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專文(二):費里尼與天主教會的情與仇〉
●作者:翁煌德(FB:無影無蹤)
.
費德里柯.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是怎麼看待天主教的呢?
.
或可先參考《羅馬風情畫 Roma》(1972)。費里尼在劇中安排了一場詭誕不經的神職人員走秀大會。可見主教、修女與修士齊坐在觀禮台上,看著神職人員們像是時裝秀的模特兒般隨著尼諾.羅塔(Nino Rota)輕盈而古怪的配樂,依序走上伸展台展示經過特殊剪裁的華麗聖衣。整場戲可說是既華麗地令人著迷,卻又荒唐地引人發噱。
.
又如,在回顧家鄉往事的《阿瑪珂德 Amarcord》(1973)之中,面目呆滯的神父只管問男孩有沒有「自瀆」,其他一概不在乎。更不用說《生活的甜蜜 La Dolce Vita》(1960)的開場,馬斯楚安尼(Marcello Mastroianni)飾演的主人翁馬切羅坐在一個懸掛著耶穌像的直升機上橫越城郊,雖然畫面一度有如耶穌再臨的神蹟,但下一刻我們卻看見馬切羅高聲搭訕一群美女。耶穌像頓時像是一個被夾起來展示的商品,神性蕩然無存。這個經典的開場,同時預示了道德淪喪的主題,而看在教會眼中,這無疑是對天主的褻瀆。
.
如果影迷們從費里尼的作品來推敲他的信念,絕不會認為他是一個天主教徒。然而,費里尼在受訪時從來沒有直接詆毀過天主教的權威,甚至一向都以天主教徒自居。不過在義大利影評人的喬瓦尼.葛拉契尼(Giovanni Grazzini)的一次追問之下,他才忍不住露餡說:「我已經說過我喜歡天主教,而且生在義大利,我還能有什麼選擇?」(註1)從中可見難以道盡的無奈,畢竟天主教對於費里尼而言,乃至於對所有義大利人而言,幾乎是如同父母般的存在。即便你有能力忤逆之,仍不可避免地受到它的深刻影響。
.
其實費里尼在早期擔任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的御用編劇之時,便與宗教主題的創作結下不解之緣。在羅塞里尼執導的《愛 L'amore》(1948)之中,他甚至參與演出,飾演瘋婦的安娜.麥蘭妮(Anna Magnani)將費里尼當作是下凡的聖徒,而這部辯證信仰意義的作品不出意料地激起了教會保守人士的批評。兩年後,當羅塞里尼與有夫之婦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發生婚外情之後,卻風格丕變,找來費里尼編寫了歌頌聖徒方濟各(St. Francis)的天主教電影《聖方濟各之花 The Flowers of St. Francis》(1950)。
.
羅塞里尼甚至找來兩位天主教神父進行劇本監修,以確認作品完全符合天主教精神。不過當時收到劇本大綱的費里尼,卻是苦不堪言,要不是因為他允諾費里尼能以助理導演的身分參與拍攝,他是壓根不想參與。在回憶錄裡,費里尼甚至不留情面地指出該片「故事單調,角色沒有說服力,講述的題材對現代觀眾過於遙遠而且難以置信。不過我自己還年輕,有本錢面對一個這麼差的劇本」。(註2)
.
事實上,不只是費里尼覺得難以置信,就現代觀眾的眼光,大概都難以想像大導演羅塞里尼何以好端端放下寫實主義題材,去拍攝一個傳說中的完人,而且故事呈現確實頗為呆板。
.
當費里尼後來開始擔任起導演之後,引領其入行的師傅羅塞里尼卻多次扯後腿,刻薄地批評他的電影。然而,費里尼卻不願公開與之辯駁,唯在羅氏過世之後,他才坦承自己其實質疑羅塞里尼當時拍片動機不純,指其拍攝《聖方濟各之花》是為了「安撫被他和英格麗.褒曼緋聞所震怒的天主教審查官」。
.
