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痘肌的保養順位
痘痘肌的人,在痘痘獲得控制之後,隨之而來的困擾就是:痘疤、痘印好明顯,雖然用手去摸,會發現以前一顆顆突起又腫痛的痘痘雖然不見了,可是遠遠看,整張臉還是一塊紅、一塊黑的,甚至有凹洞,痘痘肆虐過的痕跡一目了然,這種時候,他們都會很希望能在臉上擦上一些遮瑕、潤色的保養品,來掩飾這些讓人尷尬的案發現場;到底痘痘肌什麼時候可以開始上妝遮瑕呢?
痘痘肌的保養,要怎麼選擇,才能讓痘痘穩定、不再惡化痘疤,我通常會根據保養品的種類提出建議,順序是先防曬、後保濕、必要時彩妝。
先防曬
我們人體的皮膚,有一種細胞,主要的功用在修復與保護表皮,讓角質細胞受到傷害後能清除自由基、快速復原,甚至提供保護傘,讓角質細胞能短暫躲避紫外線的影響,雖然它的功能非常重要,失去了它,皮膚會無法承受紫外線的傷害,但是我們不但常常忽略它,還對它的存在感到厭煩,就好像老是替孩子操心的媽媽一樣,雖然跟前跟後、一直叮嚀,幫忙提重物、洗衣服,卻常常被孩子嫌煩,這種細胞就是:黑色素細胞!
皮膚受傷之後,黑色素細胞得到訊號,就會分泌黑色素,用意在保護皮膚免於紫外線的傷害,反應在外觀上,就是:會~變~黑~就是因為黑色素細胞讓皮膚變黑,即使它的功用是保護皮膚、修護傷害,卻仍然讓女性朋友避之唯恐不及,常常把黑色素細胞想成是美容的大敵;只要是人類,受傷之後都會變黑(除非沒有黑色素細胞的特殊疾病例外),只是變黑的程度,亞洲人種會明顯於高加索人種,這種皮膚受傷後的變黑,醫學上稱之為"發炎後色素沉積"。
長痘痘之後也會有發炎後色素沉積,幸好這種色素沉積會自己好,幾個月之後,只要不再長痘痘,膚色就會慢慢恢復正常;因此,在痘痘緩解之後,妥善的防曬,可以保護皮膚不要再接受紫外線刺激,同時讓已經活躍的黑色素細胞快點安靜下來,藉此縮短色素淡化的時間,讓討厭的黑痘疤快點消失。
所以痘痘控制得當之後,第一樣開始使用的保養品,不是保濕乳、不是遮瑕膏,而是防曬乳!
適合痘痘肌使用的防曬乳該怎麼挑選呢?防曬乳根據使用的防曬劑種類,可以分成物理性(無機性)與化學性(有機性)兩種,物理性防曬是利用防曬劑可以折射光線來達到遮蔽紫外線的功用,而化學性防曬則是利用防曬劑吸收紫外線,來保護角質細胞;市售的防曬乳,通常會同時加上物理性與化學性防曬劑,來讓防曬的效能更好。
適合痘痘肌使用的防曬乳,並不一定局限於物理性或化學性防曬,只要能妥善的阻擋紫外線,清爽一點的劑型,不要讓粉刺增生、不要產生刺激或過敏就可以了。
要怎麼知道哪一罐防曬乳不會刺激、不會過敏、不會長粉刺呢?最簡單也最有用的方法,就是先試用!先在半邊臉上試擦防曬乳,連續一週看看,觀察有擦的那邊臉,有沒有粉刺?會不會刺激?如果一週後沒有異樣,就可以安心的擦到全臉。
要小心的是,現在防曬乳可能為了強調多種功能,而讓配方變得比較複雜,反而不適合痘痘肌使用,像是強調防水性的防曬乳,通常需要卸妝才能把防曬乳清潔乾淨,就不適合痘痘肌使用。
後保濕
很多人習慣在洗完臉後先擦保濕乳液,再擦防曬乳,如果是健康皮膚這樣使用下不會長痘痘,那可以維持這種先保濕、後防曬的習慣,然而痘痘肌的保養,則是要顛倒先後順序,先防曬、再保濕!
