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讀岡田英弘的東西,他認為尼祿燒城迫害基督徒的講法應是fake news,「當時羅馬市內,幾乎還沒有基督徒」 。
但無論如何,尼祿成為了燒城的代表,然後燒錄軟件nero也用他的名字,十分歷史惡趣味。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梵蒂岡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方,領土面積0.44平方公里,人口430人,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城邦國家。自1929年起,根據《拉特蘭條約》(Patti Lateranensi)確定為主權國家,實施政教合一的國家體制。羅馬教廷的廣場位於聖彼得大教堂前。它是羅馬最大的廣場,巴羅克式風格,可容納...
尼 祿 迫害基督徒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重讀岡田英弘的東西,他認為尼祿燒城迫害基督徒的講法應是fake news,「當時羅馬市內,幾乎還沒有基督徒」 。
但無論如何,尼祿成為了燒城的代表,然後燒錄軟件nero也用他的名字,十分歷史惡趣味。
尼 祿 迫害基督徒 在 大牌人妻法國大暴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神聖的殿堂-梵蒂岡聖保羅大教堂🇻🇦
梵蒂岡是全世界最小的國家
但卻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教堂-聖保羅大教堂
同時可容納6萬人做祈禱
最早的時候這裡曾經是賽馬場,後來歷史上殘暴出名的尼祿皇帝更是把這裡當成迫害基督徒的刑場
當時的首任羅馬主教聖彼得就是在此殉道
後來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因受到耶穌感召,所以宣布恢復境內的基督徒自由
並在公元326年下令在此建立教堂
而且將聖彼得的遺骸安置在此
也就是當時的「老聖彼得教堂」
在經過1200年後老教堂早已殘破不堪
1506年時當時的教皇儒略二世下令重新整建教堂
修繕工程超過一個世紀,其中經歷了不少知名的天才藝術家與建築家設計及打造
像是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波洛米尼和貝里尼等相繼主持完成
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建築
也是天主教最神聖的殿堂
進到教堂裡除了可以感受到莊嚴的氣息之外
我覺得這整個教堂簡直就是藝術品
每一個人像雕刻、門和牆上的字都有其故事和意義
歷任的教宗很多都長眠於此
我們參觀的那天11月1日是基督、天主教的諸聖節
很巧一進去沒多久就開始了彌撒的儀式
所以有幸可以看到現任教宗方濟各本人
我們也沒想會有這樣的「巧遇」
真的很Lucky
梵蒂岡真的是個結合神聖和文化藝術的寶地
也許我死後不會上天堂
我也不知道神到底存不存在
但這生有幸來到梵蒂岡一遊親眼看到這些宗教巡禮、歷史文化遺跡、天才藝術家的傑作和故事
我已經很滿足啦~
#同場加映彌撒活動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1635758596700256/posts/2298968897045886/
尼 祿 迫害基督徒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梵蒂岡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方,領土面積0.44平方公里,人口430人,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城邦國家。自1929年起,根據《拉特蘭條約》(Patti Lateranensi)確定為主權國家,實施政教合一的國家體制。羅馬教廷的廣場位於聖彼得大教堂前。它是羅馬最大的廣場,巴羅克式風格,可容納50萬人,是羅馬教廷用來從事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坐落在台泊河西岸。廣場前面有一條灰石鋪成的國界線。以廣場正面的聖彼得教堂得名。廣場略呈橢圓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塊鋪砌而成。兩側由兩組半圓形大理石柱廊環抱,形成三個走廊恢宏雄偉。這兩組柱廊為梵蒂岡的裝飾性建築,共由284根圓柱和88根方柱組合成四排,形成三個走廊。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隊伍排列在廣場兩邊。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朝廣場一側的每根石柱的柱頂,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他們都是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聖男聖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柱廊由著名建築師和雕刻家貝爾尼尼在1656年設計,用了11年時間建成。石柱柱頂的大理石像則為貝爾尼尼和他的學生所雕刻。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方尖石碑;銅獅之間鑲嵌著雄鷹,作展翅欲飛狀。這座石碑原是羅馬皇帝卡利古拉為裝飾皇宮旁邊的圓形廣場,遠從埃及運來。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將石碑移至聖彼得廣場。廣場兩側有兩座造型講究的噴泉,相傳也是名家作品。泉水從中間向上噴射,下分兩層,上層呈蘑菇狀,水柱落下,從四周形成水簾;下層呈缽狀,承接泉水成細流外溢,潺潺有聲。聖彼得大教堂現在的位置在公元前1世紀是古羅馬賽馬場,後被作為迫害基督徒的刑場,首任羅馬主教聖彼得就在此遇難。公元312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頒布《米蘭敕令》,宣布國民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公元326至333年,他為聖彼得重修墓穴,並在墓穴之上修建了一座教堂。光陰荏苒,進入十六世紀後,經過1200多年的風吹雨打教堂已經破損。1506年,教堂重建,1626年完工。建造之初,文藝複興時期建築名師布拉曼特被聘 為主設計師,他設計的大教堂主殿是一個希臘十字形(四臂等長)建築群。1513年,年輕畫家拉斐爾接替了他,他修改了原有設計,改為拉丁十字形(豎長橫短的十字)建築群,並在正殿兩邊加了5個小禮拜堂。1547年,70歲的米開朗基羅在拉斐爾死後繼續教堂的設計建造工作。聖彼得大教堂主體工程前後歷時120年,完工後,又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進行內外裝飾。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經歷了上百年建造過程,融合了多位大師的心血,它還是一座建築藝術瑰寶。同時,它擁有數以百計的雕刻、繪畫和裝飾藝術珍品,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殿堂。教堂正面建築1607年設計,歷時7年建成。正面寬137米,高45.5米,有5扇大門和3個陽台,中間的一個叫祝福陽台,重大的宗教節日時教皇會在祝福陽台上露面,為前來的教徒祝福。廊簷上站立著13座5.5米高的雕像,中間是耶穌,兩邊是他的12個門徒。廊簷兩端各有一座大鐘,左面是羅馬時間,右面是格林威治時間。聖彼得大教堂共有13個穹頂,其中正殿穹頂是唯一的大穹頂,兩個中型穹頂。正殿穹頂由米開朗基羅1547年重新設計。在意大利的教堂建築設計上,穹頂造型的寓意是通向天堂。每當仰望高高在上的明亮穹頂,看到穹頂上教徒升天圖案,就會產生對天堂的向往。當陽光從穹頂照進殿堂,也給肅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聖彼得大教堂北邊第一個禮拜堂裡陳列著米開朗基羅1499年創作的著名作品《聖殤》,它描述的是耶穌剛從十字架上被放下來那一刻的情景。聖母瑪利亞坐著,雙膝支撐著耶穌 基督柔軟無力的遺體。聖母瑪利亞被米開朗基羅有意地塑造成年輕、平靜和神聖的樣子,而不是傷心、哀愁、老態的婦人形象。這是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署名作品。青銅華蓋下面的禮拜堂里有聖彼得的陵墓,按照天主教的喪葬傳統,神職人員去世後,大多安葬在所任職教堂附近墓地或者教堂地下。這樣,形成了一個特殊景觀—地下墓穴群。遊人可以通過石棺浮雕、墓穴壁畫等了解天主教喪葬文化傳統,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聖彼得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