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種參與式的藝術創作與策展行動,不僅使得我們將關注的焦點從產出成品的本身移往作品共創過程的設計與思考,也讓我們思考藝術創作者與策展人對於自身角色與合作對象權力關係的反思與實踐策略。我們來透過 典藏 ARTouch.com 龔卓軍老師這篇文章的梳理,從藝術家陳豪毅在舊名麻荖漏的台東成功進行的「Malacecay阿美傳統家屋構築」計畫發展脈絡,看到藝術家生命經歷與地方生活交織的深刻意涵。
--------
其實,許多當代的繪畫、雕塑、公共藝術、社會參與藝術的直擊人心,可能並不是因為它們的「創作論述」撼動人心,而是因為它們以嶄新的形式,敲打到觀眾的感性內核與生命黯黑之處。藝術家陳豪毅(Akac Orat)在今年暑假蓋好的那幢沒有創作論述的家屋,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陳豪毅的創作路徑,或許因為位於成功鎮和平國小老師和當代原民的身分,使得他在畢業後展開了非常不同的創作與策展路徑。從2014年開始,卑南族與阿美族混血的陳豪毅,已經以「沒有作品的藝術」這樣的跨教育理念,來創製國小藝文實驗課程,並且把三民國小和平分校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海岸阿美血統的小朋友視為創作的藝術家,參與在這樣的實驗課程裡。譬如「宇宙課程」,就是把東海岸最常見的星空、八大行星、外星人,甚至是隕石、星座與隕石坑問題,都轉化為陶作、裝置與讓學生「學習如何提問與創作」的起點。他引導學生拍攝介紹八大行星的影片、挖隕石坑、露天坑燒隕石,同時透過蒐集柴燒木材的勞動過程,讓這一連串的創作行動,打開學生探索各種身體能力與材質對應變化的過程。最後,在畢業典禮的那一天,「和平呼叫宇宙星」計畫引導下的整個典禮,小朋友們播放這些自創影片,以及最重要的是也播放一百多部NG的探索片段,讓持續一天一夜的坑燒隕石過程和歌唱,成為學生身體記憶與材質探索的成果。「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用玩樂的方式學習,讓小朋友們快樂探索,讓他們的身體去記憶。原住民跟一般的漢人不一樣,他們是用身體去感受,他必須要流汗、跑來跑去,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指甲弄得很髒。」(註3)包括藝術家陳豪毅本人,雖然過去學習的是陶藝,但這也是他第一次進行野地的坑燒法。因此,即便是對老師的角色而言,也需要「學習如何去學習」(learning to learn),這正是人類學家Tim Ingold所謂的「探究的藝術」(Art of Inquirying)。(註4)」
..
陳豪毅在2011年畢業後回台東,開始在成功鎮上的和平國小服務,直至2018年辭職離開。這個期間,除了他開發出來的「宇宙課程」之外,手做築造計畫是他非常重視的教學手法。他引導小朋友蓋煙燻櫃、蝸牛室、樹屋、瞭望台、軌道車,讓學生在學校養蝸牛,爬上動手蓋的兩米高的瞭望台去瞭望。這些建築創作行動,一定會有採集材料的過程,去附近坡地採竹子,到海邊去採漂流木,「帶他們做時,反饋很好,小朋友可以很清楚地認知他們在做什麼,這種學習比閱讀書本好很多,而且有很多好玩的時刻。譬如撿漂流木時,我會讓小朋友坐在漂流木上,然後開車一路把漂流木拖上岸來。小朋友超開心的,會不時拉著我說:『老師再來再來,再去揀木頭。』燒隕石時,叫小朋友去撿木頭,平時沒有被注意的材料得到了他們充分的關注。蝸牛室建成之後,他們養出來的蝸牛超多的,而且從家裡一直帶來。」.
...
