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關心政治的朋友,近日廣傳一則國民黨營隊的報導。
有的朋友覺得好笑,我倒是笑不出來,我覺得值得嚴肅以對。
我有一些想法,提供參考。
一、這不是國民黨的全貌。
這是江啟臣主席辦的營隊,如果對派系政治夠敏感的人會發現,朱立倫參選主席後,國民黨的顏寬恆副秘書長就辭職,表示該黨應該有一些壁壘分明的狀況,江啓臣辦的青年營隊,多少也會如此,所以,參加者只能代表一部分的國民黨青年,還有很多不同樣貌的國民黨青年,沒有被看到,所以,不用透過一個營隊,就輕易就抹煞國民黨的戰力。
二、國民黨不是沒有年輕臉孔。
國民黨不乏年輕臉孔,只是要看出不出得起。國民黨籍的民代,以及有意參選首長的人,薪水開出來,就是會有年輕助理來上班,所以我倒不覺得國民黨真的沒有年輕臉孔。國民黨的年輕臉孔沒空來參加營隊,不表示他們沒有在民代辦公室上班,在幫老闆拉票拍片。只能說,沒有薪水,純粹理念相挺的年輕人,或許沒那麼多。
三、他們覺得原本該是國民黨的孩子,還沒回家。
對民進黨有先天反感的人,也就是原本應該會對國民黨比較友善,又對政治有興趣的年輕人,現在還在支持其他陣營、散佈在他黨,還沒有回歸。這恐怕是國民黨目前在努力拉回的族群。
四、打,有支持度。
趙少康那個主張在立院打架,得罪越多人,就會有越堅定支持者的言論,我有再從他們記者會錄影上看到,他確實有這樣講。但他在這方面的政治分析,也沒有錯。韓國瑜的崛起就是最佳範例。
但趙少康主張「民進黨政治人物罵三字經、五字經、暴力相向,綠營支持者就會很支持」,這個刻板印象,如果他真的相信,那他真的還活在1994年。但我相信趙少康沒有那麼笨,所以到底是誰被趙少康認為有這麼笨呢。
五、操作仇恨,就是他的用意。
由此可看出,藍營的思維,炒作仇恨,尤其對民進黨的恨,對凝聚國民黨支持者,很必要。所以,記得,如果看到疫情跟全球狀況似乎很矛盾,看到一些議題似乎不是國民黨講的那樣,感覺國民黨在炒作仇恨,沒錯,他就是。對民進黨的仇恨越甚,就表示國民黨越成功。
六、媒體都是綠的嗎?
「現在,大部分媒體都是綠的啊,根本也沒有一個媒體敢說我是藍的啊。就是你認為他不是綠的,你現在只能是綠的跟非綠,就算你是非綠,他也不敢說我是藍的。」
這是趙少康在這個營隊講演的原句,是他營造「藍營的少數感、被害感」的立論基礎,就有如他1994年自詡爲孤臣孽子一般。他主張沒有媒體敢說自己是藍的。用這個來營造自己四面楚歌,孤軍奮戰的想像。但我實在不同意,現在打官司如果要登報道歉,要刊登三報(蘋果已經收攤),這三報為旺中、聯合、自由。三分之二,這不就是正常的國民黨的政黨比例分佈嗎?有線新聞台除了民視三立以外,不是中華隊,就是直接放中国劇。
國民黨或許在網路世界是比較吃虧,但這只顯示網路是個較為公平的地方而已。
六、失業五年,很委屈。
從羅智強的分享,他多次提及自己被說是「頂新門神」,失業五年,嚐到最苦的滋味。從這裡看得出,對他們來說,失業,很傷。
失業,對民進黨人來說,家常便飯,每次選舉完都是成千上百的人,自己在民間找工作,基層黨工,賣便當、做外送、當管理員的比比皆是。民進黨政府的官員,鞠躬盡瘁,卻被無端指控,收押,雖然事後無罪定讞,但卻折損了半條命,翁啟惠、郭瑤琪、邱義仁。但當然,假使是沙包黨得到這種羞辱與中傷,不算傷。
國民黨人會覺得「失業」很委屈,很痛苦。因為敗選與失業,不在他們當年入行時的職業風險裡。
七、親近國民黨,不是傻瓜。
他們自嘲,現在還在參加這個營隊的,是有心要戰鬥的傻瓜。我不同意,哪有這麼精明的傻瓜?押寶中国、押寶人民币,怎麼看都不像傻瓜。
八、「擁核」與「反綠能」是一體兩面的國民黨主張。
「擁核」本來就是國民黨的一貫政策,雖然馬英九任內下令封存核四。但很顯然,他們只要有機會就要復辟,沒機會,就製造機會。
公投就是那個機會。
九、鬥爭點:黑高端疫苗、紓困、藻礁。
十、以上被國民黨點出的鬥爭點,都不只是國民黨有在用而已,很多人都用得很開心。
但這些卻也都真的是可能動搖本土政權的東西。重啟核電,就是終止綠能。只要把綠能鬥黑,國人就只能迎接核電幫回來。而核電幫從來都沒離開,連失業都沒有,他們只是暫時沒有鎂光燈而已,結構上,他們都還在自己的崗位、教職上,只待風向一變,隨時都能上場。年底的公投就是核電全面捲土重來的時刻。
十一、低估國民黨,就是迎接國民黨。
任何人若是低估它,認為它趴在地上了,就是對地方政治裡,國民黨的多數存在視而不見,既是騙人,也是騙自己。這對操短線的政治勢力有利,但對長遠台灣政治發展有害。
※
謹慎嚴肅,重視它、對抗它。
與各位朋友們,共勉之。
基隆市議員 張之豪
孽子分析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真聽】當「腐」成為一種主流文化 | #BL文本的系譜 |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與《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 // 李長潔 😍
.
