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經歷過這種感覺嗎?以為終於放下對方了,卻因為一首歌、一張照片、甚至是一句無聊的廣告台詞,讓你又想起過往的甜蜜時光。
今天就來告訴你,為什麼終結一段關係會這麼難。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鄭匡宇激勵達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擾:「在4個人以上的場合,就變得不太會說話!」 明明一對一交談時都能侃侃而談的話題,但當處於人數偏多的場合, 無論是銷售場合、會議場合、演說場合,甚至是朋友聚餐時間… 突然間像當機般、無法流暢表達心裡真正所想的意思了。 → 會議中其實準備充分,卻仍在心裡希望「不要...
完形心理學 在 小小/工作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構圖的用意就像是文章的結構一樣,目的是為了是要讓人看懂一張照片。
.
所以比起背公式的對齊九宮格,還不如搞懂構圖的原理,我們人類為什麼會喜歡這樣的構圖不喜歡那樣的構圖,理解構圖原理之後,在構圖取景時會去思考我要用什麼工具來達成我的目的,而不只是因為公式叫我這樣做,但到底有沒有用對公式根本不知道。
.
我第一次接觸到構圖理論是多年前去國外上課時,那時候知道了原來我們看照片跟閱讀文字一樣是有順序這件事,聽完有種發現新世界的感覺。喔~原來我們也會去閱讀一張照片,原來拍攝者是可以藉由構圖來控制觀看者閱讀的方式,再藉由這些手法來突顯主角與傳達自己的想法。那時我其實對食物攝影已經有些自己的心得,但再深入去了解構圖理論之後,有很多事情都有了解答,原來我會「直覺」的這麼擺放道具是有原因的,這些所謂攝影者的「感覺」都是其來有自。所以呢,構圖理論課程中就是要跟大家分享我這些年來對構圖理論及其應用的心得,我覺得學構圖理論的目的不單是為了攝影構圖,更重要的是能幫助我們理解一個圖像的組成,以及它成功的原因,這對於美感的培養有非常大的幫助。
.
這堂構圖理論課程並非只針對食物攝影者,只要是喜愛影像或想提升整體美感的人,都歡迎來玩。我會用很簡單輕鬆的方式帶大家從古典畫與完形心理學的角度去了解構圖理論,再用實際範例來解說應用方式。聽起來好像很枯燥,但真的越研究越覺得有趣啊~
.
想了解課程日期與報名表單可以點下面的網址,很期待大家來玩~
課程介紹與日期:http://thelilstudiophotography.com/oneday-workshop
報名表單:http://thelilstudiophotography.com/form-register-workshop-2021-0506
完形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真相不只有一個!EP3:夢境有意義嗎?如何解讀?
前言:在這個身心靈議題逐漸被重視且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各說各話,眾說紛紜,讓人霧裡看花。時花認為,只有立場與觀點,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自然也無永恆的真理,只要可以實踐在生命中並使人受用的就是「真理」。既然宇宙容納得下各種真相,我們就邀請業界的專家一起來貢獻生命經驗與洞見,期望藉此分享、交流帶來啟發與收穫。
企劃第三集挑選了大多數人都經驗過卻又總是撲朔迷離的「夢」為主軸,聚焦在兩個題目:「你如何理解並看待『夢』?」、「請分享一個你印象深刻的夢並解讀它。」,並邀請到九位與夢連結深刻的行家裡手,為我們分享他的觀點,分別是- 音藥小屋、寓言盒子、極樂母艦、靈魂系男孩YoYo 、 A Tossed Stone一顆小投石-覺察X蘭花花精X夢X儀式X符文X預言卡、
