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周年施政願景之二
#大步前進開創新猷永續宜蘭
#幸福蘭圖 #宜居蘭陽 #接軌國際
宜蘭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出一代一代堅毅不凡的宜蘭人,我們在這塊土地共同生存,懷著感恩與希望,一起努力讓宜蘭愈來愈好,於是姿妙日以繼夜,帶著縣府團隊拚經濟、拚交通、拚教育、拚文化、拚醫療、拚社福、拚農漁生產,拚出宜蘭好生活。
我們大步前進接軌國際,借鏡全球領先城市經驗,打造以人為本、環境永續的宜蘭有感好生活,所以率非六都縣市之先聚焦永續,局處全員動起來,以「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LR)」的高規格來檢視縣內永續發展目標的執行成效。
宜蘭45萬3千人口,每年吸引9百萬人次造訪,觀光人潮帶動經濟發展,當務之急就是把生活環境、教育就業、交通建設與綠色招商引資做到最好,讓向來以環保立縣的宜蘭能留住好山好水;未來也將更用心勾勒永續藍圖,與縣府局處團隊秉持專業、無私付出的暖心公僕態度,讓縣民幸福擁抱永續宜居宜蘭。
-------------------------------------------
●接軌國際_完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檢視。
縣府團隊藉由提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地方自願檢視報告」之契機,全面盤點陸域生態與永續海洋政策。這項努力不僅彰顯政府部門自主的能動性與政策管理,更呼應了聯合國對於永續發展目標的願景和守護。具體作法諸如:增加有機驗證、友善耕作及宜蘭嚴選無毒驗證之耕作面積,減少農藥及化學肥料對生態系的影響,每年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增加50公頃;輔導50位農民加入宜蘭嚴選標章,落實農藥實名制,定期陳報率達98%以上,植物醫生每年輔導至少100位農民,教導安全用藥、合理化施肥。
另外,宜蘭縣至今已劃設野生動物保護區3處、國家級重要濕地5處,未來將持續執行保護區和濕地資源調查監測,以及棲地保育維護。為了減少外來物種入侵影響陸地與水域生態,也持續進行小花蔓澤蘭防治、斑腿樹蛙移除、秋行軍蟲防治、福壽螺撿拾、紅火蟻列管、埃及聖䴉監測等,透過中央和地方攜手合作,公私部門協力,避免生態浩劫,全力守護全縣陸域與水域生態。在守護海域方面,縣府團隊持續辦理本縣海域環境溶氧量、重金屬等水質監測,截至今(109)年10月底,本縣海域水質符合甲類海域環境分類及海洋環境品質標準100%。
我們也積極推動減少一次性產品源頭減量工作,推出「減塑宜起來」系列計畫,預計110年至少減量一次性塑膠袋15萬袋,減少塑膠類產品對環境之危害;更希望2030年之後,能夠推動全面減塑政策,減少使用購物用塑膠袋、各類免洗餐具、一次用外帶飲料杯、一次用塑膠吸管等4類塑膠製品,共同維護美好環境與克盡愛護地球的責任。
同時,我們成立環保艦隊、招募潛海戰將,發行海洋貨幣。首先,鼓勵漁船加入自願配合攜回自行產生的垃圾、協助打撈海漂垃圾、執行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維護港口環境。本縣現有127艘漁船加入艦隊,截至今(109)年10月底,海洋垃圾清運量為49.187公噸、回收可再利用資源0.74公噸,預定2030年提升艦隊規模50%,招攬更多淨海聯盟成員。其次,透過每年發行「海洋貨幣」,結合企業商家自願減塑與消費優惠折扣,由學校師生、臨海社區及民眾一起進行撿拾沙灘廢棄物,營造乾淨、友善的棲地環境,讓淨灘行動成為守護海洋的最佳起點。再者,推動辦理海洋資源復育、活化人工魚礁、鯨豚保護查緝,並輔導成立民間海洋巡守隊,落實保護生態,促使海洋健康,公私合作齊心打造永續海洋。
