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如何評價吳孟達在香港文化系譜的地位?】
香港政治局勢惡劣,市民精神壓力巨大,但沒有短期可見出路,任何問題都可以引起精神火藥庫的火花。例如吳孟達逝世,如何評價?認真深入回答,其實亦是一個重要問題。所謂整理國故。如何看待過去的遺產,是介定和建立群體意識的重要步驟,也是不斷會出現的問題。
清末志士面對烈強壓迫、政府腐敗,也要重新看待滿清遺產,例如多民族帝國的現況,於是有排滿革命和五族共和兩條路線;例如 2000 年帝制,於是有君主立憲和共和革命兩條路線。30 年代起日軍攻打整個東亞,中國面臨亡國,錢穆便寫了充滿愛國主義的《國史大綱》。至於吳孟達,他在近代香港的普及文化,有重要身影,但後期到了中國投資和拍戲,已經鮮有現物香港文化現場,而且晚年也在微博上護旗,表達愛國愛黨之情。此一死,有人懷念,但也有人一往無前,批評吳孟達投共投中,應該春秋筆法善善惡惡,不能含混。
爭論一起,自然也有人討論其中的標準不一。例如遊戲直播界的達哥,其實只是對香港當時的事情多少沉默,就受到黃絲網民巨大壓力,但吳孟達在社交網絡墨落無悔,「罪證確鑿」,為何又得到春風化雨的溫情懷念。那麼備受賤視的楊千樺又是否要「平反」呢?雖然行頭不同,但楊千樺的歌和戲,也算是膾炙人口於一時,只是跟習近平握了一下手,就遭追殺至今,是否用刑過烈?
「吳孟達問題」難答,在於他的能量巨大,而當年的香港電影經過不斷重播,當年的香港又是黃金時期,對於香港乃至東亞各國的影響力,已形成一種超越理性的 nostalgia。然而「人死為大」並沒有思考深度,只是一個教條,並非吳孟達死了就不能批評,否則中文不會有「蓋棺定論」一詞。
對於 90 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我們在 2000 年代剛剛「有性」 (《少林足球》已經是差不多最後一套),品味的真正構成和凝固則在更後期,對吳孟達的記憶,可能都是在「道地星期日影院」後設地重構的。他的表演固然出色,但他對當下香港來說的確已是故人。事情跟上一代和新一代之前爭論許冠傑的地位一樣。事實上不論是許冠傑還是吳孟達,其人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他們和香港的關係。如果香港有一個系譜和宗廟,他們放在甚麼位置,這才是跟我們切身有關。
大部份人一生都是好壞兼有,但如果他們的成就特別大,後世就會面臨如何詮釋的困境。說到底,我們爭論的是一種對吳孟達的史觀問題。他的歷史已經大致明白了,我們對他的歷史卻是未水落石出的。
基本事實,是吳孟達有份一齊製造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他和很多人一樣,是香港的文化資本;但也跟很多人一樣,他晚年已經離開香港到中國發展。我們不必像老文青和鄉愿一樣信奉人死為大、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或者以自己一己好惡出發,我們不妨擁抱這股席捲香港的本位意識,確信吳的功業和罪惡都是證據確鑿,兩者皆是真實。然而當你將香港視為一個辯證的實體,也就會明白事物的發展階段,同一件事會映照出不同差異。在這個對立又統一的「香港故事」之中,有善人也有惡人,也有善者變惡,也有惡者變善。即使是惡人,也是歷史的一個進程。
我們都在父祖輩的罪孽之中誕生,例如中國文化,例如民主回歸,這些事情都是我們不同意但也要一併承受。對吳本人的政治立場不需要全盤接受,也可以認可他對歷史的貢獻;討厭吳但也可以表揚他的藝術成就,褒揚卻不代表你全盤認同。褒貶其實都有辯證的成份。
就像跟希特拉過從甚密的德國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 (Leni Riefenstahl) ,她有著可堪進入人類遺產的藝術成就。她的《意志的勝利》令我感動不已,感嘆人類可以達到如此的技法和成就,但那感動不代表你認同德國國家社會主義。
吳在微博上認中,我們不可能干涉他人的身份認同。畢竟所謂想像的共同體,其實真係想像,也是自由的。我對他也沒有研究,不知道他內心世界,但吳孟達是中國人,但他的東西也可以在香港的系譜之中。正如瑞士也深受外國文化影響,有德語有法語,並不妨礙瑞士自己有一個傳統。中大先賢、南來文人也是中國人,但也可以在香港的系譜中。只要我們不把他們當作需要全盤認同的偶像,有自己的史觀,有強烈的意志和主體意識,他們也只是歷史的一部份。