由此案例可知,教會當時對義大利電影的影響力是超乎當今所想像,如果遭受教會方面抵制,不僅作品上不了,嚴重可能連膠卷都可能面臨被沒收並銷毀。早期執導演筒的費里尼還不敢造次,並未刻意諷刺教會的迂腐,但亦不屈服於其淫威之下。無論是聖母、妓女的角色原型抑或關乎救贖的結局,都有濃厚的宗教底蘊鋪陳,也偶有巧妙訊息參雜其中。
.
在《騙子 Il bidone》(1955)之中,布羅德里克.克勞福德(Broderick Crawford)飾演的老騙徒奧古斯都偽裝成神父走入民居,利用了義大利人對教會權威的盲目遵從,順利從平民手中詐取錢財。然而,當他再次故技重施時,一名罹患小兒麻痺的少女卻對這奧古斯都扮演的假神父熱切地闡述自己的信仰觀,反而與墮落的他形成了諷刺性的劇烈對比。費里尼很清楚地告訴觀眾這個神父是假的,但至少在那一剎那,我們所看見的是一個神父之於平民百姓的意象(見附圖)。
.
當《卡比莉亞之夜 Nights of Cabiria》(1957)準備在義大利上映時,費里尼所面臨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打擊。卡比莉亞是曾在《白酋長 The White Sheik》(1952)當中驚鴻一瞥的妓女,由費里尼之妻茱麗葉塔.瑪西娜(Giulietta Masina)飾演。她是一個始終對人深信不移,卻屢屢受騙的悲劇角色。在百廢待舉的戰後義大利,費里尼呈現了街頭的買春景致,又以妓女為主人翁,自然惹火教會,未上演就先被威脅禁演。
.
所幸費里尼在耶穌會友人阿帕神父(Angelo Arpa)的協助之下,找來一位樞機主教在熱內亞觀賞影片。該主教看完片後對費里尼說:「可憐的卡比莉亞,我們應該要幫她一點忙。」(註3)隨後電影果真獲准上映,這固然是費里尼想要的結局,但費里尼在回憶此事時卻不帶感激,戲稱:「不知道那位位高權重的主教是真的看完或睡著了,可能是阿帕神父在適當的時刻,如宗教行進儀式或有聖像畫面時把他搖醒了吧。」(註4)此說算是相當明瞭地表達了費里尼對教會介入電影創作的不滿,顯然也對神父素質感到不甚信任。
.
只是很不幸的,電影最後仍然挨了刀,片中一場戲描述一位善人分發食物給流浪漢,看在教會眼裡卻是嚴重冒犯,只因為他們認為這似乎是在諷刺教會沒有善盡行善的職責。
.
早期的費里尼與教會苦苦周旋,只能試著在「夾縫中求生存」,但基本上他仍然處在可被接受範圍之下。然而,當他以《大路 La strada》(1954)和《卡比莉亞之夜》連獲奧斯卡獎殊榮,奠定國際聲譽之後,表徵其創作史新開端的《生活的甜蜜》便完全露出了真實面貌,直接反映出了信仰淪喪的命題,並且露骨地揭露了肉慾橫流的義大利中產階級。
.
原先反對他的影評人予以盛讚,反而原本為他背書的神職人員紛紛叛變,雙方在報章雜誌上你一來,我一往地打起筆仗,使得電影未演先轟動,爭議十足。大概對於一般觀眾而言,直覺會讓教會氣得直跳腳的影片肯定值得一看,反而帶動起觀影熱潮,使得該片在義大利在當時創下破天荒的票房佳績。當年影迷爭相觀影的盛況可以在皮亞托傑米(Pietro Germi)執導的《義大利式離婚 Divorce Italian Style》(1961)中見著。
.
不過這場觀影熱潮,卻形成了教會內部的腥風血雨,當時在米蘭擔任樞機主教、未來的教宗保祿六世(Pope Paul VI),竟出手掃蕩了出手聲援《生活的甜蜜》的耶穌會信徒,諭令其團體解散,並將教會領袖調往曼谷。自此之後,費里尼反而更不假思索、也更直覺地反映他對教會的見解。他在《羅馬風情畫》之中對教宗的浮誇刻畫,也顯然可解讀成是對保祿六世的諷刺。
.
