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家庭計劃-一個太少兩個剛好】
21年前已經開始推動家庭多生育
記得小時候
政府推動節育
而後才變遷為增產
從最初喊「三三三」─
結婚3年生孩子,間隔3年生第2個,最多生3個
到朗朗上口的─
「2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
1998年開始擔憂生育率降低
口號「不生不好,一個太少,兩個剛好」
寫實反映台灣經濟成長
帶來的人口政策挑戰
#以前34歲就是高齡產婦
#讓孩子安全健康長大是關鍵
#報時光UDNtime
圖片日期:1998/11/24
圖片來源:聯合報
圖片說明:由於人口結構變化,各衛生所張貼家庭計畫口號又有新作,鼓勵提高生產
歷史新聞節錄
一個太少 家庭計畫喊新口號
前兩年還在宣導「一個不嫌少」今年已變成「不生不好」
【1998-11-30/聯合報/10版/生活】
【記者賴淑姬/中興新村報導】台灣地區人口轉型太快,政府家計單位提出的家庭計畫口號被迫一變再變,從早期的「三三三」制到目前的「不生不好,一個太少,兩個剛好」,至少已有五種「政策主張」,到底生幾個小孩才不會成為「國家罪人」,婦女們是一頭霧水。
每年十一月是衛生單位訂定的家庭計畫宣傳月,前兩年宣導月的口號還是「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但今年已變成「一個太少」。
三十多年前,家庭計畫剛推動時,「多子多孫多福氣」的觀念還很濃,一般夫婦生養六、七個孩子很普遍,當時政府打出「三三三」口號,鼓吹「結婚三年生孩子,間隔三年生第二個,最多生三個」,非常響亮。接著,家計單位又喊出「三三二一」制,把最多生三個改為最多生兩個,但效果不彰,因此又推出「主題」更明確的「兩個孩子恰恰好」,由於頗具說服力,又逢台灣地區經濟起飛,婦女教育程度及就業能力大幅提高,兩個孩子比較能在「傳統觀念」與「現實需要」中取得平衡,很多夫妻因而奉為圭臬。
大約十四年前,台灣婦女總生育率(每一婦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子女數)開始降到兩個以下,已無法達到所謂「人口替代水準」,人口學者與經濟學者出現兩極化主張。經濟學者認為應鼓勵多生,否則老人增加,社會福利支出大增,勞動人口不足,將危及國家經濟發展;人口學者則認為,造成生育率下降,「頂客族」、「單身貴族」越來越多是主因,這是教育及經濟因素造成的觀念改變,如果貿然鼓勵多生,恐怕只鼓勵了中、下階層民眾,易導致「人口反淘汰」,事關民族存亡,不可不慎。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灣曾經推動的家庭計畫,打出「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的口號,現在也出現在印度。印度人口預計在2025到2027年之前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包括北方邦、阿薩姆邦等人口密集的地區,地方政府準備推出節制生育的政策。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
家庭計畫口號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59年前(1960年)刊登在報紙上的「節育膏」廣告。到了70年代,保險套(當時叫衛生套)才開始在台灣普及。70年代末,台灣地區的人口增加率超過了千分之十七,因此政府在1981年開始推行家庭計畫,口號為「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算少」,各地衛生所開始免費提供保險套給民眾避孕。
家庭計畫口號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對孕婦來說,產檢的意義在哪裏?
常聽朋友說,每次產檢就像考試一樣,醫生像老師,會指責孕婦的種種不是與不努力。這當中有著怎樣的父權邏輯?醫師與孕婦有著怎樣權力不對等的關係?
對於孩子的教養,我是堅持不打不罵的;對孕婦與產家的關係建立,也是力求平等,在我的診間常傳來的笑聲。
我們在每次產檢中,建立共識,齊心協力迎接生產。當然,希望有朝一日,我只需要看助產師轉介的孕婦。
每月一次的產檢,對孕婦來說猶如大海中的浮木,能知道胚胎是否穩定成長?孕婦該如何透過例行檢查,以及醫師僅有二、三分鐘的短短說明,了解胎兒健康情形,與醫療人員建立關係,還要讓伴侶覺得更有參與感?
