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在新舊之間,嫁接出一個新的自己?》
是熱帶島嶼的夏天沒錯,三地門的氣溫讓人們曬得汗如雨下,經過安坡部落的文化健康站時,聽見裡頭的歡樂氣氛也不輸外頭炙熱的陽光,耆老們人手拿著一支Kakaci,透過搖晃時發出的喀喀聲,來打著節拍,一起即興演奏,這場景有著既復古又新奇的違和感,讓我心生好奇。
過去以旱稻及小米為主要產業的原鄉,最常出現的竹製品,就是拿來嚇阻驅趕鳥類的Kakaci(趕鳥器),後來即便有鋁罐或稻草人的出現,能發出清脆喀喀聲響的Kakaci仍舊受族人青睞,持續被使用著,如今,Kakaci也可以是一種節奏樂器,社區協會特別設計出迷你Kakaci材料包,提供給部落兒童或遊客製作與使用。
昔日產業至今已大不相同,部落的生活方式與休閒消遣都有了變化,過去以種植維生的族人們現今大多從事板模或鐵工等技術性工作,社區協會的理事長Laljeqlang(樂長老)於是藉由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帶著部落青年成立了原鄉藝文產業聯盟推廣協會,攜手發想出各種新的手作,比如說近期推出的植栽裝飾,主體材料原木與鐵絲能對應到居民的板模及鐵工職業;裝飾時使用的螺貝是早期貴族服飾的材料;織帶上的紅黃綠是象徵生命、土地、森林的排灣三原色;花生或百合花圖樣,也都是排灣族的經典圖像⋯⋯對內以文化融入生活,對外也提供給參訪安坡的朋友體驗,讓大家透過素材細節來間接認識安坡。
安坡部落(Djineljepan)座落在屏東縣三地門境內,是由排灣族(Paiwan)拉瓦爾族系(Raval)後裔所形成的小型部落,先民從遙遠的聖山大姆姆山(Tjavuvu)遷徙到大社(Paridrayan)部落、再輾轉落腳到目前的所在位置。即便歷經多次遷徙,安坡還是保有貴族階級、語言、飲食、節慶及傳統手工服飾,而因鄰近魯凱族部落,生活方式互相交流影響的情況也很常見,尤其是通婚或傳統服飾花紋等各層面的融合。
「我們的背景很豐富,環境將安坡塑造成為「童玩王國」,童玩是與環境相依相扣的有機體,在環境裡面找到童玩的因子來發明、創造、改造都是很自然而然的。」樂長老說著。樂長老是安坡發展的靈魂人物,他說自己「每天都跟著安坡的心跳走」,目前以發展傳統竹製童玩體驗為特色為主軸,對內對外以部落事務為圓心忙碌著。
下午時分,一片烏雲從山頭飄向部落,我們跟著樂長老(Laljeqlang)到他家坐坐,客廳牆上貼滿了他們家族歷年來的合照,旁邊有間房間則是掛著照片中看見幾十件的傳統服飾,除此之外,還有不停運轉的冷氣機和除濕機,每個角落都充滿故事,大家都雀躍地發問著。
樂長老與青年們拿出族服,一件一件指著服飾上的象徵,除了代表性的紅黃綠三原色,各有意涵的百合花、蝴蝶、太陽、陶器是貴族特有圖紋,羽毛頭飾分辨結婚已否,象徵貞潔的金屬耳飾與如同瀏海般的百合花額飾⋯⋯過去藉由服裝就能辨別階級身份,因為這些多是昔日難得的珍貴材料。
「這件是Vuvu的喔,是30年代留到現在的一套,想穿穿看嗎?」樂長老問。
怎麼會願意把近百年歷史的手工族服拿來讓大家體驗呢?!我們驚呼著。
「首先,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
生了這麼多的哥哥、姊姊,也感謝他們生出我的姪兒、姪女,家裡才有這麼多族服,這些大部分都是我媽媽親手做的,還有一些年代更久遠的族服,則是Vuvu(祖父母輩)留下來的,有幸生在頭目家族,能拿族服出來分享是一份榮耀,體驗完之後我會做清潔及儘速陰乾,我會好好保護這些財產,大家儘管放心。」
樂長老說完,一個發著聖光的 #族服博物館館長兼管理員 的形象便誕生在我腦海之中。
文物被收藏、被使用,甚至被分享,如果能發揮它的用途,還能讓人更貼近安坡,有何不可呢?