甚至我們的傳統中都一定有邪惡的事物。九龍城寨、黑社會、五億探長等等,都是我們的陰影,但經時間無限的洗刷之後,也成了一個景觀。中共視之前的 2000 年為封建社會,固然有歷史學的疑點 (因為封建制度起碼早在劉邦和漢武帝的時代已經被放逐,晉朝有短暫復興但不得善終),現在講到 5000 年文明史,其實也是挪用的,但這就是意志力的體現。沒有「封建」,就沒有破脫封建的偉大。子的合法性,在於他洗脫贖還了父祖的罪孽。歷史都是神話,甚至宗教。耶穌為甚麼偉大,因為他為人類贖回了父祖輩即阿當的罪孽。沒有舊的,變不出新的。
所以對過去的事,劃出一個範圍,有範圍之內,都是遵從「批判 — 團結 — 批判 — 團結」的節奏,雖然批判,但也都是「我們的」。共同體是想像的,也是無中生有的,少不免要挪用別人的現成材料。吳孟達是中國人,但他的戲劇也是我們的,也是我們值得驕傲的事物。
這就令人想到張保仔(1786-1822)。之前我們都在慶祝香港開埤 180 周年,其實香港的時間系譜可以劃得更大。 張保仔是廣東歷史人物還是香港歷史人物呢?這也是辯證的。弔詭的地方就是,張保仔死的時候,香港還應該是新安寶安的一部份,還未有「香港」此一獨立概念,但有了香港,就可以追認張保安是香港的英雄先驅。他代表的是「海洋中國」,靠自己在遠洋東南亞的民間商業網絡,就自給自足,與清廷對立,完全表達了如何實行「山高皇帝遠」。
香港不是也有遷界令實行後的廢墟和人道災難嗎?這就是香港受大陸波及和殘害的歷史隱喻,而這事也一再輪迴。張的海盜集團卻根本不在陸地,他代表了海盜信奉的自由精神。他的最後一戰據說是在赤鱲角海面。雖然他最後兵敗,接受了清廷招安,這一轉折,我們可以視為失節,但失節也是「我們的」。就像香港的政治運動,有離開的前人,有後來者加入,有人堅持有人轉變,不會永遠是同一班人走下去。
好的必須學起來,中共評價自己的歷史人物,也是無限而狡黠的兼容。網民參考他們的歷史點評學,也照法泡製了一個戲仿,我覺得很有深度,如下:
//「XXX 是偉大的電影工作者,是偉大的喜劇表演家、藝術家和實踐家,雖然晚年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則『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為我們的回憶和香港電影品牌的創立和發展,為香港推廣粵語文化的成效,為香港觀眾、台灣觀眾和海外華人觀眾共同文化的締造和香港台灣演藝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永遠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虛擬文件《關於 2019 以來某些藝人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佚名,202x //
這不只是中共,連日本都是如此。19 世紀末,隨著培里叩關,日本分裂為改革派和守舊派、倒幕派和親幕派,於是後來便有了新撰組此一幕府招請的武裝力量。後來新撰組戰敗,幕府也解散,日本組成了明治新政府,隨著維新而成為列強之一。如此看來親幕派便是站了在「歷史錯誤的一邊」,但日本人對自己的想像共同體非常「有愛」,二戰以後逐漸多人歌頌新撰組,視為忠義之士,為當中的很多武士立傳。不論成敗,都是日本歷史的一部份。
俊美而虛弱但劍術高超的沖田總司、為幕府在北海道死戰到最後一刻的土方歲三等等,這些與「正史」未必一樣的形象,現在都成為了現代日本膾炙人口的文化之一,不讓「站在歷史正確一方」的坂本龍馬一方專美。有正有反有合,完成了屬於日本自身的文化辯證。
對於作為表演家的吳孟達,也是如此。他是親中的,但「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Smart 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娛樂八卦 #SmartTravel #吳孟達 #周星馳 #結怨真相 #娛樂圈 #鐵板神算 #高人 #董慕節 #神準 #狠批 #達哥 #吳孟達喪禮周星馳 #吳孟達周星馳 #吴孟达 【空姐爆料】系列, 專業人士、家庭主婦、OL、行政人員、男士、傳媒亦喜歡報導我的呢個 #SmartTravel,...