生動盟每週連載由諶淑婷所著的《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本事文化出版),與您一起分享,如何母嬰合力、伴侶陪同,一起跳首生產慢舞。
*******
〈各國產檢項目大調查〉
每一件與懷孕有關的小事,對我來說都是大事。
每個月我準時到婦產科診間報到,和其他孕婦像好學生般一起排排坐,等待熱門醫師診間外的看診號碼表跳動。有時時間抓得準,等個一小時就能離去,有時等到看診時間宣告結束,必須從急診室大門離開。但不管多浪費時間,我一定乖乖報到,不錯過任何一次產檢。
對我和其他孕婦來說,產檢猶如大海中的浮木,能讓我知道胚胎是否穩定成長?心跳是否認真跳動?我需要那些例行檢查,以及醫師僅有二、三分鐘的短短說明,以便了解胎兒健康情形,與醫療人員建立關係,讓伴侶覺得更有參與感。還有,讓我確認自己盡職提供了一個安全舒適的母體讓孩子安住。
在我出生的1982年,行政院通過《優生保健法》草案,三年後正式上路,至今近三十年。《優生保健法》的推動與當時的社會經濟背景有關,1951年台灣總生育率為7.5人,為了減輕人口急速增加帶來沉重的社會負擔,1960年代起,政府開始推動多次家庭計畫,減緩人口成長,一直到1985年,總生育率才終於降到兩人以下。
《優生保健法》搭配「一個不嫌少,兩個恰恰好」的家庭計畫口號,讓人工流產、輸精卵管結紮手術合法化,減少因為避孕知識不足,或者意外懷孕導致出生率過高的現象。當時沒有人料到,三十年後台灣的生育率會降到1.11,成為全世界第二低。
在《優生保健法》裡, 懷孕婦女有遺傳性傳染病、胎兒有畸形發育之虞等六種狀況,可依照意願施行人工流產。秉持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隨後於一九九五年三月開辦的全民健康保險,免費提供所有孕婦十次產檢,孕期二十八週之前每個月檢查一次,第二十八到三十六週縮短為每兩週檢查一次,三十六週開始每週檢查一次,希望透過免費產檢,讓孕婦不會因為經濟因素,無法獲得公平就醫的機會。雖然健保只給付一次超音波,但幾乎每間醫院都會在每次產檢時提供簡單的超音波服務,估量胎兒頭圍、身長、腿骨長度之餘,還能讓準爸媽看看胎兒成長的模樣。
在比較其他國家的產檢狀況前,先簡略說明醫療制度的差異。英國「國民健保制度」的公醫制度,看病幾乎免費;美國採商業保險制度,由民眾自行負擔所需的醫療服務,最底層的人幾乎買不起任何醫療保險。台灣健保的核心精神和英國比較接近,但就醫花費、等待時間及便利性都超過英國。
我們都耳聞國外的醫療費用驚人,以看牙為例,台灣只需要付掛號費一、二百元,美國則可能是二百美元。另外,美國金額不同的醫療保險,會限縮病患就診可選擇的醫療院所,必須轉診才能到大醫院看病,英國也是從家庭醫師,轉至專科醫師再轉到醫院。但台灣有就醫自由選擇權,只要非偏鄉地區,幾乎可以在一天內從第一家醫院,看到第二家、第三家,直到獲得滿意解答為止。
<產檢如何進行,反映生產照護思考邏輯>
