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書訊]
白睿文主編,《霧社事件:台灣歷史和文化讀本》,麥田,2020.10.29
.
霧社事件90週年,這本文集值得一讀!
.
【目錄】
序論/ Michael Berry(白睿文)
序曲:霧社事件的本土意義/Dakis Pawan(郭明正)、Bakan Pawan(巴干‧巴萬)、Darryl Sterk(石岱崙)
一 、#霧社事件的歷史記憶
殖民地「討伐」話語及措施在霧社暴動的發生及鎮壓中的作用/圖魯斯-昂塔內•華(Toulouse-Antonin Roy) (門泊舟 譯)
霧社事件與德固達雅和日本的關係史/Paul Barclay (保罗・D・巴克莱) (陳姿瑾、侯弋颺 譯)
「以『蕃』制『蕃』」:「霧社事件」的前因/鄧相揚
再傾聽他們的故事:思考「台灣原住民觀點的霧社事件」/北村 嘉恵
莫那.魯道之直系家譜/Bakan Pawan(巴干‧巴萬)
台灣原住民餘生後裔眼中的霧社事件/Takun Walis(邱建堂)
「台灣原住民餘生後裔眼中的霧社事件」的回響/Dakis Pawan(郭明正)
二 、 #霧社事件的文化記憶
霧社1930: 文化總論/Michael Berry(白睿文)(李美燕、陳湘陽 譯)
論鍾肇政的「高山組曲」:川中島的戰火/林瑞明
霧社事件裡的身體與暴力/Robert Tierney(丁若柏)(林芳如 譯)
順便提及的霧社事件:論津島佑子的《太過野蠻的》/荊子馨 (梁嘉俊 譯)
霧社事件:前後/廖炳惠 (周翠 譯)
不合時宜的沈思:《餘生》中的當代的視角、散步的哲學、道德的思索/吳建恆 (陳湘陽 譯)
前塵與前程:舞鶴的小說與湯湘竹的紀錄片的兩種兩種「餘生」/Darryl Sterk(石岱崙)
視覺震撼、改寫與再現:《賽德克•巴萊》的分析/劉俊雄
中間者之臉:《賽德克‧巴萊》的 原住民歷史研究者映像/Nakao Eki Pacidal
維基百科時代的歷史呈現:數碼平台上的霧社事件/邱貴芬 (陸棲雩 譯)
三 、 #創作者的霧社事件
在被殖民的傷痛中奮勇前進:關於我的敘事長詩《霧社》/向陽
「霧社事件」與我/邱若龍
記錄霧社事件:紀錄片《餘生》創作談/湯湘竹
虛構小說與田野研究:訪談《餘生》作者舞鶴/白睿文、舞鶴
重金屬出草歌:訪問閃靈的林昶佐/白睿文、林昶佐
黃金時段的霧社事件:萬仁談電視劇《風中緋櫻》/白睿文、萬仁
從田野、文學到舞台/鄧相揚
無好人亦無壞人:訪《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Tony Rayns(托尼 雷恩)、魏德聖 (白睿文 譯)
川島芳子電視劇 在 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今年底到明年初,堤幸彥導演將交出兩部改編大熱小說的電影作品。一是由奥寺佐渡子擔當編劇、改編自雫井脩介的《望み》,二為浅野妙子編劇、改編島本理生直木賞得獎作的《初戀》,兩部角川發行且為堤幸彥擅長的懸疑推理。
之所以特別拉出編劇名字,只因電影成敗大多在於劇本好壞,尤以堤幸彥的作品更甚。相較於主打堤真一與石田百合子兩大演技派的《望み》,CharMing更期待當時一翻開書,只用一個晚上便看完的《初戀》,更期待曾改編《她不知道那些鳥的名字》的浅野妙子編劇會如何詮釋電影版。
