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8/14)我和口湖鄉林哲凌鄉長、台西鄉養殖協會林源泉理事長、台西鄕觀光協會黃舜瑜理事長,以及多位地方代表和產業先進,由 #臺鹽公司 陳啟昱董事長陪同,一同到台南北門區「智慧漁電共生溫室大棚及養殖數位分身示範基地」觀摩參訪。
此示範基地是由台鹽綠能、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與漁民,及多家企業合作,共同以溫室形式打造。基地上方的太陽能板,年發電量可達22萬9,694.5度,20年可發電約430萬度,約可減碳218.5噸。
室內養殖則採用多樣自動化設施,如自動循環水養殖、自動水質監控、水下攝影機監控等,將智慧漁業數位技術應用在養殖上,協助漁民發展精準數位決策生產管。並將所有資訊以物聯網技術即時上傳雲端、匯聚分析,做為養殖條件的應變標準,整體有效提升30%的生產量、50%-80%的魚蝦存活量,對提昇傳統漁業的生產力有相當助益。
整體來說,此基地的設置方式不僅是對環境友善,同時增加養殖效率、提升魚場的品質、減少人力,同時也實踐了臺鹽綠能做為推動漁電共生發展先驅,為貫徹「農漁為本、綠能加值」的理念,可謂創造多贏。
回頭看看台西區,試想,如果當初中央與地方和產業、學術界一起聯手開發台西綠能專區,把這套養殖模式透過光電資源引入漁電共生的案場,好好發展太陽光電漁電共生,現在的台西區還會這副「等嘸人」的光景嗎?
#漁電共生
#台西綠能專區
室內水產養殖生產設施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轉換思維解決漁電共生「爭地」困境 退休創業家用科技力提升養殖漁業硬實力!(04-17-2020 風傳媒)
(藍林生 報導)台灣地狹人稠,實際能夠運用的土地面積有限,國土規劃近來引發許多爭議。其中,部分爭議來自於政府推動綠能過程中需要大面積的土地「種電」,而利用養殖魚塭發電的「漁電共生」也是政府太陽能發電中「爭地」的一部分。漁電共生正面臨環境保育、地主、養殖戶和光電業者的多方困境。於是有一些勇於嘗試的台灣人,正在尋找另一種方式來突破困境。
政府2017年開始推廣漁電共生,各項問題也是此時開始浮上檯面。對於養殖戶來說,最先面臨到的就是土地租金上漲。嗅到綠能商機的光電業者,開出三倍至十倍的土地年租金,讓不少地主不與漁民續約或解約,將土地改租給業者;或者部分地區採用生態養殖的漁民,憂心光電板一旦架設,不僅讓養殖工作施作困難,更會破壞自然生態。
光電設施對生態衝擊有疑慮 漁民憂心破壞生態養殖環境
「如果地主沒有從事養殖業,因為漁電共生提供高租金,所以大概都會同意。真正在從事養殖或租魚塭來養的人,他們就不會同意。」七股地主漁民黃芬香認為,漁電共生第一是生態問題。七股過去曾規劃為工業區,後來好不容易擋了下來,這二、三十年保留自然生態和養殖漁業共存,也讓七股成為黑面琵鷺生態區。
此外,黃芬香指出,太陽能板部分基座要插在魚塭裡,「作業怎麼做?抓魚、曬土,這都是很大的困擾」。發電時的電磁波對工作的人會有影響嗎?沒有人知道 ! 而且七股屬於高鹽分地區,基座都是用鍍鋅鋼骨,遇到鹽水會釋放出鋅離子,對於魚類影響很大。「有疑慮的地方,(政府)都沒有給有力的答案讓我們放心,這東西是給人直接吃到肚子裡面的。」
議約能力不對等 漁民成「共生」下的弱勢
而彰化養殖協會理事長林濟民則有不同看法。「推綠能沒有錯」,但政府應該因地制宜,因為部分地區的租約養殖戶反對,政府就規定光電養殖區專區的土地內需七成地主、七成養殖戶同意才能做。「鄉下人沒有要做(指土地內部分魚池),怕蓋下去會有權利和義務的問題」,「沒有辦法個別魚池做」的限制實在太離譜。
林濟民認為,漁電共生要兼顧地主、漁民、開發商。相較於光電開發商,個別地主或漁民在議約過程中是弱勢,「很多契約都是坑人的。」例如有些契約中沒有明定,開發商若未按期撥付租金,契約就會自動失效,而需要自己到法院去訴求。「沒有付錢還是要讓他綁著,契約細節有很多問題。」
又或者開發商跟地主簽約後,轉手把約賣給其他家開發商,「賣來賣去,到後來是跟誰簽都不知道,這就會有很多問題。」林濟民指出,養殖協會為了談一份「三贏」契約內容就花了三個月。他建議,政府可以將漁電共生交由漁會、養殖協會等團體進行協助。地主可收到增加的租金、漁民可以降低承租費用,漁民團體可以協助開發商維持養殖行為和管理。
換種方式養魚 不只「解放土地」還要拚外銷
「土地」在漁電共生中是一項關鍵問題,也有養殖業者嘗試找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屏東漁民邱麟竣就與悠芙柏公司合作,在今年3月開始嘗試「超集約循環水養殖櫃」,提高單位面積的漁獲量,讓有限的土地得以「釋放」,做更充分的利用。
