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與神化|知史百家
安煥然
「在馬六甲的三寶山下,鄭和石像靜置於路旁一家汽水工廠內,為華僑緬懷鄭和所訂制。這個曾是萬人船隊的駐扎之地,如今雖已荒冢壘壘,卻見證了華人在此的歷史足跡。」
這是台灣《經典》雜誌編輯李菁菁在《海上史詩──鄭和下西洋》書中撰寫〈馬六甲的鄭和餘韵〉一文的引言。
鄭和是回教徒嗎?還是佛道信徒?若是回教徒,華人是否就不能膜拜他?鄭和有沒有住過三寶山?三寶井是鄭和掘的嗎……
《星洲日報》記者來電問詢這些事,我有點慌亂。要談的是歷史中的鄭和,還是華人理想中,神化了的形象?真人與神化之間,該如何議論?
李業霖說得好:(東南亞)華人眼中「鄭和已成了一個半神的人物」。「這是因為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克服了許多困難,所以一般人認為他神通廣大,無所不能,而其影響層面的深廣,從幾個傳說得以窺見。」
鄭和下西洋可謂是明朝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大盛事。其船舶之大,隊伍之壯,為歷代之盛,但論及鄭和下西洋,必探知其本質為何。事實上,鄭和是奉明成祖之命而下西洋的。這時的明代中國同時實施著海禁令,禁抑民間海商的私自出洋。鄭和下西洋很大程度是當時明成祖所主導,一種政治色彩濃厚的官方組織大規模「走出去」的海洋活動。以禮治和平的方式,靠「德」與「威」的氣魄,鄭和下西洋招諭海外諸國前來中國,主動擴展了中華朝貢體制的內容。
鄭和船隊氣勢不凡,消滅舊港華人頭目陳祖義,扶持和護衛滿剌加,壓服鍚蘭王,縱橫於印度洋。如馬歡《瀛涯勝覽》所云:鄭和「率領豪俊,跨越海外,與諸番貨,其人物之豐偉,舟楫之雄壯,才藝之巧,蓋古所未有。」但鄭和也曾在爪哇,因訊息掌握不足,適逢東西王內戰相攻殺,卻貿然上岸東王治所,而被西王兵斬殺了170名鄭和隨部。
鄭和出身伊斯蘭教哈芝世家,曾在泉州伊斯蘭教聖賢墓行香,在清真寺祈禱以及奏請重建南京禮拜寺。但他為了完成航海的壯舉,安撫崇奉佛道的大部分船員,亦曾施財印造佛經,也曾祝禱航海女神天妃娘娘。
1911年在斯里蘭卡的迦里,發現了一塊石碑。這是當年鄭和所遣送過去的。有意思的是,這塊石碑刻有漢文、淡米爾文和波斯文3種文字,3種文字的內容不相同。碑面上的記年是永樂七年。漢文部分說的是要在佛寺供奉,以感謝航海的安全,並祈求未來一切無恙,並記有當時的供品和布施的清單。淡米爾文內容是說,中國天子為贊揚印度教的保護神維什努而立碑。波斯語的碑文卻說立碑是為了阿拉之神及伊斯蘭教的聖者。
對此,擅於評寫歷史人物的陳舜臣說:「一塊石碑中,以3種文字刻下它分別是為佛教、印度教、回教而立的。這不是一件令人感動的事嗎?鄭和本身雖是回教徒,但將近3萬名的艦隊官兵應該都是佛教徒,而錫蘭當地的居民則多半是印度教徒。如果再往西行,就進入回教圈。下西洋必須通過各種宗教圈,其統率的人不具宗教偏見,這非得有寬容的人格不可。」「鄭和的人格,無疑是由忍耐與達觀所形成。這使他得以遠離偏見。正因為永樂帝相信鄭和與任何國家的任何人都能順利交往,所以才會任命他為艦隊的總指揮。」
鄭和是偉大的航海家,為中國的海洋發展史寫下光輝的一頁,然而他又是一個從小就被去勢,失去男性機能的太監。在明太祖明訓嚴督宦官的祖訓下,弔詭的,有明一代卻是宦官極度亂政的朝代,深受士人蔑視。鄭和的地位與功績,曾一度被湮沒。大航海行動停止之後,當時的正直官僚劉大夏把官藏有關鄭和下西洋的記錄藏匿起來,甚或盡為燒毀。這是何其荒謬之事。
在本地華人眼中,鄭和是偉大航海家,也是一個賜惠、傳播高文化種子予斯土的聖賢;是開拓斯土的先驅,也成了斯土的保護神。鄭和是華族的驕傲,亦是華族的哀歌。三寶山的哭泣,鄭和像的孤寂,民族自尊心的擁護與受挫,如同華人史的悲命。
於此,我們談的,不再只是一個歷史人物。鄭和是一個圖像,一個感情豐富,如同極其複雜矛盾的馬來西亞華人的圖像。我們的喜和悲,憤怒與歡笑,往往就在這半人半神的圖像中時隱時現著。
歷史與神話之間,其實就是如此這般的有趣與荒謬。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宦官世家意思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荀彧:末世凋零的王佐之才】天才的早期經歷
任何一位霸主的成功,必有謀士相助。
謀士分很多種,有的謀士擅長內政,例如:漢初的蕭何,在後方基地生產物資,並且適時將補給輸送到前線;有的謀士擅長戰場計謀上的臨陣應變,例如三國中的賈詡,屢次識破戰局的微妙變化並引導己方走向勝利之路;有的謀士則擅長外交斡旋,例如春秋時代的子貢,以自身之辯才一舉存魯、亂齊、破吳、強晉、霸越,影響了列國的勢力走向。