「身為頭目家族的一份子,我們本來就很樂意分享,這幾年我深刻體會到『越分享會越快樂』的正向循環,這件事無論彼此身份,也不僅止於報戰功或分享獵物,單純是把自己擁有的分享給沒有的人,相信他們也會不吝把自己有的分享出去,對遊客如此,對族人更是如此。」
他為自己取了「樂長老」這樣的一個名字,除了能代表頭目家族Laljeqlang,也希望能以前輩之姿帶領大家散播歡樂與童趣的氛圍。對他來說,身為頭目家族的後代,代表了榮譽與尊貴,卻不表示擁有絕對權力能為所欲為,反而更應該謙卑、關懷、勤奮、將心比心對待族人,才能得到部落的認同與尊重,一起找回傳統,一起發展前進。
「希望能透過我的生命去影響其他的生命,我做童玩很快樂,也能讓他人透過童玩來感到快樂,當我分享,收到的人也能繼續分享下去。」
「唯有透過不斷地向後溯源與向前推廣,我們才能更看見自己,更靠近自己,進而茁壯,不然回到原點,安坡只是平凡的一個社區而已。」
舊的發明、新的改造,會是違和嗎?
或許立足於臺灣數百年來如此的多元融合之上,本來就沒有「應該是」什麼樣子吧。
我想起嫁接,一種有目的性地接合不同株樹枝的過程,透過嫁接,讓兩株植栽相互交織,以形成新的樣貌,目的可能是單純修補、抗寒、加速成熟,也可能是為了育種,代表著— 新的品種將會坐擁雙親的特性,進而開出嶄新的花,結下更甜的果。
以傳統為根本,以文化為莖幹,
有樂長老他辛勤照護著,Djineljepan正在開枝散葉呢。
安坡童玩王國-Djineljepan部落
屏東。部落漫藝-原選良品
#感謝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邀約
#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
#屏東縣原鄉藝文產業聯盟推廣協會
#安坡社區發展協會
攝影: 屏東縣原鄉藝文產業聯盟推廣協會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4的網紅桃園市議員簡智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智翔的議會質詢-十二區區公所(4/28)】 #民富社福館新建工程 位於大有梯田公園旁的民富社福館新建工程,在2018舉辦地方說明會時,承諾2019年開工;也於2019年市政會議時,表示預計2021年,也就是今年五月可以完工,但直至今日,社福館目前的現況是尚未動工,所以想請教桃園區區長,目前進度...
安坡社區發展協會 在 李文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安坡部落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蔣宗佑,從兒時記憶,發展出部落童玩王國,一個部落活化與年青人回鄉創業,堅持是唯一要走的路。
今天 ALiayan 96.3原住民族廣播台 Msaniyaro 部落生活旅行節目,今天來到安坡,聽聽他們故鄉,認識安坡部落。
#屏東縣原鄉藝文產聯盟推廣協會
============================================
🎧播出每週六日:原住民族廣播台 Alian96.3 早上10:00-11:00
🎧播出時間 7/.4(安坡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蔣宗右,7/4 西子灣教育基金會專員 黃雅嫻)
線上收聽:https://hichannel.hinet.net/radio/index.do?id=1574
🎧 播出記錄:http://bit.ly/2xLsYuR
#Alian96.3
安坡社區發展協會 在 李世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走讀社區開麥拉-屏東社區深度旅遊體驗暨短片徵選活動
報名日期:至8月7日前
拍攝社區:名單請上官方部落格(http://2013pingtung.blogspot.tw/)查詢
執行單位:屏東縣社區營造中心(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
協辦單位:屏東縣三地門鄉安坡社區發展協會、牡丹鄉旭海社區發展協會、林邊鄉仁和關懷協進會、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產業發展協會、社團法人屏東縣竹田鄉社區營造協會、金緱獎推動委員會、觀昇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屏南有線電視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文創
安坡社區發展協會 在 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智翔的議會質詢-十二區區公所(4/28)】
#民富社福館新建工程
位於大有梯田公園旁的民富社福館新建工程,在2018舉辦地方說明會時,承諾2019年開工;也於2019年市政會議時,表示預計2021年,也就是今年五月可以完工,但直至今日,社福館目前的現況是尚未動工,所以想請教桃園區區長,目前進度到哪了?