邱麟竣的魚塘中有一池已經不放水養殖,而是放上一組看似毫不起眼的「養殖櫃」。養殖櫃僅佔原使用面積的十分之一,但預計能夠保持原本的產量。邱麟竣說,在試運轉一個月期間,用電量只有水車的三分之一不到,而用水量更只是原本露天養殖的零頭。
「漁電共生不是不好,只是現在政府規劃方向有些錯誤。」邱麟竣表示,養殖池中如果有太陽能板基座,就不可能做高密度養殖,「台灣(漁業養殖)最大問題是沒有量,根本不足以跟國際水產商談外銷。」
曾有阿聯和中國水產商跟邱麟竣洽談,但對方一開口一個魚種每個月要一千噸的供貨量。「沒有量化、系統化,根本沒辦法做外銷。」邱麟竣指出,傳統的漁業養殖方式無法達到國際市場需要的標準化產品,透過新式設備可以在環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針對不同客戶客制化和減少養殖成本,並且全年穩定分批生產,這是客戶端最在意的條件。
工業人思維 控制「成本、環境」打造高效養殖設備
「在一次的台大同學會上,有同學提到魚可以高密度養殖。我第一個想到的是,節省下來的土地可以用來太陽能發電,為什麼要浪費這麼多土地?」這是悠芙柏公司負責人、退休創業家宋天雄想開發超集約循環水養殖的楔子,也讓他在退休後再勇敢的踏上創業路。他笑說自己「可能是申請創業補助最老的人」。
他認為太陽能是一種值得發展的綠能,而台灣困境在於土地有限,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土地成了關鍵。他花了一年時間,從了解養殖漁業需求、設計超集約循環水設備、優化環境監控和操作介面,到現在開始試運轉,已經做到「一個『養殖櫃』就包含一個傳統室內循環水養殖的功能與效能,同時讓環境條件(水的溫度、PH值、溶氧量、氨氮等)更為穩定可控。」
過去室內循環水養殖難以推廣,原因出在前期需投入大量設備和廠房建置成本。若將空間利用最大化和設備單元微型化,就能達到降低成本的目標。比起過去室內循環水養殖,採用養殖櫃的超集約循環水養殖,不需投入建置廠房的成本,設備單元整合也大幅降低養殖的投資門檻,養殖業者可視自身財務狀況逐個建置。
養殖漁業向科技轉型 讓台灣土地有更多可能性
「台灣完整的工業基礎足以支撐養殖漁業走向科技化。」他強調,超集約循環水養殖的養殖環境,即便日夜溫差高達十幾度,養殖櫃透過良好的隔熱和溫控系統,溫差只有一至二度,加上雲端監控系統讓漁民準確監控各項數值,「可以不用再看天吃飯」,可預期收穫量、收穫時間,在收獲前就可以先銷售魚貨,讓漁民有更好的議價本錢。
「養殖水體縮小後,水質處理技術就有更多的可能。」宋天雄說,超集約循環水養殖對於漁民來說,不僅可以提高產成,也可以降低自然環境帶來的不確定風險;對於綠能發展來說,釋放出來的土地也能更方便更大量作為太陽能發展,或是其他國土利用規劃。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s://www.storm.mg/stylish/2530708
♡
室內水產養殖生產設施 在 張麗善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地方創生-台灣鯛AI智能養殖 #上場】
明天的縣務會議將「行動」到 #口湖 #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 進行。說到台灣鯛,2013年韓國媒體涉嫌以負面報導來操作、抹黑台灣鯛,當時麗善就與600多位漁民朋友共同開記者會向國際發聲,為台灣鯛背書;上任縣長後更想方設法把台灣鯛這項 #雲林良品 推上更大的舞臺。
恰好今年年初中央政府推出地方創生計畫,縣府計劃處李明岳處長隨即走訪20鄉鎮規劃雲林的地方創生,其中就包括到台灣鯛生態創意園區拜訪王益豐總經理。
隨後在今年2月19日,李明岳處長帶 #國發會 郭翠玉副主委到口湖與台灣鯛養殖業者凝聚共識;3月初縣府 #領先全國 成立「#地方創生專案辦公室」;3月25日我們在土庫舉辦了全國首場集合集雲林各鄉鎮市長、農會、大專院校及工研院、資策會等相關地方產業團體與政府部門的「創生共識會議」,縣府也當面向國發會陳美伶主委報告我們要利用AI智能養殖將口湖鄉打造為「#台灣鯛外銷生產示範區」。
為解決台灣鯛生產專區的用地、室內水產養殖設施認定以及未來產銷規畫等問題,6月27日縣府張志銘秘書長親率相關局處同仁與農委會、經濟部官員到口湖進行產官雙方的協調。
在經過大大小小十多場與地方業者、鄉鎮公所、縣內大學以及中央部會的討論凝聚共識的會議後,雲林縣政府在8月7日向國發會提出口湖鄉(台灣鯛)地方創生案。終於在9月2日傳來好消息,國發基金將會投資1.8億協助雲林口湖鄉推動台灣鯛AI智能養殖計畫。
因為明天要去看AI智能養殖出來的台灣鯛,所以今天先跟所有鄉親朋友報告這個好消息,麗善也會努力讓地方創生在雲林各鄉鎮市繼續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