島本理生筆下的《初戀》 ,透過臨床心理師與疑似殺害父親的女大生,從中帶出出破碎的家庭關係、性別教育缺乏等內容,卻又以不疾不徐的筆法,層層揭開「類」推理的「初戀」真相。和《愚行錄》不同的是,《初戀》以第一人稱視角,帶出嫌疑犯與自身背後的男女關係,其筆法卻又充滿既視感,尤以轉場、時間的切換,是不以章節分段,而是如電影分鏡般直接接續,是非常高明且困難的寫法。
因此《初戀》幾乎在推出後即宣布影像化,2020年初率先製作電視劇SP版,由真木陽子、上白石萌歌主演,而明年初上映電影版,則為北川景子產後首部主演之作,且為此剪了一頭俐落短髮。
電視劇版表現的不功不過,倒是上白石萌歌的鬱與純之間的拿捏十分得宜,不禁擔心芳根京子會如何詮釋。有趣的是,芳根京子可說是繼《記憶屋》後,再次接演這類「性別題材」的作品,因此仍期待她首次演出殺人犯的表現。
更別提北川景子轉戰電影後,演技日漸成熟,尤以在《添好孕》展現細膩且自然的情緒轉折,《初戀》同時也是她最擅長的堅毅不屈女強人角色。此外,兩大實力派男神窪塚洋介、中村倫也的加持,也為本片增添不少亮點。
拜託!堤幸彥導演,千萬別毀了這部神作。
本片將於明年二月於日本上映。
川島芳子電視劇 在 AJ 談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蜜蜂與遠雷》從電影版開拍前就是備受矚目的明星作品。由恩田陸創作的同名原著小說,《蜜蜂與遠雷》是史上首位雙料獲得類型文學最高榮譽「直木賞」與娛樂小說指標「本屋大賞」的得主,而六百多頁細膩描繪一場國際鋼琴大賽與四位主角之間的夢想與掙扎,廣被譽為「難以化為影像」的作品。但是如同作品本身充滿奇蹟色彩,《蜜蜂與遠雷》在導演石川慶的指導編排下,成功躍上大螢幕,兼顧敘事緊湊與人物刻劃。對於一本資訊與細節眾多的小說而言,算是可圈可點的改編。
⠀
《蜜蜂與遠雷》故事圍繞於「芳江國際鋼琴大賽」,四位日本選手榮傳亞夜、馬薩爾、風間塵、高島明石背後的夢想與心魔。分成三次初賽,與最終決賽。四位主角的設定可以切為橫軸為「天才與地才」,縱軸是「專業與業餘」。天才與是榮傳亞夜,一位曾經備受注目的鋼琴天才少女,七年前因為母親的離世而消失於鋼琴舞台。專業和地才是馬薩爾,迷人帥氣的茱莉亞音樂學院明日之心,苦心追求完美。而天才業餘是風間塵,沒有受過正式訓練,連一台實體鋼琴都沒有的單純奇才,認為音樂的存在是要讓人享受的。最後一位則是地才業餘,已高齡參賽平常在樂器店上班的高島明石,目標是彈奏出老嫗能解的旋律。
⠀
有別於小說以風間塵作為主角,電影將重心放在榮傳亞夜如何突破自身心魔,重返鋼琴殿堂。其實與其他三位角色相比,亞夜彈鋼琴並沒有一個大目標,她沒有像馬薩爾追求完美,希望再次復興古典樂,或是像風間或明石希望將音樂打破階級門檻,變成普羅大眾皆能欣賞的藝術。亞夜小時候前進的目標是有母親的指導與陪伴,因此在母親去世後,亞夜失去了彈琴的動力。再也沒有人陪她一起練琴,或是練完琴後遞上水問暖。亞夜的將自己的人生停格在七年前的悲劇,因此電影以亞夜重新找回目標,似乎更具有戲劇探索性。
⠀