區長答覆,去年由於水利局還在進行山坡地的水土保持,今年才會交由公所處理,而目前社福館的招標資訊已公開上網,預算為一億一百多萬左右,順利的話可望下個月可以動工。
另外,智翔也建議,事先來規劃非固定設施的預算經費,避免完工後才來規劃,讓市民使用上無法一次到位,區長也回覆,非固定設施會與民政局討論後,決定要採買哪些項目再來編列預算。
綜上所述,也請公所再提供相關預算的列表,由於社福館為多功能使用,包括民政局、教育局、社會局等會使用到的設施、設備,都將其列表整理,以便後續討論。
#桃園區市民活動中心場地租借
繼續追蹤場館租借的問題,目前租借系統上,以桃園區為例,仍有一些場館無法租借,過去會期質詢時,區公所曾提到,與部分里辦公室、社區發展協會的還在持續溝通中,想請教公所後續進度為何? 是否有成果了?
區長說明,桃園區的場館為26座,扣除沒有建照的中山、三民市民活動中心未開放,另外尚未開放的有會稽、龍崗、同安三處,原因在於設有照護或關懷據點,本身開班的數量也多,無法插入是民租借的時段。
智翔認為除建照問題外,本身使用與活動頻繁的場館與是否開放租借應不構成衝突,若有照護或關懷據點使用,也可以提早在系統中預定,或顯示已使用,請公所來改善看看。
再者,是方便市民租借的介面與流程調整,這點智翔之前也建議民政局、資科局改善,包含線上付款的功能;而目前尚未看到場地租借有明確的規範出來,請公所研議建立租借前後的SOP,讓承租者與管理者有所依據。
🎞完整質詢影片請看:
https://youtu.be/BN4tt-5LPFg
🎞youtube頻道請搜尋: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安坡社區發展協會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遊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3處館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爲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成立背景:-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1年8月,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赴深,會同深圳市圖書館等單位工作人員,在全市開展文物普查,並對部分遺址和古墓群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和徵集了大量文物。爲收藏、研究這些文物,展示深圳的曆史和文化,1981年10月17日,深圳市編制委員會批準設立深圳市經濟特區博物館,後更名爲深圳市博物館,2008年初改爲深圳博物館。
二、場館建設
1、古代藝術館-位於深南大道北側。1982年基建立項,並被列爲深圳市八大文化設施之一,重點建設。1988年11月建成開館。占地面積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4萬平方米,展樓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該館在20世紀80年代被譽爲國內最現代化的博物館,獲得“全國公共文化設施設計二等獎”,並被評爲“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曆史性建築”。2015年8月暫停開放,進行維修改造。
2、歷史民俗館-位於深圳市民中心A區。建築用地1.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6萬平方米,2008年12月建成開館。展樓共3層,包括5個基本陳列和2個專題展廳,展覽面積1萬多平方米。地下一層爲文物庫房。此外,展樓還建有多功能報告廳、貴賓廳、茶社、紀念品商店等配套服務設施。
3、 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位於羅湖區南慶街13號,占地面積240平方米,建築面積794平方米。該舊址是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劃歸深圳博物館管理,2017年12月完成改造並對外開放。
三、編制及職能-深圳博物館是隸屬于深圳市文體旅遊局的市財政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2004年11月,考古隊從博物館獨立,成立獨立法人單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2010年1月,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劃歸深圳博物館。目前,館內設有部室13個。現有在編人員129人,其中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91人。2014年底,深圳博物館建立理事會,成爲廣東最早實行理事會制度改革的博物館之一。深圳博物館的主要職能是收藏展覽文物、弘揚民族文化,具體職責包括:文物徵集、鑒定、登編、修複、複制、保管及陳列展覽,開展曆代文物、古代建築、古代藝術品、文物修複,深港地方史、民俗文化、博物館學及自然科學研究,考古發掘、文物宣傳出版等。
四、業務工作成果