少林足球 評價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如何評價吳孟達在香港文化系譜的地位?】
香港政治局勢惡劣,市民精神壓力巨大,但沒有短期可見出路,任何問題都可以引起精神火藥庫的火花。例如吳孟達逝世,如何評價?認真深入回答,其實亦是一個重要問題。所謂整理國故。如何看待過去的遺產,是介定和建立群體意識的重要步驟,也是不斷會出現的問題。
清末志士面對烈強壓迫、政府腐敗,也要重新看待滿清遺產,例如多民族帝國的現況,於是有排滿革命和五族共和兩條路線;例如 2000 年帝制,於是有君主立憲和共和革命兩條路線。30 年代起日軍攻打整個東亞,中國面臨亡國,錢穆便寫了充滿愛國主義的《國史大綱》。至於吳孟達,他在近代香港的普及文化,有重要身影,但後期到了中國投資和拍戲,已經鮮有現物香港文化現場,而且晚年也在微博上護旗,表達愛國愛黨之情。此一死,有人懷念,但也有人一往無前,批評吳孟達投共投中,應該春秋筆法善善惡惡,不能含混。
爭論一起,自然也有人討論其中的標準不一。例如遊戲直播界的達哥,其實只是對香港當時的事情多少沉默,就受到黃絲網民巨大壓力,但吳孟達在社交網絡墨落無悔,「罪證確鑿」,為何又得到春風化雨的溫情懷念。那麼備受賤視的楊千樺又是否要「平反」呢?雖然行頭不同,但楊千樺的歌和戲,也算是膾炙人口於一時,只是跟習近平握了一下手,就遭追殺至今,是否用刑過烈?
「吳孟達問題」難答,在於他的能量巨大,而當年的香港電影經過不斷重播,當年的香港又是黃金時期,對於香港乃至東亞各國的影響力,已形成一種超越理性的 nostalgia。然而「人死為大」並沒有思考深度,只是一個教條,並非吳孟達死了就不能批評,否則中文不會有「蓋棺定論」一詞。
對於 90 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我們在 2000 年代剛剛「有性」 (《少林足球》已經是差不多最後一套),品味的真正構成和凝固則在更後期,對吳孟達的記憶,可能都是在「道地星期日影院」後設地重構的。他的表演固然出色,但他對當下香港來說的確已是故人。事情跟上一代和新一代之前爭論許冠傑的地位一樣。事實上不論是許冠傑還是吳孟達,其人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他們和香港的關係。如果香港有一個系譜和宗廟,他們放在甚麼位置,這才是跟我們切身有關。
大部份人一生都是好壞兼有,但如果他們的成就特別大,後世就會面臨如何詮釋的困境。說到底,我們爭論的是一種對吳孟達的史觀問題。他的歷史已經大致明白了,我們對他的歷史卻是未水落石出的。
基本事實,是吳孟達有份一齊製造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他和很多人一樣,是香港的文化資本;但也跟很多人一樣,他晚年已經離開香港到中國發展。我們不必像老文青和鄉愿一樣信奉人死為大、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或者以自己一己好惡出發,我們不妨擁抱這股席捲香港的本位意識,確信吳的功業和罪惡都是證據確鑿,兩者皆是真實。然而當你將香港視為一個辯證的實體,也就會明白事物的發展階段,同一件事會映照出不同差異。在這個對立又統一的「香港故事」之中,有善人也有惡人,也有善者變惡,也有惡者變善。即使是惡人,也是歷史的一個進程。
我們都在父祖輩的罪孽之中誕生,例如中國文化,例如民主回歸,這些事情都是我們不同意但也要一併承受。對吳本人的政治立場不需要全盤接受,也可以認可他對歷史的貢獻;討厭吳但也可以表揚他的藝術成就,褒揚卻不代表你全盤認同。褒貶其實都有辯證的成份。
就像跟希特拉過從甚密的德國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 (Leni Riefenstahl) ,她有著可堪進入人類遺產的藝術成就。她的《意志的勝利》令我感動不已,感嘆人類可以達到如此的技法和成就,但那感動不代表你認同德國國家社會主義。