陳豪毅回憶起他剛到和平國小時,就受命做過一次傳統屋建造的完整記錄工作。於是,他開始更密集地找老人家探問房屋方位、柱子尺寸、空間規畫、材料採集等更為細節的問題。在細問之下,才發現麻荖漏部落其實有三間一百年以上的傳統屋,後來因為道路規畫的關係,一間在巷子深處,一間被包覆起來在樓房裡面。當然,這是傳統部落與家族不願提及、不想面對的一段歷史,因為信仰改宗而造成巨大的信念變遷,使得原本全部都是傳統屋的部落,目前也只剩下一些厲害的老人家,屬於陳豪毅的外公那一輩的老人家,曾經有看過造屋過程。但實際參與造屋又有完整記憶的,在部落裡幾乎已近完全絕跡。陳豪毅在調查過程中,直接去測量各種結構上的實體尺寸,看過這些隱藏在部落角落的三幢傳統屋之後,他不斷修正自己原本的設計圖,那張早先按照和平國小時的蓋屋記錄畫下來的設計圖,又開始了「圖表」的運動。
就此而言,有人或許會質疑本文作者:那麼今天任何一個建築師修復老屋或標下古蹟建築的修復標案,也可以算是當代藝術的創作行動嗎?對此,我可以提出的初步回應是:一位當代藝術與策展訓練背景的藝術家與策展人,可能沒有建築師執照,但正因為陳豪毅試圖建立的傳統屋,已經是一種瀕臨滅絕的築造過程與技巧,那麼,在幾乎超過半世紀已經沒有任何新建的海岸阿美家屋的斷裂建築史來看,是否我們可以透過具有當代藝術實踐背景的他的家屋創作,以人類學家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ilfford)的《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的當代觀點,看到一種嶄新的復返式、重新聯結歷史經驗式的家屋創作築造行動?」
(引用自:https://artouch.com/views/review/content-48356.html?fbclid=IwAR3DjUCR3l6bQ-P7fxAHcP6oZKD0n4l8xOuB1sci9EOCax1yOAD7so1xvH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Science Experiments with Physics Engin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宇宙服を身に着けずに宇宙空間に飛び出したら、人の身体はどうなるのか。諸説ありそう、もっと詳しくは参考資料。 資料①:フランセス・アッシュクロフト 『人間はどこまで耐えられるのか』河出書房新社 資料②: http://teacherlink.ed.usu.edu/tlnasa/reference/i...
宇宙 空間 生身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父親節特別篇:提供各位紳士研修的生殖醫學研究室 >
各位好
我是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
自2021/7/1試管嬰兒補助案正式上路以來
已有許多對夫妻於本院接受試管嬰兒療程
其中也有許多對夫妻已經順利成為父母
真是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
在此
也祝天下父親與準父親們
父親節快樂!
-
在不孕症治療中
大多數的重點,
都放在女生身上
畢竟
太太需要提供卵子、內膜、跟良好的子宮環境
相比之下
先生所做的貢獻
似乎僅僅只有提供幾隻正常的精蟲而已。
-
然而
真的是這樣嗎?
-
嗯
似乎還真的是這樣。
-
由於我們醫院過去
提供各位先生取精的場所之時間與地點經常難以配合
導致偶有先生被迫在車上取精、在廁所取精等等的情況發生
-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侯院長與高副院長都非常積極地協助生殖中心
我們找到了一個適合的地點
一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地方
既不用擔心外界的干擾
也不用擔心一些影音或使用者個人發出的音效會吵到別人
-
新設立的生殖醫學研究室已於8/1正式啟用
提供各位準父親們
一個可以獨自深究宇宙真理的地方
-
借用方式:
請需要使用的紳士們
持精液檢查單、人工授精療程單、試管嬰兒療程單
或任何其他需要借用的相關單據
至三樓生殖醫學中心借用鑰匙
並自行前往生殖醫學研究室研修
-
如果有需要的話
也可以一併借用移動式影音撥放器
生殖中心備有100部高畫質影片
會隨機放置2片提供您觀賞研修。
-
室內也提供手機架與無線網路
看各位紳士個人需求自由使用。
-
開放時間:
週一到週五8:30-14:30;週六8:30-11:30。
-
不限次數、免費借用、
不用刷卡、無須入會、
隨點隨看、定期更新。
-
歡迎各位有需要的紳士
到這個專為男士準備的空間中
安靜地度過短暫的愉快時光
-
“生殖醫學研究室到底都在研究些什麼?”