然而,費里尼卻也是有自覺性地意識到天主教確實是驅動他創作的能量來源,他並不否認自己確實為天主教的概念感到著迷。對此,他曾說:「我喜歡它(天主教)的行進儀式、永遠不變像催眠的場面、寶貴的佈場佈景、沉鬱的詩歌、教義問答、新教宗選舉、奢華的死亡一事。我對一切的隱晦、扭曲、禁忌都有一份感激⋯⋯」(註4)
.
雖然自認從小深受保守教會壓抑,但諷刺的是,天主教那不合時宜的儀式道統,卻啟發了費里尼開創了自己獨有的美學觀,或是他中後期創作得以完全脫離寫實的原因之一,那是他對所謂「一切的隱晦、扭曲、禁忌」的探索的開端。
.
與教會關係的千絲萬縷,一言難盡。在教會眼中,費里尼肯定不是值得被表彰的傑出教徒。只是也沒人會想到這個和解居然來得特別快,在費里尼過世後兩年,梵蒂岡的宗座教會文化資產委員會公布了教廷觀點的45部影史十佳,又稱作「梵蒂岡的電影清單(Vatican's list of films)」,《大路》與《八又二分之一 8½》(1963)同樣在列,雖然不免避開了《生活的甜蜜》,但仍可以視作是教廷對費里尼的善意認可。只不過在費里尼眼中看來簡直一無四處的《聖方濟各之花》卻也入選其中,他若地下有知,大概也不免啼笑皆非。
.
註1:Giovanni Grazzini,《費里尼對話錄》,邱芳莉譯,遠流出版社,p.84。
註2:Charlotte Chandler,《夢是唯一的現實----費里尼自傳》,黃翠華譯,遠流出版社。
註3:Peter Bondanella,《電影詩人費里尼》,林文琪、刁筱華、羅頗誠譯,萬象出版社,p.164。
註4:Giovanni Grazzini,《費里尼對話錄》,邱芳莉譯,遠流出版社,p.115。
註5:Giovanni Grazzini,《費里尼對話錄》,邱芳莉譯,遠流出版社,p.84。
.
延伸閱讀: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系列專文(一):費里尼的秘密情人〉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549613078474753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週年誕辰系列專文(三):費里尼導演生涯的寂寥尾聲〉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06715329431194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週年誕辰系列專文(五):電視文化狂潮下,大導演費里尼的逆襲〉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26446480791412
〈2020金馬經典影展:費里尼100週年誕辰系列專文(六):情聖還是渣男?費里尼為何要拍歐洲第一風流才子卡薩諾瓦?〉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670082293094497
#FedericoFellini #Fellini #Fellini100
#金馬經典影展 #費里尼 #費里尼影展
安娜肯德里克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天的夢想驛站》威尼斯雙年展特別報導之一:製作人屈繼堯、攝影召集人汪彥超現場採訪報導
【雕塑家李光裕 威尼斯雙年展高規格登場 李光裕鬥牛系列雕塑 向作家海明威致敬 海明威創作宅邸 空間盡留予李光裕展出 李光裕公共藝術作品 已成台灣各處地景 隱身園丁17年 無情荒地墾拓出有情天地】
2017年3月18日,聖馬利諾國家文化管理局局長、威尼斯雙年展聖馬利諾國家館政府主管Paolo Rondelli先生飛抵臺北,宣佈邀請臺灣藝術家李光裕參展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聖馬利諾國家館主展館展出《有無之際:李光裕特別計劃》大型個展。這是聖馬利諾國家館首次以官方身份邀請臺灣藝術家代表聖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也是台灣藝術家第一次受邀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中展出。