產檢內容也大相逕庭,台灣產檢幾乎每次都照超音波,由婦產科醫師親自處理,每次照上三、五分鐘,聽胎兒心跳、評估體重、身長等基礎資訊。美國第一次超音波約在十到十二週,第二次超音波是十八到二十週,並以此衡量是否需要第三次超音波,超音波檢查由專門的超音波師進行。另外,美國個人的醫療保險內容也左右產檢項目,一般內容只有驗尿、聽心跳、看肚子,如果保險金額夠高,胎兒頸部透明帶、SMA 脊椎性肌肉萎縮、高層次超音波、妊娠糖尿、陰道鏈球菌都能包含在內。
與台灣相近的日本,產檢規模也比台灣小,許多孕婦都沒聽過羊膜穿刺、高層次超音波,即便是基本的驗尿、驗血的產檢內容,也要價驚人。一位日本朋友曾列出令他們夫妻倆快昏倒的明細讓我參考,初診費六千日圓、陰道超音波四千日圓、血液檢查七千日圓!雖然向地方政府領取《母子健康手冊》時,會有「孕婦健康檢查就診券」,可以減免部分孕檢項目的費用,但懷孕前三個月的基本產檢,還是要花上近一萬元台幣。
根據旅居國外的朋友訪談與網路上各國媽媽的產檢經驗,加拿大的基本檢驗與台灣相同,但第一次超音波是懷孕中期,第二次則是生產前,其餘產檢只有聽心跳問診,胎兒頸部透明帶、SMA 脊椎性肌肉萎縮、高層次超音波、妊娠糖尿都是孕婦幾乎沒聽過的自費項目。
在法國,孕婦若有健保,懷孕前六個月有七成補助,七個月後則是全額補助,並有一筆九百歐元的生產津貼,生產和住院可以免費住雙人病房。雖然也是每月產檢一次,但超音波只有三次,即便接近生產前也沒有增加產檢次數。另外,產檢通常是助產師會診,直到生產當天可能都不會見到婦產科醫師,因為法國人認為只有孕婦或胎兒出問題,才需要醫師出馬;唯一需要見面的醫師,是最後一次產檢時和麻醉科醫師會談。
西班牙的一般公立醫院,在整個孕期只照三次超音波,通常會在孕期十二週、二十五週、三十五週的時候;九週以前依規定無法照超音波,除非有特殊病史或高風險孕婦。反觀台灣,許多孕婦在懷孕五、六週時就馬上照超音波了。荷蘭更有趣了,確認懷孕後,並不需要馬上進行產檢,因為荷蘭人認為懷孕不是生病,只要不是嚴重不適都不需要到醫院檢查。在懷孕滿三個月後的第次產檢到生產前,孕婦所接觸的是助產師,產檢地點不是醫院,而是猶如一般住家的環境。每次產檢時先量體重、血壓、肚圍、聽胎兒心跳,再來就是聊天,了解孕期中的飲食、睡眠問題,給予鼓勵和安慰,而非開藥或其他醫療行為。若助產師判定胎兒成長不良,才會安排孕婦照超音波,並將孕婦資料轉送到大醫院,讓更多精密的專業設備來觀察及改善。除了這種特殊情況,一般孕婦只有剛確定懷孕、當胎兒只有花生米大小,以及生產前夕、確認胎位正常等,兩次照超音波的機會。荷蘭絕對不是醫療落後的國家,只是人們認為懷孕不是生病,除非像孕婦需要驗愛滋、德國麻疹等可能傳給胎兒的疾病,一般並不需要醫療介入與預防性檢測,唐氏症或乙型鏈球菌等,若非直系血親有病例,否則無需事先檢驗。
每一個國家不同的產檢方式,在同一個國家的產婦也會有不同的產檢經驗不能斷定誰對誰錯,只能說國情與政策不同,作法自然不同。
不能不思考的是,產檢方式如何影響孕婦的懷孕情緒?