注意喔!先防曬、再保濕不是叫你每天的使用順序是擦完防曬乳再擦保濕,而是保養品選用順位是先防曬、後保濕,白天優先選用防曬乳,不要保濕乳,直接擦防曬,晚上如果覺得皮膚很乾,再使用保濕乳。
為什麼可以用防曬乳來取代保濕乳呢?因為一罐防曬乳裡面,真正有用的防曬劑,濃度頂多就是百分之十,其餘的百分之九十,大約都是基質,這些基質通常就是保濕乳的主要成份;很難理解嗎?也可以這樣說,你可以把防曬乳想成是一罐具有防曬功用的保濕乳,這樣就不難理解早上只擦防曬、不擦保濕的道理了。
為什麼針對痘痘肌要顛倒保養的順位呢?因為防曬對減少黑痘疤有幫助,而保濕則是可有可無,要知道,痘痘肌使用任何保養品,誰都不能擔保絕對不會長粉刺,可以少一罐,就不要多一罐;至於痘痘肌如何選擇保濕乳,請參考上一篇文章:痘痘肌的保濕悟區,裡面有三大心法可以解決你心中的疑惑。
可以改用隔離霜嗎
很多痘痘肌的朋友,在聽到我說以防曬為第一優先時,他們第一優先問的問題就是這個:
[可以用隔離霜嗎?]
老實說,隔離霜最大的優點,就是名字取的好!隔離兩個字,好像可以把外界所有的髒污、粉塵、甚至細菌、病毒通通隔離在外,聽起來真的很美好!可惜的是,隔離霜真正可以隔離的,可能只有你的擔心。
不過身為一個有銅鋰鋅的皮膚科醫師,我當然不會這樣(吐槽隔離霜)潑病人冷水,我會這樣制式回答:
[如果是有標示清楚的防曬係數、具有防曬功能的隔離霜,也可以用,當成取代防曬乳;如果是強調遮瑕、潤色的飾底乳或基礎乳,就不建議使用。]
原因也是一樣,痘痘肌需要的是對淡化黑痘疤有幫助的防曬乳,而不是修飾膚色、保濕潤澤的保濕乳。
有一個比擦隔離霜還要重要一百倍的觀念,一定要重複提醒你--防曬絕對不是"我每天早上都有擦防曬"就結束了,廣義的防曬、有效沒有副作用、保證不會長粉刺、不論你到熱帶溫帶都可以用的防曬方法就是:遮蔽!
不管你用外套、帽子、口罩、陽傘、圍巾、墨鏡,只要是可以幫你擋住直射的陽光,請記得走在陽光無限暢飲的室外空間時,都要一起準備好,戴上帽子、撐起陽傘、掛上口罩,三十秒搞定,不只防曬還可以防病毒,一舉數得,請一定一定不要忘記遮蔽式防曬。
以上就是痘痘肌保養的順位:先防曬、後保濕、必要時彩妝,關於痘痘肌適用的彩妝種類,我們下篇文章再仔細替你拆解。
局限空間標示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站在世界的邊緣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在(馬來西亞)南方學院講授《馬來西亞華人史》的第一堂課,總會叫學生到黑板前,憑自己的印象,畫一幅世界簡圖,並把馬來西亞給明確標示出來。
啊!嘩然。一陣笑聲,被叫上台的同學邊畫邊回頭望,一臉窘態。不是把馬來西亞畫得太大,就是太小,甚至把那「狗頭形」的東馬也畫得怪模怪樣。
世界與馬來西亞的關係,是馬來西亞華人史一個非常重要的空間概念。它意示馬華史的發展,一開始就是世界性的。研究馬華史,不能僅把視野局限在馬來西亞(狹義的本土),更不能只把它放在中國,僅僅強調其「中國性」及傳承性。
馬來西亞這一個沿靠於馬六甲海峽和南中國海的地域,其存在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它是一個現代國家(邊界)的概念,而是在世界東西文化交流史上,它很早就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雖不是什麼文明古國的發源地,長久以來的海上東來西傳,它提供給各大文明於此,一個可以進行相互流動的衝撞、包容、交融的場域。
東北季風及西南季風的吹送,使這季風交匯的土地變得多元而繁榮。從遠古,跨越中國經東南亞、澳洲到太平洋的原始石器文化,乃至世界的各大文明:印度、中國、伊斯蘭教、西方文明等等,都曾互有關聯的交匯於此。馬來西亞這個季風交匯的地域成了東西航線上,傳說中的黃金閃耀的土地。
同樣地,華人商民順風相送之南來,與馬來西亞這塊土地結上了緣。但,在「正統」、「主流」論述中,有關馬華的歷史往往都是被編排擺放在邊緣的位置。無論在中國歷史,抑或馬來西亞史的論述,「馬華」的位置,始終都是一部邊緣,非主流的歷史。