本展覽位於聖馬可廣場步行10分鐘,以"海明威故居"聞名的威尼斯貴族官邸「羅塔•伊萬柯宮」的兩層建築內,呈獻包括李光裕特別為此次展覽創作的雕塑《鬥牛系列》,約30餘件作品。以藝術家個體生命經歷,立足多元文化的臺灣,透過東方美學的語言形式,表達對本屆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主題"藝術萬歲"的回應。
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的人潮,1948年時,當然遠不及現在洶湧地如同大運河的潮水一波越過一波。那年12月11號,50歲的作家海明威在雨中路口,初見當地貴族伊凡西奇家的18歲女兒雅哲安娜,「宛如一道閃電劃過心頭」,拉開五年不倫戀情序曲。大作家當時常出沒流留這座河道交會處的豪邸 「羅塔伊凡西奇宮」,雄激素旺盛、第四任妻子在側的海明威,以這位年輕女子為主角,寫下馬奎斯認為最美麗、評論家認為最糟糕的小說「渡河入林」。
興建於16世紀的三層樓建築,看似斑駁、滿布風霜,作曲家華格納、鋼琴家李斯特都曾經是座上賓。現在成為威尼斯藝術雙年展聖馬利諾國家館展場。該國內政部長、外交部官員以及文化主管親臨開幕現場,為台灣雕塑家李光裕30餘件銅雕個展揭開序幕。
這是關於文化、歷史和遠東之間的連結,驚喜,我感到非常的驚喜。太不可思議了。我認為,當人們造訪這宮邸的時候,絕對會對這位藝術家有強烈的感受。非常完美!一位完美的藝術家、一處完美的展館。
李光裕:我跟海明威要建立起一個親密的一個關係,他非常喜歡鬥牛,牛的這個野性即使力量再大,但是它有一個盲點,我把這個盲點又把它轉化變成是有一個裸女,當鬥牛士鬥牛看到這個裸女的時候,他反而向這一隻牛的時候,牠裹足不前了。
文化部長鄭麗君:李老師把台灣藝術帶到國際上,那又有這麼多來自企業界的朋友支持台灣藝術走到威尼斯,走到國際上,所以我說怎麼政府怎麼可以不來,政府一定要來。
歷來只有兩位台灣藝術家,曾受邀「主題館」單元。聖馬利諾國家館的李光裕個展,是這項如同國際藝術奧林匹克盛會,台灣藝術家場面最盛大、規格最完整的亮相。
國際策展人楊心一:你怎麼跟國際的藝術家進行對話進行PK,我覺得這是很難的一個事情,李老師藉由他的鬥牛系列,來反映了他對於現在國際非常的不確定,混亂的一個他的一個沉思。李老師的作品在這裡(威尼斯),我覺得鐵定是格格不入的,不是所謂的嘩眾取寵,不是所謂的老掉牙,是一種對藝術本質的一種堅持。
原本聖馬利諾國家館要在這處海明威曾經生活、發想創作的貴族宅邸,容納四位藝術家作品,驚豔於李光裕創作的內涵質量,因而慷慨奢侈地將全館留給這位遭到國際藝壇忽略的準大師級人物。
李光裕的名聲在台灣,雖不像楊英風、朱銘等雕塑家響亮,但他的公共藝術作品出現在市民大道延吉街口、台北捷運台大醫院站月台,成為台中國家美術館重要的標誌性符號,以及眾多民間建築中。這些渾圓飽滿,豐沛著圓融智慧的手印線條以及美的沉思,靜謐安詳地陪伴行色匆忙的芸芸眾生,融匯為都會生活的一景。
偏處汐止人跡罕至的山區,雕塑家佔地一甲的秘密花園裡,可以窺見這些創作的分身、本尊,立體全面地表述雕塑家的創作歷程。
李光裕:以前我去學彈古琴,然後也學佛法、打坐,然後生活上大概是跟佛教有關的,這樣子,所以那時候的生活啊、心境啊,就是喜歡做非常的定、安靜,這樣的一個狀態的東西。
藝術家的生命也有其內在轉折張力。李光裕自幼學習傳統的中國水墨書法,在黃光男老師建議下,進入國立藝專雕塑科,退伍後前往西班牙聖費南度皇家藝術學院和馬德里大學就讀。回台後任教國立藝術學院(現為北藝大),初期深陷西方美學觀念羅網,創作停滯。
李光裕:是我有一天我就看自己的手,我越看越覺得這個手好美,然後我手指頭微微翹一下、翹一下,它的變化怎麼會那麼多,我就用這樣五根線條,包括這個手掌的面,來構成我的藝術的世界,所以就產生我的風格的一個起點。我開始脫離我在西方所學習的雕塑,開始走入步入一個屬於東方,一個東方感受的一個世界。
