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X 詩.聲.字】
風鈴 ◎楊牧
雨止,風緊,稀薄的陽光
向東南方傾斜,我聽到
輕巧的聲音在屋角穿梭
想像那無非是往昔錯過的用心
在一定的冷漠之後
化為季節雲煙,回歸
驚醒
想像那是記憶
記憶的風鈴
大聲搖過我們的曾經
秋之午後,當陽光試探了
水缸冷暖又將反影投射
天花板上,不斷波動
凝視一張喧嘩澌濺的床
我仰首默數光彩如潮
洶湧,在正上方變化
如暈,如雲,如星隕
依序升沉
如韻
我聽到
鈴聲跌宕過
收穫的瓜園
阻於圍牆,遂反彈到半開的窗前
再不猶豫,飛踴到床上依偎
依偎著通紅的頰。飄零
是髮,是惺忪的眼──
那音樂,這時,充滿了
亢奮的血管,一萬條支流
發源於夢的古潭,上下
頡頏,又一萬條支流
發源於夢的古潭
接觸,匯合
滂沛若洪水
想像那是記憶
記憶的風鈴大聲飄過
我們曾經的
秋之午後
-
◎作者簡介
楊牧(1940年9月6日-2020年3月13日),本名王靖獻,臺灣花蓮人,著名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花蓮中學、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創作碩士、柏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親炙徐復觀、陳世驤兩位學人。曾執教於多所大學,如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國立東華大學(文學院院長);亦曾擔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並參與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創院。
楊牧自中學便矢志新詩創作,並共同主編詩刊。早年筆名「葉珊」,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溢於筆端;1966年赴柏克萊攻讀博士學位,見證六零年代學生運動,三十二歲而改筆名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詩文曾譯為多國語言。曾獲時報文學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紐曼華語文學獎蟬獎等。
-
◎ 「詩.聲.字」特約撰稿人 賴位政 賞析
第一段:序曲
王國維說「人生過處惟存悔」,愈是看重的,悔恨也特別多。以此觀入,〈風鈴〉不啻是一部斑駁的懺情錄,寫一段「對不起,我曾經愛過你」的自剖。情之所起,自需觸媒,楊牧先用三行喚起興發的瞬刻:
雨止,風緊,稀薄的陽光
向東南方傾斜,我聽到
輕巧的聲音在屋角穿梭
「雨止」預設了兩個前提──主人公必知曾下過雨,同時曉得這場雨在此刻已結束了。「風」、「雨」在詩中常用來隱喻苦難與波折,故「雨止」便像是說:我曾一步一創殘地領受過一段感情,而現在它已成為過去式了。雖然往事早成明日黃花,但「風緊」卻傳達了並未真正放下的事實。「風」可看作情緒的暗喻或是撩動情緒的外力,急吹的風表達了「我的心卻仍不得平靜」。「雨止」(事已了)、「風緊」(心未平)乃拉開了最初的張力。自然物象賡續發展,由「雨」、「風」過渡至「稀薄的陽光」,一個魔幻經驗就此迸現:「我聽到/輕巧的聲音在屋角穿梭」,從光到聲,視覺轉聽覺的模式,烘托了詩題「風鈴」。在「風鈴」二字尚未正式登場前,楊牧先定義這聲音:
想像那無非是往昔錯過的用心