自在靈性工作室、#月之聖境。淡水spa、#蓋婭之星、愛必。
其中有解夢課程的教師、通靈服務提供者、神祕學與榮格等學說的學習者、薩滿儀式帶領者、捕夢網製作者、靈性旅程帶領者、如吟遊詩人般的療癒師與藝術家等。
綜觀而論,多數受訪者都同意夢境是連結靈魂、潛意識的入口,若我們讀懂夢便能領會靈魂訊息,然後可以藉著夢境重新理解自己的處境,調整觀點與做法,進而實現靈魂的目的。以下簡單節錄每篇文章標題:
音藥小屋:「夢是人類與其所身處的虛幻世界的鏡像之境。」
寓言盒子:「以故事分析來解讀夢境故事的徵象。」
極樂母艦:「世界是由先祖們的夢構成,同步並存於每個當下。」
靈魂系男孩YoYo:「夢是靈魂與肉身交談的內容,解困之鑰藏於其中。」
一顆小投石:「從完形心理學來看,夢中的一切都是自己。」
自在靈性工作坊:「夢的世界就是連結物質世界跟造物者的一個界面。」
月之聖境。淡水spa:「深層的夢待你學習旅行,淺層的夢展示壓力。」
蓋婭之星:「夢是直接反應日常言行無意識的出口。」
愛必:「意識到宇宙是幻象,所有人都是自己,便是夢的意義。」
詳情請點擊圖片觀看,每篇受訪內容皆有完整文章可閱讀。
本企劃由時花 靈性生活誌製作,預期雙週出刊,下期主題預告:「前世」。
歡迎和我們分享你對 EP3的想法或可改進之處,也歡迎將你感興趣的主題透過留言、傳訊、寫信告訴我們。若你覺得有趣、受用,也請協助推廣擴散:)
全系列文章請至網站閱讀:https://www.bloomnow.today/truth
完形心理學 在 鄭匡宇激勵達人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擾:「在4個人以上的場合,就變得不太會說話!」
明明一對一交談時都能侃侃而談的話題,但當處於人數偏多的場合,
無論是銷售場合、會議場合、演說場合,甚至是朋友聚餐時間…
突然間像當機般、無法流暢表達心裡真正所想的意思了。
→ 會議中其實準備充分,卻仍在心裡希望「不要叫到我」的你
→ 每次需要「自我介紹」就腦袋空白,真想立刻逃離現場的你
→ 心中超想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卻還是「滑手機裝忙」的你
→ 跟朋友其實有許多話題能暢聊,卻常常「成為句點王」的你
→ 處於不熟的團體裡時,覺得尷尬而希望「時間過快點」的你
你以為自己天生慢熟、有溝通障礙;你以為能言善道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
你錯了!這些都與「溝通能力」毫無關聯,關鍵在於「大腦的機制與運作」!
由於大腦中樞的「會話腦」未能被充分活化與刺激,
使得大腦額葉掌管語言的「布羅卡區」及負責接收資訊的「威尼克區」,
在多人的場合中,因資訊過多而無法順暢的相互發揮作用。
也就是說,就算是擁有同理心地去傾聽對方說話、懂得把話說進對方心坎裡,
又或者自己曾在「說話方式」、「溝通技巧」、「選擇話題」下過許多功夫…
會話腦未活化的情況下,大腦都會使你處於只想沉默的狀態,使你有口難言,
懂再多「說話術」與「溝通法」都是徒然,開不了口就「英雄無用武之地」!
★從3000億種行為分析、大腦科學、心理學研究整合而成的科學社交說話術!★
本書透過分析3000億種人類的行為模式,深入淺出地分析大腦科學與心理學,
匯集成最活用、最新奇的說話秘辛,讓你不再畏懼上台,在團體中充滿說話魅力。
特別收錄你意想不到的理論與對應行為,輕鬆扭轉你在團體中沉默形象:
→ 沒有人跟你說話的「真正原因」
→ 終結「說不出話」的2種方法
→ 消除「溝通障礙」的3個重點
→ 以「完形心理學法則」提升你受矚目程度
→ 讓你不知不覺變的很想發言的「神祕之椅」
→ 讓他們想跟你搭話、想聽你說話的「色彩」
→ 讓自己「可以好好說話」的血液循環狀態
→ 東大的驚人發現!「轉動手指」讓你滔滔不絕?!
→「吃黃豆」、「聞巧克力」竟可以提升溝通能力?!
