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於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的書評專欄真正邁入一年了,再度借用了韓國插畫家 Jungho Lee 的作品,此疊書在過去 365 天的日子裡為一成不變的世界灑下一顆又一顆的繁星,看著這一年的點滴累積真切感到相當欣慰,記得去年此刻甫收到合作邀約來信時,當下受寵若驚,有些機會總在不經意之間降臨,然後你好好把握,朝著自己想前進的方向努力成長,專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這也是我現階段還在學習的目標,至少已經不再是原地踏步。
▍關鍵個人頁面:https://reurl.cc/oLkmmj
12 個月寫下了 16 篇的文章加上一篇年度好書回顧,有些月份超前佈署,有些月份壓著底線,有些則意外多產,多數決定選書時都是還沒翻過甚至尚未拿到實品,雖然每本書都值得一讀,不過也常在開始思考該如何提筆的當下才發覺某些故事不是那麼好發揮,只能硬著頭皮尋找幾個切入點,不過正是反覆思考這些不那麼對盤之作品的過程當中,也漸漸從一些初次閱讀沒有注意到的角度翻轉自己的成見,可以透過更客觀、多面的觀點看待這些書籍。
還有些時候,在幾本候選名單中挑了 A,讀過才發現比較愛 B,或是 C 其實不容錯過,結果就會變成,反正讀都讀完了,那就全寫吧,小孩子才作選擇,因此偶爾會出現一個月兩篇的狀況,由衷感謝編輯的不嫌棄。
《霧中的曼哈頓灘》珍妮佛伊根
《金色筆記》多麗絲萊辛
《地下鐵道》科爾森懷特黑德
《白》韓江
《刺青師的美麗人生》海瑟莫里斯
《超能家族》達力歐桂格里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伊塔羅卡爾維諾
《沒有人寫信給上校》 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
《古拉格氣象學家》奧立維侯蘭
《我彌留之際》威廉福克納
《愛情的盡頭》格雷安葛林
《牛奶工》安娜伯恩斯
《笑忘書》米蘭昆德拉
《雲遊者》奧爾嘉朵卡萩
《歲月之門》理查費納根
《正常人》莎莉魯尼
現在才發現,這些書與電影是定義我們生活的方式,期許自己未來可以恆久不斷地寫下一篇又一篇的內在遊記,一部電影、一本小說皆宛若一趟心靈旅程,而且無遠弗屆,還能仰賴文字與影像持續自由且盡情地穿梭各個時空、國度與平行人生,在這個護照最無用的年代裡已是最幸福的一件事了。
安娜德拉雷古拉 在 阿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貼一篇沒有在FB分享過的舊文, 共三節. 因為我想寫第四節了. (今天會有新的一篇黃泉逆仙錄)
《閱讀的歷程》 (一)
我在大學時代就聽說過「文學制高點」這個概念。很多老一輩的文人教導年輕作者,有系統地看書有助建立良好的文學素養。新手入門,最好是首先閱讀最好的作品,對甚麼是「真正的好文學」有了基本概念,眼光培養起來了,就能夠更準確地評估到自己的水平,從而掌握到進步的途徑。
甚麼是「文學的制高點」?又何謂「最好的作品」?傳統來說,大概是指古希臘悲劇喜劇,聖經故事,荷馬史詩,以及莎士比亞的舞台劇本。
荷馬兩大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已拜讀過中譯本,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羅密歐與茱麗葉》、《哈姆雷特》、《奧塞羅》、《馬克白》)都讀過原文,另外四大喜劇讀過中譯本,也讀過他的一些歷史劇本。
遺憾是至今尚未讀過古希臘悲喜劇的原著譯本,聖經也沒看完全文,只旁敲側擊地讀過一些有關希臘神話和聖經故事的當代小說。主要的故事都知道個大概,但還是想找機會讀一遍原著中譯。
我並沒有很有系統地先建立了制高點再「向下進攻」。
我是讀村上春樹出身的,他早期的小說(《發條鳥年代記》或之前)我平均讀了四、五遍,自問是個狂迷,再年輕些時讀的是《老人與海》、《天地一沙鷗》等外國不朽名著,小學時讀的是狄更斯和雨果小說的「青少年版」。
外國文學向來在我心裏佔很重要的地位,不要說金庸武俠(我認為玩過《金庸群俠傳》遊戲就基本不用看金庸小說),小時候的我連《紅樓夢》都瞧不起。
瘋狂閱讀村上的時代,我基本上沒有讀任何其他文學作品。就是把他的書都讀得差不多爛熟了,便漸漸開始涉獵村上小說中提過的經典小說,例如Scott Fritzerald的《大亨小傳》、J.D. Salinger的《麥田捕手》等,瘋起來時甚至花了一個暑假讀完近700頁的英譯版Thomas Mann的《魔山》,讀完才後悔既然原文是德語幹嘛不讀中譯本?