這一集的標題被兩部BL日劇佔滿<3 雖然我完全不是腐世界的人,但也因為近年的幾部BL(boys’ love)電視、電影作品,被開發出一條新的道路。從前看過中國的網路劇《#上癮》才接觸到這種以女性為主要收視群眾的同志作品(到底可不可以叫同志作品呢?),而在BL原生地製作的《#大叔之愛》(2018)、《#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2019)、《#昨日的美食》(2019)、《#腐女不小心跟gay告白》(2019)、《#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2020)等。
.
從文化研究的觀點來看,圍繞著BL文本所構成的腐文化社群,有著某些特定的身分認同、文化實踐,像是「可見」與「不可見」的現身,而閱讀BL文本則是一種對傳統、固定的性別互動的逃逸和抵抗。更有趣的是,BL文本在台灣的發展是與言情小說、少女漫畫、漫畫王、租書店密切相關。今天就來聊聊這些。
.
📌 #本集的內容有:
.
▶ 我是30歲的魔法師(?)
▶ BL文本的起源
▶ 日本現代文學奇書 - 少年愛與A感覺
▶ 腐文化裡的身分認同與實踐
▶ BL文本的性別想像與抵抗
▶ 腐女的身分遊戲
▶ 從漫畫租書店開始的台灣BL羅曼史
▶ BL次文化的大眾化
▶ 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ouu1qkokj0r0875i8aqkdyj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PZ8MHglWFr5CtmvuEg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2QoXWGTZkP3iZWmK6CZ6lM?si=qqdfvszSQLu4GGW3Gz99Tw&utm_source=copy-link
.
📣 #apple 聽這裡:https://reurl.cc/V3KKvZ
|
///// 完整論述 /////
.
▓ #BL文本的興起
.
近年的動漫影視作品吹起一股BL風(boys’ love),無論是日劇《大叔之愛》、《如果30歲還是處男 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還是台劇《紅色氣球》、《越界》,或是有點久以前的中劇《上癮》,更有一堆泰劇。耽美男色的作品,成為某種大眾流行文化的類型,也擁有大量的女性觀眾(姨母們、腐女們…),甚至跨域到更廣大的閱聽眾。談到BL文本,就不免地還是要回到日本文化的脈絡中來理解其生產。
.
一般來說,日本女性小說家森茉莉的《戀人們的森林》(1961)、《枯葉的寢床》(1962)可以說是BL文本的濫觴。雖然在60年代的少女漫畫裡,就有性別越界的例子,例如池田代理子、手塚治虫。但竹宮惠子的《風與木之詩》(1976)才可以說是少年愛漫畫的骨灰鼻祖作品。該作品帶有古典、西歐風情,以尚未發育第二性徵的少年為主角,劇情相當煽情。也就是說,在70年代,日本少女漫畫的領域接納了少年愛文本,進而80年代時,少年愛類型漫畫正式成為少女漫畫的子類型。
.
直到90 年代日本《B-Boy》雜誌為與先前沉鬱耽美或具有情色元素的男性同性愛作品區隔差異,提出「ボーイズラブ」(Boys' Love)一詞企圖將出版品設定為明亮輕快喜劇收場的男性同性愛漫畫,雖最後未能收效,卻使得BL一詞成為後來所有男性同性愛作品的代稱(楊曉菁,2005)。若說耽美與BL有甚麼區分,可能有「名稱」、「風格」、「敘事」三種區分,甚至,BL指稱更加通俗的文本流行。
.
▓ #少年愛的文學起源
.
然後再來看一下少年愛概念的系譜,可從稻垣足穗《少年愛的美學》(少年愛の美学)裡見到軌跡,其指出作家森茉莉,是耽美小說的起源,她的小說《戀人們的森林》、《枯葉的寢床》,開啟了女性描寫男同性戀的文學類型。稻垣足穂,是一位新感覺派作家,提倡感受生活中的一切,躍入事物本身的直觀與觸發。1969年以《少年愛的美学》獲得由新潮社推動的「第一回文學大賞」。
.
《少年愛的美學》裡蒐集大量東方與西方的少年愛(Knabenliebe)、同性戀資料,也對其進行詳實的解說、細微的敘述,尤其是描繪男性對少男的慾望,少年愛大抵也與日文中的「若眾道」相稱(劉靈均,2019)。《少年愛的美學》的核心論述是「A感覺」,他認為,人的快感包含肛門(A=anus)感覺、陰道(V=vagina)、陰莖感覺(P=Penis)、口腔感覺(O=Oral),廣援博引古今中外對於性快感的描寫比較,並且將其用以解釋對美少年的愛之美好(高橋孝次,2010)。
.
「A感覺」的論述,明顯運用精神分析師Sigmund Freud的「反覆說」,他將人做為一個由口到肛門的構器,A感覺是快感的原初,V感覺則是A感覺的派生,P感覺是V感覺的翻轉,那O感覺的進食行為也是性快感的一環。
.
所以,稻垣足穗論證到具有A感覺的少年是性的基礎。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到底在講什麼(@@)。總之稻垣足穗認為「A感覺」是「失去的」,其正是「對某種失去的東西的鄉愁」,無論是性的歷史性、現代人的快感、日本傳統中的若眾道。無論他的理論架構你能不能接受,或是感到貶抑女性不合乎性平,這本「奇書」的確理論化了日本現代的美少年文本,奠定男色審美的趣味,也提供了某種具有歷史地位的文學解讀。
.
▓ #BL文本與腐女社群
.
記得好幾年前上社會學課的時候,有一組同學彙整了100大重要的BL動漫作品,我只認識《純情羅曼史》、《世界一初戀》,並且對這些作品進行大規模的分析。口頭報告時,她們雙眼燃燒出灼熱的視線,說明為何某些作品是「必看」。那時我第一次見識到「腐女」的力量。
.