(本文所整理的各國產檢項目來自訪談旅居國外友人生產經驗、網路平台產檢經驗分享所整理而成,若有未更新或錯誤之處,請見諒。)
--
本文摘自《迎向溫柔生產之路》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5166
--
家庭計畫口號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台灣曾經推動的家庭計畫,打出「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的口號,現在也出現在印度。印度人口預計在2025到2027年之前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包括北方邦、阿薩姆邦等人口密集的地區,地方政府準備推出節制生育的政策。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4900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家庭計畫口號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11月26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sCZ2zPHsAb4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新一份《施政報告》出爐,洋洋灑灑數萬字,多達200項措施,能否為香港帶來藍天和希望,卻是見仁見智。民生方面,除了向輪候公屋基層家庭提供津貼等個別措施,未見太多新意新猷,部分措施流於「濕碎」。行政長官表示已覓地330公頃,足以應付未來10年公營房屋供應,現實是短中期土地供應缺口依然巨大,當局並未填補多少。港府提出要積極參與國家內外雙循環格局、融入大灣區發展,中央亦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便,可是香港能否好好把握機遇,加快創科發展、提升航空樞紐地位,還須拭目以待。香港社會撕裂,政治對立嚴重,《施政報告》在修補裂痕方面着墨不多,如何團結港人「重新出發」,仍是一大問題。
蘋果頭條
至少250人感染武漢肺炎的「歌舞群組」,仍然輻射式擴散,未有遏止迹象。最先爆疫的灣仔舞廳Starlight Dance Club,學舞者非富則貴,為何釀成數以百計人染疫,且不論平民抑或上流名人,齊齊中招?《蘋果》翻查衞生防護中心資料,發現該「疫廳」牽涉多條傳播鏈,其中數名患者懷疑是「播毒」的關鍵人物,連環引爆舞廳疫情、名媛遭殃。首位關鍵人物是第5547號病人、居於九龍塘大廈的64歲女子。她11月19日發病,報稱病毒潛伏期間,曾到過新蒲崗越秀廣場新光宴會廳,該場所的第5568號病人、住元朗七星崗村的61歲女子,早於11月2日發病。
東方正論
傳聞被中央打回頭而需重做的《施政報告》,拖延逾月後昨日發表,奈何仍然不脫炒冷飯本色,重中之重的拓土建屋毫無寸進,遑論突破思維,不過是重複過去推出的措施,拋出一堆數字自我貼金而已。唯一德政算是工商舖終於撤辣,為救市行出正確一步,但住宅物業何時減辣或撤辣,仍是遙遙無期。工商舖撤辣的消息,本報早在本月初已有獨家報道,現在終於落實,反映港府總算順應民意。事實上,金管局今年8月放寬「非住宅物業」按揭貸款的逆周期宏觀審慎監管措施,意即減辣,但做一半不做一半,救市作用輕微,始終都要全面撤辣。
星島社論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她在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時,首先交代月初赴京向中央爭取惠港政策的七大成果,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航空樞紐、科技創新中心地位,同時打通大灣區交通經脈,落實「港車北上」、支持優化落馬洲/皇崗口岸「一地兩檢」等;消息透露,除了皇崗口岸外,羅湖口岸亦會推行一地兩檢,使大部分陸路口岸未來過關都會更為方便。《施政報告》亦推出青年就業計畫,由政府資助二千名近兩年畢業的大學生到大灣區工作,月薪高達一萬八千至二萬六千元。林鄭月娥強調,內地經濟快速反彈,香港享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中央對香港的支持,可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
