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醫療追求生死兩相安
台灣善終評比居世界第六
志工無私大愛傳承是關鍵
-2021/02/03周三中午春節前,邱泰源委員特地回來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與志工們溫馨相聚,並轉贈總統府春聯等賀年物品。
-多年前,醫界諸多前輩秉著無法忍受末期病人苦痛的情懷,紛紛投入安寧緩和醫學領域,配合政府及各團體奮鬥多年,已有國際級成就。從專科醫師制度、安寧病房評鑑、非癌症安寧照護的發展等,以及在整個醫療體系推動教學研究及服務,使醫療照護更有效率與人性化,在教學上努力奠定醫學院學生關懷病人素養,期望達到醫療的目標To cure, occasionally、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病人自主權利法等法制化的制定,更使台灣的善終品質(Quality of Dying)被國際組織評估為世界第六、亞洲第一,是台灣之光。
-投身安寧醫療多年的邱教授表示,安寧醫療雖然是多專業的團隊,但能夠發揮照顧功能,志工的愛心及無私奉獻的大愛非常關鍵,即便多年後,志工們依然大愛傳承,對台灣安寧醫療仍具有卓越的貢獻,真令人敬佩。
-邱委員與志工老友們一直互動熱絡,今日特別攜帶總統府新春春聯及紅包福袋等向各位志工及辛苦的病房、共照及居家醫護團隊同仁表達最大敬意,並恭賀大家新年快樂、諸事圓滿、闔家平安。(晏群)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介紹 #羅慧夫長假雙紀錄片介紹 這集邀請到基金會 #王金英執行長 專訪,談長假雙紀錄片的製作源起,還有羅醫師26年前為何會成立顱顏基金會?目前基金會的運作狀況和服務項目,他們目前正在推廣的「助300位貧困顱顏患者安心上學」公益活動也請大家一起支持...
專科醫師制度 在 公視新聞網 PN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內中醫計畫推動「專科醫師制度」,上午醫策會舉辦說明會,不過數十名年輕中醫師在場外抗議,反對這個制度倉促實施。
▶️只會三碗豬腳?看新聞學泰語!
https://pse.is/PTSTHAINEWS
↑↑↑ #泰語新聞支持支持 ↑↑↑
專科醫師制度 在 醫師。娘(隔壁張太、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兒童成長支援門診計畫2.0 ]
每當詢問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健康、快樂就好了」雖然是標準答案,但是沒有父母不期許自己的寶貝能長得又高又壯。現在的家長跟我們父母、祖父母那一輩比起來,雖然可獲得的育兒資訊變多了,但是相對的也帶來更大的資訊競爭和焦慮。因此,兒童過敏門診及內分泌門診都是台灣在小兒科裡面最熱門的兩科門診。與我們文化接近的日本,家長們也同樣都很關注兒童過敏以及成長的議題,但是在日本執業時並不會看到免疫科或是內分泌科的醫師一診看超過七八十個病人,反而在這些科別的門診看到的大多數是幼年型風濕、甲狀腺疾患、透納氏症…等罕病重病的病患。那日本的小兒科界如何因應家長們對於成長的焦慮呢? 這要從台日兩地不同的醫療文化說起。
日本跟台灣的醫療制度最根本的不同在於,台灣戰後的醫學人才由留日轉向留美,後來引進美國的專科次專科醫師制度,因此現在大多數的人都習慣說「我要去看某某科醫師」。日本在2019年才導入專科醫師制度之前,走的是師徒制的醫局系統。以我為例,畢業後我進入京都大學小兒科醫局,受中畑教授的指導後成為小兒科醫師。因此,兒童成長的初步篩檢都是在一般小兒科醫師的門診進行評估及診察,而學會也為此定了完善的通用標準,唯有真正病態程度或疾病引起的成長遲緩低下才會轉介至大學醫院的內分泌次專科。有的時候,身高體重的低下不見得是因為內分泌相關的疾病引起的,實際上它包含的層面更廣包括了腸胃營養、代謝、甚至是腎臟或睡眠問題都可能引起成長問題。在台灣的現況下,病人可能會先花上不少時間在內分泌科就診候診,之後才被轉介至真正相關的次專科。考量台灣各大醫院的內分泌成長門診長期以來都人滿為患,一方面排擠到真正內分泌科罕病重病患者的就醫空間,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無形的醫療資源浪費。因此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善這個問題,也許參考日本的做法,建立起一個好的篩檢系統是我們可以嘗試的目標。
臺北醫學大學身為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擁有各小兒次專科的專門醫師是我們的優勢,因此我們即將設計一套「不論是誰都能上手」的兒童成長周全性評估系統,搭配每日的健兒門診時段,篩檢出真正需要專科治療的病童。此外,同時對於不屬於病態程度但是仍有成長疑慮的家長提供更個別化、精緻的衛教及支援。預計這個系統於今年八月上線,接下來會陸陸續續向大家介紹更詳細的內容
乞うご期待
#兒童成長 #兒童生長發育 #成長發育 #轉大人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 #北醫小兒科 #兒童成長支援門診 #張璽
專科醫師制度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介紹
#羅慧夫長假雙紀錄片介紹
這集邀請到基金會 #王金英執行長 專訪,談長假雙紀錄片的製作源起,還有羅醫師26年前為何會成立顱顏基金會?目前基金會的運作狀況和服務項目,他們目前正在推廣的「助300位貧困顱顏患者安心上學」公益活動也請大家一起支持。
(以下為08/23新聞稿)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於8月23日(日)下午兩點假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羅慧夫醫師雙紀錄片放映會,會中放映記錄羅慧夫醫師1959~1999在台行醫四十年的《長假》紀錄片,及2013年羅慧夫醫師最後一次回台拍攝的《長假過後》紀錄片。羅醫師的學生、部屬、患者暨家屬、朋友,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等各行業共計200多人齊聚觀賞,大家一起感動回顧曾經與羅醫師共事相處的時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黃達夫院長、中央研究院魏福全院士、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等人也親臨現場觀片並上台致詞。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董事長黃烱興表示:在資訊爆炸,價值觀混亂的現代社會,羅慧夫醫師一生秉持「榮神益人」的使命,奉行「視病如親」,盡自己所能的幫助他人,對台灣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樣的典範更難能可貴,值得推崇!