“研究男人與女人之間,如何能夠順利完成懷孕的一個過程”
-
“我原本想叫做射子島或億載精城之類的"
"不過後來想想還是算了。”
-
~ 威廉氏後人 – 李毅評醫師 ~
試管嬰兒懷孕成功率計算器 : https://haveababy.tw/predict/
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mrwilliams999
個人網站 : https://haveababy.tw/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r_williams_li/......
-
宇宙 空間 生身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我們都是相互依存的地球細胞
「地球村」的觀念,大約是在上一世紀末被提出來。那是由於交通工具發達與網路資訊便捷,使得空間感縮小了、時間感縮短了,處身千萬里外,也能隨時互相交談。人們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知道世界各地剛才發生的事,感覺上不論居住在地球的哪一個地方,就好像是住在同一個村莊的隔壁鄰居。
過去人類的生活範圍,局限在家族鄰里之間,能夠雞犬相聞。而現在,我們雖然把世界比喻為一個村落,但在這個「村」裡的六十多億人口,一輩子雞犬不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人,可說太多太多了。
不僅如此,我們也常看到同一棟大樓的住戶們,有些人或許還會在鄰里集會或電梯裡偶爾碰面,有些人則因為生活作息及職業的不同,加上人口流動率高,根本難得一見。疏離的人們很容易產生封閉自鎖的習慣,形成強烈的自我保護,很少能夠培養起守望相助的感情。
於是,在大樓公寓裡,住戶將樓梯間占為己有,成為舊衣、舊報紙、舊雜誌、鞋櫃,以及各類廢棄物的堆置場,早已不是新鮮事了;為了爭占樓梯間所引起的住戶糾紛,也偶有所聞。我們很難期望每個住戶放棄私人的便利,來為整個社區的公共利益設想;更遑論要求座落在地球村的世界各國,建立起全球性的共識,放棄領海、領土、領空的設限與優勝劣敗的堅持。所以在國與國之間,由於各種主權的爭執,所導致的對立與衝突,更不知凡幾。
假設住在同一棟大樓的住戶,都無視於公共空間的維護,而成為垃圾堆置場和有害細菌的傳播站,受害的肯定是大樓裡的全體住戶;擴大情況來看,世界上大小國家、不同族群間的互相征伐,其影響的層面,也一定是全球整體的。如果像一座大樓這樣小的環境,我們都無法共同愛護、彼此照顧,又如何能奢望出現一個和樂的地球村呢?
如果我們無法體現地球村的襟懷,那麼,人類的災難恐怕將會愈來愈多。因此,我要呼籲大家,應該尊重各種多元民族的文化差異,為共同的利益互助合作,為他人、他國、他種異文化的立場著想,同時也應該尊重彼此不同的宇宙觀及人生觀,在不妨礙他人利益的原則下,大家是可以自由自在、各是其是的。
我們不妨體驗一下,生存在大地上的每一個眾生,都是生於斯、死於斯,食衣住行無一不是共同仰賴大地的供給,包括每一個眾生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是地球給我們的。生存在地球上的每一個眾生,不僅都是兄弟姐妹、骨肉同胞,根本就像是血肉相連、聲氣相通的連體嬰。地球不僅是我們地球眾生共同的母體,根本就是每一個眾生自己的身體,住在地球村中的每一個住戶,根本就是地球本身許多相互依存的細胞。我們必須相互包容、相互支援、相互信賴、相互尊重、相互適應、相互忍讓,才能營造一個和樂幸福的人間淨土。
如果依據佛教徒的信仰,盡虛空界,無一微塵不是佛的法身;盡虛空界,無一眾生不是未來的諸佛,我們豈忍相互傷害,彼此糟蹋呢!