所謂「腐女」(應該不用解釋了吧),源自於日文中的「腐女子」(fujoshi),最早出現在2000年時的「2channel」網路論壇上,延伸著90年代愛好閱讀耽美小說的女性。
.
腐女,指稱喜歡將萬事萬物都解讀為男男同性關係的女性。2005年後,日本媒體開始注意到腐女群體,腐女的名詞正式出現在大眾媒體中。後來,在課堂上,可能是因為我對日本文化的愛好態度,讓很多腐女BL同好們紛紛跳出來討論BL作品,我才驚覺,原來有這麼多人在喜愛BL。
.
▓ #BL文本的性別想像與抵抗
.
為什麼某些女性讀者會熱愛閱讀 BL?臺灣地區已有若干研究為上述問題提出解答,例如鍾瑞蘋(1999)的問卷調查分析發現同性戀漫畫閱讀者的閱讀動機包含好奇心、流行感、偷窺感、感官刺激等,閱讀經驗愈多者也可能因社交動機持續閱讀;楊曉菁(2006)、張茵蕙(2007)、及葉原榮(2010)以小規模樣本進行深度訪談,發現女性讀者喜歡 BL 的理由包含對性別刻板印象及父權社會的厭倦與抵抗、對男男曖昧情愫衍生浪漫想像、得以窺視男性/體及性愛情節但可迴避女體成為男性情慾目標等。(轉引自林奇秀,2011)
.
周典芳(2010)的訪談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她指出 BL 故事中的四種關係性
以及三種性表現(性愛描述的特徵)是吸引女性讀者的主要理由:在關係性方面,「對等性」係指戀愛雙方常表現出權力關係的平等感;「多樣性」是故事情節設定與角色屬性相對複雜,充滿各種可能性;「禁忌性」是指悖德的同性之愛具有淒楚美感,讀之可獲得感動與勇氣;「現實性」則是指 BL 讀者對女性向讀物中條件優秀男性搭配條件低劣女性的不認同,相較之下,虛構的 BL 故事反而顯得真實(意謂「條件相當的兩個人在一起才是合理的」)。
.
在性表現方面,「逆轉性」是指讀者在 BL 閱讀中扭轉了一般女性「被觀看」的經驗,成為觀視性愛與男體的主動者;「人間性」是指 BL 故事中的性是有情感、人性化的,不僅是感官的刺激;「配慮性」則是性愛雙方會體察並關心對方感受(即使是虐待式性愛的描寫亦然)。(轉引自林奇秀,2011)
.
而林奇秀(2011)則以「踰越的愉悅」來做為解釋。她以「逾越」概念為基礎,歸納六種「因逾越而愉悅」的閱讀快感。在悖德的愉悅中,讀者逾越以一男一女為主的異性戀體制與社會常規加諸在愛戀雙方身份的箝制;在反抗與逆轉的愉悅中,讀者逾越社會對女性的期待、規範、與桎梏;在控制與匡正的愉悅中,讀者逾越傳統作者相對於讀者、訊息傳送者相對於被傳送者的文本理解模式,奪得積極解讀文本、擺佈文本、改寫文本、或創造新文本的主動權,同時也在這些行動中積極地定義她們心中可愛可親的男性。
.
▓ #腐女的身分遊戲
.
透過作品與討論,腐女似乎擁有一個想像(也是真實)的文化社群,社群中的人們有種隱藏的規則:低調地喜歡BL,不要讓他人發現身分。在岡部大介(2008)的〈腐女的身分遊戲-可見與不可見的身分〉中,描述了腐女群體的次文化樣態與身分認同。他用Erving Goffman的劇場理論解釋,腐女的現身,不只是一種對自我的看法,同時是社會關係的反映。岡部認為,腐女身分認同在「可見」與「不可見」的戰略實踐中被構成。
.
他們一方面會偽裝(隠れ)成「普通女子」、「低調」,來躲避主流社會、親戚家長、同伴好友的觀察,像是《我家女兒交不到男朋友!!》(ウチの娘は、彼氏が出来ない!!)裡的水無瀨空。但另方面卻會運用「萌語」(萌え語り)、「妄想」(張瑋容,2013),來暗渡自己的喜愛與實踐,像是「攻」、「受」、「總攻」、「總受」的描述,或是描述劇情類型「下克上」、「攻攻」,很多時候也會藉由作品的「類型」(genre)與角色的「配對」(coupling)來表達自身與確認腐認同的存在。
.
學生很愛探詢一個問題,腐女群體究竟跟非腐女群體有何不同?沒想到,還真的有人做這個研究。宋佳的〈腐女的形象調查〉,以大學生358名(男性106 名、女性250名)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發現,腐女們容易受到非腐女與一般男性忽視,但他們接受自己,不在意他人眼光,他們的生活因為BL作品的愛好而感到豐滿充實。我們可以見到岡部所言的「腐女的可見與不可見」的延伸,腐女的「可見」實踐,有時候是一種對「汙名化」(stigma)的抵抗,也展現腐文化對腐女所產生的意義豐沛世界。其他還有相關延伸出的腐類型還有「腐男」、「腐人」、「腐死鳥」,「腐教」、「BL腦」,也是蠻有趣的討論。
.
從前日本的腐文化社群常遭受批評,愛情至上論展現的,其實只是她們利用來逃避困擾女性的性別議題。不過,直至今日,在性別運動更加顯著的現在,透過對BL文本的接觸、對同性愛的BL式認識,讓許多腐女、腐男們願意更進一步地去認識同性戀群體的真實生活與權益。
.
▓ #90年代的租書店 #台灣的BL文本殖生
.