「往昔」曾「用心」過,但終究「錯過」,不禁讓人好奇這裡頭究竟有何銘心刻骨、陽差陰錯?「往昔」、「錯過」,故曰「止」; 因「用心」,所以「緊」,結構呼應精巧。次三行黏合甚嚴,宜與此行一氣貫讀:
在一定的冷漠之後
化為季節雲煙,回歸
驚醒
人遭逢重大傷痛時,心理會發動「刻意疏遠」或「自然遺忘」的功能以為保護,「冷漠」恰好透露「往昔錯過的用心」原有的熾熱。主人公曾試著以「冷漠」自我療癒,無奈事與願違,這些記憶總「化為季節雲煙,回歸」。「雲煙」可見而不可網羅,與記憶質性相似──非無非有、亦無亦有。第三行只有兩個字──「驚醒」,像樂譜上的表情記號,為這盤旋的意緒安上跳動的心律。
費了偌大工夫,楊牧才拋出三行,讓「風鈴」正式登場,「聲音」真相大白:
想像那是記憶
記憶的風鈴
大聲搖過我們的曾經
第二段:過份炫耀的展開部
第二段開頭,楊牧將莫大創造灌注於「傾斜的陽光如何運動」一事,空間高低、視角物我、節奏緩急,騰挪移轉。這是全詩最教人血脈賁張、氣管收縮的炫技段落。
秋之午後,當陽光試探了
水缸冷暖又將反影投射
天花板上,不斷波動
凝視一張喧嘩澌濺的床
「秋」和「午後」分別是一年、一日「高峰已過而終局未來」的過渡期,給人已沒法努力卻又不好放棄的「躊躇式徒勞」,點染慵倦疲憊的氣氛。「試探」則是面對未知、恐懼的一種警戒反應,這個擬人修辭,把波光粼粼的動態寫得物性、人情兩盡其妙;「試探冷暖」更把「重將往事思量過」的心情取象得十分熨貼,彷彿陽光之手簸搖了缸中淨水使之晃漾,為底下的「不斷波動」埋下伏索。舊憶、風、光、聲、鈴、水缸以及更後頭的大水(流、潭、洪),庶可看成是主人公之心不斷借殼、變形、換位的同質異態,那粼粼光影複誦著「我的心將不再平靜了」。
陽光射入水缸,乃由高向低;「又將反影投射/天花板上」,則低而復高。繼之,楊牧安排了一個定焦鏡頭:「不斷波動/凝視一張喧嘩澌濺的床」,結裹前行,陡然視角轉換,「凝視」一語換置了物我主客的對待關係,從「我看 光」翻作「光見我」,並帶出新的擺置──「床」(此即「睡」的變奏、「醒」的 伏兵)。「喧嘩澌濺」是波光而非床的質性,如此表述,則有光影又從天花板返照在床上的婉曲,又是一次由高向低的運動。這種起起伏伏的動態,象徵了不能平靜的心情。
我仰首默數光彩如潮
洶湧,在正上方變化
如暈,如雲,如星隕
依序升沉
第一行的「仰首」透露了主人公的位置與行為,只有位於低處才需「仰首」,而 光影的正下方便是「床」,由此可知主人公應是坐臥在床上。「光彩如潮」是「反影投射」、「不斷波動」的變奏,嚴守著意象連接著意象發展的結構技巧。「默數」有沉湎思量的意味,而「彩」字則給人奇崛不凡的想像;整句話有檢視心中舊憶何等奇崛的意思。楊牧接著抓準「洶湧」,連用三個意象,寫出先緩後疾的節奏──「如暈」,像油彩初滴入水中,中心濃而周圍淡,整體呈規律的圓形緩慢向外擴張;當擴張到臨界,圓形裂解,無方向地朝八方流散「如雲」;最後像「星隕」般飛速劃過。暈、雲、星「依序升沉」,形成如觀洪荒開闢般極隨機又極秩序的壯盛之美,這如潮光彩怎樣洶湧變化,便彷彿在目前了。
本段最終收在「如韻」二字,一方面表達光影、往事固有的情致(情韻)外,更重要的是完成「由光轉聲」的變換,亦即這個「韻」更多指涉了「聲韻」,也就是第一段所謂「輕巧的聲音」、「記憶的風鈴」,並攏絡了第三段的第一行「我聽到」。由第二段轉向三段,呈現了從光的運動到聲的運動之轉變。
第三段:開誠布公的再現部