而片名「蜜蜂與遠雷」雖然電影沒有多加著墨,其實是取自風間塵的故事。身為養蜂子弟出生的風間塵,感受到了世界上各種純粹聲音的存在:小至蜜蜂翅膀拍動的小鳴律動,大至遠端烏雲雷聲的巨響震人。風間塵被鋼琴大師稱為「上天送給世人的禮物」,他在故事裡就是「音樂」的實體化身。風間塵琴聲的清撤無瑕,無拘無束,正提醒著其他三位角色,「享受音樂」的重要性。攝影方面在風間表演部分也刻意做畫面旋轉、鏡頭顛倒等設計,加強風間「與眾不同」的部分。而另外一位業餘代表,明石則是比較像是「樂迷」存在,希望將自己愛的旋律帶給所有平凡人。心態就像是普遍粉絲一般,總是希望將自己愛的偶像分享給其他人認識。
⠀
電影利用剪接強化亞夜和風間塵之間的關係,暗喻亞夜與音樂的關聯。例如:開頭介紹風間塵時,畫面卻是使用亞夜的畫面。而中段亞夜和風間塵的四手聯奏,讓亞夜慢慢重拾對於鋼琴的熱情。最後決賽風間演奏時,直接切到亞夜與內心黑洞的正面對視。個人覺得亞夜和風間塵在月光下的四手聯奏捕捉了《蜜蜂與遠雷》想傳達的音樂力量。尤其是中段旋律切成輕快節奏,兩人隨著音樂律動,亞夜打破冰冷的表情,終於露出微笑。月光一束打在兩人身上,像聚光燈,世界的煩躁都不重要,盡情用鋼琴揮灑當下的愉快,表現了風間的隨性,亞夜的內心小復原,實為本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了!
⠀
此外《蜜蜂與遠雷》在視覺語言上也富有創意巧思,像是亞夜表演時,琴蓋的反射卻是小時候媽媽與她練琴時的倒影,傳達亞夜內心真正過不去的坎。但是必須說,電影第三幕決賽部分,剪接稍微凌亂,看得出來努力想把四位角色的內心轉化和救贖表現出來,可惜沒有成功融合。覺得是混音部分在切換人物時應該可以作前後音樂漸強漸弱交叉,而不是留出空白段落,讓觀眾明顯感受場景與場景之間的切點,弱化了原本可以一氣呵成的戲劇強度,反而使我們還沈浸在馬薩爾的故事之時,卻被唐突切到亞夜的內心掙扎之中,感覺剪接和混音部分能夠做得更好。還有決賽的表演,鏡頭設計雖然充滿創意,但是剪接似乎沒有表現出交響樂表演該有的滂薄氣勢。
⠀
而飾演風間塵的新人鈴鹿央士,在其他前輩面前毫無怯場,演活該角色的純真潔淨,十分亮眼,也橫掃的當年各種電影新人獎。因從演出《被愛妄想症》、《小偷家族》躍上一線女演員的松岡茉優,作為本片中心人物,十分精彩的傳達亞夜的陰影與純真。松岡茉優的戲路從電視劇《問題餐廳》後就經常演出外表冷漠陰沈但內在有小偏執,會突然反差萌活潑的角色形象。某程度上,亞夜也恰巧是這樣的人物設定,面對馬薩爾會變回活潑小女孩,但遇上評審長或是其他角色,則又關閉內心,回歸冰山美人形象。亞夜的服裝及髮型設計十分有趣,整齊簡潔的短髮隨著彈琴的力道擺動,表現亞夜演奏時的投入,效果很好。而亞夜前期都以紅色服裝出現,透露其內心回歸舞台的不安躁動,而中段稍微找回自信時,服裝變為平靜的湛藍。而決賽預演時,則是淡紫色,剛好是藍和紅的結合,暗示亞夜因為再次挑戰自己曾失手樂曲感到恐懼與不自信。片尾突破心魔後,換上與七年前相似的黑色表演服,氣勢十足,眼神滿是堅定與勇氣,為亞夜這角色的旅程畫下圓滿的句點。幕後花絮裡,彈琴部分都是演員真實演出,非常佩服主角們為角色準備所付出的練習。
⠀
《蜜蜂與遠雷》充滿對比性的角色設定,伴隨精彩刺激的鋼琴演奏,成功兼具娛樂與深度。或許電影改編本身也是反身性地成為,一部打破藩籬,無論門內門外,老嫗都能解的古典音樂電影呢!請讓我們一同盡情享受音樂帶來的純粹美好吧!
⠀
🐝
蜜蜂與遠雷 (2019)
Listen to the Uni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