回到台灣的BL文本,其興起與日本的耽美文學有極大的直接連結。對於台灣的少女來說,言情小說是很重要的浪漫啟蒙、性愛啟蒙。這個文學領域,讀者、作者、編者都是女性,性別化產業的特色得以令其充分演繹台灣當代女性的愛慾想像(有別於瓊瑤)。自1990年代初期,這個產業成熟完備,然後以「租書店」、「網咖」、後來有「便利商店」作為重要的傳播場域。有著時代性的意義。(楊若慈,2012)
.
台灣本土言情小說與日本 BL 文化之所以產生聯繫,乃是因為二者共通的主要傳播與流通場域,也就是台灣獨有的漫畫租書店使然。女性讀者們在漫畫租書店,閱讀消費這些平價、淘汰率高、收藏價值低、故事公式化的文學商品,BL類型的漫畫文本也影響到言情小說的閱讀嗜好,開始有日本BL輕小說出現,也有台灣作者出版BL言情小說,例如知名的《烈火青春》系列。台灣的女性讀者亦逐漸發展出看BL漫畫的喜好。(楊若慈,2012)
.
而言情小說的BL文本,並非與同志文學相同,白先勇的《孽子》、朱天文的《荒人手記》、吳繼文的《天河撩亂》。同志文學某個程度上,還是比較真實地、寫實地表達著同性戀主體與群體的內心刻劃與社會處境。但BL文本則聚焦在男男之間的戀愛關係,較不牽涉到社會處境,各種阻礙困難都可以在愛情的力量中,被迎刃而解。
.
▓ #BL文本的大眾化 #推一部日劇
.
近年有許多電視劇推出以BL為主題的作品,或是原著,或是改編漫畫,也造成了一股「賣腐」風潮,這個賣腐以異性戀男主角為CP,打造各種BL浪漫幻想,也更將BL文本從次文化推向主流。
.
BL劇不是同志劇,可以想想那些歐美的同志電視劇,如《同志亦凡人》(Queer as Folk),那是真真實實給同志族群欣賞的戲劇(不過,這個時候應該要問問腐人類們,看到同志劇的感覺是甚麼)。
.
談談最近看的一個奇妙的BL劇《絕對會變成BL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BL的男人》,這個設定實在是太神奇了。故事中的異性戀直男男主角,身處在以BL為架構的世界中,為了防止自己陷入戀愛,因此努力的在避開各種 BL 漫畫裡的套路,避開一切有可能會被「掰彎」的場景。有時候想避卻避不了,套路與反套路的攻防戰,就在男主角戰戰兢兢的防堵中出現趣味。
.
只要兩個男人對到眼,就會展開命運之戀的世界!小混混和乖乖男餐廳的邂逅,明明不怎麼美好卻會被腐腦和戀愛濾鏡看成浪漫的狀態。其他像是「路倒的陌生人」、「聚會裡跟你一樣無法進入狀況的男子」、「隔壁跟你借筆記的男子」,看著男主角不斷地解釋各種腐場景,也讓我好好地學習了一番。
.
可以更令人深思的是,如果我們把劇名改成「絕對會變成異性戀的世界VS絕不想變成異性戀的男人」,是不是可以讓我們同理心地思考身處於異性戀世界中的同志朋友呢?
|
#參考文獻
.
1. 高橋孝次. (2010). 『少年愛の美学』 とフロイトの反復説. 千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1), 1-14.
2. 劉靈均. (2019). 從東亞少年愛到台灣同志: 吳繼文《 世紀末少年愛讀本》 與須永朝彥. 台灣學誌, (18), 43-64.
3. 楊曉菁. (2005). 台灣 BL 衍生 「迷」 探索.
4. 岡部大介. (2008). 腐女子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ゲーム: 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可視⁄ 不可視をめぐって. 認知科学, 15(4), 671-681.
5. 宋佳. (2015, September). 腐女子のイメージ調査. In 日本心理学会大会発表論文集 日本心理学会第 79 回大会 (pp. 2AM-025). 公益社団法人 日本心理学会.
6. 楊若慈. (2012). 性別權力與情慾展演: 台灣本土言情小說研究 (1990~ 2011). 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1-150.
7. 張瑋容. (2013). 從 [BL 妄想] 看另類情慾建構-以台灣腐女在 [執事喫茶] 中的妄想實踐為例. 女學學誌: 婦女與性別研究, (32), 97-133.
8. 林奇秀. (2011). 腐女的閱讀逾越/愉悅感 BL (Boys’ Love) 女性讀者閱讀經驗分析.
9. 張茵蕙(2007)。薔薇纏繞十字架:BL 閱聽人文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10. 葉原榮(2010)。王子的國度:台灣 BL(Boy’s Love)漫畫迷的行為特質與愉悅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新北市。
11. 鍾瑞蘋(1999)。同性戀漫畫讀者之特性與使用動機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孽子分析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懂中國嗎?
有個日本導演竹內亮,沒多久前到武漢拍了個紀錄片,訪談武漢人,談瘟疫。中國是這樣的,你戴什麼眼鏡看,你就看到什麼。從竹內亮的角度看,武漢充滿人情,城市受盡委屈。而對我們外地人來說,這樣的紀錄片,把全球瘟疫的中心,給我們不可能親自造訪的人,一個認識的角度。但,就算看了一百遍,你能說,你懂中國嗎?
或者說,如果你住武漢,身歷幾個月的地獄之旅,而得以重回人間,你講的話,就代表中國,你就懂中國嗎?如果這樣都不算懂中國,誰才有資格說懂中國?中國這個大象,誰來摸,都只能摸個毛皮,看不清全貌。然而因為這樣,我們就不能談中國事?