詩情寫意,渾圓飽滿,紮實的西方學院技法,型塑豐美靜安的東方意象,作品陸續獲得各美術館典藏肯定,卻在教職退休後,因為經濟狀況和婚姻破碎,陷入人生低谷,憑藉佛法和大地,替自己舔噬療傷,隱身一介耕讀山林的勤勉園丁,在無情荒地墾拓出一片有情世界。
李光裕:有時候煙霧來的時候,整個山就看到一條線條,稜線,好美喔,那麼山一層一層,有時候它的雲啊,霧啊遮住了,就剩一點點,所以說我的作品裡面,就遮住了很多的有形的東西,留下了空白。
從挫敗中重新發現自己的內在,梳理出與過去全然對立的風格,何等巨大的決絕斷裂,從有到無,從緊到鬆,穿行東西方,自在妙有,留下空白,豐盈了想像。
李光裕:因為越解放的時候,我越敢拆解,那越再做重建,所以從那個整個大拆解,然後大解放,然後再重建。那一個新的事物,一個新的造型,一個新的世界於是又產生了。
李光裕:這落羽松,這就是一般我們常見,一般我們看到的,要讓它長大一點,我就切掉三分之二或者一半。
畢卡索在2D畫布上離散碎裂形象,開創「立體派」。李光裕反行道而行,將飽滿的3D銅雕,撕離成沒骨而立,綿長周折的平面空間,堪稱雕塑藝術的一次宇宙「大霹靂」。
李光裕:沒有之間有一個空,它產生一個妙有,那麼這樣的感覺,比把這個作品放在這個室內,它更具有一種非常神秘的感覺。
海明威1937年的小說「有無之際」(To Have and Have Not),李光裕挪用作為2017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創作主題,呼應「失落的一代」的時代精神,以破格出禁的線條形式,反芻東西方藝術生命的內在涵養。
這些金屬流蘇交織在一起,創造出一種非常和諧的美,但同時它們又是相對分散的,可以擁有完全開放式的想像空間,同時享受在其中的美。
用東方書法揮灑西方銅雕,以佛家的空性飽滿物質界的殘闕,解構立體展現古典內在,乘著威尼斯的鳳尾船,李光裕為沉重的現實主義插上想像的翅膀,自在輕盈地騰空眺望亞得里亞蕩漾的天際。
安娜肯德里克 在 Taipei Walk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得獎名單
(圖片提供:左-華納電影 右-福斯電影)
「亞果出任務」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本片描述1979年11月4日,當伊朗革命沸騰到頂點,一群激進的抗議份子闖進德黑蘭的美國大使館,囚禁了60多名美國人質。不過,當混亂之際,有6名美國人質設法溜走,並躲進加拿大大使的官邸。中情局的敵後撤離專家東尼曼德茲(班艾佛列克 飾)知道這6人危在旦夕,必須趕緊設法撤離,於是他擬出一個看似異想天開,卻能讓全員安全離開伊朗的冒險計畫。但這個計畫,必須借助好萊塢電影工業的協助,才能付諸實行。
李安執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則獲最佳導演等4項大獎。
最佳影片:亞果出任務
最佳導演:李安,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最佳男主角:丹尼爾戴路易斯,林肯
最佳女主角:珍妮佛勞倫斯,派特的幸福劇本
最佳男配角:克里斯托夫華茲,決殺令
最佳女配角:安海瑟薇,悲慘世界
最佳外語片:愛.慕(奧地利)
最佳動畫片:勇敢傳說
最佳動畫短片:紙上談情(「無敵破壞王」前面的暖場動畫)
最佳攝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最佳視覺特效: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最佳服裝設計:安娜.卡列尼娜
最佳化妝髮型:悲慘世界
最佳短片:與蘇菲亞共度的時光
最佳紀錄片:尋找甜秘客(美國搖滾歌手羅德里格斯的紀錄片)
最佳紀錄短片:控訴(一個少女畫家的紀錄短片)
最佳混音:悲慘世界
最佳音效剪輯:007空降危機、00:30凌晨密令(兩部共同得獎)
最佳剪輯:亞果出任務
最佳製作設計:林肯
最佳原創音樂: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最佳原創歌曲:“Skyfall”,007空降危機