第三段以「我聽到」承襲上一段的「如韻」,極力敷衍風鈴之聲如何運動。「跌宕」是一種不穩定的高低行進,這個動詞機巧地回應了前一段光影的上下騰挪,該模式再次讓人聯想起坎廩不平的心境。底下兩個障礙物乃脫胎於楊牧所深諳的《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綿》,其中「緜緜瓜瓞」成為後世子孫昌盛的題辭,而常語中又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表示事物的完成。故從懺情的角度解析,「收穫的瓜園」當是暗示對方婚姻的完成與發展,此即雖心繫之卻不得不「阻於圍牆」的癥結。此心受制於外在現實,已不容妄加探觸,正如鈴聲受物體阻絕而勢將反彈,「運動」由此持續:
遂反彈到半開的窗前
再不猶豫,飛踴到床上依偎
依偎著通紅的頰。
此「窗」既非暢行無阻的全開,也非閉籠深鎖的禁閉,「半開」反映的是徘徊可否之際的曖昧!然而既知瓜園有穫、圍牆阻隔,還存著可否之念,便可推想舊人舊事之可戀。但現實催促著理性發用,主人公毅然決然地「再不猶豫」,鈴聲從「半開的窗前」再「飛踴到床上依偎/依偎著通紅的頰」,由「窗-床-頰」,除了以空間轉移書寫主人公的思慮過程,更點明了他的位置與狀態──即「寤寐之間」。敻虹有詩曰:「不敢入詩的/來入夢/夢是一條絲/穿梭那不可能的相逢」,大概只有在夢的國度,人方能跨越阻隔,一親現實不能滿足的願望。頰所以「通紅」,可解作濃睡留下的紅印,也可說是思及舊夢所引發的赧然與激動,而作為下文的伏筆。「飄零/是髮,是惺忪的眼」乃睡眼惺忪、頭髮凌亂的描繪,更有力地支持了「寤寐之間」的推斷,而「飄零」則是對這個事件的直截論斷。楊牧既而就何以「通紅」大肆發揮,將想像從醒後回溯至夢中:
那音樂,這時,充滿了
亢奮的血管,一萬條支流
發源於夢的古潭,上下
頡頏,又一萬條支流
發源於夢的古潭
接觸,匯合
滂沛若洪水
在「夢的古潭」中,一切感覺、企望都得到昇華、放大,鈴聲變成了更複雜的「音樂」,並一變為磅礡的視覺摹寫──支流之數以萬計,血管亢奮,上下頡頏。頰的「通紅」顯示了潛意識的狂烈程度。在夢中,非但我可以想望她,甚至還自顧自地相信「我思君處君思我」,早已不得交接的彼此,竟可在夢中以同等的盛情「接觸,匯合/滂沛若洪水」。有多大的匱乏,便引發多強烈的補償欲望,主人公的心情始末,在第三段作出最不遮不掩的表白,將全詩推向未有的高峰。
第四段:尾聲
最末段,楊牧掇拾已用過的句子,從第一段「驚醒」後三行對幻聲真相的剖析,來到了第二段開頭的「秋之午後」。由主觀歸於恍若無情無感的外在客觀,以形式的復沓迴旋發揮了如戲劇收束的「疏離」作用,讓心由第三段的激昂回復平靜,張力獨具。而舊有的句子,又因一個「的」字之調動,使「我們的曾經」一變為「我們曾經的」,續以「秋之午後」,造成了欲說還休、不言而言的餘韻──「我們曾經的/秋之午後」內情如何呢?大抵「無非是往昔錯過的用心」吧!
美術設計:泱泱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身體詩 #身體與空間 #詩聲字 #楊牧 #風鈴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_26.h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 李基銘 本集主題: 永不說再見 這集要為大家介紹這本新書,邀請到作者 #龔華老師,還有博思智庫 #吳翔逸主編,親自到節目現場接受專訪。 1992年夏末,事業正顛峰的龔華老師罹患乳癌。此時已在商界多年,並擁有自己的貿易公司,人生驟然生變。他只擔心他的兒子,一個才...
寫 字 療疾 臺灣文學中的疾與療 特 展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 臺北詩歌節Taipei Poetry Festival】
大規模創造武器 ◎#KellyTsai
如果我們擁有大規模創造武器,會怎麼樣?