這種邊緣性並不意味無所作為,它具有本身的獨特性及複雜性,而且充滿流動性及多樣性。早期的馬中交流史,誠如周偉民和唐玲玲在《馬來西亞和中國文化交流史導論》所說的:「我們如果從地域史的角度來考察屬於今天這兩個國家的地域的文化交流,它的確別具特徵。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這兩個地域範圍內,彼此間更多的時候不完全是以國家間關係的方式進行,而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裡形成了不時流動著的朝貢關係網絡系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質的文化,在這個系統裡面,用包容的態度,對話的方式,彼此間進行交流、滲透、互補或者存在矛盾和抵觸。」同時「我們一接觸到屬於今天這兩個國家的地域的文化交流史,立刻就感覺到它的獨特色彩,即一方面:這種交流是在一個官民交纏、商政並兼的特殊環境中頑強地延續著、發展著;一方面又不斷地掙扎著朝非核心化的,非向心性的傾向發展,力爭形成不受宰制的『邊緣性』的動態交流網絡。」
馬華「邊緣性」的歷史精神傳統,即源於此。它往往與支配性的主流權勢有著頑強的延續關係,同時也有其力爭不受主流權勢宰制的「邊緣性」之堅韌的雙重傳統個性。
今我來思,每每有人為華人歷史文化的滄桑而哀鳴,變得沈默寡言起來,或為華人知識分子孤傲的邊緣化命運而失落慨嘆不已。這樣的心境不免消極,所視焦距也很片面,同情卻不能苟同。從內在更深化去發掘馬華的多元複雜的邊緣個性,仍是一項理性學術研究和感性催發的使命:尋找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命力。
馬華史的發展,其「邊緣性」是一項超越國界(邊界)的世界史研究。「邊界」意味著將對立雙方隔離開來的界線,異質而隔閡,是一面阻礙交流的封閉界牆。但「邊緣」則不同,它意味的是欲將阻礙交流的界牆(邊界)拆除後的流動場域,可以容納、包容各方,並促進交流、交融。邊緣性的流動,讓其存有一個可以容納多元對話的可能性場域。
孤臣孽子、孤兒棄嬰、孤傲的、流放的、無可奈何的、無力感的、悲壯的、悲情的、宿命的歷史,或許是馬來西亞華人對自身「邊緣性」的一些共同既存意象,但它絕不是我們的全部。「邊緣性」也絕不僅於如此的消極,否則其生命力可能在上一個世紀就早已斷絕。尋找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命力,從「邊界」走向「邊緣」,是從封閉心鎖走向開放心靈的意識解決。站在世界的邊緣,當季風吹過,我們若有所思吧!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局限空間標示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肆. 談談現場演出實務經驗 }}_08
近年來,我很榮幸能有機會,以『樂團教練』的身份,參與一些臺灣新興樂團音樂整合與訓練的工作。在過程中,我們除了先訓練與克服樂團在前置工作上的障礙---譬如現場Sound Check的順序與方式、監聽的調整、樂器、人聲音色的調整、Click的強制性要求等等這些在前述文章中已經討論過的要點之外,當我們終於可以開始去要求音樂構成細節時,我才開始意識到:現在的年輕音樂工作者是多麼一致地忽略了今天所要討論的器材。
這個『器材』…以器材的角度來說,直覺上是有一點兒勉強的;但如果『器材是為了更有效率達成音樂完整的呈現』,那麼,『開始對這個器材感知到重要性』,是我非常希望能分享給所有年輕音樂工作者的。
我們遇到的狀況常常會是:樂團們走(Run)過了他們某一首曲目的內容後,我開始想要針對某一個特定的段落做音樂情緒的調整,或針對某個特定的節奏拍分,想要做一些重音的改變,或聽到在某些小節,樂器明顯有用音打架的狀況、而想請樂手相互確認使用的和絃時,往往,幾乎是百分之百,就會看到這些樂手開始相互張望、交頭接耳地討論:『是在說什麼地方啊?』…『喔~就是…那個唱進來第幾第幾小節……嗎?』…『這裡嗎?』…『不是啦!是那個咚次咚咚的過門之後啦~』…『不然…我們再跑一次,看看是不是那邊』。而我明明是希望去調整…副歌的第三小節的第二拍,樂團們幾乎都會下意識地從前奏又再開始走一遍…
『時間』!很可能是這些年輕音樂家最珍貴的資產,看起來很可以揮霍,但其實是不應該這麼無意義地揮霍;因此,在也許三個小時的訓練過程中,樂團們需要花去很高的比例去確認『那是在什麼地方』。