以服裝顏色、座位選擇、安全距離、開場的第一句話…等等技巧進行「騙腦」,
並且教你運用老二哲學,避免成為油腔滑調的「派對動物」,
同時也成功擺脫以往經常冷場的「句點王」形象,
不再害怕在眾人面前開口,成為聚會裡最吃香、最討人喜歡的角色!
「自然地讓他人主動搭話」→「身心處於可以說話的狀態」→「活化大腦、實際開口」!
讓大腦開啟說話模式,你苦練已久的「說話之道」與「溝通技巧」這才能真正派上用場!
---------------------------------------------------------------
送書:
FB貼文 按讚+留言(必做)、分享、tag好友
一樣在一周之後就會抽出一位幸運得主
可以獲得這本書喔!
-----------------------------------------------------------------------------------------
粉絲專頁:https://reurl.cc/KDNxj
訂閱鄭匡宇頻道看更多影片:https://reurl.cc/VekXR
記得開啟小鈴鐺,這樣才不會錯過每次的送書活動喔!
-----------------------------------------------------------------------------------------
#好書分享
#人越多,越受歡迎的社交說話術
完形心理學 在 完形心理學介紹- Explor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完形心理學 介紹. We Didn't Find Anything. Make sure everything is spelled correctly, or try searching for a different hashtag. ... <看更多>
完形心理學 在 #圖完形心理學 - 有趣板 | Dcar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圖完形心理學. 有趣. 2016年4月12日18:43. 最近上教心的時候老師給我們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 1. 妳看吧有人說是牙齒啊哈哈~雖然這件衣服我看 ... ... <看更多>
完形心理學 在 [健忘] 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 看板NTUE-EPC-98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本文轉錄自 NTUE-EPC-97 看板]
作者: meijoy (Incurable)
標題: [轉錄][健忘] 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
時間: Sun Jun 10 13:24:35 2007
https://gc.shu.edu.tw/~tjchiang/indite/GestaltPsychology/index.htm
˙心理學的定義
˙何謂格式塔
→完形心理學之發展
(1)德國時期(Bauhaus藝術及建築學校)
(2)美國時期
→場之理論與格式塔
˙心理學的定義
完形心理學是探討人類對於圖像的認知反應的一種學問,它是心理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分
支,對於視覺影像工作者而言是十分重要且基本的技能。在討論完形(Gestalt)的意義以
前,有必要先對心理學的發展有一些基本的瞭解。心理學(Psychology)這個字是由希臘
文psyche(心或精神)及logos(研究或學科)演變而來。按照字面上的意義解釋,心理學
是「研究心靈或精神」的學科。過去身心二元論的時代,心理學的研究侷限於心靈層面的
探討,因此昔日的心理學是十分主觀又缺乏科學實證的學門。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心理
學在本質上逐漸轉變為系統化、客觀性及依賴科學實驗的學問,同時心理學界開始主張人