窩藏在全球各個角落的秘密地點
我們可以找幾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動點手腳
偷偷摸摸──替我們打造一些生物的、化學的核子裝置
為了能夠無差別地生產、讓精子獲授胎力、療癒、點燃,生機勃發
只要按下紅色按鈕:多汁的蛞蝓順著停車標誌滑下,
絲絨般的綠草從水泥的縫隙竄長,
一條條辮子麵包憑空從郵箱裡出現,
歌曲從每個喉嚨裡呼之欲出,每隻手裡的空缺都被填滿。
衣服鼓脹,釦子迸開,女人無所畏懼地搖擺豐滿美麗的臀部,汗水滾落她的鼻子
大規模創造武器
讓嬰兒從每個街角爆出來,碩大的眼睛眨呀眨,
手指肥短好奇,一波波的嬰兒肥搖搖擺擺
穿過敞開的窗戶──嘰哩咕嚕對我們傳授新智慧
大規模創造武器
在閒置多年的空地上灌下地基
打造學校、圖書館、診所,從戰爭金庫裡吸錢出來
把幾千天的戰鬥
拿來換成四百萬座新家或是
七百萬名新老師或是
兩億個孩童的健康保險
大規模創造武器
把我們自己訓練成社區跟家的捍衛者
學習如何頂天立地跟擁抱整個地球
想出更多精彩的活法而不是死法
一接觸就化解每個人內心裡翻湧的痛苦
解除高舉頭頂的雙手所承受的重擔
抹去曾經燒烙地面的所有陰影。
將每把槍打成結
將每顆子彈變成鳥食
讓這些鳥群用爪子攫走我們的刀劍
讓牠們用嘴喙困住我們的尖叫,牠們展翅遨翔
──迎接我們進入喜樂跟笑聲的新時代。
頭髮、皮膚、牙齒、指甲甜美快速地成長
在幾十億人口間蕩漾開來,我們將腳趾頭深深鑽入
潮濕晶瑩的肥沃黑土
※創作背景說明:這首詩最初受委託而創作,作為2007年「青年噪音」(Youth Noise)的錄影詩,「青年噪音」是加州舊金山的一個非營利組織。這首錄影詩在他們全國性的高峰巡迴期間播映,該場活動集結了對行動主義跟改變社會滿懷熱情的年輕人。
--
◎作者簡介
蔡仁儀 Kelly Tsai
獲獎口語詩藝術家、劇場工作者、電影工作者,目前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她演出超過700場,包括白宮、林肯中心、甘迺迪中心、阿波羅劇院、HBO電視電影《大街東邊:亞洲人出聲》、HBO電視節目《Def Poetry》等。她2017年將出版的回憶錄《看不見的字》書稿榮獲紐約藝術基金會非小說文學藝術獎助,曾獲紐約美國大學婦女協會年度傑出女性(2016)、NBCNews.com譽她為「應受注目的亞裔美國詩人」(2015),美國志工團退役人協會國家領導人獎(2014-2015)。她父母親都是來自臺灣的移民,分別來自臺北與臺南。她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雙主修都市計畫與比較文學榮譽學程。
(資料來源:臺北詩歌節網頁)
--
◎小編李泠秭賞析
這首詩的開頭就丟出一個問題,「大規模創造武器」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毀滅的恐懼,但作者接下來的敘述卻背道而馳,本詩藉由「大規模創造武器」來取得世界和平,迎接喜樂的時代,作者所創造的「武器」到底是什麼,也就特別耐人尋味了。
將第二段的詞彙拆解出來,可以由「窩藏」、「角落」、「秘密」、「偷偷摸摸」看出這個計畫是無法被公開的。首先,如果要因應「大規模創造武器」,就必須有相對應的人力,因此第三段表達出一個狂想「只要按下紅色按鈕:多汁的蛞蝓順著停車標誌滑下」這裡的蛞蝓象徵著一種生機蓬勃的樣貌,「絲絨般的綠草從水泥的縫隙竄長」綠草被賦予了極大堅韌的生命力,面對水泥這樣艱鉅的環境,還是努力地從縫隙竄長,「一條條辮子麵包憑空從郵箱裡出現」郵箱的功用是拿來收信用的,但是現在郵箱裝的不是信件而是麵包,因此給予了「人人皆有能力獲得」的想像,不必去擔心下一餐的溫飽,這裡的麵包象徵著存活的需求。「女人無所畏懼地搖擺豐滿美麗的臀部」女人的臀部被想像成充滿著熱情與活力,「汗水滾落她的鼻子」一般來說人在站姿的時候因為地心引力的關係,所以汗水應該是直挺挺的滾落,不會滾落到鼻子,但如果有其他作用力,例如急遽的呼吸,抑或是全身用力地擺動,汗水才極有可能滾落到鼻子,作者想表達的是這股激情與活力被極度的展現開來。