為了邁向永續漁業,針對各漁業訂定「禁漁區、禁漁期及總量管制」,2022年起刺網全面實名制,鼓勵傷害性漁法退場,本縣原有800多艘刺網漁船,預計2030年達70%轉型;另外,我們也獎勵休漁,宜蘭縣登記漁船約1363艘,自願性休漁獎勵2016至2019年平均每年核准650件。
●宜居蘭陽_山海經、田園樂、產城合。
宜蘭擁有好山好水、好環境,為了讓這塊土地能夠永續發展,孕育更多美好,我們對於環境的守護只求進步,從不讓步。譬如:永侒公司申請展延員山鄉礦權及申請新礦區,將大大影響溪北地區10萬人的飲用水安全,經過多方討論,我們決定將礦場用地納入國土計畫法中的國土保育地區第1類,依法限制開發,落實保護生態環境與重要的水源地,維護縣民居住的品質。
水是宜蘭最重要的資產,為提升河川水質與改善公共衛生,並妥善處理廢、污水,我們持續辦理公共污水下水道建設計畫。目前,全縣公共污水下水道的用戶接管普及率為33.1%,排名全國非6都縣市之中的第3名,未來預估每年約可提升1%公共污水下水道接管普及率。
另外,我們也持續推動水污染排放管制,期許於3年內將中度污染河川占比降低至10%以下、輕度污染河川占比降低至10%以下、未(稍)受污染河川占比提升至80%以上。截至今(109)年10月底為止,蘭陽溪重金屬合格率超過97%,受輕度及未(稍)污染長度比例已達100%,提前達成2023年改善水質的目標。
為了要提升民眾自主防災能力,縣府團隊積極輔導成立「水患」與「土石流」自主防災社區防災支援體系,並將全縣28處易淹水地區全數納入水患自主防災社區;預計於111年,將位於土石流影響範圍內的52個村里,全數納入土石流自主防災社區,建置完成的防災支援體系。目前阿里史溪抽水站、茅仔寮抽水站皆陸續建置完成,將有助於減少淹水機率與災情。
在消防救災部分,宜蘭縣率全國之先,建置「宜蘭縣公眾場所室內3D資訊服務平臺」,整合建物資訊與圖資,即時追蹤室內人員軌跡定位,提升救災效能,作為消防員有力的後盾,讓消防人員順利完成救災任務,平安走出火場。宜蘭縣南北兩端各有雪山隧道及蘇花改隧道群,是國內最長的公路隧道,為保障安全及強化救災人員隧道救災能力,消防局規劃設置「宜蘭縣長隧道救援救護整合中心」,整合交通、無線電,警察、醫療救護規劃等資源,有效提升隧道災害救援能量及應變能力。
在改善空氣污染部分,106年起本縣細懸浮微粒PM2.5已符合空氣品質標準,未來將更為精進,持續推動縣內工廠空污管制與異味控制、老舊車輛汰舊換新等方案,落實交通廢氣、民俗低碳、農業焚燒等空氣污染改善工作,預期112年達成WHO建議的目標值。
為落實溫室氣體減量,本縣第1階段(至2020年)的執行成果,預估減碳量達29.8萬公噸,已超標達成。縣府團隊深知未來挑戰將愈趨嚴峻,仍需滾動式檢討與持續加強,配合國家溫室氣體2050年較國家基準年(2005年)減量50%的目標,持續從地方積極推動減量及調適行動,朝碳中和的理想方向穩健邁進。
宜蘭縣發展再生能源,以太陽光電和地熱作為發展重點,清水地熱發電BOT+ROT案預計明(110)年商轉,年發電量約2,500萬度;太陽光電部分,推估年發電量約3,000萬度。
宜蘭縣整體的國土規劃以「山海經」、「田園樂」、「產城合」為發展願景。為了符合社會發展實際情形,縣府團隊也會定期檢討縣內各區域的都市計畫內容,目前已發布實施的都市計畫區域共有21處;另外,我們會持續辦理三星鄉大隱區、員山鄉阿蘭城區、冬山鄉丸山區等農村社區土地重劃,待重劃以後,將大幅增加公共設施,縮短城鄉差距,提升總體縣民的生活品質。