--本文摘自《人間世》
延伸閱讀 👉四大環保與天災人禍的關係
https://youtu.be/WocAvRK3bGw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我們都是相互依存的地球細胞
#人間世
#四大環保與天災人禍的關係
宇宙 空間 生身 在 Science Experiments with Physics Engin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宇宙服を身に着けずに宇宙空間に飛び出したら、人の身体はどうなるのか。諸説ありそう、もっと詳しくは参考資料。
資料①:フランセス・アッシュクロフト 『人間はどこまで耐えられるのか』河出書房新社
資料②:
http://teacherlink.ed.usu.edu/tlnasa/reference/imaginedvd/files/imagine/docs/ask_astro/answers/970603.html
その他の参考資料:
***************************
YOU CAN SURVIVE BEING EXPOSED TO THE NEAR VACUUM OF SPACE FOR ABOUT 90 SECONDS WITH NO LONGTERM DAMAGE
http://www.todayifoundout.com/index.php/2012/06/you-can-survive-being-exposed-to-the-near-vacuum-of-space-for-about-90-seconds-with-no-longterm-damage/
Survival in Space Unprotected Is Possible--Briefly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survival-in-space-unprotected-possible/
もし人が宇宙に放り出されたら、どう死ぬの?血液沸騰や冷凍ではない最後とは
https://logmi.jp/business/articles/112452
Jim LeBlanc Survives Early Spacesuit Vacuum Test Gone Wrong
http://www.spacesafetymagazine.com/aerospace-engineering/space-suit-design/early-spacesuit-vacuum-test-wrong/
毎日新聞2016年7月8日 大西飛行士 乗り物酔い大丈夫? 宇宙船で50時間缶詰め
https://mainichi.jp/articles/20160708/k00/00e/040/192000c
6時間 or 2日間?! ソユーズ宇宙船の飛行時間のひみつ
http://fanfun.jaxa.jp/topics/detail/7856.html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RAPID DECOMPRESSION OF CHIMPANZEES TO A NEAR VACUUM
http://www.dtic.mil/dtic/tr/fulltext/u2/647034.pdf
THE EFFECT ON THE CHIMPANZEE OF RAPID DECOMPRESSION TO A NEAR VACUUM
https://ntrs.nasa.gov/archive/nasa/casi.ntrs.nasa.gov/19650027167.pdf
「きぼう」での実験
http://iss.jaxa.jp/kiboexp/participation/interview/interview3/
***************************
裏チャンネル:(開始未定ですが…)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VBWuZftk2Oq1CbzehHjT4g
Twitter:
https://twitter.com/physics_engine0
#物理エンジンくん
宇宙 空間 生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蔡譯緯繪畫創作展
專訪: 蔡譯緯
藉穢土轉生 探索自我