放屁。
英文有句話說,The plural of anecdote is not data「小故事的複數,不是數據」,你給我個鏡頭,給我些時間,我保證可以剪出一個和竹內導演不同的版本,一個台灣人人叫好,而武漢人人恨之入骨的武漢故事。不少親共的台灣年輕人,來我這地方大放厥詞的一些傢伙,你如果有辦法進到他們內心,你會發現,他們記憶中的國民黨威權時代,和台灣主流年輕人不太一樣。他們的故事裡,不但政府有情有義,人人忠黨愛國,社會安定而繁榮,而且父祖個個身世顯赫,盡辦大事。他們懂台灣嗎?不懂。而他們懂中國嗎?恐怕也不懂的。父親身份證上的祖籍,因為他們不再歸去,而變得遙遠而美好。他們的中國,早就不在這世上了。
但就算中國人也不懂現在的中國。
而且就算看數據,而不要講小故事,也一樣無法一窺中國全貌。不但中國的數字不可信賴,中國數字還一日數變,經常發生結構性的改變。鄧小平時代的中國,和江澤民時代一樣嗎?和習近平時代一樣嗎?不一樣。所以我們該「盡信書,而不如無書」嗎?中國的故事不能聽,中國的數據不能用,誰能懂中國?不應該是這樣的。
前面的那句英文,據說原意是相反的,The plural of anecdote is data,「小故事的集合,就是數據」。這話其實是有道理的,當你不偏食地取用中國材料,用開放的角度看各種中國的資料、數據,慢慢地你就會發現類似的模式,一再出現,你可能就接近真理了。所以在中國的小粉紅不懂中國,留在台灣的孤臣孽子,也當然不懂中國,因為他們是有偏見的。
「哼,你們這些逢中必反、猛抱美國大腿的台獨,才是有偏見的人。」也許,但我們作學問的人,有盡量看些別人不想看的東西就是。
但這不是懂不懂中國的重點。
我們經濟學的研究,尤其是做實證的,有時候看起來,好像只是拿著資料說故事,或者是「撈魚」,拿著迴歸分析工具,到處試數據。但這些實證的背後,其實都有模型在趨動。也就是說,因果關係已經在理論上建立,數據只是證實這樣的關係。雖說「相關性不等同於因果關係」,但如果變數控制得當,有理論當基礎的迴歸,其實得到的是因果關係的結果。經濟學大部份的理論基礎,都來自於系統的均衡,而最重要的均衡條件,就是「供需平衡」。
所以為什麼好的經濟學家看中國,知道要看什麼數據,因為在他們的腦子裡,數據配合著模型變動。車子突然賣多了,背後是人口增長的需求增加,還是生產力提升的供給增加,不同的趨動力,會有不同的結果。而不同的趨動力,背後又有不同的均衡條件,環環相扣。
持有這種均衡的看法,一旦配上大量的「小故事」,經濟學家就可以慢慢了解系統均衡的變化。這動態變化,也許觸覺敏銳的當事人,可以感受一二,但絕大多數的人,是當局者迷,因為習以為常,「中國人就是這樣,有什麼大驚小怪」。更有時候,這動態變化,是統治者,刻意掩飾,就更不容易讓平常人,尤其是當局論述,是可以不用驚動他們生活,讓他們可以繼續生存下去的想像,就更不會讓他們察覺世局的變化。你說他們懂中國?懂個屁。
所以,小屁孩們,不要再來我這裡撒野,你才不懂中國。
經濟學的均衡觀,背後其實是人性。人性萬年不變,但人的行為會因外在環境而改變,因為自利的人性,會回應誘因。這也是為什麼好的經濟學家讀史。歷史的時間縱深,把經濟的供需均衡,加上了長時的動態觀。有這樣的深度,才能真正了解,中國正面臨什麼樣的改變,才不會井底之蛙一樣的認為,「中國一直都是這樣,你不懂」,或是「中國經過歷史的考驗,博大清深,且複雜,你不懂。」
罵別人不懂中國的,最喜歡嘲笑台灣人自豪的民主自由。我是覺得很好笑,黃安、黃智賢這些人,如果沒有台灣的民主自由,如果台灣真的成為中國的一部份,還有他們撒野的空間嗎?真以為成為罵台急先鋒,就根正苗紅,和人家當起趙家人來了?革命公子哥們,看你們當提鞋的資格都沒有。但因為有民主保障的言論自由,他們才能露盡當人奴材的狗腿樣,而沒有牢獄之災的危險。
「民主、自由」被那些個小屁孩、小粉紅訕笑,這是沒辦法的事,因為不讀書,所以不知道人類為追求自由而產生的民主革命,正是推動人類社會均衡改變的最大推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事件。因為他們不懂自由,所以看著美國疫情一天天變嚴重,他們開心的笑了,他們感到安慰,看吧,民主不能當飯吃,自由還會讓你染病死。
灰色有五十種不一樣的灰,自由更有不只五十種的自由,對各種自由的不同認知和實踐,是擁有自由的人,才會有機會論辯,才會有機會檢討,才會產生為保障自由的均衡手段。
美國建國之初,很重要的一個爭論點是宗教自由。絕大多數為新教徒的美國人,聖經、上帝和教會,都還是生活的重心。但因為思想啟蒙的緣故,具有進步思想的開國先賢,提出了真正的宗教自由,信什麼都可以,不信也可以,政府不可以介入信仰,更不可以為任何宗教,提供優惠,真正做到「政教分離」。這個宗教自由,就是日後美國變成先進國家裡,信基督教最虔誠的國家的緣故。傳統的歐陸國家,尤其是以天主教為國教的國家,到了近代,反而國民都不上教堂,這些人,很多生下來就規定是天主教徒,人生對宗教的選擇,就是「天主徒」,「不信教」兩途,但美國不一樣,信基督的美國人,他們的宗教選擇,不是二選一,而是各種教派裡擇一,還可以不信教。因為你有選擇,所以你思辯宗教的意義,因為你做了選擇,所以你誠心信主。這種宗教自由帶來的深層宗教認知,不是儀式化的天主教國家所能比擬。
對自由的認知也是這樣。
沒有自由的地方,人生下來就只有兩種選擇,「視自由為無物,因為沒有,所以不屑自由」或者是「自由變成人生最大的想像,充滿渴望」。不管是哪一種,對自由的認識,就是黑與白。這兩種極端的看法,「美國人太自由了,亂得很」,「美國人多自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都是有問題的。自由的五十種不同色度,只有在自由社會的人,才有辦法分辨。為什麼禁槍的問題這麼難解決,每年死於槍擊的人這麼多,因為這牽扯到美國的憲法、美國的生活方式,還有美國人對政府的態度。想要不受槍枝威脅自由的人們,怎麼用法律和民主程序,說服擁槍自重的其它人。或者是,不信賴政府,居住在危險地方的人,如何用憲法保障的方式,反對別人侵害他擁槍自衛的自由。這樣不同色度的自由,豈是沒嚐過自由的人能夠了解?
