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完野台,聽張亞中教授的話,深有感觸,本來是不想說的,我就說的隱晦些吧!
多數認同台灣國者肯定李登輝;認同中華民國者憎恨李登輝。後者不少人慶賀中華民國的敵人已逝。
以下,請讓我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否定李登輝的角度,談談我的看法;
戰國時期,田單復國前的一段故事。燕國樂毅將軍五國伐齊,齊國首度失陷,齊王被殺,齊連失七十餘城,幾近滅國。
齊國從上到下被燕國打到怕,早已失去齊桓公當時征戰天下的霸氣,面對燕人劫掠屠戮,束手不動、任憑燕人宰割,頂多被殺時嚎叫幾聲。
田單帶著殘軍守在即墨城,外頭仍被燕軍包圍。一日田單在城內見人飲酒慶賀,齊人說:「燕王死了!燕將樂毅被新王罷黜,燕國即將大亂,難道不該慶賀嗎?」
田單憤怒道:「燕王死了還有太子,樂毅出走還有別的將軍!齊國土地大半還被燕人佔著、即墨還被燕軍圍著!扯什麼燕國大亂?死了個燕王走了個樂毅,齊國就能有盼頭?」
「六百萬子民被二十萬燕人踩在腳下、幾十萬百姓做了冤魂,你們還在這裡喝酒,以為沒事了嗎?燕王死了你們慶賀、齊王被楚人殺了你們怎麼不傷感?樂毅被罷黜你們慶賀,但即墨城被圍你們怎麼不去拚搏?」
🔷
以古鑒今,李登輝走了,蔡英文不是還在嗎?徒子徒孫不是還在嗎?竊據廟堂高位持續貫徹其理念。難道李登輝走了,中華民國就能復興?把他罵一頓,台獨就會垮?
中華民國精神靈魂早被李登輝之流踐踏,借殼上市、當前持續掌握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媒體網軍,威權程度不遜當年!
多少人哀悼李登輝的同時,說要繼承其道路,反觀現今還有多少人要繼承孫中山及蔣經國的信仰?
此消彼長。
曷敢懈怠。
我們要戰鬥。
我們要把我們信仰的理念價值傳播出去,用能說服人的方式告訴大家,為什麼我們路線是對,而登輝路線是錯;為什麼我們的方式能給人民安居樂業,而登輝路線只能給人虛幻泡沫;
更重要的,我們要親自實踐、為民服務,如果我們沒有好的成績、沒有好的品德,憑什麼讓人民願意聽我們說話?憑什麼讓人民願意給我們機會、信任我們?
如果不能夠真正做點實事,改善人民的生活,那麼和我們所厭惡的政客又有什麼區別?
某些人士整天只期待天降神兵、不切實際;少數大老各個勾心鬥角,只待民進黨垮台,猶如守株待兔、不思進取。
今年大選結束,我非常清楚:背負這面旗幟,更加艱難,任重而道遠。
田單不會逃避;
中華民國也不會。
🔷
註:典故已忘出處,不精準請方家見諒。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韓非是荀子的學生、李斯的同學,學識淵博,留有《韓非子》一書,很難想像書中寫下「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老馬識途」、「自相矛盾」等警世典故的他,竟是患有口吃,不善言詞的人! 請見阿綱老師本集細說分明!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https:...
