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怎麼樣的收穫,就要怎麼栽!「台灣」不只是個政治名詞,她也代表我們共同建立的國家形象
不過就是「露個臉」,哪需要這麼大費周章?
朋友在臉書上留言:「不過是在Select USA用Taiwan之名露個臉,哪需要這麼大費周章?」;以台灣的經濟實力,需要派那麼多人嗎?」;是啊,如果台灣是個正常的國家,我們也不用這麼累!
前經濟部長尹啟銘曾談起台灣的國際處境。尹啟銘說,台灣用「Chinese Taipei」的名字露臉,一年大約220次,其中有180多次是APEC相關的會議。「Chinese Taipei」是台灣人勉強接受的名字,在國際舞台上露臉都如此困難,更何況用「Taiwan」呢?
「國名」背後的意涵、國際形象,來自日積月累的努力。跳舞的林懷民、許芳宜,超跑的林義傑、陳彥博,在柬埔寨義診的馬偕醫院,以及活動於世界各地的台灣小商人、學生,都是累積台灣國際形象的重要力量。如果僅僅侷限於「政黨訴求」,那我們太自我設限了!
眾所皆知,台灣與主要國家之間的往來,公開場合都僅侷限於民間商務活動,在國際經貿環境中,台灣政府的角色極難彰顯,而以Select USA名為商務活動,但卻是少數由美國政府主導的大型活動,如果政府連這種有64國、1,200多名資深官員與企業家的活動,都以可有可無的態度經營,那我也會認為政府失職。
讀過印度人寫的「Hilayama Face-off」這本書,書中提到,中國與尼泊爾的邊界談判談了86次。想像一下,尼泊爾是個C咖國家,中國會派什麼層級的官員主談?經過86次的歷練,官員的成熟度可想而知;不像中國的官員可以在國際舞台上歷練,台灣的官員平常歷練的機會極少,如果我們老是「閉門不出」,台灣要如何面對多變的世界呢?
其次,這次參加訪問團的團員,有國貿局、工業局年輕的官員,也有很多是來自A咖企業的最高決策主管,平常無求於政府,但我們都看到何美玥團長在華府與之前的德州,之後的矽谷活動,有為有守,三場的記者說明會、企業參訪,我都全程參與,由於太過操勞,餐飲經常以輕食裹腹,何團長甚至短暫出現腳抽筋的現象。我們所有來自企業的團員都看到了財經官員的努力,在團員不對外公開的Line群組中,主動留言讚美的一個接一個。
返抵桃園機場時,何部長向我致謝,我深深鞠躬,謝謝已經退休的她,依然對國家無私的奉獻。我也很高興,她邀我參加時我沒有推託!要有怎麼樣的收穫,就要怎麼栽!早上下田割草,出國兩週,田園將蕪,我也不願意!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