小花 蔓 澤 蘭 農藥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寫作的鳥事】
**
「在農地裡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生物的競和。我撒下一道一道胡蘿蔔種子,這種被日本人稱為『人蔘』的作物,是從南亞傳到中國,再透過移民輾轉傳到臺灣來的。而在我一離開就會進入覓食的白尾八哥群,則是籠中逸出及放生導致迅速繁衍的物種。牠們和樹叢間成群結隊的烏頭翁食性有重疊之處。烏頭翁只活躍在台灣東部與南部,牠們總是選擇黃昏進入草叢覓食,有時停在我栽植的菲律賓饅頭果、青剛櫟上。並不會停在我刻意收集來的,只生長在東台灣的太魯閣櫟小苗上,因為它還太矮了。
「一隻長住我田裡的棕背伯勞眼尖地發現一條我翻土而暴露位置的黃頸蜷蚓,但牠啄了兩口似乎覺得這外來客不甚美味,轉而銜走另一隻被驚嚇跳起的稻蝗。附近一叢台灣金絲桃上正在採蜜的是義大利蜂,這種原產於南歐的蜂種此刻已遍布全球。往田地的邊緣走去,我放任五節芒長到三公尺高成為防止鄰田農藥飄入的天然屏障,但部分植株被小花蔓澤蘭覆蓋了,大約每兩周就得清理一次。每次清理在拉扯之間,就讓這種原產南美,如今被稱為『綠癌』的植物更廣泛地散布它的種子。令我痛恨的是,田裡巨大的非洲大蝸牛專吃各種植物的嫩葉,卻對這種氣味特殊的植物敬謝不敏。」
上述長引文,摘自吳明益早先發表在FB的〈當我們討論自然,我們討論的其實是時間〉。文章主題是對入侵物種與原生物種競合的反思,但首先令讀者印象深刻的,還是驚奇於他對草木鳥獸之名及生態的熟稔。
吳明益的學生郭玉潔在〈老師阿明〉一文曾提及:「吳明益提醒我們,描寫一棵樹、一隻鳥的時候,要寫出它準確的名字。」
吳明益的寫作具有強烈的「考究癖」,縱使是虛構的小說寫作也是如此;讀者難免會好奇,虛構的故事需要這麼講究相關背景資料的真實與精準嗎?也許,吳明益那句隨即告誡學生的話可以回答:「這不止是細節,也是對寫作方式的選擇。」
是的,這關乎寫作的態度。1998年普立茲專題報導獎《天使與魔鬼》中,作者托馬斯‧弗倫奇描寫一段多年前舉行、他並未親身參與的葬禮:「整座教堂安靜極了,只有從教堂的外面傳來了麻雀嘰嘰喳喳的叫聲。」
為什麼他知道戶外嘰嘰喳喳的是麻雀?
原來,弗倫奇為了重建場景,訪問了幾位當年參加葬禮的人士,並隨著他們走訪教堂,描述當時的情景。他還向教會借了那場葬禮的錄音帶,以致得以引述牧師說了什麼,以及描寫人們的哭泣聲和教堂外的鳥聲。弗倫奇把錄音帶拿給當地的鳥類學家辨識,確知那是「麻雀嘰嘰喳喳的叫聲」。
是的,「細節」讓我們的寫作更真實、更引人入勝、更具說服力;但「細節」更是一種寫作的選擇,一種寫作的態度,一條指引我們寫作得以無限拓展的道路。
別再輕易寫「一隻不知名的鳥」、「一朵不知名的花」,那通常洩露的,只是寫作者的敷衍與疏懶。
《深度報導寫作》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8881?sloc=main
**
(圖片取自網路)
小花 蔓 澤 蘭 農藥 在 楊華美 花蓮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專業問政‧陽光縣政】 第19屆第2次定期會縣政總質詢Part 3 ☀
今年上半年度,大本運動公園、忠烈祠一帶,都發生噴灑除草劑造成的大片草葉枯黃的現象,讓民眾擔心對人體和環境的危害。雖然,我和縣長在推動非農地農藥使用自治條例上有共識,也積極在進行,但是花蓮市仍繼續有疑似噴灑除草劑的情況,例如:花蓮市中心文創園區內和圍牆、中原國小校園對面空地、國福花海等。為此,我在這次的縣政總質詢裡,以文創園區使用除草劑疑雲為例,建請縣府確實執行各單位專業權責與分工,重申落實除草劑的稽查與管理、通過除草劑使用管理自治條例的重要性。🧐
#建請縣府團隊專業分工 #落實除草劑稽查與管理