守株待兔典故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什麼說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澱?︱長知史
成語是熟語的一種,有固定的詞組,在漢語中多數是由四字組成,組織多樣,來源不一,所指多為確定的含義。
----------
成語的來歷較為廣泛:有的來自民間口語經長久演變而慣用,如「狼子野心」「拐彎抹角」等;有的出自古代典故,如「三顧茅廬」「邯鄲學步」;有的來源於神話寓言,如「夸父逐日」「開天闢地」等;也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亡羊補牢」等,都遂為成語。
由此可見,每個成語的背後都隱藏著很深的文化底蘊,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更是歷史的積澱。
----------
從上面所舉的例子中我們發現,成語大多數是四音節的。可「四音節」並不是成語的標誌,有的成語是更多音節的,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也被人們稱為成語。
而且成語的結構一般都是定型的,不可任意改動其詞序或是增減它的分量。成語有精練、形象之特點,所以在語言中得到了很廣泛的運用。說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澱是一點都不過分的。
----------
「此地無銀三百兩」來自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據說從前有個生意人叫張三,老實本分,他好不容易才攢了三百兩銀子,可是不知藏在哪裡最安全。想來想去他把銀子放進一個壇子裡,埋在了自家的院子裡,埋完後他還是有些不放心,就又在地上插了一個木牌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
第二天,被鄰居李四發現了,他心想:「這張三也太傻了,這不分明是在告訴別人這有銀子嗎?」李四貪財,於是把銀子挖出抱回自己家了。
回到家後他也十分擔心對方會懷疑到自己頭上,於是他趕緊寫了一張字條貼在木牌上,上面寫著:「隔壁李四不曾偷」。後來人們就把這種不打自招的愚笨行為稱為「此地無銀三百兩」。
守株待兔典故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什麼說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澱?︱長知史
成語是熟語的一種,有固定的詞組,在漢語中多數是由四字組成,組織多樣,來源不一,所指多為確定的含義。
----------
成語的來歷較為廣泛:有的來自民間口語經長久演變而慣用,如「狼子野心」「拐彎抹角」等;有的出自古代典故,如「三顧茅廬」「邯鄲學步」;有的來源於神話寓言,如「夸父逐日」「開天闢地」等;也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亡羊補牢」等,都遂為成語。
由此可見,每個成語的背後都隱藏著很深的文化底蘊,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更是歷史的積澱。
----------
從上面所舉的例子中我們發現,成語大多數是四音節的。可「四音節」並不是成語的標誌,有的成語是更多音節的,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也被人們稱為成語。
而且成語的結構一般都是定型的,不可任意改動其詞序或是增減它的分量。成語有精練、形象之特點,所以在語言中得到了很廣泛的運用。說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澱是一點都不過分的。
----------
「此地無銀三百兩」來自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據說從前有個生意人叫張三,老實本分,他好不容易才攢了三百兩銀子,可是不知藏在哪裡最安全。想來想去他把銀子放進一個壇子裡,埋在了自家的院子裡,埋完後他還是有些不放心,就又在地上插了一個木牌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
第二天,被鄰居李四發現了,他心想:「這張三也太傻了,這不分明是在告訴別人這有銀子嗎?」李四貪財,於是把銀子挖出抱回自己家了。
回到家後他也十分擔心對方會懷疑到自己頭上,於是他趕緊寫了一張字條貼在木牌上,上面寫著:「隔壁李四不曾偷」。後來人們就把這種不打自招的愚笨行為稱為「此地無銀三百兩」。
守株待兔典故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韓非是荀子的學生、李斯的同學,學識淵博,留有《韓非子》一書,很難想像書中寫下「守株待兔」、「濫竽充數」、「老馬識途」、「自相矛盾」等警世典故的他,竟是患有口吃,不善言詞的人!
請見阿綱老師本集細說分明!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UWYMFxht5k/hqdefault.jpg)
守株待兔典故 在 守株待兔| 成語典故資料庫- 成語故事, 成語解釋, 成語出處. 的相關結果
於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樹旁等兔子送上門來。結果從此以後再也沒得到任何一隻兔子,反而讓自己成為全宋國的笑柄。所以,用舊法來治理國家,就像這個 ... ... <看更多>
守株待兔典故 在 守株待兔的意思是什麼 - 每日頭條 的相關結果
守株待兔 的典故是傳說在戰國時候,宋國的一個農夫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樁上死了,於是他就放下了手裡的農具,然後一直在那棵樹旁邊等著,希望再得到撞死 ... ... <看更多>
守株待兔典故 在 守株待兔[正文] - 成語檢視- 教育部《成語典》2020 [進階版] 的相關結果
於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樹旁等兔子送上門來。結果從此以後再也沒得到任何一隻兔子,反而讓自己成為全宋國的笑柄。所以,用舊法來治理國家,就像這個守兔之人,根本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