最佳改編劇本:亞果出任務
最佳原創劇本:決殺令
安娜肯德里克 在 《歌喉讚》安娜·坎卓克(Anna Kendrick)「松鼠女」事件是怎麼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網友最狂主題推薦】雙鍊大師帶你看更多超狂頂級玩物▻ http://smarturl.it/atyuj5《失蹤網紅》安娜·坎卓克和布蕾克·萊芙莉來回答鄉民們的問題! ... <看更多>
安娜肯德里克 在 Anna Kendrick 安娜坎卓克台灣粉絲團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Anna Kendrick 安娜坎卓克台灣粉絲團. 23808 likes · 2 talking about this. 這裡是Anna Kendrick的中文粉絲專頁,專門更新有關Anna的最新訊息及照片,大家一起愛Anna ... ... <看更多>
安娜肯德里克 在 [新聞]花邊教主甩巴掌安娜坎卓克掐脖子回敬- 看板movi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新聞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822003887-260404
懸疑電影《失蹤網紅》(A Simple Favor)則展露現代西方的女人心機,完美詮釋閨蜜之
間「人前手牽手,人後下毒手」機關算盡的心機陷阱。「花邊教主」布蕾克萊芙莉(
Blake Lively)和《歌喉讚》安娜坎卓克(Anna Kendrick)首度合作,飾演看似無話不
談、卻又各自藏有暗黑祕密的假面閨蜜,戲裡互動暗藏玄機,戲外則培養出好默契,昨日
兩人在「MTV音樂錄影帶獎」(MTV Video Music Awards)頒獎典禮上聯手頒獎宣傳新片
,以搞笑的肢體動作來解釋新作《失蹤網紅》劇情,兩人甚至作勢打架,坎卓克掐萊芙莉
的脖子,萊芙莉也猛力大甩坎卓克巴掌,可愛的表情和生動的肢體成為頒獎典禮最精彩的
一大亮點。
《失蹤網紅》不只兩大銀幕天后的耍狠較勁、撕逼互婊備受矚目,電影更展現了導演保羅
維格(Paul Feig)不凡的時尚品味,本身對時尚多所研究的導演為拍出視覺上也賞心悅
目的「好看」電影,在服裝更有所要求,光是安娜坎卓克的戲服就有39套,而時尚教主布
蕾克萊芙莉在戲中飾演時尚產業工作的上流名媛艾米莉,服裝更是套套吸睛,以導演保羅
維格的日常男裝造型為範本,設計出多套時尚褲裝,展現艾米莉精明幹練又不可捉摸的多
樣面貌,布蕾克萊芙莉也很喜歡這樣的服裝設計,她說:「艾米莉就像個謎,沒人料得到
她下一步會做什麼事,所以我希望她擁有很獨特的形象,不希望她像一般女性一樣穿著性
感短裙,我想為她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展現她的『女力』。」
而布蕾克萊芙莉在上週末跑《失蹤網紅》宣傳時,為呼應電影中的造型,更在三天內連換
六套風格與色彩各異的褲裝,將凡賽斯(Versace)、寶緹嘉(BOTTEGA VENETA)等時尚
品牌輪番穿上身,所到之處殺光媒體底片,完美示範女性如何駕馭男性化褲裝又能展現出
絕俗不凡的獨特魅力。
《失蹤網紅》描述人氣部落客史蒂芬妮(安娜坎卓克 飾)和艾米莉(布蕾克萊芙莉 飾)
因為育兒而成為閨蜜,無話不談的她們其實對彼此都藏有暗黑祕密,史蒂芬妮以為自己深
知艾米莉的一切,卻在艾米莉失蹤之後才驚覺,艾米莉根本是一團謎。史蒂芬妮四處尋找
好友的下落,卻爆出驚人的祕密,友誼、愛情、失蹤竟然都不是這麼簡單,忌妒、背叛、
謊言、真相在一夕之間爆發。電影9月14日在台上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3.69.24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35004576.A.DF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