我自6月起接獲大量民眾陳情後,我透過和民間人士的請益、拜訪環保局長、縣長、在第19-3次臨時大會中提案擬訂除草劑使用管理自治條例、自辦講座等種種方式,傳遞「除草劑是農藥、農藥只能用在農地上」的資訊,希望大眾能夠清楚知道,在非農地,也就是我們一般的生活空間,使用除草劑將對我們的文化生活及健康、環境帶來負面衝擊。🙅♂🙅♀
感謝縣長大力支持、環保局擬訂花蓮縣非農地上除草劑使用自治條例,也在十月開始依序舉辦13鄉鎮的自治條例說明會,許多場次都有民眾與公部門的人員熱烈參與,提供看法與建議。自治條例也剛通過縣府法規會的修訂,繼續在立法的程序上進行。👍
#農業處未發揮專業 #誤導民眾不應該
可是,10月15日,花蓮網路社群快速的相傳花蓮市中心文創園區,竟然噴灑除草劑,牆上及地面大片植物枯黃。當天中午開始,辦公室及我個人手機,電話頻頻。第二天,我也到現場現勘,不只看到植物枯黃一片,也聞到一股奇怪的異味。網路上,以及附近的民眾也反映,今年夏天有下雨,研判這種區塊性、一致性的枯萎現象,植物應該不是自然枯死。☠
10月16日當天,不只我們在粉絲專頁上呼籲,也有地方媒體報導,反映民眾疑慮,請到園區的遊客及散步遛狗民眾要謹慎。當天,縣府亦由副秘書長領軍,農業處長、環保局長,文化局長組成跨局處團隊,會同負責文創園區管理的新開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現勘。👀
10月17日縣府在網路發文、同時發布新聞稿給媒體:新開公司解釋,園區將割除的小花蔓澤蘭曝曬在草地上,以利後續運載,曝曬遮蓋草皮造成草地枯萎。並表示,「公司絕對不可能讓員工身處危險的工作環境,置主管及同仁健康於不顧」。🤥
據報導,農業處長羅文龍也從專業立場說明, 「經過初步勘驗實際狀況」,他得到的結論「與新開公司顧問的說法相符。」羅處長解釋,「若為使用除草劑,圍欄周圍生長植株皆會併同根部枯萎。」🤡
在沒有採集枯草進行送驗的情形下,縣府做出文創園區使用除草劑一事是「虛驚一場」請民眾放心的結論。😱
#花蓮文創園區確實驗出除草劑
事實上,縣府團隊提供的植物根部沒有乾枯的現場觀察,與多位民眾提供大片藤蔓、雜草跟部乾枯的相片完全相反。同時,農業處長也沒有當場指正新開公司,他們所說的把割除的小花蔓澤蘭曝曬在草地上,是錯誤與危險的處理方式,應該採「開花前拔、人工拔除、拔除裝袋」三步驟,絕不能丟在草皮或土地上,避免結節生根、無限蔓延。😧
幸好,花蓮的民眾知道,自己的家園自己救,在生物界的前輩抗議下,10月19日,縣府團隊總算和民間人士重回文創園區、正式採集枯草樣本送驗。也在 11月時,證實文創園區枯草驗出有使用「固殺草」除草劑。😵
#落實除草劑管理與稽查 #確保人民的安全與健康
從文創園區使用除草劑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各局處的專業知識、檢驗的能力,在除草劑處理業務上是不可或缺的。當一個環節有失誤,會減損縣府團隊的專業性,輕率地以廠商提供的片面說法,回應廣大民眾的疑慮與擔心。🤔
此外,現行的農藥管理法規定要滿18歲、登記資料才能購買除草劑。但辦公室夥伴竟然只要花450元、不用出示身分證、僅填寫一張沒有標示商家資訊的農藥販售證明,就能在種子行買到固殺草。顯見花蓮縣在除草劑買賣的源頭管理機制上也出了問題。😔
無論是大本公園、忠烈祠、文創園區都證實使用除草劑,還有最近中原國小對面空地、國福花海都發生疑似使用除草劑的案件,這些都是一般民眾、小孩和觀光客會去的地方。建請縣府團隊,要當縣長的神隊友,不要扯後腿,應該要善盡其職、發揮專業素養,落實除草劑的運用與管理,為廣大縣民的生命安全,以及花蓮縣的觀光形象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