經濟社評
第4波疫情失控大爆發,特首林鄭月娥繼公開宣稱應對疫情是頭等大事,昨在施政報告中也確立清零目標,惟落實措施卻欠奉,還否定全民強制檢測,形容為口號式。既然已將清零列為控疫目標,社會期望,亦要求林鄭特首及她所領導的政府,上下一心,盡快交出路綫圖和時間表,並全力探討研究,推出具體及有行動的計劃,切勿只講不做。在施政報告公布前,市民都期望林鄭會提出具體振興經濟、紓民困和控疫措施。可惜昨日所見,內容欠缺石破天驚的新猷,中央的惠港政策,可為香港帶來新機遇,融入大灣區發展,是香港未來發展重要方向,但這些措施都屬遠水,難以救爆疫近火。
家庭計畫口號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大家好,我是范琪斐。美國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週落幕了,跟民主黨的線上大會不同,共和黨辦的是「實體」的,美國這些觀眾是會拍手會歡呼,還會噴口水!看電視畫面也沒多少人戴口罩,也沒有梅花座,看得我心驚膽跳,結果呢,會後果然又傳出4人確診的消息,跟6月時川普的「杜爾沙」(Tulsa)造勢會一樣,造成8人確診。
觀眾都已經這樣賣命演出了,台上的川貴人的演說當然要火力全開,一開頭他就講了:「美國選民從來不曾面對過如此黑白分明的抉擇,要在兩個政黨、兩個願景、兩套哲學和兩種理念間取捨。」,欸…美國社會今天對立這麼嚴重,還不就是你?結果就在川貴人發表這段談話的同時,一千公里外的威斯康辛州,馬上又上演了一場「佛洛伊德2.0事件」,把美國社會撕裂得更加嚴重。我們先來解釋一下事發的經過。
8月23日下午,在威斯康辛州城市「基諾沙」(Kenosha),警方接到報案說有人非法入侵,趕到現場後,發現29歲非洲裔男子布雷克(Jacob Blake)正在調停一起家庭糾紛,根據附近目擊者的說法,雙方交涉之後,警察就跟布雷克扭打成一團,還用電擊槍試圖制止布雷克,布雷克疑似是沒有聽從警方指示配合盤查,反而直接開了車門準備鑽進車裡,結果就在這時,一名白人警察從背後抓住他的衣服,近距離朝布雷克的胸腔腹腔連開7槍,而且布雷克三名不到10歲的幼子就在車上,眼睜睜看著爸爸被槍殺。這短短幾秒鐘到底發生什麼事?很抱歉,當地警察要等到2022年才會佩戴隨身錄影機。根據警方說法,布雷克當時承認他有刀,但畫面上可以看到布雷克兩手空空,後來警方才在駕駛座的地板上找到一把刀。被連開7槍的布雷克,奇蹟似的撿回一命,跟金鋼狼一樣猛,但他的律師和家人表示,布雷克的脊椎和腹腔被打碎,恐怕一輩子都沒辦法再站起來。
美國司法部對此事已經展開調查,但事件又掀起正反激辯,支持警方的人表示,明明是布雷克自己要拒捕的,誰知道他是不是要回車上抄傢伙,再轉身攻擊警察?何況布雷克正因性侵前女友、非法入侵被通緝中;反對派則反嗆,少在那邊腦補,而且有前科就不是人嗎?布雷克就沒有構成立即性的威脅啊,而且有必要朝人家背部連開7槍嗎?根本就是種族歧視、執法過當!
這起超有「既視感」的爭議事件,火速點燃了社會憤怒,民眾聚集在基諾沙舉行和平示威,但後來示威變調,「佛洛伊德事件」後的暴力衝突、搶劫、縱火慘況,又在基諾沙重演,當地連續好幾天陷入失控狀態,店鋪跟汽車都被燒毀。示威者用水瓶丟警察,警方則出動橡皮子彈和煙霧彈反擊。
就在案發兩天後的深夜,一群和平示威者沿著市中心街道喊口號,但在接近法院大樓時,現場傳出一陣槍響,一名手持長槍的白人少年突然攻擊人群,有人當場倒地,大家氣得追上去抓他,這名少年逃跑時摔倒在地上,結果他就朝追他的人連開多槍,造成2死1重傷。警方抵達現場的時候,他爬起來舉起雙手,從警方眼前溜走,一直到隔天才被逮,身分也曝了光。這名17歲少年名叫凱爾(Kyle Rittenhouse),根本不是當地人,當天他是從隔壁州跑來的,自稱是「地方武裝鄉勇」,因為看不慣「BLM暴動敗壞社會」,才會跑去「維持正義、守護社區秩序」。
凱爾聲稱要保護居民,結果最後反倒殺了人。不少人認為他根本就是「極右民兵」,藉機鬧事,網友還肉搜出他本來就是川普粉絲,曾經參加過川普的造勢活動。而保守派卻讚揚凱爾是「救國少年」,像是川普最喜歡的新聞台《Fox News》名主播卡森(Tucker Carlson)就說,都是因為民主黨地方政府放任人民趁火打劫,才會讓17歲的孩子挺身而出。這樣的言論也引發抨擊,說他們這些人根本法西斯、歌頌殺人暴行,總之,凱爾的「人設」又引發美國社會嚴重論戰。戰火還延燒到體育界。