原因無他!到現在,我還沒有看到過一個年輕的樂團,會在進行訓練的第一次就準備好這個器材:
『樂譜』。
[二. 認識現場的器材_03]~樂譜
音樂,是一種與時間行進高度相關的藝術,就物理現象來說,你可以『感受』到音樂聲量的大小,但你完全無法明確地『看到』它的存在;不過,你可以『意識』到,整個音樂的進行會有一個符合時間流動的『橫向感』(關於這個究竟是不是一種假議題,我們還是先忽略跳過、而採用這種可以取得共識的概念來繼續往下討論),而樂譜的功能,就會像是一張『時間地圖』,它明確地告知你『在什麼時間點會發生什麼事情』,『它發生的構成元素是什麼』,『它用什麼方式發生』,『整件事的順序與邏輯是什麼』。
在1984年的電影『阿瑪迪斯』(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7%91%AA%E8%BF%AA%E6%96%AF )裡有一幕至今我仍然印象深刻:作曲家薩列里拿著莫扎特的音樂總譜入神地看著,一行一行的墨水音符在他的腦海中即時地組織起來,在只有他一個人的空間裡,他已經憑著他的音樂知識,看著譜面、就『幻聽』到整個音樂構成的聲響!(關於這個傑出的演員所詮釋的角色,我真的認為無人能出其右!而這部電影真的很值得看啊!有另外一篇關於電影內容的影評,我覺得也可以參考一下:http://jjhsu.pixnet.net/blog/post/15757111-%E3%80%8A%E9%98%BF%E7%91%AA%E8%BF%AA%E6%96%AF%E3%80%8B%E7%86%B1%E6%83%85%E7%9A%84%E5%A4%A9%E6%89%8D-vs.-%E5%A6%92%E6%81%A8%E7%9A%84%E5%BA%B8%E6%89%8D%EF%BC%88%2B%E5%BD%B1 )
對於古典科班訓練的人才來說,我的讚嘆他們也許會覺得是『少見多怪』的土包子反應;不過…殊不知現今在流行音樂產業界的人物,卻很少是真正科班訓練出身的呀!
但是!我並不是想要要求年輕的音樂家們都要有古典訓練的視譜能力(話又說回來,如果你就是有很好的視譜能力,那真是可喜可賀!),這一回我所想討論的,是適合於這個產業的簡化型譜面。
我們以範例來解釋:Pic 01是一份在錄音室(或編曲)時通用的和絃譜面,這是當時為金曲獎台語歌王謝銘祐先生編寫『彼卡皮箱』的編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iJIaQXQHs&feature=share )時所寫的工作紀錄;Pic 02是一份在現場演出時提供給職業樂手的樂團總譜示意,這一份譜是由『佛跳牆』吉他手、戴佩妮演唱會音樂總監黃宣銘先生(A.K.A 理事長),為歌手的下一場音樂演出的曲目『水中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UmHWXPfMlc )所採寫的。而不論是哪一份譜面,它們都有一些功能可以被提出討論:
1. 和絃內容。
兩份譜剛好呈現兩種在職場上都可以通用的記譜法:音名式的和絃與數字級數式的和絃;前者,對於偏向古典訓練的人比較友善,後者,對於職業樂手在現場時常常遇到的『改Key』狀況會有比較大的幫助。但不論是哪一種類,當所有的樂手都是依據同一份譜面來操作時,對於『打架』的用音,就會有比較有效率的除錯功能---其實,更重要的是,我真的很希望年輕的樂團都能明確地知道,每一個人都是在同一個和絃的基礎上。
2. 段落標記。
這個看似沒什麼學問的小動作,卻是一個能夠提供鳥瞰音樂全貌的重要工具,它來自古典音樂對於『曲式』的定義,而在現代流行音樂增加了若干必要的銜接樂段,當它們能被清楚標示時,至少會提供兩個功能:
A. 它能夠更快提示你現在所討論的小節是在什麼精確的位置。
B. 針對這個『時間地圖』,它能從段落的標記約略得到音樂能量起伏變化的提示,讓你可以去分配在整個音樂演奏的過程中,如何去掌握力度或音色的變化---我指的是整個樂團都可以共有的一種『資訊』。
而段落的『命名』,除了依循曲式學上的標記,也有現代所約定俗成的音樂段落稱呼方式,它不見得有『絕對的正確性』,但當全部的樂手都是用『同一個標記來稱呼一個樂段』時,它就有了相對正確的意義---至少,大大降低一夥兒樂手迷路的畫面。
3. 反覆的方式。
