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一起吃台灣小火鍋🍲|
每個人的社交能量都不盡相同,而我就是那種社交後要休息一陣子的人。所以能讓我出門見面的朋友,都需要一點緣分和動力😂
這幾天和在東京生活了六年的 在日本小露亂撞 約好一起去喝泰奶、吃台式小火鍋🤩 聊了很多近期的煩惱、各種八卦、感情話題,聊到欲罷不能。#年紀相近聊起來讓我覺得好像回到大學時期喔🥺
最近在反省自己的交友模式,想著是不是要心態開放一點多認識不同個性的人。但又不想遇到相處起來很累的人 #想一想可能最後還是跟老公窩在家裡最自在😂
耳聞澀谷的「沸點」小火鍋已久,在東京能吃到臭臭鍋這種超台料理真的很感人。不過吃完後覺得如果開在台灣應該秒倒哈哈哈,唯一覺得還可以有60分的大概只有炸甜不辣,鹹酥雞肉超小一塊、麻辣鴨血豆腐雖然有滷過但味道很死辣😔 #就是吃了一個寂寞的鄉愁啊~
不知不覺一年又過完四分之三了,好想回台灣、也好想再看到日本充滿外國旅客的熱鬧畫面。下半年最後三個月希望能好好完成工作,明年我要回台灣啦🥺🥺🥺
就是吃了一個寂寞的鄉愁啊 在 換日線Crossing - 【遊子心聲】#舊愛還是最美「鄉愁」對你而言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出國前,我對於國外生活有著眾多想像,鄉愁是其中之一。我幻想著,在夜闌人靜獨處沉思的時刻,我會想念著台灣的家人、朋友,我會想念著台灣的食物, ... ... <看更多>
就是吃了一個寂寞的鄉愁啊 在 鄉愁商品化- 看板NCCU99_PA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95/04/06 自由時報副刊
https://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apr/6/today-article4.htm
鄉愁商品化
◎黃春明
鄉愁像陳年好酒,愈陳愈香醇。當我們聆聽老年人在敘說以前的往事,看他瞇著眼睛,
像是去那遙遠的地方,追溯到源頭歲月,去把他的童年,或是記憶的碎片帶回來拼湊似
的,縱然那是他們過去的傷痛,悲苦的日子,或是一些碰觸及涉獵到的事物和人,經他
們敘說起來,不單他自己醉,我們聽的人也醉。為什麼鄉愁竟是這般的醉人?到底它的
酒精含量有多高?要這樣去分析和探究的話,那是多麼掃興,多麼賣弄求知欲的人啊。
鄉愁之所以醉人,就因為它是鄉愁。
原本釀造鄉愁是需要空間的轉移,從故鄉轉移到他鄉或異鄉,要不然就是經過一段
歲月,故鄉的事物也都變了,讓沒離開過出生地的人,到後來對自己的故鄉感到陌生。
在我們今天的台灣,很多還留在漁農社區的老年人,他們大部份人的鄉愁是來自後者;
故鄉變了,變得很快,變得很陌生,甚至於生活習慣、生活型態和價值觀也都不一樣,
有些還極端的不同。這是目前老年人的上一代以上的人所沒有遭遇到的。過去台灣的移
民社會的鄉愁,是離開故鄉來到異地的台灣,但是生活和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因為是
族群整體遷徙,他們同時把自己的複合體的人文社會結構也一併帶著走,就算是有鄉愁
的話,拉起胡琴唱唱〈思想起〉故鄉的什麼什麼,也寬慰了初期離鄉背井的愁緒。另方
面他們開拓未來的理想,準備在此,成為下一代的新故鄉,這麼一來就不會像現在的老
年人那麼樣地陷入無助的孤獨和寂寞,一想到過去的生活點滴,都會激起濃濃的鄉愁。
台灣自從三、四十年前,生產結構的改變,由農業社會跨入工業社會,而導致四、五百
萬農村的剩餘勞力人口,匯成國內的移民潮,紛紛由農村湧到城市、加工區,居住在工
作地方的衛星城鄉。在這初期,為了討生活,他們忍耐新的生活環境和工作,這時對家
鄉的思念,也只不過是思鄉、懷鄉病homesick,還談不上鄉愁nostalgia,因為這些人
還算年輕,適應力強,並且要回家鄉也不是很難的事。鄉愁似乎需要更長的時間,還有
回不去的感覺。但是懷鄉病熬久了,在外成家之後,社會的新的生產結構形成,第二代
也在工作地方成長,生活的負擔壓力加重,在工業社會工作不比農業社會的農事生產,
像是孤軍奮戰、長期身心疲憊,不過消費能力相對的增強,除了民生用品的消費之外,
滿足心理的消費已不成奢求,因此地方上的小吃,經過電視台模仿日本的諸多介紹台灣
各地小吃的節目推波助瀾,一時成為風氣。
在貧困的農業社會裡面,各地方的小吃都是小本生意。大腸麵線,一天能賣一、兩鍋,
粽子賣一百來個,鹹酥餅賣一、兩爐,小生意人就很感激又滿足,每一個去照顧的客人,
不管老少,都會受到他的笑臉相迎。哪知道他們經過媒體的推介,在這大眾消費的時代
中,這些代表著過去的點心小吃,因為讓人吃起來,像是隱約地回到從前,多多少少精
神上得到一點慰藉,要不然它也沒真正好吃到非吃到它不可地走紅。也因為走紅,小本
生意,由路邊攤變成有店面,幾張簡陋的桌椅,室內不須裝潢,而營利不必報稅,所得
積砂成塔,原來第二代瞧不起而出外謀生的,都紛紛回鄉接棒經營。
另方面,在大眾消費時代的消費大眾,除了有消費能力之外,其消費行為,經常離開了
商品的本質,為了虛榮,喜歡跟流行時尚,沒個性,一致化,均質化,容易被廣告左
右,喜歡人多,看到排長龍就趨前接龍,東西好不好吃,好不好是另一回事,排到了才
重要,其行為很接近反射條件的交替反應。尤其是被炒作出了名的小吃,年輕的第二代
接手之後,時也、命也、運也,生意超好,可惜生意人面對顧客的笑容沒了,滿臉汗汁
油光,像一盞路燈引來成千上萬的飛蛾,而一點表情也沒有;如果有的,累、不耐煩,
遞東西給你的時候也十分輕率。飛蛾無所謂有沒有尊嚴,只要是夜晚的一盞燈就趨之若
鶩。縱然是在偏遠的郊外的一盞路燈,在仲夏之夜,蛾群必到。
以前的小吃好吃嗎?好吃。但是沒有好吃到那樣誇張,在商品化的社會,任何東西都
可以商品化,透過有形無形的包裝,往往商品的附加價值,比原來的商品還貴。管他鄉
愁的釀造要經過多長的時間和其他的條件,大眾的消費誰管你精純道地,為了應付大量
的需要,還有什麼質可言。
什麼?政治都可炒作商品化,鄉愁有什麼不能,來來來,八十年的肉粽,九十年的炒米
粉,一百年的西鎮包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5.114.17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