吳在微博上認中,我們不可能干涉他人的身份認同。畢竟所謂想像的共同體,其實真係想像,也是自由的。我對他也沒有研究,不知道他內心世界,但吳孟達是中國人,但他的東西也可以在香港的系譜之中。正如瑞士也深受外國文化影響,有德語有法語,並不妨礙瑞士自己有一個傳統。中大先賢、南來文人也是中國人,但也可以在香港的系譜中。只要我們不把他們當作需要全盤認同的偶像,有自己的史觀,有強烈的意志和主體意識,他們也只是歷史的一部份。
甚至我們的傳統中都一定有邪惡的事物。九龍城寨、黑社會、五億探長等等,都是我們的陰影,但經時間無限的洗刷之後,也成了一個景觀。中共視之前的 2000 年為封建社會,固然有歷史學的疑點 (因為封建制度起碼早在劉邦和漢武帝的時代已經被放逐,晉朝有短暫復興但不得善終),現在講到 5000 年文明史,其實也是挪用的,但這就是意志力的體現。沒有「封建」,就沒有破脫封建的偉大。子的合法性,在於他洗脫贖還了父祖的罪孽。歷史都是神話,甚至宗教。耶穌為甚麼偉大,因為他為人類贖回了父祖輩即阿當的罪孽。沒有舊的,變不出新的。
所以對過去的事,劃出一個範圍,有範圍之內,都是遵從「批判 — 團結 — 批判 — 團結」的節奏,雖然批判,但也都是「我們的」。共同體是想像的,也是無中生有的,少不免要挪用別人的現成材料。吳孟達是中國人,但他的戲劇也是我們的,也是我們值得驕傲的事物。
這就令人想到張保仔(1786-1822)。之前我們都在慶祝香港開埤 180 周年,其實香港的時間系譜可以劃得更大。 張保仔是廣東歷史人物還是香港歷史人物呢?這也是辯證的。弔詭的地方就是,張保仔死的時候,香港還應該是新安寶安的一部份,還未有「香港」此一獨立概念,但有了香港,就可以追認張保安是香港的英雄先驅。他代表的是「海洋中國」,靠自己在遠洋東南亞的民間商業網絡,就自給自足,與清廷對立,完全表達了如何實行「山高皇帝遠」。
香港不是也有遷界令實行後的廢墟和人道災難嗎?這就是香港受大陸波及和殘害的歷史隱喻,而這事也一再輪迴。張的海盜集團卻根本不在陸地,他代表了海盜信奉的自由精神。他的最後一戰據說是在赤鱲角海面。雖然他最後兵敗,接受了清廷招安,這一轉折,我們可以視為失節,但失節也是「我們的」。就像香港的政治運動,有離開的前人,有後來者加入,有人堅持有人轉變,不會永遠是同一班人走下去。
好的必須學起來,中共評價自己的歷史人物,也是無限而狡黠的兼容。網民參考他們的歷史點評學,也照法泡製了一個戲仿,我覺得很有深度,如下:
//「XXX 是偉大的電影工作者,是偉大的喜劇表演家、藝術家和實踐家,雖然晚年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則『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為我們的回憶和香港電影品牌的創立和發展,為香港推廣粵語文化的成效,為香港觀眾、台灣觀眾和海外華人觀眾共同文化的締造和香港台灣演藝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永遠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虛擬文件《關於 2019 以來某些藝人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佚名,202x //
這不只是中共,連日本都是如此。19 世紀末,隨著培里叩關,日本分裂為改革派和守舊派、倒幕派和親幕派,於是後來便有了新撰組此一幕府招請的武裝力量。後來新撰組戰敗,幕府也解散,日本組成了明治新政府,隨著維新而成為列強之一。如此看來親幕派便是站了在「歷史錯誤的一邊」,但日本人對自己的想像共同體非常「有愛」,二戰以後逐漸多人歌頌新撰組,視為忠義之士,為當中的很多武士立傳。不論成敗,都是日本歷史的一部份。
俊美而虛弱但劍術高超的沖田總司、為幕府在北海道死戰到最後一刻的土方歲三等等,這些與「正史」未必一樣的形象,現在都成為了現代日本膾炙人口的文化之一,不讓「站在歷史正確一方」的坂本龍馬一方專美。有正有反有合,完成了屬於日本自身的文化辯證。