類的身心並不能切割,「行為」是身心一體的結果。由於「行為」具有客觀性,而且可以
觀察量度並加以量化分析,因此人類的行為研究逐漸成為現代心理學的重心。
心理學家Kurt Koffka於1925年曾為心理學下過一個定義:心理學是探討生物和外界環境接
觸時產生相應「行為」的科學。而「行為」則包含兩種意義:一是具象可觀的反應,如說
話、動作或可以量測之生理變化;二是抽象不可觀的反應,如人內在的動機、情緒、思考
、知覺等等。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可說是內外兼具,涵蓋了人類所有可觀、不可觀的心理活
動歷程與表現,因此它是研究個體行為與心智歷程,經過縝密觀察與測量而建立的科學。
˙何謂格式塔
Gestalt這個字源自德文,它有兩種涵義:一是指形狀(shape)或形式(form)的意思,
也就是指物體的性質;另一種涵義是指一個具體的實體和它具有特殊形狀或形式的特徵。
Gestalt如果用在心理學上,它則代表所謂「整體」(the whole)的概念。而以Gestalt為
名的「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於20世紀初發源於歐洲,它主要是在研究人
類知覺與意識上的問題,「完形」心理學反對結構學派(Structuralism)以自我觀察、自
我描述等內省的方法分析意識經驗的成份,以及行為主義心理學派(Behaviorism)過份強
調動物實驗,完全排斥心智歷程的作法。一般而言「完形」心理學視心智歷程和結構為心
理學的內涵,企圖以比內省法更科學的方法,來分析瞭解人類如何對於視覺刺激產生視覺
上的認知概念。此一學派在國內有人以「完形」稱呼,也有人以其發音直譯為「格式塔」
心理學。因此「完形」心理學和「格式塔」心理學其實是同一名詞。
「完形」心理學派是以Gestalt作為其理論之主軸,他們認為人類對於任何視覺圖像的認知
,是一種經過知覺系統組織後的形態與輪廓,而並非所有各自獨立部份的集合。易言之,
「完形」心理學的基本理論認為:「部份之總和不等於整體,因此整體不能分割;整體是
由各部份所決定。反之,各部份也由整體所決定」。由此一觀念推論,人們在欣賞一幅圖
畫或一張攝影作品時,畫面裡的每一個部份形成了各自獨立之視覺元素,如果想讓觀者留
下深刻的視覺認知,元素與元素之間必須彼此產生某種形式之關連。人類的認知系統,如
何把原本各自獨立的局部訊息串聯整合成一個整體概念,正是「完形」心理學派主要的研
究課題。
雖然Gestalt這個字起始於視覺領域的研究,但是在實際應用上它卻超越單純的視覺甚至於
整個感覺領域。完形心理學大師Wolfgang Kohler認為,Gestalt其形式或形狀上的意義在
完形心理學中已退居次要地位,並非完形學派的主要研究中心。廣義地說,完形心理學家
是用Gestalt這個術語,來研究心理學的整個領域。雖然完形學派的發展歷史很短,但是它
對於人類視覺「場」之形成與視覺上「整體性」(wholeness)之問題,曾經有十分獨特且
深入的研究成果,對於人類的視覺認知有很大的貢獻。可惜的是,完形心理學的學說與假
設很難經由科學的實驗加以驗證,由於後繼者少,終於日漸式微。
在探索完形理論以前,我們可以閱讀書籍和圖像來加以說明,人們在閱讀一段英文寫成的
文章時,看到的是一個個由26個字母組成的單字,再由每一個單字彼此間的相對關係與文
法結構,串接成一個可以被他人了解完整的文字意義,而非一連串各自獨立的長短符號與
間隔。同樣的情況,一般人在欣賞一幅圖畫或一張照片時,閱讀的也是由不同濃淡、色彩
、造形、輪廓和形式組成的完整圖像,並非彼此毫無關連的獨立區塊。而觀眾在欣賞一部
電影時,所接受的訊息也是由連續的畫面與聲音等組成的敘事情節,而不是一連串各自獨
立的停格片段。由此可知,知覺過程中最自然也最關鍵的工作項目,就是將不同時間與空
間之訊息作一次整合。唯有如此,才得以讓訊息的接受者能從容不迫地接收並處理隨時湧
入的大量訊息。
→完形心理學之發展
觀「完形」心理學的發展歷史,由早期研究人類的知覺現象開始,到後來應用在學習、認
知、諮商等心理學領域,貢獻可說十分卓著。由於它的理論是由德籍學者以德文撰寫,內
容非常艱澀難懂,加上學習的人很少,使得這個學派逐漸為人淡忘忽視,它的發展時間僅