《長假》記錄羅慧夫醫師在台行醫四十年貢獻:
羅慧夫醫師的兒子引述馬克吐溫:「你的職業應該成為你的假期」,來形容爸媽40年在台灣的服務就如同是他們人生中的長假,基金會為其拍攝的紀錄片也以此命名。本紀錄片藉由大量的舊照片、現場記錄、人物訪談等完整呈現一個外國醫師如何如克服困難,融入台灣社會,進而成功的改革醫療體制,例如杜絕紅包文化,建立專科醫師制度……等,同時也見證台灣醫療的發展軌跡。
1959年羅慧夫(M. Samuel Noordhoff, M.D.)以醫療宣教士身分從美國舉家來到台灣,於馬偕醫院擔任院長,他以患者需求為出發點的理念催生出燙傷中心、加護病房、自殺防治中心等一時創舉,他為患者的付出連帶也促進台灣醫療發展。
1976年羅慧夫醫師轉任長庚醫院,擔任兩年創院院長,卸下院長職務後於整形外科專心醫治患者、培訓年輕醫生,他在整形外科主任任內,創設台灣第一個整合顱顏外科、顱顏牙科、語言治療、心理輔導及社工的「唇顎裂暨顱顏醫療中心」,關懷患者的生理與心理,落實全人醫療。長庚醫院顱顏齒顎矯正科醫師,同時也是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董事長黃烱興表示:「長庚醫院顱顏中心的成立,是因為有羅慧夫醫師擔任領導人,沒有自己的本位主義,處處為病人的利益著想,才有辦法整合」。而現今台灣顱顏醫療水準深獲國際肯定,羅慧夫醫師功不可沒!
中央研究院魏福全院士說:「台灣有整型外科的訓練制度,雖然非羅慧夫醫師一人造就,但他的貢獻最大。」羅慧夫醫師除了致力推動顱顏醫療發展,更選派學生出國學習顯微重建、泌尿生殖重建、乳房重建等當時台灣缺乏的整形外科專業,並陸續成立顯微中心及美容中心,使台灣的整形外科更加完備。
1989年羅慧夫用他的積蓄成立「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醫療團隊負責治癒患者生理的裂痕,基金會負責治癒患者心理的傷痕。另外,在羅慧夫醫師「培訓海外醫療人才,給他魚吃,也教他釣魚」的理念下,1998年醫療團隊及基金會合作開展海外醫療合作計畫,透過義診、技術傳承及輔導成立顱顏中心等方式,幫助東南亞等醫療相對落後國家也能治療自己國家的顱顏患者,這項送愛到海外的工作仍持續到今天。
《長假過後》傳承羅慧夫醫師的精神:
羅慧夫醫師1999年返回美國,即使退休他仍心繫台灣的醫療團隊及基金會,每年堅持飛回台灣探視學生和過往的工作夥伴。2013年的訪台行程,羅慧夫醫師發表演說、與老朋友相見,是他最後一次回台。
羅慧夫醫師因健康因素不便再搭長途飛機來台,但他一手創辦的顱顏中心及基金會仍延續羅慧夫醫師對患者的關懷,在台灣及醫療相對落後國家繼續照顧先天顱顏缺陷患者。長庚醫院顱顏中心陳國鼎主任也是羅慧夫醫師的學生,他在紀錄片中受訪時說:「老師(羅慧夫)當初帶給我們這麼多,如今長庚有現在的成就,我們要把握時間繼續再推上層樓,不但是造福台灣的患者,更要為我們下一輩的年輕醫生鋪路。」
影像傳遞正面能量 樹立有意義人生價值觀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表示,辦理羅慧夫醫師紀錄片放映會是希望藉由影像的感染力,傳達羅慧夫醫師的精神,尤其現今台灣醫療亂象:例如醫院面臨「五大皆空」、醫師追逐高利潤的醫美行業、人力失衡、醫病糾紛頻傳等….問題,基金會希望透過羅慧夫醫師紀錄片喚起醫護人員從醫的初衷,同時也希望引導年輕學子樹立有意義的人生價值觀。
專科醫師制度 在 台灣中醫執業環境改革協會- 【中醫專科制度連署書】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中醫專科制度連署書】 https://forms.gle/z9gtmJR36Bnsnoe3A 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於今年度辦理「109年建立中醫專科醫師制度計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