創作者蔡譯緯從小特別喜愛繪畫,對於手作型的作業都會花心思去完成,彷彿在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中,能夠獲得一些樂趣與滿足。雖然自幼就嚮往著藝術,卻沒有特意去報考美術班,蔡譯緯就跟多數人一樣,忙著課業與升學。等上了高中,大一些、有點想法後,便很快發覺到自己的特質與興趣在藝術領域,於是開始確立未來的志向,進入陳哲老師的畫室學畫,對於繪畫也算是有了比較正式的認識與接觸。陳哲老師是蔡譯緯的啟蒙恩師,他在繪畫上的觀念是開放而不僵化的,因此蔡譯緯的藝術養成過程無形中也被保留了很多空間,而他大多數的繪畫觀念與技術都是在這時期建立的。
蔡譯緯就讀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美教系,是第一屆不採計術科成績招生的學生,他是以保留學籍的復學生身分回去就讀的,當時大學生活過得並不開心,自然地開始封閉自我。不過在這個階段,蔡譯緯幸運遇到二位對他影響很大的老師-連德誠老師與郭博洲老師。他們對藝術的想法,不論是理性的批判質疑,或是感性的諒解關愛,都直接啟發了蔡譯緯往後在創作上的觀念思辯、情感的傳遞以及風格走向,影響深遠。
畢業後,蔡譯緯一直忙於生活與工作,直到前幾年才有多一點的喘息空間繼續進修。在嘉義大學就讀研究所的時期,因為有周沛榕老師的指引與鼓勵,加上家人的支持包容,才又慢慢喚醒心中的小宇宙,他希望可以一點一滴的蓄積能量,找到自己人生中比較舒適的位置。
與油彩的相遇
創作媒材的使用通常和自身的學習經驗與喜好有直接的關聯。蔡譯緯在高中時期比較常接觸的是水彩與炭筆素描的靜物寫生,著重色彩與明暗的練習,因此對於西方繪畫系統的媒材較為熟悉,上大學後很自然地就選擇以油畫為發展方向。另外,油彩具有緩慢乾化的特性,可以提供他更為充裕的作畫時間,有利於精緻細微的描繪、色彩明暗的銜接緩衝、豐富的色層堆疊罩染,適合寫實風格的繪製與操作,因此現階段主要是以油彩為創作媒材。除了繪畫,有一部分的創作是以文字為媒介,因為有些概念需要運用到符碼,會比圖像來得精準而有趣。
蔡譯緯採取照相寫實風格來創作,他想要透過竭盡所能地施展技巧,來呈現移植過程的人為誤差,以及因時間的流動性所產生的細微瑕疵。也就是說,照相寫實的目的並非為了呈現技術「所能及」,而是相反地,要用來凸顯他能力「所不能及」的部分,以此來呼應總是出現在生活中的無力感。所以希望大家看到的是那些瑕疵或觀念上的部分。
死跑龍套的翻攪
透過道具的輔助擬仿「富貴、吉祥、福、祿、壽、喜」等美好形象,將自己的面相做一番加工與微調,循此脈絡擴展,再納入動漫角色如「蝙蝠俠」、「拳四郎」、「聖鬥士」,以及「千眼」、「洋人」、「桃客」等自創人物,渴望透過發動「穢土轉生術」來召喚異能者附身,施展他們的天賦異稟。
創作靈感源自人生中一次愚蠢抉擇的餘波蕩漾,蔡譯緯用白話一點的說法,大概就是怨念。這些養分的確是有點髒髒爛爛的,因為它來自真實生命中的失落與毀壞,蔡譯緯試著去廢物利用,希望可以滋養出花朵來,這也就是穢土轉生術的意思了。
複製的失真與徒勞
「我覺得人是非常奇特的一種生物。」蔡譯緯常疑惑,為什麼人會有很多令人不解的複雜思緒與行為,像是說謊、矛盾、陷害、妒忌、煩惱、悔恨、犯蠢、模仿、偽裝、表裡不一等,說也說不完。好像每天都有上演不完的內心戲與自我衝突,很容易就會自己找罪受,當然這些疑惑絕大多數是來自於自己生活中的遭遇或體悟。
藝術家藉由創作的過程,可以將內心的情感、想法、體悟具現化,傳達個體的人生經驗、省思與關懷,或是作為宣洩的管道。對蔡譯緯而言,創作比較像是一段自我觀照、探索尋找以及成長的歷程。很重要的,也是釋放能量的出口。蔡譯緯認為,創作行為本身是很私密的,把顏料遞移到畫布就是一種不斷述說與揭示的過程,所以他沒辦法在別人面前作畫,會讓他感到很不自在。一個人時,才可以比較清楚感受到身上所發出的訊息與能量,不管是正面的或負面的,然後再將這些能量釋放出去,回到一種舒適的狀態。
或許人生存在著許多不完美,而我們最終也不會成為自己心中的那個想像,但無論如何,還是試著以幽默的方式去看待生命中的難題。就像少林足球裡的那一幕集體歌舞,醬爆從來沒有放棄成為一個偉大作曲家,而豬肉佬又何嘗不想成為一個偉大的舞蹈家一樣,始終懷抱著原初的夢想。
蔡譯緯簡歷:
2016 國立嘉義大學 視覺藝術研究所
2001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學系
獲獎:
2016 璞玉發光計畫 西畫類第三名
2011 金車新銳油畫獎 優選
2001 第二屆 NOKIA 亞太藝術獎 亞太區第三名
2000 第二屆 NOKIA 亞太藝術獎 台灣區首獎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
展出日期:2017/09/02-2017/10/29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2段1號3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