每天五萬個冠狀病毒病例,嚇死人,政府怎麼不管?不懂自由的人,怎麼會知道生死和自由,居然也可以有同等的比重。不懂自由的人,怎麼會知道笨蛋和傻瓜,和你有一樣的自由權利。
我一天到晚講「民主、自由」,會把它當陳腔濫調的,多半是這種對自由無知的人。而這些對自由無知,或者是享受著自由而無感、對自由不屑一顧的人,正是不了解自由正在對人類造成改變的人。上天造人,但萬年以來,人類一直沒有辦法把上天給的腦袋拿來發揮創造,人類一直束縳於為了求生存而不得接受的專制框架,近幾百年來,人類終於可以靠著解放的心靈,突破這個令人窒息的框架。這個改變專制均衡的勢,浩浩盪盪,沛然莫之能禦。
「中國人不適合民主、自由」,「中國有自己發展的道路」,這些獨裁者拿來唬弄、奴役人民的話,卻被這些可悲的小粉紅、小屁孩,朗朗上口。對史的無知,對世界大勢的不了解,才不知道中國對人類貢獻最大的時候,正是少數中國人享有自由的時候。被奴役的人,把上天賦予的腦和心靈棄之一旁的人,豈有資格自封偉大。
我不懂中國,好吧,但你不懂自由,傻的是你,笨的不是我。
孽子分析 在 More content - Facebook - 登录或注册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年1月號全新改版改版後,首刊為大家帶來全新白先勇《孽子》 當月作家卡勒德. ... 白先勇文學生涯訪問《孽子》舞台劇導演曹瑞原、主角唐美雲《孽子》文本分析、 ... ... <看更多>
孽子分析 在 [心得]《孽子》–獻給那些暗夜裡的青春鳥兒(轉錄) - 看板Drama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而11年前電視劇版的孽子,集結了當年出道不久的優秀男演員們,用電影般地細膩精緻 ... 私自地不想按照許多表演藝術評論者那般透過舞台分場算節的模式來分析品味戲劇。 ... <看更多>
孽子分析 在 [心得] 孽子,那個時代那群人與那個王國- 看板Drama - 批踢踢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以下是我個人對兩廳院製作 孽子 的觀看心得,
當然,裡面有許多的個人意見跟體悟,
如果有不同意見跟看法,請大家多多包涵。
孽子是白先勇撰寫的重要同志文學作品,
被公視編製成電視劇也相當成功。使得孽子的故
事及重要性在台灣及華人文化影響甚大。
甚至大部分角度認為孽子是同志文學相當重要的
里程碑,
而這些家喻戶曉的同志故事大量被閱讀、觀看及傳承,
屆而影響台灣社會對於LBGT人權、議題相較於其他地區有更多討論、查察跟包容。
孽子的故事主要來自三個家庭、三位爸爸及三位男同志孽子的故事,
穿插抗日抗共及國民政府遷台,
還有台灣過去社會對於同志不友善的時代,
以及那時同志如何存活及同志議題討論。
以時代順序推演來說,
傅老爺的軍官兒子傅衛在軍營被發現與下屬的性關係還要被軍法審判,
屆而致電給傅老爺祈求諒解跟幫助卻被自己爸爸慎怒拒絕,
絕望的傅衛被舉槍自盡,而傅老爺因此自責十分後悔,有著至高地位卻孤苦度完餘生。
直至某年除夕夜看病回家路上經過新公園遇到孤零零的阿鳳,
便邀請阿鳳一同回家吃年夜飯,
可是阿鳳卻在隔天被人殺害在新公園的水池旁,
兇手竟是傅老爺熟識的王司令的兒子阿龍。
原來阿龍因為害怕阿鳳的離去,故此一時失手將阿鳳殺掉,
此事件也從此被王司令送至美國,並且此生從不相見。
而傅老爺因為阿鳳阿龍的事件,遙想當然自己兒子傅衛的死,
希望能幫助這個城市跟時代的各個孽子,
經由楊師傅幫忙,幫助流浪到新公園不被接納的男同志。
阿青因為弟弟的死傷心欲絕,在高中實驗室與退伍工友發展親密關係被抓到勒令退學,
如此亦被家中父親趕出家門,流浪到新公園的阿青,開始追
尋自己的同志生活,遇到了楊師傅、傅老爺及阿龍……..
在原著小說中,故事追插許多的故事跟暗喻,
故事講述三個母親缺席的家庭,三個男同志跟三位父親破碎的關係
並且互相影響、螺旋,當年同志歧視及性工作者的描述紀錄等等。
許多人分析認為三位孽子都是白先勇的分身,而三位父親也正好代表白先勇的父親。
而兩廳院製作,該如何把這個同志時代誌,文字敘事龐大,
在壓抑限制的字句中乘載無限龐大的情緒轉化成年度舞台製作呢?