為了讓樂手閱讀方便,我們習慣將整個音樂進行的書面紀錄,控制在兩頁的範圍內(當然,偶有真的必須超出的長篇型樂曲)。因此,針對重複型的樂段,我們會採用適當的反覆記號方式,來提高記譜的效率。關於反覆記號的使用,其實也來自古典樂譜的書寫,如果想知道大家通用的使用正確順序,可以參考一下這一篇的解釋:http://a8802020.pixnet.net/blog/post/27423618-%E5%8F%8D%E8%A6%86%E8%A8%98%E8%99%9F%E7%9A%84%E4%BD%BF%E7%94%A8 。可以補充一下的是:文中提到的『加蓋』,樂手習慣用『一房』、『二房』這種稱呼方式(但吊詭的是…我不知道是『房』還是『防』這個字~真是抱歉!希望這個疑點,可以有高手來指點解救一下,不勝感激!)。
4. 關鍵細節的紀錄。
以第一份編曲的譜面來說,因為它只是提供我在編曲過程中的和絃提醒,而所有的編曲細節都在電腦的DAW裡,所以呈現得非常粗略。而第二份的樂團譜面,上面幾乎將樂曲中的重要樂器的重要樂句,甚至包括了鼓手的節奏模式,都做了明確的紀錄,這對於職業樂手在排練音樂過程中,提供了一個『明確的相同資訊』來操作樂器---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其實職業樂手通常會在排練開始之前的好幾天,就會先拿到類似這樣的詳盡樂譜,一方面協助樂手在自己練習的過程中,簡省掉一些自己用聽力去『抓』音樂內容的時間(…有的時候,每一位樂手所抓出來的細節會不盡相同……),但當樂手走進排練室時,基本上他們都已經知道自己要負責的音樂內容,而譜面的資料,只是一種提醒作用,以及共同討論時的資料基礎;如果一位職業樂手在毫無事前準備的情形下,只對著一份團譜、視譜彈奏他所負責的部份,即便他有著優秀的視譜能力,但他的彈奏,在音樂性上,很可能會與原曲相去甚遠。因此,『樂譜』這個工具,理論上應該是要在事前準備的過程中,才能發揮最好的效能。
以上。
不過,承第四點所述,樂譜也有它在功能上的局限性。以吉他來說,同樣的一個和絃命名,你可以在吉他指板上找到不知多少種的組合可能,而不同把位上所呈現同一個和絃的不同『Voicing』所詮釋的音樂聲響,可能會與原來的編曲所想呈現的音樂語彙相去甚遠,這即便是用了五線譜來紀錄,恐怕也不能窺其全貌。偶爾,我會看到樂手用吉他特有的六線Tab譜,來特別補註指型的位置與按法,但這也都必須建立在『事前準備』的基礎上。
那麼,這對於…特別是時下所謂的『創作樂團』來說,有什麼重要性呢?『反正我就是彈我編的東西,絕對錯不了!』、『我用背的就好了!』。
是!你可以彈任何你想彈的!但關鍵是,你其他的樂手知道你正在彈什麼、用了什麼和絃嗎?以及,他究竟可以怎麼協助你去延伸你的和絃、增加聲響的寬度,讓你們的音樂有更豐富的層次---如果他根本『記不住』你的下一個和絃?
對我來說,任何能夠有效率去整合音樂整體的工具,就是一個應該要使用的工具!我並不是要你在演出的過程中,去扮演類似職業樂手的角色,在面前擺一個譜架、看著譜來減弱你的英雄氣概。應該是反過來說:正因為我希望你可以在演出過程中能夠更有英雄氣概,所以在練習過程中,更需要這樣一種工具、器材,來幫助所有的樂手『都處在同一個世界裡』,來提高你們音樂的正確性!
後記~
1. 類似範例二的這種詳盡的團譜,已經發展成一個專門的『譜面採寫』的工作,在商業演唱會的前置階段,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專業項目,因此,所費不貲!對於某些刻意壓低成本的無良主辦方,會故意忽略這個部份的費用產生,而讓職業樂手『用自己的方式』來採譜;我個人對於這樣的作業單位非常不齒。
2. 範例二的譜面產生方式,是應用一個書寫軟體『GoodNotes 4』(https://itunes.apple.com/tw/app/goodnotes-4-notes-pdf/id778658393?mt=8 )來寫作的。這個軟體所提供的編輯功能真是令我大開眼界,像我這種只習慣手工書寫的老傢伙來說,它的方便性真是令我咋舌!你可以看到整個譜面有多少密密麻麻的簡譜註記,這如果是用傳統的書寫模式…不說別的,光是省下來的立可白都可以買好幾打這個軟體了!
近日,有越來越多的樂手使用i-Pad或類似的平板行動裝置,直接以電子檔的方式來讀取譜面,說實話,這真的讓『樂譜』越來越成為一種『器材』,而且,潮得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