1、文物收藏保護-深圳博物館藏品來自國家、省、市相關單位的調撥以及徵集和社會捐贈。現有各類文物藏品4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400多件套。收藏改革開放史實物資料6000多件,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收藏的商周青銅器、陶瓷器、近現代書畫和世界野生動物標本等處於省內先進水準。2015年,完成國家文物局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征藏試點第一階段工作,制定了征藏工作流程和標準導則,爲廣東省乃至全國博物館開展該項工作提供了經驗。深圳博物館有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包括文物保護修複室、常規實驗室、儀器室、X射線探傷室、文物薰蒸消毒室等,總面積500多平方米。擁有國家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修複一級資質,複制、拓印資質。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實行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保護並重的措施,在該領域處於廣東省先進水準。每年開展大量文物保護修複工作。
2、陳列展覽
(1)基本陳列-深圳博物館曆史民俗館現有5個基本陳列。“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改革開放史”和“深圳民俗文化”系統展示了深圳的城市曆史及民俗文化,其中“深圳改革開放史”陳列開創了博物館徵集、收藏、研究、展示改革開放史文物的先河,成爲當代史陳列的典範,被評爲“第八屆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走進野生動物的情感世界——貝林先生捐贈世界野生動物標本展”展出大量珍貴的野生動物標本。正在進行改造的古代藝術館原有“館藏青銅器”、“館藏陶瓷器”、“館藏牌匾”、“野生動物”和“海洋生物”5大基本陳列,改造完成後將推出“館藏書畫精品展”、“館藏古代青銅器展”、“館藏古代陶瓷展”3大基本陳列。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目前有基本陳列《葉挺將軍與深圳》,集中展示了葉挺將軍的戎馬生涯和抗戰期間他與深圳的不解之緣,以及深圳地區艱苦卓絕的抗戰曆史。
(2)專題展覽與巡展-深圳博物館以“引大展、求精品、重品質”爲目標,以原創、引進、合作辦展等形式舉辦專題展覽900多個,年均20多個。曾展出四羊方尊、金縷玉衣、秦始皇兵馬俑、越王勾踐劍等國寶級文物,以及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印度、埃及等國家和地區的文物藝術精品。堅持“走出去”的辦展思路,組織館藏古代藝術精品、出土文物、民俗文物、近代文物等赴香港、澳門、北京等地20多家境內外著名博物館展出,“深圳改革開放史圖片展”赴北京、四川等全國10多個城市展出,影響遍及全國。此外,還積極組織流動展覽到基層社區、公園、學校、部隊、企業巡展。2016年,掛靠在深圳博物館的“廣東省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20多家地市級以上博物館加入。
3、學術研究-深圳博物館是深圳市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在深圳地方史、改革開放史、深圳民俗文化、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課題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被列入國家可移動文物保護總項目庫。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動物標本製作和保存的環保安全新材料研究》通過驗收,共申請國家專利3項,發表高水準學術論文6篇,研製的標本防黴劑處於國內領先水準。此外,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等合建研究基地,取得多項重要研究成果。
4、文物調查與考古發掘-深圳博物館曾組織參與深圳市第一、第二次文物普查,發現衆多遺址,上報深圳市政府公佈3批共36處文物保護單位,主持對大鵬古城、南頭古城等古跡進行維修。組織對鹹頭嶺、大梅沙、小梅沙、赤灣、鶴地山、向南村、追樹嶺、疊石山、鐵仔山、屋背嶺等數十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廓清了深圳7000年文明史和城市發展脈絡。其中,屋背嶺商代遺址和鹹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先後被評爲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非遺宣傳保護-宣傳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重要職責。在宣傳方面,每年舉辦“歡樂鬧元宵”、“非遺進社區、進校園”、“文化遺産日”等展演展示活動20多場;組織非遺項目參加深圳文博會;拍攝大型專題紀錄片《鵬城遺韻》,在電視台播出。在非遺保護方面,積極開展非遺基礎理論研究,出版多本圖書;推動非遺項目申報國家、省、市級代表性名錄,全市現有市級以上名錄項目59項,其中國家級名錄項目7項、省級名錄24項;組織專家赴項目保護單位調研督查;組織非遺項目參加各類比賽,獲省級以上獎項10多個;舉辦多場非遺保護工作座談會、研討會、培訓會;制定《深圳市非遺保護補助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使全市非遺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五、社會服務