但有一種謀士是凌駕所有謀士的存在,我稱其為「戰略型謀士」。
何謂戰略型謀士?就是為整個組織訂出大方向的人,而其他謀士的所作所為是為了達成這個主要目標而努力。如用個比喻,戰略型謀士是強力的恆星,各類型謀士則是圍繞在旁為其效力的衛星。
在三國時代,各勢力都有其戰略型謀士。
蜀漢方面,自然是鼎鼎有名的諸葛亮,他的《隆中策》(不跟曹操、孫權死拚,而是先佔有荊州、益州,再趁合適的戰略時機分兩路夾擊中原地區),帶領劉備從寄人籬下的魯蛇人生變成割據一方的昭烈帝。
東吳方面,則是被演義弱化超多的魯肅,他的《榻上策》(不硬碰曹操,而是先取荊州進而攻佔整個長江以南區域,等待良機好爭奪天下),始終是東吳貫徹始終的戰略。
仔細看這兩位戰略謀士,他們的戰略前提都是承認曹操的強大,以至於只能先行規避好另謀生路,也就是說三方鼎立之際,曹操在戰略佔據相當大的主動性。能奠定如此深厚的優勢基礎,由此可見曹操身後的戰略型謀士其厲害程度。但可惜的是,這位謀士與曹操的搭檔,卻是三種亂世組合中下場最慘的一位。
這次的三國專題,我們將透過曹操的戰略型謀士─荀彧,來見證人利用時代中的變革而成功並顯示出自身的強大,又是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身不由己,而見個人之渺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彧,字文若,潁川人士(位於今日的河南省)。
說起穎川荀氏,那可是漢末的超級書香世家。首先,這個家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以「性惡論」聞名後世的荀子。在來,荀彧的祖父─荀淑,雖然官位不高(因為老喜歡譏諷權臣所以被趕出中央朝廷),但卻是李膺的老師,而這李膺不僅後來當上政務官之首的尚書,甚至還是天下名士之首。能被天下名士之首尊稱為老師,由此可見荀淑的威望。荀淑的兒子─荀爽,更是做到「三公」這個最高階的名譽官職。
生長在這樣的學霸家族,荀彧完全遺傳了祖先優良的基因,早在少年時期就有人給予了一個超高評價─「王佐之才」。而在26歲那一年,荀彧當上了官員……然後就落跑不幹了。
ㄟ?怎麼荀彧剛出道就這麼出格呀?原因是這一年,有個人入主了中央朝廷,名叫董卓。熟悉三國的朋友一看這名字就知道,這不就是搞得天下大亂的人物嗎?事實上,當時的東漢朝廷剛發生宦官做掉了大將軍何進,而袁紹做掉所有宦官的血腥政爭,荀彧眼看亂世就要來臨,官也不做了,連忙叫家族的人收拾東西;因為他的家鄉穎川極度鄰近東漢首都洛陽,洛陽發生政變,穎川能不受其害嗎?加上穎川是個無險可守的平原地帶,一旦發生動亂,各方勢力一定會經過此處好隨時爭奪洛陽的控制權。簡單一句話:家鄉沒法待了,得趕緊避禍去也。
荀彧臨走前還特地告訴同鄉的鄉民這番道理,結果鄉民們表示:「有這麼嚴重嗎?」面對不聽勸的鄉親,荀彧也不廢話,趕忙率領宗族大小遷往位於今天河北省境內的冀州。事實證明,後來關東眾多地方官組成聯軍討伐董卓,雙方就在今日河南省一帶展開大戰,穎川不但在大戰中被波及,甚至在戰後,周圍也有許多盜賊橫行(例如白波賊),那些當初捨不得故鄉的鄉民,要嘛死於戰亂、要嘛生不如死。
由這件事我們可以知道荀彧的兩個特質:1.眼光獨到。2.勇於決斷。
同樣的特質,在荀彧接下來的生涯中再一次的展現。
話說荀彧抵達冀州時,渤海太守袁紹已經掌握該地。眼看王佐之才來臨,袁紹立刻奉荀彧為上賓,然後荀彧就走了……
人家以大禮對待,你荀彧好端端的怎麼又走了?(咦?怎麼會加個「又」字?)更讓眾人傻眼的是,荀彧接下來選擇投靠東郡太守曹操了。
跟大家先對比一下當時的袁紹及曹操。以地盤來看,袁紹的冀州因遠離災禍而富得流油,曹操的東郡卻是黃巾賊、黑山賊甚是還有匈奴人橫行,在這種地方就別說經濟了,連治安都有大麻煩(事實上,曹操當時的上司劉岱就給黃巾賊幹死了,可見這地方有多不靠譜);以名望來看,袁紹的家族是「四世三公」,而曹操的名義爺爺是宦官,兩人雖同屬官N代,但曹操的名聲可是低劣的太多;以長相來說,袁紹是高大威猛,曹操是個醜怪加矮個……(曹操:「喂!姓金的!你最後這一個已經涉及到人身攻擊了,信不信我弄死你!」)
其實在荀彧決定離開袁紹時,他的四哥荀諶就非常不能理解這個決定,荀彧只說一句:「袁紹此人不能成事。」然後聽到四哥開始勸說及批評他的看法後,荀彧仍是話不多說地堅決走人。
曹操看到荀彧來奔,大喜過望地對荀彧說:「吾之子房也!(意思是:你就是我的張良)」這一年,荀彧29歲。
(下周接續)
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片為:真三國無雙中的荀彧
其實我一職很討厭無雙系列的三國人物化,因為我覺得美型過頭了,但是這張是我認為最能表現荀彧年輕面孔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