僅祇有20年左右光景。直到1950年代由於航空運輸的普及,美國科學家為了飛航技術的理
由,開始研究人類的視覺與環境之關係,過去「完形」心理學派研究發展的許多視覺理論
,才又重新受到科學家的重視。1970年代隨著電腦科技的昌盛,為了「人工智慧」研究的
需求,關於人類大腦、神經的視覺生理及心理學的研究有了十分重大的突破與成就,在科
學家漸漸揭開人類視覺生理之謎的同時,才又重新檢視並肯定過去「完形」心理學派對於
人類視覺認知所作的貢獻。1970年代起「認知」心理學開始蓬勃發展,「完形」心理學過
去的研究成果也為「認知」心理學奠下了深厚的基石。因此,很多心理學家將「完形」心
理學視為「認知」心理學的先驅。如果要嚴謹地探討「完形」心理學對於現代藝術發展之
影響,其實應該將它的歷史畫分為歐洲與美國兩個段落來加以討論。
(1)德國時期(Bauhaus藝術及建築學校)
「完形」心理學派的誕生大約是在1912年的德國,當時Dr. Max Wertheimer(1880~1943)
發表第一篇有關「現象」的論文,首次對「完形」心理學作了有系統的陳述,因而發展起
來。 Wertheimer認為視覺元素的組織是所有心智的基本,而且是與生俱來的,並不須要刻
意去學習。他把視覺元素組織的因素定名為知覺組織律(perceptual organization),也
就是後面要討論的接近性、相似性、連續性、封閉性等完形律。 Wertheimer並首度提出所
謂「群化」的原則,對於過去畫家在「呆板」與「散漫」的畫面之間,祇知道「統一中求
變化」的構圖原則,建立了一個嚴謹的理論基礎。七年後另一個對於20世紀現代藝術具有
舉足輕重地位的包浩斯(Bauhaus)藝術及建築學校,也由建築師Walter Gropius在德國威
瑪(Weimar)創立。他們對於人類在這段期間由於科技昌盛衍生的問題,同樣採取一種整
體統合的方式。雖然「包浩斯」藝術及建築學校與Dr. Max Wertheimer領導的「完形」學
派並無直接傳承的關係,但是「包浩斯」充滿實踐精神的藝術走向,以及對於「視覺場」
之研究與視覺元素間的數學性與表現性的分析,其實兩者的精神是十分一致的。
「包浩斯」藝術及建築學校是一所相當於大學層級的美術學府,這所學校的藝術走向與傳
統唯美主義與古典主義相反,採取「形式服從功能」及「以少勝多」作為創作的指導原則
。它的設校精神是將藝術與工業技術結合,認為「藝術與工程應該互相受益,不必向19世
紀一樣彼此視同陌路」。因此「包浩斯」實際上是一所講求功利主義與務實精神的美術學
府,強調理論科學與實證觀念同樣地重要。「包浩斯」藝術教師在設計課程時特別重視形
式分析與色彩結構的基礎訓練課程。如何將藝術的創意與熟練的工藝技能及科學知識相互
結合,並符合20世紀工業化大量生產的需求,是「包浩斯」教學上的一大特色。
這所學校的師資陣容包括:20世紀重要的美術理論家及觀念藝術家,如Paul Klee(圖C5-1
)、Wassily Kandinsky(圖C5-2)、 Lyonel Feininger(圖C5-3)、Moholy Nagy(圖C5
-4)、Ludwig M.V. Rohe等。其中Paul Klee和Wassily Kandinsky更以親身的創作經驗,
加以系統整理,編成有條理具創見的教材。Kandinsky並以色彩實驗的作品強調單純顏色的
心理效應,開啟「抽象藝術」(abstract art)的風潮,被稱為抽象畫的鼻祖。「包浩斯
」提供學生自由創作的學習環境,尊重任何形式的創作,鼓勵學生透過動手來發現問題,
並解決問題。這種Workshop式的教學方式,成為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者。尤其目前各國的
大學大多將建築系列入理工類別而非人文學科,並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數理背景,據信與
「包浩斯」教學的成功有關。
「包浩斯」籌劃各種嶄新的美術課程,試圖用一個完整方法來解決高度工業化與科技發展
下所衍生的問題。「包浩斯」的許多老師與Dr. Max Wertheimer同樣深信:其實物理學的
力學原理與人類的知覺系統十分類似,它們都在不斷尋求一個簡單而安定的狀態。因此