對於作為表演家的吳孟達,也是如此。他是親中的,但「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
少林足球 評價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悲喜以外,周星馳或所有創作人的寂寞】
周星馳每部新戲總是兩極評價,命定的。我們哀嘆周星馳「失去味道」,背後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原理?我們一再歌頌的「原版周星馳」風味,其實更多是李力持或者王晶加上來的化學作用。現在看來,這些電影都不算很有營養,但令人爽到痺,周也因此爆紅。但周不甘心只做一個喜劇演員,他想拍更加「言之有物」的電影,也是他一手主導自己由「喜劇」過渡至「悲劇」和「正劇」。這個運動基本上是失敗的,或者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沒有達到周星馳自己的期望。
觀眾期望的周星馳,與真實的周星馳,在他想到「周星馳要更加有深度」的那一刻,矛盾就已出現。大多數人自覺認識和親切的周星馳,是王晶或李力持化的周星馳。這個「早期版本」的周星馳靈巧、天才,也粗糙,而「後期周星馳」每一次都像是要回來重建名聲。好像之前一切開壞了頭,他現在要去補救。
周星馳的電影系譜,從中段開始就滿懷心事,滲著一股與千萬票房不對稱的失落感。除了早年做茄哩啡 (臨時演員) 懷才不遇的歲月令人耿耿於懷,大概一個創作人最真心也最易遇到的失望,就是自己自覺拿出了更精緻、更粹煉的自己,但觀眾卻不買單。
94年周星馳雄心萬丈,自己投資成立彩星電影公司,與劉鎮偉搞出了《西遊記》上下集,野心真的很大,看來是喜劇,但內裡是悲劇;一開始以為自己的對手是妖魔鬼怪,之後發現人最大的對手,是命運。我完全不相信劉鎮偉之後不斷說《西遊記》「並沒真的想說那麼多」,一切只是後人過度解讀云云。不,《西遊記》一定是苦心經營的作品,但因為本地票房不如預期,觀眾不明白,不買單,彩星結業,此刻作為一個創作者的孤苦,有創作經驗的人會份外有共鳴。
周星馳和劉鎮偉當年的失望,應該是一個創傷經驗,就好像你用力談過一段情,而結果不如預期,你會不再想它,不提它,任它消失,好像從沒存在過一樣,最後否定它。劉鎮偉對於《西遊》企圖心的否定,其實就像你口硬:我其實沒有真的愛過那個人,越否認就代表越在乎。說這些只是為了平復PTSD,嬉笑怒罵和玩世不恭的背後,總是藏著一個受傷的人。
周星馳的格局和野心,在成名之後得到機會和資源大大發揮,從純粹喜劇過渡到悲劇和正劇、從純粹演員過渡到幕後,但觀眾很殘酷,不一定喜歡。很多人就是喜歡粗糙的周星馳,而不喜歡他總是想說一個大道理。一開始聚集的觀眾,每一次都會不適應,然後哀嘆:我曾經愛過你,但你變左,於是內心湧起一陣物哀的悲喜交雜,彷彿真是時間改變了周星馳。
但其實周是這個樣子,已經很多年。《西遊》談命運和時間;《食神》講天之驕子在現實面前撞成碎片,之後自我檢拾自我重建;《喜劇之王》是失意者和疏離者 (創作者覺得受眾跟不上自己) 的夫子之道;《少林足球》講一班失去自我的人如何贖回本色……始終是希望大格局,希望對現實世界和大眾展現關懷。他的每一次現身,都是想與最初的自己決裂。
周星馳的終極關懷其實是「周星馳不應只是一個搏君一笑的喜劇演員」;周星馳的母題,是創作者與市場的衝突,是藝術家的自相矛盾。
一個術業專攻、大有成就者,同時又失意得很。他不滿自己的來歷,不斷要向「索取早期周星馳」的世界進行「抗爭」,他就是不給你,他要做自己。這件事其實很多年都沒變過。看到這層,你就會知道周星馳是不好笑的,他身上有一種不能接受自己的苦澀。周演喜劇,也演喜劇包裝的悲劇,但說到底,寂寞才是他的真身。
-------------------------------------------------------
訂閱連結:https://lihi.cc/8q0JP/dadazim
少林足球 評價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娛樂八卦 #SmartTravel #吳孟達 #周星馳 #結怨真相 #娛樂圈 #鐵板神算 #高人 #董慕節 #神準 #狠批 #達哥 #吳孟達喪禮周星馳 #吳孟達周星馳 #吴孟达