孽子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劇本材料,
如同高級的食材,即便無須多加料理,便可達到很好的呈現,
可是,該要以何種方式製作才能配上這齣一個時代的作品及重要性。
我想,這是兩廳院最重要也是最難的課題,
而我的看法是這場演出,有好的,有壞的,剛好打平。
首先講好的,兩廳院的舞台流程是好的,劇組背景是好的,
楊師傅楊金海腳色換成由湯包Tomboy的女T詮釋是好的,
配樂是好的,燈光變化渲染出血泊的血光,怒放的紅蓮及送終的青蓮是好的。
那什麼是不需要跟有問題的呢?
因為個人覺得奇怪的地方,交互穿插,
讓我看戲途中常常想對製作及導演吐槽:”你是安怎”
首先郭老孤身獨白講述那壓迫的時代跟同志新公園的王國是好的,
也做出首尾呼應時代記的要角開頭。
但是如果郭老沒講,我第一眼看舞台那羅馬建築風格的噴水池跟三根半大柱子,
悟性太低的我完全不知道是代表蓮花池跟博物館,
而這個蓮花池問題還很大。
開場然後如同悲慘世界般,象徵男同志圖像的舞群上來呼應郭老的呼喊後,
看似熱血澎湃又無奈,然後開始跳起現代舞了!?
(WTF~? 這是夢想家同志版嗎?)
接下來是阿青老爸憤怒地把阿青趕出家門,
獨自孤苦的阿青只好孑然一身吹起口琴,
打映這血紅色的孽子在屏幕上、其實我覺得阿青爸跟阿青的借位,
紅蓮花及紅孽子的投影就已經是一個很輝煌的開場,
何必前面那種看似熱血無奈又一群現代舞,
令人覺得其實真的不需要的開場。
荒謬的是,阿青被郭老收留後,阿青又跟舞群一起跳舞,
並且換起春色事業所穿的衣服,
我知道這是一場同志成年禮跟一種自我同志認同的表現,應該要十分動容跟渲染。
但是中間有個走位限制的水池真的好卡,
而這一開始就沒有好好利用那又何必要擺上去,
不知道是排舞有差錯還是怎樣效果怎樣如何,
我覺得這幕戲有點沒表達張力甚至只是為了跳舞而跳舞出現的場景安排。
(我一直覺得兩廳院製作一直把現代舞跟舞蹈劇場擺在百老匯歌舞劇的思維,
導致每種出現現代舞穿插的製作看起來都莫名生硬,
十分可惜這樣的想法跟能力,簡單一句話,你要做就好好做,或是,這真的有必要做嗎?)
然後是時代敘事跟家庭悲歡離合的戲碼,
也是台灣劇場一貫擅長的劇情表現,這邊就不多說了,
阿青爸、阿青母及阿青三人共處又錯視的演出是最好感染觀眾的,
但真的需要一個額外的喇叭手走來走去嗎? 我就不多表達意見。
然後到了上半場最有問題的阿鳳VS阿龍,
我知道阿鳳這次是以一個現代舞者去詮釋,
而他的語言台詞跟情緒都必須用肢體語言及舞蹈去表達。
在舞者跟腳色上,阿鳳的技術層面及演員能力是肯定。
但是我在看到阿鳳跟阿龍對手戲時,我覺得問題其實還滿大的,
在阿龍苦苦質問阿鳳是否愛他,
阿鳳充滿力量的高速旋轉、猝停而跌落又蜷曲在地上
是讓人想要去思考
他是在說: “我愛你,但是我更愛我自己。”
”我愛你,但是我跟別人上床,我還是愛你。”,
還是
"不要不要,我愛你,但是我想吃咖哩不加辣辣。”
我覺得都毫無違和感,
其實說穿了,我覺得很衝突矛盾及明知道就應是有創意想法,
可是表現出來我並不感動。
問題可能是在阿龍吧,
面對如此動如脫兔,不時會拿著彩帶變成浴火鳳凰在全場蹦跳飛舞的阿鳳,
到底該怎麼演對手戲啊!!!!!!!
我覺得阿鳳演鳳凰非常有味道,高空演出讓他更像野鳳凰的象徵,
我甚至任何與其這樣,就乾脆讓阿鳳自己演出高度藝術的獨腳戲說不定更棒
但就是阿龍跟阿鳳硬要演互動,阿鳳一直全場繞!!!!到底要怎麼演啊!!!!
然後阿龍就這樣孤身佇立在台上一直向趙又廷+艾倫.耶格爾
一樣崩潰大吼釋出大的愛意,如下
◢▆▅▄▃-我愛╰(〒皿〒)╯你-▃▄▅▆◣
話說面對一個不會說話又不時會cosplay潘迎紫火凰鳳的人,
你要一直跟他吵架,任誰都會崩潰,
因為太合理了,反而我感覺不出來他們的愛。
但是我覺得精神崩潰的阿龍,演得十分鎮定不像是要瘋了,
恩,可能是因為他一直站在原地大吼,
我覺得阿龍其實應該要演得十分誇張誇大,你要怎麼演就怎麼演都無所謂。
而在阿鳳阿龍不小心經過水池時,我才知道水池有水。
大家都知道舞台上有水,是一個相當好玩且張力無窮的元素
從碧娜鮑許拿礦泉水打水仗,到明華園拿水柱水幕演水淹金山寺。
兩廳院加水總是可以玩出很多很有名的名堂。
不過這次就是阿鳳跟阿龍經過水池後,弄濕了,就這樣。
然後當阿龍對空氣大吼阿鳳,
”你在哪裡~~~~~~~~!!!!!快告訴我我我我~~~!!”