Dr. Max Wertheimer與「包浩斯」的教師們便首先提出「場」(field)之觀念,並把建築
結構學(Structure)的理論應用在設計課程之中。他們巧妙地將純藝術與純科學的課程融
合在一起,並且結合工藝生產與實踐經驗。其中Moholy Nagy開始採用感光材料不經由照相
機直接曝光的實驗,完成抽象拼貼的影像(C5-5),最終到達傳統攝影相當的作品。這些
當時十分前衛充滿實驗性的觀點,徹底扭轉了20世紀建築與設計的教育方向。
唯「包浩斯」的教學理念後來逐漸受到政治及外在學術勢力的干預,1925年被迫遷校。不
到10年光景又由於失去當地市政府的支援,1932年再度搬遷至柏林。1933年納粹政權強迫
該校關閉,執教的老師們多數疏散逃亡至英法等國,隨後陸續輾轉投奔美國。值得一提的
是,「包浩斯」創辦人Gropius後來進入哈佛大學講學;Rohe來到後來改名為伊利諾技術大
學的建築、計劃和設計學院執教;Nagy則在1937年於芝加哥創立了New Bauhaus學校,可惜
祇維持短短1年時間。這批大多成長於歐洲具有創新觀念的傑出藝術家們,後來成為領導20
世紀全世界建築、繪畫、設計、攝影與美學理論的領袖人物。
(2)美國時期
「完形」心理學派初期的核心人物因納粹德國的破害,後來陸續輾轉由歐洲移居美國。由
於Max Wertheimer、Kurt Koffka及提出「頓悟學習」之Wolfgang Kohler等三位學者之介
紹倡導,「完形」心理學在1930年代才逐漸被美國心理學界所熟悉。而
Dr. Max Wertheimer任教於柏林大學時期的受業弟子Rudolf Arnheim,則是「完形」心理
學得以大放異彩的關鍵性人物。
1928年Arnheim獲得博士文憑後,便因定期發表默片之電影評論,而鑽研蘇聯、美國及德國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電影資料,1932年寫成一本將電影視為一種媒體來討論的電影
理論專書----Film as Art。1940年Arnheim移居美國紐約,並獲得古根漢獎助金,從事將
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尤其是完形心理學)溝通搭橋的工作。他特別著重於研究空間、形式
、色彩、律動等在視覺上的作用,以及這些作用與藝術作品之關係。1945年他完成一生的
經典著作-----《Art & Visual Perception》(藝術與視覺認知)(如圖C5-6),也為藝
術行動與觀看行為之間找出兩者的共通性。同年,他應聘在Sarah Lawrence學院任教。
1968年Arnheim離開勞倫斯學院,赴哈佛大學Carpenter藝術中心教授藝術心理學課程。
1969年他又發表Visual Thinking一書,闡釋「視覺思維」在藝術創作的作用。他認為藝術
作品不是臨摹自然,藝術家的工作也不祇是觀察事物,而是在於發現事物之本質。1974年
Arnheim自哈佛大學退休,隨即應聘擔任密西根大學訪問教授,直到1984年二度退休為止。
他在美國大學教授藝術心理學期間,勤於著述才將這一名稱很奇特的「完形」理論發揚光
大,成為完形心理學集大成之一代宗師
→場之理論與格式塔
19世紀著名的物理學家包括: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赫茲(Heinrich Rudolph
Hertz)、赫姆候茲(Hermann L. Helmholtz)等多位,他們在電磁學與重力場的領域獲致
十分顯著的突破及成就。在歷經許多次的實驗之後,他們提出了一個假設:在物理世界裡
存在了一種所謂的電場、磁場與重力場,在場中的所有元素會因為某種形式彼此共鳴的力
量(sympathetic force)而凝聚在一起,場中的元素與元素間會彼此影響。它們不是彼此
互相吸引,就是彼此之間互相排斥。這種彼此相互牽引的力量受制於元素之尺寸、質量、
位置及靠近等因素。Dr. Max Wertheimer之視覺研究受到當時新發現的物理學定律影響,
他認為和物理世界的「場」一樣,在人類的知覺世界裡應該也有一個極為類似的「場」存
在。相對於人類視覺世界的便稱為「視覺場」(visual field);和人類生活、學習等情