【空姐爆料】系列, 專業人士、家庭主婦、OL、行政人員、男士、傳媒亦喜歡報導我的呢個 #SmartTravel, 可以滿足你 #娛樂、輕鬆、#剝花生 #旅遊資訊 #平吃買玩 #各地文化, 要睇梗係睇原汁原味, 你係咩人就會支持返咩嘅youtuber, 國際華人傳媒, 最喜歡報道Smart Travel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hKZNoNE4iEf-Rsl1fa8Um8aY2Yl86Q95
大家可以透過Payme, 支持下我同貓貓阿Cash, 打賞打賞鼓勵鼓勵:
https://payme.hsbc/smarttravel
?合作邀約請洽
gold7778@gmail.com
https://www.instagram.com/gold7778t/
成為這個頻道的會員並獲得獎勵: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uNPxqDGG08p3EqCwY0XIg/join
請用片右下角調4K睇片。
佢嘅喪禮定於3月7日,於紅磡世界殯儀館設靈,並將於翌日進行大殮儀式,隨後靈柩會移至柴灣哥連臣角火化場火化,喪禮將以基督教儀式舉行,於達哥離世當日,原本達哥嘅好朋友田啟文(田雞)曾表示將舉行的追思會,則決定取消。
達哥離世的消息,震撼中港台,不少演藝圈人士均撰文悼念,與達哥同於73年第三期藝員訓練班畢業的周潤發,仲有多次與達哥合作的劉德華及吳君如,則分別透過文字悼念他,吳君如表示達哥是她的良師:「好傷心,太突然。以前同佢拍戲最多嘅時候,佢真係我嘅良師,可以傾到偈嘅朋友,演戲嘅好對手,非常感謝達哥和懷念他!」
佢個身之後 ,好多圈內人都對佢嘅品格有好高嘅評價 ,譬如苑瓊丹華達哥做人好圓滑, 好懂得人情世故,圓仔話「我同佢拍《九品芝麻官》嘅時候係我喺演藝(生涯)做得最差嘅時候,我指我自己做嘢。因為去到個人滑晒啞,我記得拍嗰場鬧交嘅時候,係NG好多次,做到自己都冇晒信心。跟住晏晝食飯嘅時候我捉住達哥,我話:『而家我咁喎!我點呀?』達哥就話:『演員都會面對一個問題,就係你會去到樽頸位,個樽頸位你過咗就海闊天空,你過唔到你就回塘㗎啦!你要諗辦法解決㗎!』聽完之後,我就決定重新返去做電視,因為我想重新出發,重新訓練自己,所以我今日仲企喺度就好多謝達哥提點過我。
達哥現任太太侯珊燕曾是馬來西亞小姐季軍,馬來西亞前總理納吉布拉扎克Najib Razak亦在fb轉發文悼念達哥,配上達哥在電影《少林足球》與周星馳劇照,留言:「這兩個人都是傳奇人物,向吳孟達家屬致哀。」但遭質疑是否知道吳孟達是誰?於是他再貼劇照,以達哥在戲中角色稱:「有史以來最傳奇的足球隊的教練」,並謂因許多馬來西亞人都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吳孟達和周星馳電影的粉絲,叫大家不要驚訝。
最近有媒體胡亂報道吳孟達的遺產分配方案,稱吳孟達的個人遺產有數千萬,早就被其現任妻子轉移。還要剩下的都給了自己的五個子女。
其實早在2014年,吳孟達就已經被檢查出心臟功能衰竭,但他堅信自己能挺過去。並且因為實在是熱愛大熒幕,他此後又堅持拍戲,想在自己身體還允許的情況下再給大家留下些好作品。
.....................
少林足球 評價 在 人生勝利組Life victory group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大家都看過周星馳的電影吧?美國《時代周刊》曾這樣評價他:「如果香港也有查理卓別林的話,那就是周星馳。」他是當之無愧的「喜劇之王」。雖然周星馳拍過很多出色的電影,但關於他人品的爭論從來沒有停過。真實的周星馳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Music:Cry-Vibe Tr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