以前無論如何都不敢和她袒露的。
這不只是我們的學習,也是這次課程中,三十多名學員的共同體驗。放下保護層去面對痛苦,這一開始需要勇氣,但最後就會獲得巨大的好處。
.
以上文字取自
身體知道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0295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工作家庭衝突量表 在 工作-家庭壓力之跨文化研究 - SRDA 的相關結果
與「以擔憂為基礎」三個向度結合,形成「工作-家庭衝突」量表與「家庭-工作衝突」量表,各9 題,. 採Likert 4 點量尺,分數愈高代表衝突愈大。 ... <看更多>
工作家庭衝突量表 在 工作與家庭的雙向衝突: 前因、後果及調節變項之探討(1) 的相關結果
「工作-家庭衝突」量表與「家庭-工作衝突」量表. 本研究翻譯修訂了Carlson,Kacmar 和Williams(2000)所編製的雙向「工. 作-家庭衝突量表」中「以時間為基礎」 ... ... <看更多>
工作家庭衝突量表 在 工作家庭衝突及人力資源管理對策 的相關結果
工作家庭衝突 問卷。採用了Netemeyer 等(1996)編製的工作對家庭衝. 突量表和家庭對工作衝突量表。該量表包括兩個部分,共10個項目,如「我. 的工作需要影響了我的家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