那時候另一個最喜歡的小說家是米蘭.昆德拉,他主要的小說我也讀了兩、三遍,深深地被這個人以及村上把音樂融入作品的風格所吸引,也因此開始接觸爵士樂。
由於大學時代空閒太多,就是在那時候開始零散地涉獵莎士比亞的作品,心裏也有了建立「文學制高點」的想法。
但明確地做讀書計劃,應該是從到上海工作時開始。那時候為自己訂下了一個五年的讀書計劃:首年讀盡俄國經典小說,次年讀法國,第三年讀英國,第四、五年則主力讀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小說。
第一年的計劃算是大致完成。普希金的《奧涅金》,果戈里的《死魂靈》,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娜》、《復活》,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也讀了《白夜》、《罪與罰》、《白痴》、《卡拉馬左夫兄弟》等,只欠《賭徒》和《群魔》,也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其他小說。另外可以被歸類為法國文學的屠格涅夫,也讀過約六、七部中篇,其中最愛的是比較冷門的《春水》,反而最著名的《初戀》覺得只是一般。契訶夫的短篇小說累積也看了數十個。
俄國小說很正派,讓人感覺到「文學就應該這樣」,或許是因為他們大都是寫實主義作家,背負著崇高的人文使命吧。
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寧娜》很好看,雖然《復活》更加完整緊湊,但《安娜》比較能融入感情去讀。高爾基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他的自傳式小說寫得非常出色。杜斯妥也夫斯基更是驚喜,沒有親身讀過,根本不會知道他的小說是多麼的富有娛樂性,不寫那麼長讀者根本讀不過癮。
如果有人嫌托爾斯泰沉悶我還可以理解,但讀杜氏的小說時要是心臟沒有經歷長期加速跳動的刺激,那我是打死也不相信。
我是在讀杜氏的小說時才有了這個概念,原來不朽的經典文學,並沒有責任一定要寫得沉悶深奧,自命清高。杜氏和英國的狄更斯都是把流行小說推高到不朽文學的好例子。
俄羅斯文學的築基自那時完成後,便很少再涉獵,直至近年才拜讀極之流行的《守夜人系列》(即台譯《夜巡者》系列)。
最大的遺憾是還沒有讀過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之前聽說過這書是肖洛霍夫抄襲他人之作,令我卻步),但近月來已在想辦法找來最新的譯本排期拜讀。我也沒有讀過兩位諾獎得主鮑斯特納克的《齊瓦哥醫生》,以及索忍尼申的《古拉格群島》,也是遺憾。
不過個人認為俄國文學的光輝時代應在1800-1900年左右,自普希金到杜氏為止。
太長,再續。
安娜德拉雷古拉 在 搜尋商品- youtube 中文網站影片 - 家樂DVD專賣店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演員:, 戴夫·巴蒂斯塔/ 艾拉·珀內爾/ 安娜·德拉·雷古拉/ 馬提亞斯·施維赫夫/ 諾拉·阿娜澤德爾. 介質:, DVD9, 碟數:, 1, 集數:, 全集 ... ... <看更多>
安娜德拉雷古拉 在 #安娜德拉雷古拉 - Explorar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explore #安娜德拉雷古拉at Facebook.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