當地緊張衝突延燒三天後,已經打入季後賽的NBA球隊,威斯康辛州的密爾瓦基公鹿隊,26日突然宣佈「罷賽」,要求警方給布雷克一個公道。結果導致當天原訂要舉行的三場比賽被迫取消,後續賽事也必須重新安排。公鹿罷賽後,包括波士頓塞爾提克、多倫多暴龍以及洛杉磯湖人,也都紛紛響應,這也是NBA球員們,對聲援BLM運動的最強烈表態。之後經過兩場會議的溝通後,球員們才跟老闆達成共識,恢復季後賽。
其實NBA球員有八成都是有色人種,他們會支持替布雷克發聲,完全不令人意外,但對於粉絲來說,疫情中有球賽看,是他們的精神支柱,罷賽這個舉動就讓許多球迷不滿,而聯盟內一些球員也批評公鹿「欠考慮」,例如湖人「詹皇」LeBron James就說,這次罷賽似乎沒有一個明確的宗旨和後續計畫,讓他當時感到有些沮喪。有趣的是,美國副總統彭斯去年才批NBA老闆從未替人權或自由發聲,還配合中國審查,宛如中共政權子公司,結果現在NBA選擇罷賽力挺平權,卻又被川普批評說,NBA這次又變成「政治組織」。NBA真的很衰,怎麼做都被罵。
川普向來對種族議題反應遲鈍…好啦,「不太敏感」,這次當然延續「佛洛伊德事件」的處理方式,又打出Law and Order「法律與秩序」牌。這個我們之前講過,再幫大家複習一遍,簡單來說就是五個字「亂世用重典」。川普在推特上放話說:「我們絕不忍受美國街頭的搶劫、縱火、暴力和違法行為。」還派遣聯邦執法部隊和國家警衛隊進駐,說「威斯康辛將恢復法律與秩序!」有網友反嗆:這場暴動不就是你執政3.5年來,無視種族不平等所釀成的苦果嗎?也有人酸他:怎麼沒看你譴責殺人的17歲少年,難道因為他是白人嗎?
不過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部分威斯康辛州的居民,不滿家園被搶被砸、陷入火海,還真的開始認同起川普的Law and Order,覺得當地執政的民主黨政府太過軟弱,市長人呢?是消失了嗎?其實民主黨也是很糾結啊,擔心如果跳出來譴責示威活動,就是在打臉自己,因為他們先前明明說,可以同理示威者的憤怒。對於那些本來就支持川普的基諾沙居民說,過去幾天的動盪只會堅定他們挺川的決心,而民主黨政府無法有效掌控局勢,害怕表示出立場,都正在把中間選民推向共和黨的懷抱。還有居民聲稱,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店鋪,這輩子第一次買了槍。
布雷克事件不僅再度挑起黑白對立,還讓美國的兩種立場更加激進化。一半的美國人指控白人警察濫殺無辜黑人,另一半則無法接受「暴徒」四處趴趴走,而且也越來越有意願,用武力親手對付這些人,美國似乎出現了「內戰化」的跡象。民主制度是幹嘛用的?就是大家不要用打的,用協商,用選票來解決紛爭。但這三十多年來,美國社會對立越來越嚴重,以前只是在華府,議員噴噴口水戰,議事停擺,現在越來越多人不相信,我跟我鄰居的意見不同,是可以用談的,用法律用制度來解決,這種態度就像肺炎病毒一樣越散越廣。當訴諸武力成為解決爭端的主力時,這個民主制度還撐得下去嗎?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拒捕中七槍
#美國內戰化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家庭計畫口號 在 3321 -曾經的家庭計畫口號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醫學與巫術人為什麼會生病 · 生育補助效果有限中研院追蹤六年找答案|華視新聞20230301 · Power Automate Beginner Tutorial · Virtual Commencement, ... ... <看更多>
家庭計畫口號 在 報時光UDNtime - 【1990年引以為傲的家庭計畫】#台灣奇蹟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台大學務長馮燕認為,如果以獎金徵求響亮口號能引起共鳴,花一千萬元都值得。 內政部長江宜樺說,卅年前政府推動家庭計畫,曾提出「兩個孩子恰恰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