作者在接下來的段落將三次的「大規模創造武器」獨立成一段,這是一種吶喊、心中的訴求,因為實在很難尋求一般管道來達到杜絕貧窮、革除疾病、甚至是消滅戰爭,所以透過「創造武器」來改變這世界的不平衡,來消滅武器會帶來的一切黑暗,「想出更多精彩的活法而不是死法」或許物品並無善惡,就如同荀子所說,「慾望」並沒有善惡之分,帶來善惡之分的世人內有了慾望之後的行為,「武器」就如同「慾望」一樣,只是在於人類怎麼以什麼樣的目的去操作。
到這裡,「武器」的意涵似乎也逐漸鮮明,「無差別生產」、「讓嬰兒從每個街角爆出來」、「一波波的嬰兒肥搖搖擺擺」,因為是無差別生產,所以每個嬰兒都是無差別的,「嘰哩咕嚕對我們傳授新智慧」一般人對嬰兒的想像,無非就是「天使」、「善」、「天性純白的」,所以那些已經被社會化的大人,還不如這些剛出生嬰兒,必須要他傳授給我們真正的智慧,這時候嬰兒的智慧,變成了一種可以幫助我們武器,讓作者筆中的「武器」,增添了幾分救贖的意味。
「在閒置多年的空地上灌下地基/打造學校、圖書館、診所,從戰爭金庫裡吸錢出來」,這是屬於人民心中的吶喊,在政府有餘力的時候,這些屬於大眾的財產,應該拿來為教育、醫療貢獻。「從戰爭金庫裡吸錢出來/把幾千天的戰鬥」、「拿來換成四百萬座新家或是/七百萬名新老師或是/兩億個孩童的健康保險」戰爭是人民心中最可怕的噩夢,戰爭導致民不了生、飢餓、貧窮,甚至只要有戰爭的發生就會導致死亡,作者認為與其滿足政府權力慾望的鬥爭,把錢花在建立國家基礎的設備才是首要的事。「把我們自己訓練成社區跟家的捍衛者」創造武器的目的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守護,「想出更多精彩的活法而不是死法」是為了守護自己的家國,是為了讓這世界的紛爭消失,促進和樂。「武器」是一種守護的力量,而守護是為了讓社會的公平正義更能彰顯。
後面的段落進入了抒情階段,從痛苦到渴望解除重擔,「將每把槍打成結/將每顆子彈變成鳥食」、「讓這些鳥群用爪子攫走我們的刀劍」是以鳥做為一種象徵移除苦難的譬喻,讓鳥群帶走傷害我們的武器,就如同「攫走」獵物般,帶走一切遠離我們,「讓牠們用嘴喙困住我們的尖叫,牠們展翅遨翔」因為恐懼而產生尖叫,嘴喙如同庇護一般,保護著尖叫著的人們,並且帶走這股恐懼害怕的感覺,飛到天空中釋放。「黑土」象徵著生命力豐富,最適合孕育大地的土壤,黑土的形成原因是因為上頭有大量的腐質層,就如同前面詩中所說的,將所有陳陋的舊習去除,這些革除痛苦的力量變成了養分,孕育了擁抱新希望的人們。
文章中有一點值得探討的是:如果這個武器真的如同作者所說的這麼好,那為什麼作者在第二段寫道:「偷偷摸摸──替我們打造一些生物的、化學的核子裝置」,這個「偷偷摸摸」的舉動是因為害怕現況社會下,資本主義追求競爭的狀態嗎?在這個階級世代中,寒門子弟難以推翻階級壟固的狀態,「無差別地生產」和「一條條辮子麵包憑空從郵箱裡出現」是能夠被認同的嗎?作者想傳達在現今社會中真正最令人恐懼的,應該是人類對於金錢與權力無止盡的渴望。
行動主義主要是形容一個社會裡,比較活躍的一群人,在一個組織中引領一些人去參與活動或是表達訴求,而一群對未來充滿希望,希望能改變社會的年輕人,正是這個族群的大多數人,就如同台灣的「太陽花學運」一樣,一個由學生帶領的社會運動,或是香港的「雨傘運動」,那是屬於社會中的一股聲音,一股想要改變非良善現況的力量,也許短暫的抗議並未有明顯的成功,但那股聲音只要一直存在,並且一直有人為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而付出努力,到最後的一定能夠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http://cendalirit.blogspot.tw/2017/09/20170918.html
