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開放頭腦的制約】
讀書時期,我真的超愛國文課,愛到後來大學選填中文系,畢業後又有很大段的時間教國文。可是學了人類圖之後,我常常又對於那些國文課本的內容提出質疑。
「喔,是喔!」
「關我屁事?」
「這個人也太囉嗦了吧?!」
我覺得國文課本的古文其實很多內容是關於他們非自己的敘述。舉例來說,大家高中時期都讀過國文名篇《岳陽樓記》吧?裡面有一段敘述是這樣: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那時候不管課本還是考卷,都會把我們引導到范仲淹有多麼大的胸懷,如果有一些關於文章重點的考題,選項的敘述一定是正面贊同他這樣的生活態度。
學了人類圖之後,我再回去看這些考題,我都心想:他在非自己吧?居廟堂朝廷為官,當然周邊的人討論的就是民生社稷,被流放到外地,百姓關心的就是領導者,所以身處在甚麼樣的環境,就跟著煩惱他們的煩惱,並且別人沒那麼煩惱的,他要比別人更快想到、想得更深。
受外在環境影響,並且反應兩倍,這不就是頭腦中心的非自己主題嗎?一直以頭腦的煩惱做人生重要決定的范仲淹,過著被貶謫而不舒心的生活,他做的決定真的是正確的嗎?
再看到《岳陽樓記》文章前段,把洞庭湖的景色寫得身歷其境。但是,范仲淹根本就沒有去過洞庭湖,他會寫這篇文章,純粹是他有個朋友滕子京去洞庭湖附近工作,想到范仲淹很會瞎掰文章,所以請范仲淹寫一篇文章,這整篇《岳陽樓記》,完全是腦補出來的。
其實大多數的文學作品是苦的,我在想文學之所以那麼吸引人,或許就是因為那些非自己所受的苦,在文字中賦予得到理解或解脫的意義。
只是沒想到他們的非自己成為經典,這些觀念跟文化就變成對後人的制約。
文字/路希恩
圖片選自網路
Search
岳陽樓記 在 原來你不懂中文- 【《岳陽樓記》賞析4】 (結束)...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生於西元989年,死於西元1052年。字希文,吳縣人,吳縣就是今天的蘇州。他出身貧苦,兩歲時死了父親。青年時借住在一座寺廟裏讀書,常常吃不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