我只想吐槽: 阿鳳現在就在你後面,像蔡依林一樣玩高空彩帶。
此時的感覺很荒謬然而我大笑,
而且覺得Jolin已經走得這個時代的好遠好前面。
然後當阿龍最後發瘋刺死阿鳳那場戲,
我覺得是阿鳳含情默默三迴圈轉身入阿龍懷裡時,
可是不小心撞到海地巫毒巫師指而死掉的。
”那是一種意外。” 阿龍說。 我想我也十分相信。
然後阿龍跟阿青的那場床戲,
(上衣都脫了那為什麼還要穿長褲!? Why? 是本齣劇張孝全沒來演第二個失落點)
還有阿青愛著阿龍卻知道不愛著他,
阿青這個只愛著被自己殺掉的阿鳳,
阿龍想要尋求阿青來找的一絲救贖跟阿鳳的影子,
而這份愛真的是一個很極致詭譎,趨近變態又無可奈何的愛的大追逐。
只是我覺得看起來有點乏味,
甚至他們接下來說要去樓下7-11買關東煮買4枝送1枝,我都覺得很無違和感。
我想是我墮落了,我想你們把長褲脫掉,這幕戲就會好很多。
下半場好很多的,沒有什麼大問題,
只是傅老爺對阿青講古時有一大段文字跟字幕機完全不一樣時,
讓我覺得字幕機的存在十分微妙。
然後說道兒子舉槍自舉就有槍響蹦蹦,然後覺得是孔鏘還是康熙來了嗎?
還有為了軍隊軍營禁慾文化,特地有人跑出來行軍我也覺得沒必要。
而傅老爺跟阿龍的對手戲,當然阿龍向傅老爺投射出對自己父親的怨恨,
並可望向傅老爺尋找救贖跟療癒,
當然,這幕戲也應該是沒有極限的,不過我總感覺這幕戲吵架情緒張力
怎麼可能會吵死一個打過戰亂的名將,唉。
感覺是阿龍像傅老爺討拍不成的感覺,唉。
我很喜歡最後一幕,新公園那個蓮花水燈弔念著傅老爺的過世,
還這些蓮花燈變成往後怒綻的蓮花。
新公園的蓮花池終於有了真正的蓮花,送亡至彼岸的蓮花,
繼續綻放在公園裡,一朵朵渡生託付每個孽子的今後依歸,成為無聲的祝福與守候。
並竟好花才能採得瓶供養,那野花呢? 這群被時代遺棄的孽海花呢?
劇中的每個人物,
藉由阿青這個敘事主角敘說著每個人變化後的生活,
自己跟父親的關係,看似沒有修補完全但也起了好的變化。
然而戀弟控的阿青最後在公園裡撿到倪亞達,
最後再一起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Btw,因為原著阿青早熟沉穩,頗受青熟男及中年男客人青睞
加上其實阿青跟工友有認真的親密關係+戀父情結
所以其實原著的阿青是大叔控啊!!! 你應該要愛熟男啊!!!)
好了,看似很笑鬧的評論,其實最後反思還是很多的,
由唐美雲飾演的楊金海,以一個女同性戀者經營男同志的聲色事業,
其實令人思考當時女同性戀的處境地位又是如何,
去思考這樣的安排情節很有趣,女同性戀者在男同志中間獲得看顧者的地位跟尊重,
組成多元家庭的安排,可是裏頭又包含情色事業,
雇主及僱傭的關係卻令人有更多的體悟跟想法。
最後提起了新公園宵禁,及同志夜店查封事件,
其實是反應真實社會的壓迫同志事件,
而在夜店的最後一首主題曲,講訴著LBGT族群中的"齷齪的愛”,及愛的真正意義。
也許所有的愛都是齷齪,沒有什麼不同,
而重要的是,最後一支舞你要與誰跳,
明天就要各奔東西了,明天依舊會繼續,
而你愛的是誰? 你為誰留下了這一支舞?
雖然說同志的開放態度出現了變化,如今我們開始很一般的討論性別議題
但是歧視、跟壓迫仍然在我們周圍,
好比以前兩廳院及劇場製作,演員依照劇情需要是可以在台上抽菸
因為某此投訴跟民間團體抗議,台上演員也不能表演抽菸
這次我們也看到阿龍在台上抽的假菸,是否也是一種社會壓迫的產物?
以前性產業龐勃發展,甚至郭老的攝影集也是產業鏈的其中一環
青春鳥集說穿了就是同志賣淫的花名冊,寫真集,用來給恩客挑選指名。
如今性別主權的自由了,但性工作者跟性產業被禁止,
春色仍然暗藏在燈火闌珊處.......
不難發現時代已經變了,郭老講的新公園這個男同志王國,
隨著同志夜店、同志三溫暖、同志遊行、網路世代、
西門紅樓、智慧手機及同志文化各地開花,卻也逐漸的沒落,
新公園變成紀念更重要血淋淋的228事件紀念的和平紀念公園,
至今雖有暗藏同志春色及群落的故事跟流連的族群,
而這個王國及文化,也早已越過公園的柵欄,穿插在你我的周圍。
LGBT議題也出現更重要的議題,隨著出櫃及社會壓力減輕,
同性戀者的處境在台灣已經有十分大的變化,
我們該反思其他更多元及更弱勢族群,
BDSM實踐者、跨性別者,殘障酷兒,用藥者,
HIV感染者,同志親密關係暴力受害者,性工作者等等,
他們的故事,又是該怎麼訴說?
而我們現在面對的是婚姻平權及多元家庭法案的議題,
其實我們都向阿青一樣,正在參與並且見證一個世代的變化,
歷史就是每一刻的現在不可抹滅保留下來的紀錄。
也許每個孽子都會繼續在自己時代裡沉浮,
而每個孽子希望在下個世代的年輕人,並不用在承載自己過去沉重的負擔,
真正像隻鳥兒,自由飛翔。
我說完了,其實我也是個孽子,我也相信蓮花池最後不需的是要守候的蓮花,
而每個人只需要將最後那隻舞,留給他所愛的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36.230.243.93
... <看更多>