--
X臺北詩歌節─駐市詩人系列活動X
《駐市詩人念歌詩》
時間:9/26(二)19:30
地點:納豆劇場(臺北市西寧北路79號)
主持:朱約信
與談者:蔡仁儀
《詩劇場:Formosa》
時間:9/29(五)19:30、9/30(六)19:30
地點:納豆劇場(臺北市西寧北路79號)
編/導/演:蔡仁儀
*《Formasa》為索票入場,9/20(三)12:00起開放線上索票,
詳情請上網址:goo.gl/ZCL1Yy
寫 字 療疾 臺灣文學中的疾與療 特 展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主持人: 李基銘
本集主題: 永不說再見
這集要為大家介紹這本新書,邀請到作者 #龔華老師,還有博思智庫 #吳翔逸主編,親自到節目現場接受專訪。
1992年夏末,事業正顛峰的龔華老師罹患乳癌。此時已在商界多年,並擁有自己的貿易公司,人生驟然生變。他只擔心他的兒子,一個才15,一個9,醫生說大約只剩5年的時間…,再過5年他二個兒子能不能自理生活,他要趕緊把握時間做該做的事,好好教養小孩。
**********************************************
承繼《疾病的隱喻》,一本感人的家族書寫,溫馨的疾病文學,更是以詩畫互文見證生命韌性的生命寫作~
人是害怕死亡的。
我們研究出無數延長生命的方式,卻仍無法克制對死亡的恐懼。
面對恐懼,書寫是最好的療癒。
當代傑出詩人--龔華,多年前罹患乳癌,在醫療尚未開花結果、資訊封閉不流通的年代,得癌症,彷彿宣告死刑。但是她並未被疾病擊倒,反而重拾文字的熱情,寫下一篇篇生活點滴,用文字證明:生命,才正要開始。
劫難之後,我們仍可揮灑生活的色彩。
藉由文字,為社會注入一點希望,撫慰每個恐懼的心靈。
本書特色
本書為龔華二十餘年的抗病歷程,她的散文真摯、優雅,搭配詩作與親手繪製的色稿圖像,展現美麗堅強的生命意志。
抗病心路歷程首度公開,獻給為生命努力的你/妳。
優美的正向文字,為人生注入滿滿的生命能量。
作者親手繪圖、親筆寫文作詩,向生活中的細緻與美好致敬。
結合文字與藝術的療癒處方,轉喻疾病和苦痛。
承繼《疾病的隱喻》,超脫心理上的恐懼,書寫更溫暖的記憶。
文學界真情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宇文正 聯合報副刊組主任
羊憶玫 中華日報副刊主編
翁誌聰 臺灣文學館館長
須文蔚 詩人、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系主任
張默 詩人、創世紀詩社創辦人之一
瘂弦 詩人、創世紀詩社創辦人之一
醫界療癒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王惠暢醫師 醫界權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顧問
陳玉枝 前臺北榮總護理部主任
曾令民醫師 醫界權威,臺灣同心緣乳癌關懷協會理事長
如有活動需要報導採訪,任何問題洽詢,以下三個粉絲頁,均可連絡!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李基銘主持人mail: a098665000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