境相關的是「知覺場」(perceptional field)。人們知覺到此一場地,並加以利用再把
握這個整體,而至完形(Gestalt),因此「完形」心理學被稱為「場地論」(field
theory)。
「完形」在「視覺場」中的定義是:在「視覺場」中的各種力量組合成一個自我完滿而平
衡的整體。在一個「完形」中,任何元素的改變都將影響整體以及各部份之本來特性,因
此整體是大於或不等於部份之總和。而「完形」法則證實了Dr. Max Wertheimer的視覺觀
點:一個物體被人們感覺的方式由它存在於「場」的狀態或條件所決定。也就是說,人類
「視覺場」中的諸多元素,不是彼此吸引形成一個整體(grouping),就是彼此排斥而各
自獨立(not grouping)。「完形」心理學所歸納的認知結論,其實就是描述在「視覺場
」中整體(grouping)的認知如何形成。除此之外,心理學家Kurt Lewin及Fritz Perls利
用「完形」理論與法則,研究發現潛藏在人類知覺系統內某種群體化的動力,因而建構了
一套臨床心理學之完形治療法(Gestalt Therapy),在心理治療上是一種嶄新的觀念與嘗
試。
在任何一個「視覺場」中(也許是一幅畫或某一場景),能否把其中的幾個視覺元素連結
起來,看成一個有組織的外觀輪廓,端視這些元素之間是否存在知覺上的某種關連性。為
了找出元素間並不真實存在之關連性,完形心理學派找到了若干著名的原理及法則,被稱
為Gestalt Law(完形法則)。它們有在前面已經敘述過的「圖與地」之概念,還有對視覺
創作十分有用的「相似性」、「對稱性」、「連續性」、「封閉性」、「共同命運」及
「異質同形」等法則。這些被完形心理學派研究歸納出來的視覺規律,可以幫助平面圖像
的創意與設計人員,闢建一條能夠穿透點線面及空間重重繁瑣之造形、色彩、圖案、質感
、動作等罣礙,進而通往形成視覺認知的道路。
事實上,「場」的範圍與觀念還可以擴充至人類的社會與生活,如由多數人組成的封閉團
體------公司、學校、社區、族群等也形成了一個類似的「場」,「場」中的元素------
同事、同學、家庭、同宗等團體成員也會彼此影響。其中興趣相同、背景類似、年齡相近
的成員可能彼此吸引,進而時相往來,這也是成語「物以類聚」的最佳註解。反之,種族
、身份、地位、個性、教育程度差異較大的,就容易產生疏離感甚至衝突磨擦,關係也會
比較淡薄或對立,這個現象和完形法則的「相似性」十分吻合。此外,每個人在面對日常
工作時,一定要做完一個段落才願意罷手,否則心裡會有不安的感覺。這也是完形法則的
「封閉性」的鮮明寫照;未完的工作(象徵未封閉)將會造成心理上的張力與沮喪感。而
在邁入21世紀的現代社會,人們早已擺脫農業社會的舊有體制,崇尚自由及簡單的社會關
係與價值。這種現代人公認的生活態度與形式,也和完形法則源於簡單(simplicity)的
原則相仿。因此「簡潔不累贅、功能單一」的形式蔚為21世紀服飾、傢俱、建築、汽車等
產品之流行時尚,甚至於也成為現代人處理人際關係的原則與方針。
因此,要評斷一位畫家或攝影師他的視覺表現水準,究竟是高是低,並不能祇考量觀察其
技術與美學的表現而已,還要審視他(或她)對於存在於「視覺場」內各種元素間關係的
敏感度是否夠高而定。誠如完形心理學的主要理論:「整體與組成部份之和不同」,在
(圖C5-7)中,讀者可以選擇去看各自獨立由C、A、M、E、R、A組成英文字母,也可以看
成一台單眼相機的圖像。而後者就是將所有的元素看成一個整體,這種將視覺元素聚集成
單一形像的動作,其實這就是一種「完形」(Gestal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99.183
※ 編輯: meijoy 來自: 61.228.99.183 (06/10 13:24)
--
毛糸はありますの?
はいはい 袋に3つ分
御主人用に一つ 奧樣用に一つ
だけど もいっこ 道の隅で
泣いてる坊やのためのも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40.186.4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