1、參觀接待-深圳博物館是市民觀衆參觀學習、深圳市政府接待和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開館至今已接待國內外貴賓及觀衆1000多萬人次。目前年觀衆量超過150萬人次,位居國內博物館前列。接待的貴賓有:江澤民、胡錦濤、李克強、溫家寶、劉延東、李源潮、汪洋、胡春華、尉健行、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前國務卿基辛格、秘魯總統藤森、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緬甸總統吳登盛等外國元首政要。深圳博物館已成爲展示深圳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最佳導覽服務獎。
2、教育活動-深圳博物館堅持館內館外兩個陣地,爲市民大衆提供優質的文化教育活動。在館內舉辦“曆史文化大講堂”、“非遺手工坊”、“考古小作坊”、“繆斯少年體驗營”、“國際博物館日”、“環球自然日”、“小講解員培訓班”等品牌活動,每年100多場,使博物館成爲觀衆接受教育、享受高雅文化的殿堂。選派專家在市內外開設講座、培訓;編寫校本課程,深入全市大中小學校舉辦系列活動“博物館小講堂”。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開放服務最佳社區服務獎、最佳宣傳推廣獎等獎項。
3、志願者工作-深圳博物館現有各類志願者2000多人,包括團體志願者隊伍11支,隊伍規模及素質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在博物館和志願者自治管理委員會的引導下,深博志願者全面參與展覽講解、諮詢引導、展品看護、宣傳教育、活動支援等工作,每年參與服務6000多人次,2萬多小時,成爲深圳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
安坡社區發展協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生死奧祕: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好書介紹
專訪: 王浴(前台大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
內容簡介:
二十年臨床經驗與研究,最療癒人心的對話,最實用的靈性關懷手冊!
【我該如何說再見?說再見了,之後呢?】
《生死奧祕》為您揭開生死謎團 讓人生不留遺憾
當醫療到了極限,生命無法被治癒時,怎麼辦?
這時,我們會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生存的價值及生死問題,容易陷入死亡恐懼。
「這麼苦,人生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是我?我沒做壞事啊!這是報應嗎?」
「我還有好多事沒完成,還來不及享受人生,我不甘願!」
「五十年來的恩怨,我該如何原諒?」
「除了身體,我還有心靈問題……怎麼辦?」
「我該如何說再見?」
「我有高齡老母,該求生還是求死?」
「我可不可以不要死?」
「我聽到隔壁床往生前的喘息聲,是不是很痛苦?我會不會像他那樣痛苦?」
「如果我死了,會去哪裡?極樂世界嗎?師父你也沒見過或去過,如何讓我相信呢?」
面對這麼多關於生命與生死疑惑,該如何回應呢?
本書描寫十六個末期病人的生命故事,讓人彷若身歷其境,走過十六個不同的人生與生死課題。他們在與作者對話中,回顧自己的一生,對生命本質有了全新的認識,也療癒了對生死的恐懼,看見生命最精采的風景。
十六個生命故事,同時帶出十六種臨終學習課題,詳盡描述當一個生命從生到死的歷程,身、心、靈會經歷哪些階段的變化?瀕死症狀──四大分解與臨死覺知是怎麼回事?面對死生變化過程,我們要依持什麼?如何克服死亡恐懼,減緩臨終痛苦?最後,又該如何破繭而出,得到新生?
本書作者釋德嘉、釋宗惇等,從醫院走入社區的靈性關懷,有二十年豐富的臨床經驗及研究,結合西方安寧醫療與佛法立論基礎下,談實際的臨床生死。這是由台大緩和醫療團隊結合臨床宗教師,根據臨床研究經驗而發展出來、非常適合東方人的「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可說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善終方程式。對無法正視死亡、害怕臨終、且有諸多疑惑和恐懼的一般人來說,提供了完整的臨終與靈性照顧的方法。
作者簡介:釋德嘉
‧台灣科技大學人文關懷中心兼任講師
‧蓮花基金會諮詢專線諮商宗教師
‧蓮花基金會「本土化靈性關懷培訓課程」及「安寧療護/臨終關懷研習課程」講師
‧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理事
‧三學苑住持
‧大悲學苑監苑
‧大悲學苑社區安寧靈性關懷宗教師
作者簡介:釋宗惇
‧大悲學苑住持
‧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協會理事長
‧台大醫院倫理委員會委員
‧台灣科技大學人文關懷中心兼任講師
‧新加坡甘露關懷協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